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太守蔡珦,在豪強的裹挾下聯合獠蠻謀反,被朝廷軍無情掃平,是對江南地區除賤爲良的喪鐘……
隨着越來越多的團練加入戰場,僅僅用大半年時間,江南地區凡有聚集的縣、鄉、裡,皆被唐軍橫掃。
除非有豪強攜帶着自己的家人逃亡深山老林中,隱居不出。
那些沒有草菅人命的大族,亦或者沒有留下證據的大族、士族,被迫在喪鐘敲響後,向朝廷投降,他們願意捨棄土地,釋放農奴,燒燬佃戶契約。
單單論江南東道。
人口超過五十萬的超級大郡有東陽郡、晉陵郡、丹揚郡、吳郡、餘杭郡、會稽郡、臨海郡、吳興郡、信安郡。
這些郡的人口,在打豪強、分土地以後迎來爆發,農奴、逃戶,重新被各地記錄,重分土地。
整個江南西道,原本戶籍六十萬,人口三百七十萬。
待乾元二載冬天的時候,戶籍人口已到達四百五十七萬八千六百二十一人。
新增土地一千餘萬畝。
整個江南東道,原本戶籍一百一十四萬戶,人口七百餘萬。
現戶籍人口已經到達八百九十六萬五千七百三十三人。
新增土地超過近兩千萬畝。
吳郡。
這個原本只有六十三萬人口的江南大郡,現在戶籍人口已至七十八萬五千四百三十人。
嘉興縣,這裡幾乎沒有山脈丘陵,是江南最重要的產量地。
恰恰是這樣的良田,最會使豪強覬覦。
整個嘉興,新得到三十餘萬畝耕地。
шωш_ ttκa n_ C○
足夠每戶人家分得五十畝桑田,二十畝永業田的標準。
今日,正是嘉興青塘鄉里統計戶口、耕地,在嘉興令封甲的主持下,向百姓分發田地。
嘉興令封甲也十分開心,偌大的嘉興縣,就剩下這一個鄉沒完成。
封甲是天寶七載時,李瑄改革科舉後的平民狀元。
他本就是離嘉興不遠的餘姚人。
十年寒窗苦讀,千里迢迢到達長安,落魄至賣魚爲生。
如果李瑄沒有更改科舉制度,那年的狀元一定不是封甲。
甚至是否能進士及第,都要打上一個問號。
因爲那年的科舉,題目由李瑄出,有數學題。
連主題都是關於變革的內容。
是以,封甲對李瑄由是感激,對李瑄的雄才大略五體投地。
本來封甲被授與左補闕,楊國忠當政的時候,被貶爲唐興尉。
李瑄王者歸來後,右遷爲嘉興令。
李瑄希望他能成爲一地父母官,如果能使百姓安居樂業,他還會着重提拔。
是以,封甲在除賤爲良的時候,殫精竭力,夙興夜寐。
嘉興縣一共十二個鄉,每一個鄉的分發田地,他都親力親爲。
以免使出現不公之事。
當理想照進現實,那一抹光明流入心間。
無盡的動力去驅使。
封甲認爲自己有幸生在最好的時代。
即便他曾經被楊國忠貶,但他認爲如今已經守得雲開見月明。
世人敬仰的堯舜,也不如今日。
此次分田大會上,不僅分田,還將分糧食。
豪強的糧倉被擊破,糧食皆被繳獲。
那些農奴無糧,將分一些賙濟他們,使他們可以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正常生活。
這裡不是邊關,豪強家的耕牛,爲集體擁有。
大唐五戶爲一鄰,正常情況下,五戶擁有一頭耕牛。
百姓們等待着官吏依照鄰里分發土地,他們熱淚盈眶,欣喜若狂。
蒼天有眼,老百姓終於有盼頭了。
一年半時間,江南的百姓皆知除賤爲良是當今天子李七郎的傑作。
這勝過常平新法無數倍。
