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第235章 清閒的人

bookmark

李承幹望着漫天的雨水,看向街道上在雨中還在奔走的行人,又有戴着斗笠的路人進入城門。

一人開口道:“聽說崇文館還在招募夫子。”

講話的這位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穿着一身打着補丁的衣裳,眼神倒是頗有精神。

另一人拿下擋雨的斗笠,注意到了一旁的官兵,便站在城門外,稍稍能夠擋雨的一角,低聲道:“這一次支教聽說是崇文館主持。”

“聽說崇文館門下,光是編撰就有三五百人。”

“是呀,但這些人多數都在爲京兆府辦事,與我等無關。”

那衣裳上帶着補丁的年輕人笑道:“也好,現在你我都被崇文館錄用了,可以留在關中了。”

另一人問道:“你不回去了?”

“回去之後想要再來長安就難了,等我去支教積攢一些銀錢,再回去,將親人全部帶來。”

“這裡對你來說有這麼好?”

他的目光看着在官道上冒雨奔走的人,眼神帶着些許亮光,道:“他們看起來更像是爲了將來活着的人。”

李承幹安靜地聽着他們帶着鄉音的話語。

看太子殿下沉默着,李績護衛在一旁也沒有出聲。

雨勢減弱了,等李承幹回到中書省,又見到了李恪與權萬紀。

現在的李恪有劉仁軌這個好朋友,還有權萬紀可以倚重。

這個時辰的中書省的人並不多,黃昏天的時候多數人都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回去了。

李承幹看着桌上已經堆積了不少的奏疏與文書,一邊自己動手整理着,看了眼在一旁站得筆直的李恪,言道:“恪弟,今天怎麼有閒情來這裡了?”

李恪躬身回道:“父皇得知陝州河北縣遭了大水,讓恪前去巡視。”

李承幹頷首道:“正好,伱路過洛陽的時候給送個信。”

說着話,李承幹從一堆奏疏的最底下,拿出一卷書信,遞給他道:“這封書信交給御史李義府,他還在洛陽監察建設事宜。”

李恪聽到這個名字有些熟悉,再一想才記起來,李義府就是監造河西走廊的那個人。

李恪接過書信道:“這書信……”

“也不是什麼調令,就是崇文館的一份考卷而已,他若答得好,就讓他兼領洛陽崇文館的主事。”

李恪見皇兄說得這麼坦率,他也多慮地笑了笑,行禮道:“恪此番是來向皇兄告別的。”

李承幹叮囑道:“孤還是那句話,在外不要害怕任何人,儘管去做正確的事,哪怕沒辦好回來之後……”

“恪,明白!”

李承幹看向站在後方的權萬紀,對方躬身行禮。

“早些出發吧,既然是父皇的意思,不要耽誤。”

“喏。”

李恪腳步匆匆走出中書省。

李承幹還在看着各縣來的文書,支教政令一出,關中十二縣與渭北以東的三十六縣,這些文書除了表態的意思,也希望得到朝中支持。

今時不同往日了,也不是當初管着關中十二縣,而是身爲陝東道大總管,管着整個陝東地界。

李承幹蹙眉看着這四十八縣的文書,一份份批覆着,工作內容比以往更多了。

于志寧遞上一份冊子道:“殿下,這是新制成的冊子。”

李承乾道:“褚遂良呢?”

“下官這就去將他帶來。”

“原來他平日裡這麼早就回去了。”

李承幹站起身接過於志寧遞來的冊子吩咐道:“把各縣的文書全部放在褚遂良的桌上,讓他連夜趕工,明天這個時辰前將各縣文書都批覆好,寫一份大略的註解交給孤。”

“喏。”

李承幹打量着這份冊子,狐疑道:“做工倒是不錯。”

“回殿下,這是藍田縣的婦人用麻繩將紙張縫在一起,外層用皮革包裹着,也不容易讓紙張壞了。”

這冊子的外皮包裹着皮革,手感是粗糙了一些。

于志寧解釋道:“明日各縣還有會有送來,臣按照各縣的情況能夠提供的人力與作坊,擇優選用。”

“有勞你了,別忘了給褚遂良帶話。”

“喏,下官這就去。”

如此太子離開皇城也早早下了班,李承幹拿着冊子回了宮。

當天夜裡,于志寧來到褚遂良府上,見到人笑道:“褚侍郎可有飲酒?”

雖說兩人都是侍郎,可彼此並不對付,常常意見相左,相處得不算太好。

褚遂良道:“這天色還未入夜,喝什麼酒。”

“那就好。”于志寧將殿下的吩咐說了一遍。

聽得褚遂良頓時來了精神,他問道:“殿下當真是怎麼說的?”

