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渭水離別

第25章 渭水離別

日落黃昏,李瑄帶着李玉瑩歸家。

那羣士女,被李瑄用一首後世韓愈的《晚春》打發走。她們不在乎李瑄寫詩的含義,只在乎李瑄吟出新詩。

實際上,李瑄在寓意他將抓住這一次與突厥作戰的機會,向國家和皇帝,展現自己的價值。

“七兄,她們都說戰場上會死人,你不去行嗎?”

李玉瑩得知李瑄將要去很遠的地方打仗,不捨地說。

“男兒宿命在此,家國天下。放心,阿兄會平安歸來。”

李瑄摸了摸李玉瑩的腦袋。

她不是很懂。

李適之曾在幽州軍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長安一次,她以爲李瑄也會一樣。

第日,清晨。

坊間的晨鼓第一次敲響時,李瑄便起牀洗漱。

他的婢女霜兒,又爲李瑄清點一次行禮。

七郎即將遠離,霜兒更難過。這麼多年,李瑄是她的依靠。

“你就在家裡,看好我的花園。我隨時都會回來。”

李瑄看穿霜兒的心思,向她安慰道。

此次軍中就職,李瑄只帶羅興一個人。

“七郎放心,奴婢不會讓一株花樹枯萎。”

她沒有資格對李瑄說注意安全,只能在心裡祝福李瑄。

李瑄笑了笑。他已讓李玉瑩照看一下,別讓府中其他奴婢欺負霜兒。

“羅興,將我的一石強弓,和皇帝賞賜的雕弓都帶上。”

李瑄着重向羅興吩咐。

軍中不一定有一石騎弓,李瑄要自備。

馬槊和槍,就不必要帶了,軍中必然存在。

馬槊沒有後世傳得那麼神奇,再好的槊,經過幾次戰鬥,都要如盔甲一樣,重新修理。

那些傳世的名劍,千年鋒利,是因爲它們不上戰場。

鐵與血的考驗,使這個時代的兵器都是消耗品。

這一日,李瑄的兄長們都回來爲李瑄送行,對李瑄噓寒問暖。

等李適之下朝,他們就會出發。

至於李瑄的朋友和王維,他故意告訴他們,下個月纔會離開,他不想讓他們送行。

辰時剛過沒多久,李適之匆匆回來,他反覆提醒李瑄帶足金銀錢財,帶足衣物。

“七郎現在也有魚符了,它就如你的衣冠,兼具國家和百姓的意志,伱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恢宏德行。爲父智慧雖不如你,但爲官多年,卻不曾缺失這些。”在李瑄上馬之前,李適之親自爲李瑄整理衣袍。

李瑄的腰間不僅掛着皇帝賜予的飛鳥銜花玉佩,還有裝着魚符的銀袋。

李適之取出銀袋中的魚符,提示李瑄。

“孩兒知曉。”

李瑄點頭,他將原則看得很重。

“父親,李白是孩兒的朋友,如果有可能,照顧他一下。”

李瑄很遺憾,他只在曲江柳岸見李白一面。

“李白想一步入青雲,爲父可辦不到。”李適之眉頭一皺。

意思是,李白想一步登天,成爲宰相。

“他是想上天當神仙吧!”

李瑄知道李白的詩裡,確實有這種意味。但李瑄還是幽默地對李適之解釋。

終究是世俗大道,讓李白陷入矛盾與掙扎。

罷了,李瑄不再勸李適之,還是順其自然吧!

挎着寶劍上馬,李適之和李瑄的兄長們,一路送李瑄出通化門,送李瑄到長安北方的渭水橋上。

本來李玉瑩也要跟來,卻被李適之喝住。

李玉瑩最怕李適之。

她天真地讓李瑄下個月就回來看她。

李瑄只是答應,下次回來,帶一朵草原上的花。

“保重!”