當大家都有地的時候,只要沒有天災,根本就不需要向常平糧倉借糧。
封甲還特意列出喪夫者、喪妻者、年幼失父母者、老而喪子女者。
這些人分發的耕地,離他們家最近,質量較高。
另有慈幼堂的土地靠近河流,也是最肥沃的土地。
百姓們深以爲然,沒有人不服從封甲的安排。
那些農奴翻身把歌場,突然之間,他們從一無所有,獲得七十畝田地。
又獲得好幾袋大米。
他們興奮地臉色潮紅,連走起路來都帶風。
無數百姓在登記、分土地的時候議論紛紛,他們言最多的就是李瑄。
往昔那豪強霸佔田畝,百姓辛苦耕種,卻所得無幾,時常餓肚子,家中老小皆面有菜色。
現憧憬着好日子會到來。
“至尊爲真命天子,分土地之後啊,吾等日子可大不同嘍。”
“正是,如今有了自己的地。種些稻米、麥子,再也不怕家人受凍捱餓。我們真有福氣,能爲至尊治下的百姓。”
“有至尊在,一定可以風調雨順,吾等給那豪強做佃戶時,受盡盤剝,地租重得壓人。現在不僅可以鬆氣,若經營有善,定有盈餘。”
“能有自家的土地,此生足矣。我一定要爲至尊立長生碑,望至尊能福壽安康,萬歲萬歲。”
“那些豪強往日作威作福,如今死的死逃的逃,土地歸了咱百姓,真乃大快人心之事。現縣裡縣外,一片生氣,往後日子必然越來越好。”
“至尊!應該是稱聖人吶!”
百姓們三句中有兩句都離不開李瑄。
他們歡呼雀躍,慶祝分土地的美好時刻。
更有甚者,稱呼李瑄爲“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道理任何一個權貴都理解,但沒有幾個會去付諸行動。
李瑄打破陳規,真正去踐行偉大的理念。
相比於李隆基自封的“聖人”。
李瑄更適合成爲百姓心中的“聖人”。
到黃昏的時候,這一個鄉的土地分發完畢。
也代表嘉興縣徹徹底底完成除賤爲良。
百姓們還沒有離開,封甲在落日餘暉下,向百姓進行一次動人肺腑的演講。
“諸位鄉親父老,時至今日,朝廷已將那爲禍鄉里、魚肉百姓之豪強除盡。往昔之陰霾,就此散去。我深知諸位久受其苦,田產被侵,生計艱難,然至尊英明,不容豪強再成國家的蠹蟲,不容國法被踐踏……”
“自今日起,朗朗乾坤之下,再無那惡霸橫行之徑。我與父老鄉親一起,同舟共濟,重視農桑,恢復商貿,令我嘉興縣百姓豐衣足食。”
“今至尊頒佈攤丁入畝,取消包括義倉稅在內的所有苛捐雜稅,只需按丁繳絹,永不加賦,父老鄉親不必有負擔。” WWW▪тt kдn▪¢O
“今後有冤情者,可來縣衙申訴,我定當秉公而斷,絕不偏私。”
“現縣中有慈幼堂,多辦鄉學。若人人知教化,戶戶有德心,相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盛況不久後會到來。朝廷頒佈的策令,皆是至尊的英明決斷,從婚配到生子,從醫學到識別危險,諸位一定要遵從,我與父老鄉親們共勉……”
封甲說完以後,迎來熱烈的歡和與掌聲。
百姓對李瑄奉若神明,將李瑄的話當做聖哲的金口玉言,他們必然會仔仔細細地遵從。
封甲點了點頭,開始讓百姓有序地撤離回家。
這兩年因剷除豪強,土地荒蕪是必然。
但今年以後,必然會有豐收。
江南地區的縣令,雖不如封甲這樣能力出衆,但不乏有識之士,奮鬥之士。
因除賤爲良,江南地區缺少大量縣令、縣丞等官職。
乾元元載的進士科,共錄取一百名進士。