“現在就去吧,政務繁重,要是耽誤了……”

“殿下吩咐,自不敢耽誤。”褚遂良提了提衣襟道:“下官這就去。”

于志寧跟着他走到門前,迎面又撞見了張玄素。

見到褚遂良昂首大步朝着朱雀門走去,見人也不打招呼,張玄素皺眉道:“他怎麼了?”

于志寧解釋道:“太子有安排。”

人到中年的張玄素冷哼道:“是被太子殿下器重了?”

于志寧感慨一笑,“多半是吧。”

“一時得志,便得意忘形,褚遂良這廝不堪大用。”

于志寧詢問道:“準備去洛陽赴任了?”

張玄素鄭重點頭,“明日就去赴任,還想找褚侍郎飲酒,罷了,罷了。”

于志寧頗爲理解,神色略帶惋惜道:“下官家裡還有些藏酒。”

“甚好。”張玄素拉住他的手腕,着急道:“速速去你府上,老夫此行赴任,不知何時才能再回來。”

於前隋大業年間入仕的張玄素年有四十,是朝中爲人較爲豪爽的文官,但也是一個固執的。

當年張玄素一直以隋臣自居,爲人忠直,隋末亂世時竇建德幾次勸他投效,這人也屢不受封。

再後來竇建德兵敗,此後張玄素也就投效了當年的秦王,也就是現在的陛下。

這個過程其實並不順利的,那時候的秦王善待前隋重臣,尊敬這樣的名士,並且始終如一。

于志寧訕訕一笑,領着他道:“明日就要赴任,今晚切莫宿醉了。”

張玄素神色嚴肅地點頭。

翌日,天剛亮的時候,張玄素頂着宿醉又昏沉的腦袋匆匆坐上了車駕,前往洛陽赴任。

而在今天的早朝上,神色萎靡的還有褚遂良,他是一晚沒睡,一直在處理各縣的文書,站在朝堂上,沒了往日的神采奕奕,死魚一般的雙眼目視前方。

直到太子殿下走入大殿,褚遂良的目光有了些許亮光,目光跟隨着太子殿下移動。

今天的早朝有許多事要說,一來是陝州的水患,二來是長安城的修繕事宜,還有支教的準備工作。

下了早朝之後,李承幹便徑直回到了寧靜的東宮。

近來皇帝很忙,比如說東宮太子支教之策,陛下已接連看了好幾天了。

李承幹回到東宮用午飯,李麗質正在崇文殿前給小武與徐慧講課,這兩個弟子給她練練手正合適。

既是師徒,也是東陽與麗質的好朋友。

東陽坐在廚房邊,拿着藥經正在看着,那頭小鹿便臥在主人身邊,閉着眼,它的耳朵偶爾還會晃動兩下。

“有些時日沒見到孫神醫了。”

聽皇兄問話,東陽放下手中的藥經回道:“孫神醫也去陝州了,大水之後可能會有大疫,他老人家說要去看看。”

李承幹拿着少府監做出來的小滑輪反覆打量着,點頭道:“孫神醫還是那位孫神醫吶,果然還是留不住他老人家。”

東陽道:“他老人家說會回長安的。”

本來是想將孫神醫留下的,東陽跟着他學醫有三年了,將藥經都傳給了東陽。

現在爺爺與母后的病情也沒什麼大礙了。

李承干將小輪子扣在尺子間的開合處,試着推動輪子,看着刻度移動,一個簡單的遊標卡尺終於有點模樣了。

在製造生產中,尺子是十分重要的生產工具,精細的尺子是製造業走入精細化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李承幹走到東宮的庫房中,打開幾個箱子,找出了幾顆明珠。

也不知道是誰送給東宮的,大概是十七歲那年的時候,宗室中人送的。

遊標卡尺的構造很簡單,沒有儀表盤,只能測量到毫米。

試着用遊標卡尺的尖端夾住明珠,測量着直徑的尺寸。

再用直尺對照,李承幹看着兩把尺子的刻度,從卡尺間拉出一條細長的木屑,沉着臉不語。

好奇來看皇兄舉動的李治與李慎,也在觀察着,見皇兄蹙眉不語,他們兩兄弟也皺眉思量着。

李承幹揣着手坐正,道:“你們不去找狄仁傑玩?”

李治的目光從尺子上收回來,道:“狄仁傑不在京兆府,跟他爹又出去了。”

李慎道:“皇兄這是尺子嗎?”

“嗯,送你了。”

“當真?”

