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華山金礦

第4章 華山金礦

“世人皆知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你今日信李林甫的鬼話,明日聖人會對你盡失信任。像盧懷慎、源乾曜那樣,做得再多,也無法挽回聖人的心中地位。”

李瑄聽到李適之的話後,高聲說到。

他知道歷史上的李適之,因爲缺乏心機和城府,一直掉入李林甫的陷阱內。

華山金礦事件,是李適之宰相生涯中,最重的一擊。

從那以後,李隆基令李適之有事要與李林甫商議,不要自作主張。

可以說,已經疏遠李適之。

開元宰相盧懷慎,清廉耿直,兢兢業業,依然被諷爲“伴食宰相”。

源乾曜和姚崇同爲宰相時,剛正不阿,大公無私,但李隆基卻一直不把源乾曜的話當回事。明明是兩人一起執宰,但凡功必歸於姚崇,凡過必歸於源乾曜。

一直到姚崇死後,源乾曜再次拜相,李隆基才覺得源乾曜是個人才。

“回前廳!大郎,四郎,你們也來。”

此時,李適之也覺得蹊蹺,他丟下棍子,先一步扭頭。

去年嚴挺之和盧絢都有入相之勢。

卻被李林甫三言兩語弄到東都洛陽去養老。

李適之在“政事堂”沒少和李林甫意見相左,兩人也經常鬧不愉快。

他聽說過李林甫“立杖馬”的事情。

李林甫非良善之輩啊!

李瑄見李適之冷靜,跟着兄長們一起來到前廳。

“伱們覺得李林甫意欲何爲?”

李適之重回座位後,問李霅和李季卿。

“今聖人肆意封賞,國庫不如開元鼎盛,華山若有金礦,採之富國。這麼大的功勞,李林甫不該讓給父親。”李霅猜不出李林甫的目的,但依舊疑慮。

“李林甫強勢有慾望,且工於心計。時人都拿則天時期‘笑裡藏刀’的李義府與其相比,但我看來,李義府遠遠不及李林甫!父親要三思後行。”

李季卿雖在二十歲就明經及第,但許多方面未有涉及,也不清楚李林甫的陰謀,只能提醒李適之。

“莫非華山沒有金礦,李林甫在糊弄我,想看我在朝堂出醜?”

李適之思來想去後,喃喃說道。

李瑄則無語,他的家人都這麼單純嗎?

怎麼不往其他方面多想一想?

“父親,聖人出生時的干支爲乙酉年,酉與五行之金相配,金又指西方,代爲‘西嶽’,華山一直是聖人本命王氣所在。如此,華山有沒有金礦,重要嗎?”

李瑄只能點醒李適之。

自開元中後期以來,李隆基就迷戀道教,信長生之說。他堅信華山就是他的守護神。

今年更是追尊聖人老子爲“大聖祖玄元皇帝”。

誰動李隆基的王氣命脈,李隆基必然讓他吃不了兜着走。

“這杖杜弄獐的匹夫!這無恥的老賊,這樣坑害我。”

李適之恍然大悟後,氣得拍桌子。對李林甫連連大罵。

他不信道教,沒想到這一點。

若非李瑄提醒,他明日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必一落千丈。

李霅和李季卿在感嘆李林甫陰險的時候,也對李瑄報以讚賞。

他們一直以爲這個兄弟輕狂好鬥,慕俠義風度,沒想到還有如此見解。

“父親,您是宰相,古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李瑄見李適之恍然,遂向他勸諫。

代表權利的器物和表明地位的名份不能隨隨便便讓給別人。

他希望李適之堅定自己,宰相的身份地位,不容他人侵犯。

“七郎所言甚是!我想和李林甫同爲左輔右弼,讓大唐興盛。但這老匹夫一直針對我,讓我如履薄冰。從今往後,我不會再與之妥協。”

李適之一改之前,稱讚李瑄的心思縝密的同時,心中發狠。

他知道李林甫的強勢,所以一再忍讓李林甫,現在看來,一切都是他自作多情。

再這樣下去,張九齡就是他的結局。

而且張九齡是“文壇領袖”,李林甫不敢明目張膽的加害。他一旦失勢,皇室宗親的身份,不足以讓同爲宗室的李林甫顧忌。

這一刻,李適之決定要李林甫對擂,即便被罷相,也要打斷他的臂膀。

他上過戰場,指揮千軍萬馬與契丹諸部戰鬥,玉石俱焚的血性還是有的。

“明日朝會,父親以此反將李林甫一軍。”李瑄若有所思地說道。

李瑄記得史書記載李適之多次落入李林甫圈套,但明確記載的,只有金礦事件,然後就是“羅鉗吉網”的致命一擊。

之前李瑄以爲金礦事件已經發生。

現在只要在華山金礦上穩住,再指引李適之在兵部大案上切割,不說反敗爲勝,最起碼能會爲他爭取一點時間。

“李林甫不會承認。”李適之微微搖頭,他能明白李瑄的意思。

但更清楚李林甫奸詐狡猾,一定會倒打一耙。 如果發生爭辯,李隆基八成會聽信李林甫。

“我得知一座真正的金礦。父親可以趁機將那座金礦,告知聖人。”李瑄明白李適之不容易對付李林甫。

皇帝此時對李林甫的信任,就如天寶中後期寵愛楊氏一族、安祿山一樣。

以至於李林甫明目張膽地算計太子,使太子丟盔棄甲,頻頻失去親信,先後失去兩任妻子。

開元后期,李林甫已經聯合武惠妃,害死前任太子李瑛,和皇子李瑤、李琚。

李瑄能預見歷史的脈絡,知道搬倒李林甫非一朝一夕,需要一步步剝奪他的威信。

“七郎此言當真?”