李瑄親自考驗一番,進行訓話後,就破格提拔這一批進士爲縣令,使他們彌補大量的空缺。
這些進士中,進士第一等爲上縣令。
進士第二等爲中縣令。
進士第三等爲下縣令。
狀元也不能免俗,必須來地方縣中歷練。
在李瑄的治下,只會考試是不行的,還要看治理地方的才能。
其餘明經、算學等及第者,任縣尉、縣丞。
如計劃中的一樣,緝捕科及第,任爲捕頭,成爲朝廷命官。
這使一些屢試不第的文人和武人對緝捕科感興趣,準備嘗試明年的緝捕科。
能通過緝捕科任捕頭者,升遷空間必然比那些普通的捕頭更大。
至於武舉,共錄取三十名武進士,一百五十名武舉人。
隨五百名被選中的各都督府低級將領、精銳士卒,成爲中央軍校第一批學員。
江南的除賤爲良告一段落的同時,嶺南、黔中已經大概完成除賤爲良。
主要是嶺南涵蓋的面積太廣,現只能對南海郡、交趾郡、南郡等擁有兩萬人口以上的郡進行清除。
在南海都督辛雲京的配合下,強行拿下猖狂的嶺南豪強。
嶺南兩萬人口以下的郡有三十多個,佔地千里,窮山惡水,山嶺絕澗。
只能全憑當地太守、縣令的自覺性,通過時間去驗證。
另外,監察御史也會對那些地廣人稀的郡進行巡視。
即便那裡有豪強,也暫時無法對大唐產生威脅。
現在嶺南郡的人口,暴增至一百五十萬人,是大唐在除賤爲良後,人口比例增長最大的地區。
也有足夠多耕地可供百姓耕種。
開元年間,張九齡在嶺南始興郡(今江西與廣東交界)開大庾嶺,打通江南入嶺南的道路。
使朝廷對嶺南的控制更深一層。也使得始興郡一躍成爲嶺南第二大郡。
但大庾嶺只有十幾裡,只是打通入嶺南之路。
真正的主幹道,並未完善。
李瑄下令以南海太守韋倫爲主,在農閒之時開闢大庾嶺到嶺南的直道,使朝廷進一步掌控嶺南。
同時,下令以交趾太守暢璀爲主,修南海郡至交趾郡的道路。
以便於朝廷對南越的控制。
安祿山叛亂時俘獲的俘虜還在北方修建馳道。
短時間不可能連接大庾嶺。
而且嶺南這個地方,連移民都困難,外來者不容易適應嶺南的氣候。
故而讓嶺南人修路最合適。
暢璀和韋倫都是體恤民力的大臣,李瑄派遣秘書監官吏監督,防止出現濫用民力的事情。
黔中的情況和嶺南差不多,朝廷現在不可能掌控黔中南面的蠻子。
總共十六萬人的黔中,在除賤爲良後增加至二十萬四千三百六十六。
劍南地區,豪強非常猖獗,一個個大豪不可一世。
特別是西南地區一些大豪與胡人混在一起,自以爲是流寇。
只是大唐牢牢掌握蜀中三郡,然後督促其他郡守、縣令,除賤爲良。
陽奉陰違的縣令,立刻會被罷免。
邊軍一直有出動鎮壓。
劍南的豪強、大族被處死的概率極高。
解放的農奴也很多。
在雷厲風行下,蜀郡比江南稍早完成除賤爲良。
現戶籍人口已經超過五百三十七萬八千零四十人。
最後就是河東地帶,這裡由河東軍,以及太原軍的步兵爲主。
山地雖多,但兵力充足。
以李廣琛爲首,總共用一年的時間,完成除賤爲良。
現河東人口有四百八十一萬五千二百戶。
至乾元二載冬,算上西域的漢人,大唐在籍人口有六千五百餘萬。
比安祿山叛亂前更多。
這還不包括大唐所控制的衆多胡部,以及隱藏於深山老林的黑戶。
另外,軍戶、賤籍、僧侶等也不計算在戶口內。
但完成除賤爲良,百姓皆分有土地,可以去攤丁入畝,免去苛捐雜稅後,黑戶們重新走出山林,已是時間問題。
