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

李承幹放下手中的長弓,神色有了幾分挫敗,道:“本打算讓御史臺,大理寺,京兆府三方共同準備人手清查各地,當即就有人連夜寫了奏章,來反對孤這種大張旗鼓的行爲。”

英公站在一旁沒有開口。

“朝臣的勸諫孤還是要聽的,如此大張旗鼓地做事確實不該,現在他們應該很高興,東宮太子開始聽從勸諫了。”

“這不像是殿下以往的行事作風。”

“是呀,當皇帝也好,當太子也好,都不能一句話就將所有的事辦了,能一句話就將事情給辦了的,那都是空話。”

“這世上的事遠比所預想的要複雜,就拿滕王與江王的事來說,快刀斬下去確實很好,可之後還是舅舅幫着孤收拾着餘下的那些事。”

李績又道:“末將不懂這些。”

李承幹活動了一番筋骨,放鬆着手臂,“在英公回來之前,見到李思文了。”

李績道:“思文這孩子酷愛看書。”

“往後對他有何安排嗎?”

“末將打算讓他閒散平安地過一生。”

李承乾點頭,大概明白了英公的意思,往後也就不會插手英公的家事了。

畢竟,已有一個李震在爲東宮做事。

從一旁拿起一個木盒,李承幹遞上道:“今天是中秋,朝中休沐,這盒月餅就送給英公了。”

“謝殿下賜。”

戰場的事其實也不用多說,李承幹只問了些許細節,英公說得比之軍報說得更詳細。

這一戰在大雪天行軍凍得徹骨,雙手冰涼根本拉不開弓。

雖說唐軍也拉不開弓,但漠北人也是同樣。

只不過唐人除了開弓,更擅長衝陣,這一仗把握時機很重要,贏的是天時,依靠着天時唐軍纔能有此大勝。

李承乾親自送着英公出了朱雀門,再回頭看向皇城。

即便是中秋休沐,朝中還有一些人在忙碌。

以往雖說掌權,但對朝中六部的掌控力並不強,雖說如今也是。

但身兼尚書令並且執掌中書可以慢慢熟悉六部,慢慢地接手朝中六部的事宜。

李承幹徑直先來到了刑部。

反對清查的奏章中,劉德威的奏章便有其中一份。

一個向來以律法嚴明來標榜社稷治理的人,會如此勸諫自然是反常的。

刑部內,衆人正在覈對着卷宗,忽見一個身影走入刑部,並且這個腳步走得很快,一直走到了上首座,也就是刑部尚書劉德威的身側。

衆人又確認了走入刑部的這位的身份,正是當今執掌中書兼領百官的太子。

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紛紛停下手中的事,作揖行禮。

劉德威自然是知道自己勸諫了太子,但勸諫這種事就看皇帝或者勸諫的對象會不會採納。

可沒見過勸諫之後,對方找上門的。

這究竟是爲何?

劉德威又是惶恐,又是困惑不解,難道是太子要發脾氣了?

但不管怎麼樣,他這位刑部尚書也該先行禮,恭敬道:“殿下,何故來刑部?”

李承幹揣着手站在一旁,道:“嗯?你不知道孤爲何會來嗎?”

“這……”劉德威倒吸一口涼氣,心中警覺起來,道:“臣身爲臣子當該勸諫,殿下若想……”

“哎!”李承幹打斷他的話,道:“無妨,你們先忙,孤等你們忙完。”

太子殿下面帶笑容,可這令刑部的官吏更加緊張。

衆人眼神交換之後,紛紛退出了官邸,留下刑部尚書與太子在這裡,他們則在外面吹着冷風。

刑部侍郎狄知遜亦站在門外,太子竟親自來刑部了,真是少見。

刑部內,太子站在一旁,劉德威自然是沒心思再處置公事,再一次起身,道:“殿下,還是有話直說吧。”

李承幹從袖子裡拿出一份奏章,道:“這是劉尚書所寫?”

劉德威看了一眼,點頭道:“正是。”

“你也不用緊張,孤不是來威脅你,或者是來找你算賬的。”

“臣沒有緊張。”

“是嗎?”李承幹了然一笑。

“臣還聽說昨晚還有不少人遞交奏章勸諫殿下。”

“無妨,又不是隻有你一個,先來問過你,再去問問別人。”

“殿下……”劉德威幾次組織語言,遲疑了片刻,道:“是因臣的勸諫,讓殿下心有怒意,心有不甘?”