李適之聽李瑄這麼一說,立刻起身。

如果是之前,李適之一定不信。但此時李瑄已經向李適之證明他的智慧。

“在這樣的大事上,我怎麼會騙父親?”李瑄說到此,思慮一番後,道:“上洛郡,洛南縣,有人在龍沙河的河牀,撿到大量金粒。”

李瑄前世去過龍沙河金礦,據說黃金儲量超過百噸,號稱雍州之地,最大的金礦。

李瑄知道的金礦沒幾個,龍沙河金礦是唯一一個可以輕鬆開採的金礦,而且就在長安西南不遠,方便查證。

其他李瑄所知的金礦在深山內,不僅難以開採,還不知道確切位置。

這些天,李瑄通過地圖和書籍比對,確定洛南縣龍沙河就是後世的那條金礦河。

龍沙河的源頭,是一座山。既然能從山上衝下金粒,證明金礦離河水不遠,只要細緻探尋,一定可以找到金礦的蛛絲馬跡。

“洛南有金粒,我聞所未聞。若是在河中找到大量金粒,附近山上必有金礦無疑!七郎是如何得知的?”

李適之爲保萬全,向李瑄求證。

這不是兒戲,如果上書後,洛南未找到金礦,必然惹怒皇帝。

“我認識有洛南的遊俠拿金粒炫耀,他們見識淺薄,不知真理。我自然不會拿父親和我們家族的命運去開玩笑。”

李瑄信誓旦旦地向李適之保證。

“好,明日上朝,必讓李林甫好看。”

李適之相信李瑄所說。

李霅和李季卿也對李瑄交口稱讚。

他們一家還是很和睦的,沒有勾心鬥角。

“七郎已經長大,父親先爲你安排到北衙兩年,等你成年後,再入仕途。”

李適之突然發現李瑄如此爭氣,非常開心,心中爲李瑄規劃仕途。

如他們這種宗室皇親,爵位會被越削越低。

只要一代沒有建樹,很可能淪爲“平民”,空頂着宗室的名頭。

如李淵兄弟那一代的宗室,已經成爲平民。甚至連李世民的子嗣後代,都要爲五斗米折腰。

今日見李瑄的風采,李適之望子成龍,希望延續他們這一脈的聲譽。

“父親,孩兒不想去北衙,而是想從軍西北!”

趁此時間,李瑄向李適之道出自己的想法。

天寶年間的禁軍機構,有北衙、南衙之別。兩衙禁軍彼此牽制,以便於皇帝掌控。

其中,南衙十二衛守衛長安,被稱爲“宿衛”。

而北衙四衛守衛皇宮,是皇帝真正的親衛禁軍。

但由於盛世無憂,疏於訓練,武備鬆弛。現在南衙禁軍在非當值期間,脫下盔甲,開闢副業,士兵們要麼去當街頭小販,要麼在貴族門下當護衛。

甚至還有一些會從事手藝活。

心裡已經認定不會打仗。

李瑄記得安史之亂的時候,十二萬南衙禁軍,被一擊即潰,使長安淪陷。

北衙也非常不堪,李隆基沉迷於享樂,縱情聲色,不再督促禁軍訓練,檢閱士兵。

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四萬禁軍父子相傳,良莠不齊。成了貴族子弟的鍍金之所。

安祿山攻破潼關,李隆基南逃的時候,北衙四軍還玩了一次兵變。

所以李瑄不可能入禁軍,去浪費自己的時間。

盛唐時代,真正能打的是西、北二邊的四十多萬邊軍。

由於頻頻的對外戰爭,使邊軍驍勇善戰。

加上皇帝窮兵黷武,對武將的青睞。漢人世家子弟、軍人家庭、遊俠、良家子;胡人貴族、胡人勇士紛紛從軍邊塞,試圖拼搏“上將之功”。

特別是胡人,對效力唐朝,非常熱衷。因爲李隆基打破了自大唐建立以來“胡人不爲上將”的先河。

讓胡人知道,爲大唐效力,也能尊爲“上將”,成爲節度使!

第143章 涼州城發展規劃,回到長安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42章 把柄第126章 汗血寶馬的速度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40章 羅興失蹤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256章 千秋節上,李瑄的禮物第449章 天可汗將死於草原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203章 三十三萬大軍,十八名頂級猛將第57章 甲騎衝陣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84章 長離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39章 王忠嗣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29章 軍中訓練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45章 節制一軍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第6章 王維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363章 李適之出逃長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170章 神兵天降,騎兵大戰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34章 神勇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