現在要面臨的是如何去應對太平日久滋生的腐敗,以及各種天災。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除賤爲良後,在錦衣衛不遺餘力地宣傳下,在一期期大唐月報的釋放下,李瑄在民間的威望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
無數寒門子弟狂熱追逐李瑄,將李瑄視上天。
連古稀老人都一直在念叨李瑄的好,稱李瑄爲“聖人”。
那些走向蒙學的孩童,必先學李瑄的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朗朗讀書聲,飄蕩在整個華夏大地上。
……
時間回到乾元元載,秋天。
李光弼、郭子儀、王思禮,各領三都督府騎兵,在契丹、奚、同羅的輔助下,又以靺鞨、室韋俘虜的引導下,於平盧都督府匯合。
共五萬騎兵,向渤海國展開進軍。
渤海國、室韋在一再確認安祿山死亡的消息後,才向大唐投降,上表投誠。
並聲稱與安祿山一起入中原是迫不得已,是受到安祿山的脅迫。
渤海國王大欽茂以爲大唐還會如之前一般,接受渤海國的投降,並對渤海國加以安撫。
然李瑄對外鐵血,對內柔和,他掌權,怎會讓渤海國再反覆無常?
他斷然拒絕渤海國、室韋的稱臣,一定要趁着他們虛弱,將他們徹底按死。
行至柳城郡安東都督府時,李光弼、郭子儀、王思禮三人聚集在一起,商議如何對渤海國展開進攻。
天寶年間,大唐只將實際疆域推進至柳城郡的安東都護府。
原本柳城郡被安祿山交給契丹、奚。
現在契丹、奚向大唐投降,大唐自然要將兵馬布置在柳城郡。
王思禮的平盧都督府中,將五千步騎的白狼軍佈置在此。
“我軍在安東都護府已經完成再次整裝,兵強馬壯,應該立刻出擊。現渤海,以及其他靺鞨部落並不齊心。我軍若是出其不意,突然進攻,有機會直接將渤海國擊潰。”
王思禮向郭子儀、李光弼表達自己的意見。
渤海與靺鞨之間的情況非常複雜。
渤海是靺鞨人建立的部落,但靺鞨一共有七大部落,特別是黑水靺鞨,一直不服大欽茂。
而黑水靺鞨也有黑水十六部之說,其首領屋作個野心勃勃,有吞併渤海國的志向。
黑水靺鞨的地盤北至北海(今鄂霍次克海),西至十六部之一的窟說部(今庫頁島),西南至虞樓部(今錫霍特山)。
渤海國則西抵柳城郡,南鄰新羅(今朝鮮半島),東至黑水上游(今牡丹江)。
安祿山南下的時候,參加叛亂的就是渤海國和黑水靺鞨。
只是唐人史官、典軍,統稱他們爲靺鞨。
王思禮的意思是兵貴神速,他們現與渤海國一步之遙,對渤海國、黑水靺鞨、室韋完成逐個擊破。
“王都督言之有理。但是否願意聽從一下我的拙見。”
在郭子儀陷入思考的時候,李光弼突然說道。
李光弼是燕國公,王思禮是漁陽郡公。
但李光弼並沒有表現出倨傲之色。
現在朝廷的局勢就是文武徹底分家,使武將權力削弱。
但都督們能夠理解,安祿山屍骨未寒,節度使太畸形了。
李瑄作爲強人,一定會吸取教訓,避免藩鎮割據。
李光弼、郭子儀、王思禮三人都是一心事武的將領。
他們只聽從以皇帝爲核心的天策府的軍令。
朝廷的是是非非,變法改革,他們不會去摻和。
現皆想着在這個時代齊心協力,獲得耀眼的軍功,流芳百世。
“李都督請講,許多兵法策令,我還要多向你學習。我的想法也不過是拋磚引玉而已!”