緊接着他又道:“殿下年輕,難免氣盛或自負,臣等正是有此思慮,這纔來勸諫,這天下不能這麼查,查了就會亂,亂則生變,就算是殿下心有怒火,臣依舊勸諫。”

所以說做皇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唐百廢待興,隋末大亂死了這麼多人,父皇還能召集如此羣賢來治理國家,當真是一個奇蹟了。

“劉尚書誤會了。”

“臣……臣誤會了?”

“此番是來討教的,你這份勸諫的奏章寫得太過籠統了,看了一知半解,往後不要這麼寫了,寫得詳盡一些可好?”

“臣……”

還未等他將話語說出口,李承乾道:“還有啊,你這個說治理天下當徐徐圖之,那且問,如何徐徐圖之,從何處開始,從何處結束,再者說要幾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劉德威無言以對,當時只是想着勸諫,哪裡有想這麼多。

李承乾的臉上帶着滿意的笑容,道:“劉尚書?”

劉德威迅速回神,回道:“臣沒考慮得這麼周全,臣慚愧。”

“無妨,治理天下就是要接受人們的意見與批評,孤不是聽不得批評的人,還請劉尚書得空之後,重新寫一份規劃的奏章,我們早朝時可以好好議一議。”

“臣……”劉德威深吸一口氣,回道:“臣領旨。”

等太子殿下離開了刑部,刑部衆人這才重新走回來,紛紛問詢太子都說了什麼。

劉德威擺手讓他們各自去忙,閉着眼正在思索,一言不發。

從刑部離開之後,李承幹又來到了吏部,如今舅舅不在這裡,吏部的事都是新任的吏部侍郎張玄素在安排。

這位太子平時在中書省走動,鮮有來吏部。

因休沐,如今在吏部的人並不多,衆人見到太子親自來一趟,還是呆愣當場,紛紛覺得好奇。

張玄素正在看着今年要調派的官員名冊,忽見太子到來,匆忙起身行禮。

這人從洛陽回到長安之後就在吏部任職侍郎。

沒想到他這一回來,就在東宮太子打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時候,就來勸諫。

絲毫不念安排他去洛陽的栽培之恩。

“殿下,臣……”

李承幹掃視着吏部官邸內,道:“這吏部確實比別的官邸都要寬敞,嗯……人手也更多,都說朝中吏部最忙,來這一趟孤也不會久留的。”

張玄素年過四十,心力早已不是當年,他也不知道自己還能爲這個帝國奮鬥多少年,眼下太子來了,自然是要盡心對待。

李承幹從袖子裡拿出一份奏章,見不是吏部的那一份,便將一疊奏章都拿了出來。

從中翻找出了張玄素勸諫的那一份。

這一幕看得吏部衆人沉默無言。

他們也聽說了昨晚有不少人勸諫太子殿下不要衝動行事,沒想到昨晚剛勸諫,太子就這麼找上門了。

這個距離皇位已極其近的太子,是這般行事的嗎?

張玄素看着自己的勸諫奏章道:“殿下,臣所言有何不妥嗎?”

“有啊。”李承幹收好其他幾份奏章道:“你說如果大規模地清查,恐怕往後會沒有人想要當官,人們通過科舉入仕就是想要擺脫現狀,換一種新的生活狀態。”

雖說奏章上說得更隱晦一些,只是提及了爲官爲臣之道,還有科舉的興辦不易,列舉了從漢以來一直到隋的種種不易。

不過太子的解釋也在理,自己說的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如果做官了,反而過得更不好了,那還參加什麼科舉。

李承乾道:“孤大抵上可以理解爲,在對官吏嚴苛對待下,會影響往後人們參加科舉的積極性。”

張玄素作揖道:“正是。”

“很多時候,京兆府提倡的是發現問題,既然發現了就要解決,就不能視而不見。”

張玄素回道:“臣有所耳聞。”

吏部內,一衆官吏假裝忙着手頭上的事,都是豎着耳朵聽着。

李承幹又將桌案的奏章推到他面前,擡首示意道:“看看這份奏章,你只提出了疑問,而不提解決的辦法,這是不是屬於偷懶了?還是在爲難孤?”

“臣絕無此意呀!”

“孤喜歡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可光有意見可不好,還要有解決的辦法,要不孤將張侍郎的意見拿出來,在朝堂上讓大家議一議?”

張玄素神色瞭然道:“臣實在是……”

“那這樣吧。”李承幹又道:“眼下就有一個議題,如何在清查官吏與地方的同時,保證人們參加科舉的積極性,如何?”

