第48章 見王忠嗣

第48章 見王忠嗣

偏廳中很儉樸,除了桌椅外,只有一柄漆以黑色的大弓,掛在牆壁上。

“拜見王帥!”

李瑄見到王忠嗣,拱手拜見。

王忠嗣是李瑄最崇敬的將領之一。

剛毅中不失仁厚,心懷蒼生百姓,將帥氣象,古往今來,一人而已。

“免禮!”

王忠嗣示意李瑄免禮後,起身將掛在牆上的漆弓拿起,來到李瑄面前:“李將軍可開強弓,飛馬射纓。我這柄漆弓,一百五十斤,能否使用?”

李瑄心中一怔,王忠嗣什麼都不問,竟先展示他的大漆弓。

這柄弓,可是名留青史的存在。

一百五十斤,非弓的重量,而是弓的張力。

換算下來,相當於一石七鬥到一石八斗之間。【唐一斤約等於後世596克;唐一石約等於後世53公斤】

當然,唐代會把這種弓稱爲兩石弓。

就像有些九弓鬥,一石一斗弓,會被歸類爲一石弓一樣。

“末將願意一試。”

李瑄恭敬地接過這柄漆弓,他不是扭捏的人。

當然王忠嗣的面,李瑄左手握着弓臂,右手緩緩拉動弓弦。

“嗡嗡……”

弓身發出輕響,這是在蓄一種可怕的力量。

一點一點,弓如滿月。

號稱“兩石弓”,被李瑄面不改色拉滿。

隨後,爲了防止傷弓,李瑄漸漸收力,慢慢放下弓弦。

這意味着李瑄不但可以拉開,還可以在戰場上使用這柄弓。

就如一石弓來說,能拉開的人很多,但沒幾個人可以在高強度的戰場上使用。

拉開一柄強弓不是本事,能在奔跑縱橫中不斷射完箭囊的羽箭,纔算能力。

“果然英武,我第一次有人能輕鬆使用這柄弓,況才十六歲。”

王忠嗣鼓手讚揚。

“王帥謬讚,末將只是力氣比常人大一點。”

李瑄將漆弓還給王忠嗣。

“左相曾寫一封信,託你帶給我。上次來回樂,爲什麼沒將信交給我呢?”

王忠嗣接過漆弓,突然這麼一問。

要不是後來李適之又給王忠嗣寫信,他還不知道這件事情。

所以他認可李瑄的品質,讓李瑄節制豐安軍。

“末將路途中將書信丟棄。”李瑄委婉地回答。

“突厥屹立草原數百年,興則犯邊寇掠,始終不改,是該落幕了。等這次戰鬥過後,我會縫一個袋子,將漆弓藏在其中,以後不會輕易使用。”

王忠嗣笑了一聲,又將漆弓重新掛起來,話鋒一轉說出這句話。

“現在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將領的職責是安撫訓練兵士,如果將領因貪圖軍功,損耗國家財力物力,犧牲士卒生命,那一定會受世人唾罵。”

李瑄當然明白王忠嗣話中意思,不是不輕易使用漆弓,而是不輕易動用武力。

歷史上,王忠嗣在後突厥覆滅後,常常對人說:國家昇平之際,爲將者當撫其衆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繳功名耳。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年輕時勇猛好鬥的將領,能說出的話。

王忠嗣年輕時,只想爲父親報仇雪恨。

當他被從邊疆召回後,‘以仇恥未雪,激憤愈深,每對案忘餐,或獨居掩涕’。

可見那時,他也被仇恨矇蔽。

“七郎能這麼想,真讓我感到驚訝。”

在聽到李瑄的這句話後,王忠嗣神情激動地拉住李瑄的手,並親暱地稱呼。 他之前讚賞李瑄,所以委以重任。

現在看來,這就是他的知己,說出他藏在心中想說的話。

對王忠嗣這樣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遇到志同道合者,更令他感到高興。

“我願如此,可往往君命難違!”

