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

“父親,我主持新法,如衆矢之的,無數大臣想看我的笑話;天下豪強大族恨我恨得咬牙切齒。他們最希望的事情,就是一覺醒來,我罷相,甚至死亡……在這關鍵時刻,如果我的親人無法遏制自己的慾望,等同於害我。這還是我的親人嗎?”

“不要說是堂兄李銙,哪怕是親兄李霅,也適用於剛纔我說的話。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我是宰相,父親曾也是宰相……”

李瑄看李適之沉默,隱隱又猜到李適之在想什麼!

他可以失敗,但絕不能以這樣的方式退場。

當天地清明,有的事情,並非一定是現在的錯誤。

他會被私心和慾望所影響,但絕不會丟掉大的方向。

等王昌齡回來吧!

李瑄感覺王昌齡一定會將具體調查清楚。

是非曲直,屆時自有定論。

李適之聽到李瑄的話,才恍然過來。

確實!

李銙明知道七郎在做天下人的表率,在變革新政。

他卻在這個時候亂七郎方陣,這期間又有沒有藉助七郎的權勢,狐假虎威呢?

“七郎,是爲父感情用事,你按照自己的判斷吧!李銙要是蠢人,我會善待他妻兒的。”

李適之站起身來,嘆氣說道。

當今的政局,比以往復雜得多。

七郎位極人臣,主持朝政,麾下那麼多追隨者。

不都是因爲信奉七郎嗎?

他們一家的富貴,是七郎帶來的。誰要是不思回報,還貪戀其他,就是活該!

在李銙未確定犯罪前,李適之作爲叔父,相信李銙。

如果李銙犯罪,只有用律法去測量了。

“父親只需要享人間樂趣,不論多麼黑暗,請父親相信孩兒能帶來光明!”

李瑄鄭重地向李適之說道。

“爲父無力,只能默默支持七郎。”

李適之言罷,就要離開天水王府。

“父親何不留下?”

李瑄請李適之一起留下用餐。

“坊門將欲關閉,我要與李粹說明。”

李適之沒有留下,準備回去向李粹坦明。

他要令李粹回去赴任,不要再管這件事情。

李銙的命,要看他自己。

李瑄只能將李適之送上馬車。

輕出一口氣後,重回府中。

轉眼間,十月中旬。

在萬衆矚目下,科舉進士科發榜。

並未按照制度一樣,次年春天發榜。

更改完畢,審理完畢後,就開始發榜。

李瑄認爲不應該拖到次年春天。

不然閱卷以後,就有許多操作空間。

其中一名考生,不僅寫《文賦》,寓意深遠。而且新法策論,別出心裁。

並且算術全對。

裴遵慶、李峴等閱卷官一致認爲,此考生當爲進士第一名。

同時,共議二十四名爲進士。

李隆基沒有興趣進行殿試,自開元后期以後,許多狀元都由主考官和宰相推舉。

所以一場會試,就會決出勝負。

確認沒問題以後,李瑄拿着二十四張謄錄試卷,到中書門下堂。

在李林甫、裴寬的見證下,彌封被去除,露出二十四名進士的籍貫、姓名。

進士第一名,是一名叫做封甲的人,籍貫餘姚郡。

看樣子不像是士族出身。

其他進士者爲楊譽、包何、李嘉佑等。

李林甫全程黑着臉,李瑄也不管他,抄錄名字後,由宰相一同簽字,派人到貢院外發榜。

同時,寫一份文書,明日呈給李隆基。

如果李隆基心情好,會與進士們見一面,勉勵幾句。

科舉取的是“士”,想要當官,還要入等,等待吏部銓選。

銓選合格才能爲官!

這期間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更長時間。

不過李瑄已經在加速推進入等的進士,由裴遵慶銓選考試。

合格以後,派往地方爲縣尉、縣丞。

以後的縣尉、縣丞,優先用士,而非優先門蔭入仕者。

貢院張榜之日,無數學子滿懷期待。

希望與失望徘徊。

數千人從五湖四海入長安參加科舉。士族要麼想捍衛家族的榮譽,要麼想重憶榮光。

而貧寒的文人,卻想入士流,光宗耀祖,出人頭地。

千軍萬馬獨木橋,通過鄉貢才能參加科舉,幾乎沒有濫竽充數者。

然競爭太激烈,進士的名額太少,無數人看到榜單後失望。

“中了!”

終於有一名麻衣文人看到自己的名字,他激動地跳起來。

沒有人覺得他唐突。

成爲進士,就該如此。

這是一名貧寒的文人,六年之內,參加四次科舉,終於進士及第。

遠離家鄉以後,落第後若還想再考,自然不能回家。

他寄居在寺廟之中,一邊寒窗苦讀,一邊尋找謀生之術。

他將一生寄託在這裡,追求渺茫的希望。

現得償所願,怎能不激動?

在此次科舉之前,當幾份試卷成績相差無幾的時候,考官往往會選擇京兆韋氏,弘農楊氏,聞喜裴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隴西李氏,以及柳杜薛王盧高張等等大姓。

那些姓氏一般,又出自普通的郡,自然被認爲是寒門。特別是嶺南這種地方,許多監考官會第一時間剔除。

更別說考生與考官串通,以及考官受到達官貴人的施壓。

“那個封甲也是貧寒出身,好像來自餘姚郡,今年他還在長安賣魚呢!”