“太子既兼領百官,太子所言便是旨意。”張玄素作揖道:“臣領命。”

李承幹滿意地收好其餘的奏章,“有勞了。”

“臣送殿下。”

“不用了,孤還要去下一家。”

張玄素送着太子出了吏部,便見到這位年輕氣盛的儲君一路朝着秘書監去了。

勸諫太子的羣臣中,還有秘書監的蘇亶,正是當今太子的岳丈,是太子妃的父親。

昨晚太子殿下因一句話被羣臣勸諫,這才第二天太子殿下就奔走朝中各部,一個接着一個地問詢勸諫緣由。

這件事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傳遍了朝野。

其實太子的行事作風,朝臣們多數都是瞭解的,就算是新任或者是剛走入大唐官場的年輕人也所有耳聞。

只是沒想到,就因幾句勸諫,太子親自登門問詢。

每一個被太子問詢過的臣子,皆是面如難色,又不敢多言,或有神色慚愧,無地自容。

就連太子的岳丈蘇亶,都因勸諫的奏章,在太子的言說下羞愧得臉紅。

這件事也像是一陣風吹到了皇帝與太上皇的耳邊。

李淵側臥在一塊乾淨地大石頭上,正在看着這個人到中年,年近五十的兒子釣魚。

李世民提着魚竿,耳邊就是太監的講述。

“他當真這麼做了?”

“稟陛下,太子殿下正在御史臺與幾個御史談着呢。”

已有半個時辰沒見魚上鉤了,李世民煩悶地看着平靜的湖面

平日,承幹來這裡釣魚,這些魚蠢得一條接着一條地咬鉤,輪到自己這個皇帝來釣魚,這裡的魚就跟成精了一樣。

釣魚是一件十分消磨心智的活動,李世民的暴脾氣上來,想讓人將太液池的水放幹,將這裡魚全部殺了。

但很快,身爲皇帝暫且忍下了這個衝動,李世民詢問道:“各部官吏是何反應?”

太監又回道:“稟陛下,多數都是安靜結束的,也沒有爭吵。”

李淵神色帶着笑容地看着兒子道:“承幹向來是個迎難而上的孩子,他不會因朝臣的勸諫而放棄某些事,當真是我李家兒郎的風範。”

言語中,太上皇對這位太子十分滿意,還有些故意在暗示陛下的意思,太監感受到奇怪的氣氛,就不敢大聲出氣了。

李世民冷哼道:“呵,誰像他這般當太子?”

兩位皇帝對太子如今的行爲都頗感新奇,原來應付勸諫還有這種手段。

李世民道:“駕馭臣子的手段這小子沒學到,朕與他說的那些話那小子就沒有聽進去,他還是將朝臣當作對手。”

說着話,也沒了興致釣魚,將魚竿一收,拿起茶碗大口灌着。

又有太監急匆匆來報,道:“陛下,御史臺打起來了。”

李世民板着臉道:“和誰打起來了?”

“是兩撥言語相左的御史動手了,太子殿下已召金吾衛攔住。”

李世民神色多有不悅,道:“這小子的手段是越來越得寸進尺,也不知他這些本事都是誰教的,朕可從未這麼教過他。”

又注意到父皇的神色,李世民再道:“朕將大權交給他,也是望他能夠熟悉朝政,將來執掌六部。”

長孫皇后正在看着孫子孫女手拿着小木勺用飯,聽到丈夫的話語,又嘆息一聲。

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257.第257章 活捉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260.第260章 談人生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56章 告老辭官226.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20章 忠誠不極端387.第387章 新帝臨朝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301.第301章 親衛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第156章 京兆府爭論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274.第274章 新年第321章 臂膀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394.第394章 大唐的貴客365.第365章 宴席第97章 謠言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第323章 新爺孫第175章 莫要內耗386.第386章 新年第84章 戰書第84章 戰書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第135章 忠心的許敬宗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第33章 孫神醫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第42章 正義的一戰第168章 一夜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第60章 秋獵歸來287.第287章 比金錢更值得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第127章 遊園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第33章 孫神醫301.第301章 親衛第126章 道長的成就第150章 仗義出手第50章 天分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298.第298章 中秋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80章 漠北恩怨第8章 東宮的新生活244.第244章 花絲鑲嵌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231.第231章 修繕長安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209.第209章 嚴酷的規矩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352.第352章 洛陽大雨第132章 豪傑依舊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402.第402章 貞觀老人們的元宵359.第359章 天可汗的最後一戰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第86章 補貼與孝順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385.第385章 登基301.第301章 親衛第13章 耿耿於懷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279.第279章 清查367.第367章 看洛陽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337.第337章 “奇觀”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第20章 忠誠不極端第95章 合力撈魚392.第392章 不慈悲的人78.第78章 解氣?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127章 遊園第47章 伏允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