李瑄嘆一口氣。

在這一方面,他不配與王忠嗣相提並論。

但他志在兼濟天下,不由自己。

而王忠嗣是真敢爲了士兵,忤逆皇帝,抗旨不遵。放棄大權在握,放棄可能成爲宰相,甚至不顧自己的性命。

以至於後世有人覺得王忠嗣是個沒有情商的傻子。

不就是死幾萬士兵嗎,人不爲己,天誅地滅。

攻下石堡城,王忠嗣入相之勢,再明顯不過。

出將入相,臣之極也!

“七郎有這樣的理想,我大唐欲興師滅突厥,你怎麼看待?”

王忠嗣忽然問出這句的話。

“正如王帥所說,突厥幾百年來幾度立國,反覆無常,害我漢民豈止百萬?不輕易動兵與覆滅敵國並不矛盾。西周的時候,尹吉甫伐儼狁,召虎平淮夷,所以有了周室的中興。我們爲了大唐的興盛,在做一樣的故事。即便沒有聖人下詔,我們也要謀定策略,爲國家分憂。”

李瑄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地向王忠嗣回覆。

“本來我還有些猶豫,現在前鋒非你莫屬了,七郎敢不敢接下這份重擔。”

王忠嗣微微點頭,向李瑄詢問。

“主帥有命,將必從之。”

李瑄以軍人服從命令爲天職回答。

“七郎若身爲前鋒,有什麼可堪致勝的兵法嗎?”

王忠嗣考驗李瑄,問李瑄在成爲前鋒時,該如何去做。

“遇見敵騎,必組軍陣,這是常理。然在草原與敵人遭遇,要想打敵人措手不及,就必須先一步了敵動機。我會派遣一人三馬的斥候,掌控百里以內的風吹草動。這樣,可以依據敵人數量,考慮是後發先至,還是先發制人。也有足夠的時間,通知帥旗,誘敵深入。”

“兵法在於隨機應變,不一定要照搬《孫子》和《吳子》。”

李瑄娓娓向王忠嗣闡述。

“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前鋒不是主力,需要做的,也就是這些。”

王忠嗣對李瑄的回答很滿意。

前鋒軍的作用,是勘察地形,偵探敵情,以確保主力順利行動,或者戰略部署。

其他具體的戰略,王忠嗣沒告訴李瑄。

王忠嗣嚴謹,要等其他主將到來後再詳議。

兩人談論一晌,並一起就食。期間,王忠嗣將朔方節度使府的僚屬、佐吏、本部經略軍的主將,介紹給李瑄認識。

李瑄這才發現,先前請他入府的人爲李光弼。

當前朔方軍的振武軍使爲郭子儀。

他們二人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功臣。

諸將諸吏見王忠嗣對李瑄親密,非常震驚。

王忠嗣作爲皇帝的乾兒子,李瑄的身份在王忠嗣面前並不算什麼。

衆所周知,王忠嗣欣賞有能力的人。

能得到王忠嗣的親密,必然是李瑄的表現極受王忠嗣的認可。

衆人好奇,李瑄除了勇武和詩歌,還有哪些過人之處,使王忠嗣青睞。

就食完畢,李瑄離開節度使府的時候,王忠嗣叮囑李瑄這幾天在回樂城好好放鬆一番。

他有公務,不能一直與李瑄一起。

靜等其他主將,來到回樂城,再議軍事。

第196章 大將軍無所不能,來此只爲殺人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122章 虛虛實實,不堪其擾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245章 石堡城陷落,等待開花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第50章 獲得寶馬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202章 王忠嗣贈李瑄兩石漆弓,牆倒衆人推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5章 興慶宮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363章 李適之出逃長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132章 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第84章 長離第316章 大食十萬大軍來犯,波斯王普尚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359章 十月,天水王“大病”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434章 九九八十一難,終會圓滿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341章 佔領呼羅珊地區,薩珊波斯復國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61章 前鋒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124章 決戰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79章 回到長安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91章 問擒拿海賊之策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4章 華山金礦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312章 封常清,制定對戰大食的計策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25章 渭水離別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143章 涼州城發展規劃,回到長安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29章 軍中訓練第331章 進軍兩河,經略軍 長城軍出動第489章 哈馬丹之戰開始,神機營出動第34章 神勇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448章 東部打響,俱倫泊之戰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63章 河泊十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