有考生認出進士第一名的封甲。

以“甲”爲名,多爲賤名。

就像薛錯一樣,薛姓是好姓,但結合他“錯”的名字,沒有人會認爲薛錯出自河東薛氏。

考生和圍觀的人,互相指認。發現此次進士及第者二十四人,其中有十二人是小姓小郡,爲貧寒出身。

這些貧寒而及第者,讓無數落第的貧寒士人心中產生一絲安慰。

新科舉真正做到一視同仁,普通百姓不會再受制於自己的姓氏。

只要有才學,就可以進士第,甚至可以和封甲一樣進士第一名。

士族不能憑藉自己的姓氏揚名立萬,他們要更爲努力,用學識證明自己的姓氏。

貢院外,聚攏的考生越來越多。

而進士及第的名單,很快就會在口口相傳下,響徹長安的大街小巷。

有一部分文人士子認爲自己算術有誤,要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精學算術,備戰下一次考試。

有的文人士子認爲自己的對新法策令理解不深。

只要李相在,下次科舉的策令八成還是關於新法。

他們要更加熟悉新法。

許多文人士子沒有歸鄉,他們滯留在長安,身上無錢財者,要麼成爲果園農莊的幫工,要麼成爲代書筆之人,以此謀生。

還有一部分名氣大,卻沒有中進士的文人士子,會受到長安豪商的資助。

長安有許多商人鉅富,他們想投資找潛力股。

朝廷不允許官吏與商人私下來往。

但未成官吏的考生可以,期間還傳有不少佳話。

在進士發榜的第三日,李隆基礙於面子,召新科進士入躍龍殿。

李隆基不過寒暄幾句,連半個時辰都不到,就離開去玩耍。

由李瑄留在躍龍殿,仔細瞭解這些進士。

進士們能與李瑄交談,非常興奮,他們對李瑄早就如雷貫耳,佩服李瑄的英雄氣,仰慕李瑄的才華,敬重李瑄的爲國爲民。

既然能通過新法的策令,就一定對新法有信心。

他們都是遵循新法者。

李瑄平易近人,不拘小節,讓進士們親近。

李瑄向這些進士承諾,讓不要離開長安,會盡快給他們安排銓選。

通過銓選的官吏,可直接上任。

進士們都非常激動,盛世的官職本就少,他們還以爲要排隊三五年,才能被任用爲官。

不久後,他們就知道爲何會如此了!

哪怕是前幾年的進士一同銓選爲吏,也不夠彌補空缺的天下官吏。

大唐目前有一千六百多個縣。

縣令、縣丞、縣尉這些朝廷命官,加起來足足五千多個。

而一年錄取的進士,不過二三十人。

其他各科及第,也不過百人。

就這樣,成爲進士後,還要排三五年的隊,才能參加銓選。

實際上通過考試爲官的並不多,大唐的主要官吏來源,還是門蔭入仕和“舉薦入仕”。

只不過進士的稱號,能增加成爲宰相的概率。

李瑄認爲,真正的科舉,需要錄取更多士,給更多貧民百姓機會。

那些萌蔭父輩的官吏,廢物太多了,做出的荒唐事也太多。

現在李瑄只能誕生想法,等待機會去實施。

天氣轉爲寒冷,李隆基已經在思考華清宮。

他向宰相下詔,十一月一日起,啓程前往華清宮。

此時的李隆基,害怕寒冬……

只要不出意外,以後的冬天,李隆基都會在華清宮渡過。

君王如此,會對朝政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是一種怠政的現象。

文武百官明白自去年華清宮建立以後,很可能成爲“第二行政中心”。

這一日,吐蕃大論,恩蘭達扎路恭,受瑪祥仲巴傑之託,終於到達長安。

他們攜帶超過兩千斤的黃金,還有衆多珠寶。

以及瑪祥仲巴傑年幼的兒子,到長安“學習”。

恩蘭達扎路恭出雪域高原,步入大唐疆土以後,知道現在是李瑄的時代。

李瑄被拜爲大唐宰相!

卻還兼職隴右、河西節度使。

年輕富有朝氣的李瑄,是吐蕃的一生之敵。

強大的吐蕃,短短几年,毀於李瑄之手。

恩蘭達扎路恭知道,現在吐蕃上下,從貴族到百姓,畏李瑄如虎。

他們認爲李瑄是天神轉身,是不可戰勝的。

如果李瑄還活着,吐蕃的兵卒沒有信心走出雪域高原。

即便那些孩子成長爲壯年,想的也不是復仇。

一次次戰鬥帶來的陰影,伴隨着他們成長。

那個名字,只要提及,都會令吐蕃人腳顫手軟。

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382章 曳落河出擊,瓜分大唐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49章 賣馬人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20章 皇帝問策第50章 獲得寶馬第19章 箭術與馬戰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67章 上架感言第91章 問擒拿海賊之策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6章 王維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16章 皇帝召見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31章 飛馬射纓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10章 詠柳第51章 火雲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38章 李林甫的人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275章 三月梨花,小相公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328章 更深的謀劃,曠野大戰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356章 安祿山的哭泣,鼓角聲前奏,天寶十四載第23章 名將的落幕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245章 石堡城陷落,等待開花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136章 名將之死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20章 皇帝問策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66章 血戰高坡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161章 楊玉環的舞蹈,朕親自迎接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451章 錦衣衛千戶馬燧,薛延陀背叛回紇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33章 騎兵大戰落幕,吐蕃贊普的心灰意冷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205章 你想圖謀天下,恢復隋室?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450章 回紇主動出擊,大唐的戰術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39章 王忠嗣第80章 滿城沸騰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293章 天將軍第214章 長安西市的計劃,頂級強弩第40章 羅興失蹤第49章 賣馬人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459章 回長安,李隆基駕崩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126章 汗血寶馬的速度第50章 獲得寶馬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42章 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