渭水之畔,兄弟幾人下馬攀談許久,依依惜別。

“七郎果決而有力量。但凡事量力而行,不可焦躁,有事可寫信告訴父兄。” 李霅拍着李瑄的肩膀。

“大兄。”

李瑄緊緊握住李霅的手。

長兄如父,李適之在當刑部尚書前一直不在長安,李霅對他最照顧。

“長安的多少別離,都在這渭橋之上。”

李適之在一旁感慨。

“昨夜孩兒的建議,父親要好好想想。”

李瑄不想說這些,而是又提醒李適之一句。

昨晚李瑄與李適之促膝長談到半夜。主要是整飭兵部,以防李林甫抓住把柄。

只要李適之將兵部抓牢固,以李隆基現在對李適之的信任,即便李林甫動用“羅鉗吉網”,也不可能“攻陷”兵部。

甚至李適之可以反告污衊,夠李林甫喝一壺。

前世李適之因兵部官吏貪污罷相,那時候,李適之已經不被李隆基信任,他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

“爲父知道要怎麼做了,以後有什麼事情,一定會與心腹幕僚討論,防止是老匹夫的陰謀。”李適之微微點頭,又道:“將爲父寫的書信,交給王忠嗣,他會照顧七郎。那豐安軍使陳回光或許等不到你去,就會被調回長安。”

“孩兒明白。”

王忠嗣剛正不阿,治軍嚴謹,李瑄估計李適之的親筆信不一定有用。

李瑄也不打算交給王忠嗣。

“東晉時司馬道子因爲經常酗酒,使朝野王公大失所望,衆叛親離,父親還是要節制一些。”

重新上馬後,李瑄向李適之提醒。

主要是李適之太能喝酒了,幾乎無酒不歡。

特別是不上朝的時候,喝得酩酊大醉。李瑄擔心這一點被有心人利用。

“爲父以後會少飲美酒!”

李適之隨口一說,但並沒有將這話放在心上。

唐人誰會不愛酒呢?

更何況是飲中八仙。

“大兄、三兄、四兄、五兄告辭,父親注意身體。”

最後向李適之和兄長們行一禮,李瑄騎馬上渭橋。

此時,渭水橋上,行人和過往商人不少。

他們都知道,這是長安權貴,送行親子,不敢靠近冒犯。

李瑄在渭水橋中央,勒馬側身,大聲向李適之吟唱:

“孩兒立志出鄉關,不建功勳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通俗易懂的小詩,卻感人肺腑。

聲音傳得很遠,岸邊的李適之聽得一清二楚。

“七郎!”

李適之聽到李瑄爲他吟唱的詩,萬般不捨,想要叫停李瑄。

但李瑄已經馳馬過渭水橋,揚塵愈遠。

羅興的馬上掛兩弓,揹着包袱跟在李瑄身後。

一句“人生無處不青山”,觸動李適之心絃,讓他捂住眼睛。

他是堂堂宰相,怎麼能在衆目睽睽下流淚呢。

李霅和李季卿趕忙上前安撫李適之。

想到李瑄的年紀,他們心中也難過起來,李瑄這段是時間的表現,讓他們忘記,李瑄才十六而已!

看李適之和李霅、李季卿等父子相擁,泣不成聲,路過的行人,聞者落淚。

這首詩傳開後,對長安的青年影響巨大。

引起一時的從軍熱潮。

即便戰死,又何必埋葬在故鄉的土地,國家到處都是秀麗壯闊的山河。

李隆基讀後,都誇讚李瑄“忠貞果毅”,期望“建立功勳”。

……

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132章 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263章 水調歌頭,楊玉環的眼淚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158章 裴靈溪第43章 豪強第102章 南霽雲第6章 王維第22章 寧遠將軍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15章 大勝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114章 幕府班底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57章 甲騎衝陣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30章 建立威勢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66章 血戰高坡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113章 組建四萬匹戰馬的臨洮軍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359章 十月,天水王“大病”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124章 決戰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464章 大詩人去世,書文運動,南巡第309章 算計高仙芝,西域之路第304章 楊玉環第二次出宮,李隆基的“脆弱”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4章 華山金礦第36章 皋蘭州都督府騎兵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32章 突厥寇邊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170章 神兵天降,騎兵大戰第216章 李林甫爲李瑄抄錄《出師表》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第263章 水調歌頭,楊玉環的眼淚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37章 拒絕贈送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143章 涼州城發展規劃,回到長安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43章 豪強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64章 大舉進攻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3章 李適之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1章 軍功入相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361章 兇殘叛軍,華清宮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76章 李瑄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