王思禮認真起來。
兩人年紀相仿,又同爲李瑄的老部下,他對李光弼的軍事才能敬佩不已。
在河北面對史思明的四戰四捷,打得太漂亮了。
“王都督,郭都督,渤海這個地方,太宗皇帝也曾征伐過,變數叢生。雖已從高句麗人,變爲靺鞨人,但渤海國內每一府,都最少有一座堅城。我們雖攜帶大量神臂弩、攻城器械,但騎兵的意義就已大打折扣。”
李光弼向郭子儀、王思禮娓娓道來的時候,又指了指桌子上的地圖。
最東面的黑水靺鞨,離柳城郡最近的渤海國,以及渤海國以北,黑水靺鞨以西的室韋。
“如今,黑水靺鞨、室韋,也知道至尊派兵征伐他們。他們現在各自爲戰,必亡無疑。哪怕之前矛盾再深,也會聯合在一起,互爲犄角,彼此相信。”
“我建議騎兵進入渤海國扶余府的扶余、仙州一代,寇掠佯攻。讓渤海國將求援消息送到黑水靺鞨和室韋。”
“屆時,我們分精銳騎兵突然出擊,殲滅距離最近室韋的援軍。再戰來援的黑水靺鞨。”
“如此,我軍不用冒險去進攻渤海的諸城。只要將渤海國、黑水靺鞨、室韋的生力軍殲滅,他們將無兵可用,即便有城池防守,也會崩潰投降。”
李光弼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
去年的時候,李瑄剛讓契丹、奚、同羅,與渤海國、室韋,自相殘殺。
雖然沒有勝利,但再次傷害諸部的元氣。
渤海國雖效仿大唐建立城池,種植五穀,飼養六畜,但渤海沒有統一靺鞨人,它的底子太薄了。
像是以前的高句麗一樣,國力怠盡以後,只能被大唐拿捏。
“此計甚妙!”
郭子儀點了點頭,類似於圍點打援的計策。
但現在室韋與靺鞨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他們還不得不支援。
誰都清楚,唐軍不惜代價以三都督府騎兵強攻,現如今的渤海國根本擋不住。
“還是李都督的計策好,我的平盧軍一定傾力輔助!”
王思禮自愧不如。
李光弼說得不錯,攻城不是騎兵的強項。
即便渤海國的城池不如大唐的縣城,但自古攻城爲下策。
王思禮知道,至尊就特別反感強攻一座城池。
如果沒有戰略、戰術價值,亦或者時間緊迫。
至尊絕對不會下令攻城。
“好!昔日英國公滅亡高句麗,今天我們也效仿他的故事。非我大唐暴虐,而是室韋、靺鞨等不記德,不懷恩,反叛我大唐,在我中原大地姦淫擄掠。”
“今日,我們以各自的兵馬兵分三路,謀劃進入渤海國,羣策羣力,勠力同心……”
郭子儀鄭重地說道。
他是李瑄封的東北行軍元帥,主導整支軍隊的調度。
李光弼爲東北副元帥,王思禮爲行軍司馬。
三個都督府一同行軍,必然要選擇一個都督爲主帥。
否則號令不一,會出現各種不可逆的危害。
“勠力同心!”
李光弼和王思禮也起身說道,鏗鏘有力。
隨即,郭子儀開始向北、向東派遣探馬,去打探更遠的消息。
務必將主要的行軍道路,探查得一清二楚。
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三人進行一番商議以後,由李光弼率領范陽軍鐵騎,和一萬名契丹、同羅、奚僕從軍,出柳城郡,向渤海國邊疆扶余府(今長春)而去。
擋在李光弼前方的,還有一座城池。
蓋牟新城(今瀋陽境內)!
說它是城池,倒不如說它是“戍堡”。
它的存在,主要是爲監視大唐。
平時只有兩百餘名渤海國士卒守衛。
李光弼決定先拿下這座哨城,他派遣副都督僕固懷恩爲先鋒,率領五百鐵騎,夾以神臂弩二百張,連夜渡過遼水,突襲蓋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