“不要算了。”

李慎連忙從桌上拿起這把簡陋的遊標卡尺,他欣喜道:“皇兄造出來的東西一定有用。”

李承干將明珠收了起來,放入庫房的箱子中,再將箱子上鎖,把庫房的門關好之後。

這個卡尺是個失敗品,再好的木料都會出現磨損,打消了先前只用導軌用鐵製,眼下來看必須要全鐵造才行。

人清閒無事可做的時候,總會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

所以纔會想着造尺子,好難呀。

見太子殿下走來,寧兒放下醃着蘿蔔的罈子道:“小福醃了許多蘿蔔,殿下要不要嚐嚐。”

“你說孤最近是不是太清閒了。”又覺得多此一問,李承幹不等她回話,揣着手走出了東宮。

大抵就是如此,那些造福後世的寶貝出世之前,都應該是挺難的。

以往這個季節的朝中是很清閒的,近年來朝中越來越忙,昨晚褚遂良通宵達旦,到了今天晌午時分,纔將四十八個縣的所有文書都整理好。

等李承幹看到褚遂良的記錄。

不得不說褚遂良的行書確實很好看,在這麼疲憊的狀態下,都比尋常人寫得工整,人與人果然不能比。

看了看他的神色,李承乾道:“回去好好睡一覺,明天還要來當值,不要耽誤了。”

“臣告退。”褚遂良儘管疲憊,回話還是中氣十足的。

于志寧總算是看出了太子殿下用意,有些繁重的工作總是需要有人做,褚遂良這樣的人最合適了。

他又遞上一份卷宗道:“太子殿下,這是各縣的呈報,臣看過了不論是工坊用地,還是人力安排,藍田縣是最好的。”

“這些事你安排好之後擬好章程再遞上來就好。”

于志寧笑着道:“今天張玄素去洛陽赴任了,昨晚他與下官飲酒,幾次叮囑他莫要多喝,還是喝了個宿醉。”

李承幹吩咐道:“等崇文館今年確定了支教人選,來年就可以動身,每個夫子拿十卷冊子用於教學。”

“今年入冬後都可以辦好。”

“過兩天就休沐了,你也早點睡去吧。”

于志寧躬身施禮,這才離開中書省。

關中入冬的霜降時節剛剛結束,迎來了立冬,朝中便休沐了。

侯君集在家中禁足一個月之後,又得到了陛下的召見,留下了這位大將軍陳國公的勳爵,撤走了兵權之後,也就成了一個閒散人。

李孝恭站在承天門外,瞻仰着天空。

見了陛下後,侯君集也走到承天門外,也擡頭看了看天,問道:“今年怎還未下雪?”

李孝恭道:“李道長說明天多半會有雪。”

侯君集沉聲道:“聽說李道長瘋了?”

“沒瘋。”李孝恭跟着他的腳步走着,又道:“近來李道長時常閉關,聽說欽天監的牆壁上畫滿了星圖,這是大徹大悟的前兆,只不過在外人看來,是瘋了。”

“老夫還去看望過他,他還能教授晉陽公主觀星與數術。”

侯君集的腳步很沉,繼續走着。

李孝恭像是一隻蒼蠅,在一旁喋喋不休說着閒話。

就這麼一直走到朱雀大街上,李孝恭還在喋喋不休。

平康坊後門,這裡有不少民壯正在修繕溝渠,每到下雨天這裡的街巷就會被淹。

在此地勞作的不是別人,正是當初一起出徵西域的同袍。

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557章 不是懷疑是拯救第47章 伏允的下場第161章 監察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第115章 各縣彈劾第64章 父皇的權力巔峰伊始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第168章 一夜第520章 戰前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第518章 塞人與汗血馬第10章 太子的身心問題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427.第427章 越來越近的敵人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第103章 不一樣的孝心197.第197章 叔叔們第544章 要一起完成的事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196.第196章 李家的各路親眷415.第415章 他們欺君了第95章 合力撈魚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108章 酷暑的關中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第4章 紅樓與曹先生336.第336章 老府兵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第55章 認真的一箭499.第499章 千秋殿425.第425章 越老越留戀452.第452章 不一樣的輔政大臣193.第193章 何等人物第538章 吐蕃之於大唐276.第276章 老謀深算的樣子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447.第447章 唐軍歸程436.第436章 老將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432.第432章 去過一次就忠心282.第282章 洛陽變故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442.第442章 傳說中的商人第14章 偏心的父皇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248.第248章 失蠟鑄造法第27章 長安傳聞430.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1.第1章 太子殿下第17章 他要卷死孤424.第424章 重逢第94章 父皇想要的人才347.第347章 遼水戰爭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第533章 冬至大壽417.第417章 今年科舉330.第330章 你們是臂膀第90章 天大的誤會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162章 小公主與李道長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157章 從來就不爲自己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第105章 被監視的太子220.第220章 唐軍來了第175章 莫要內耗364.第364章 新的任命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62章 對錯第55章 認真的一箭第154章 陳年舊事372.第372章 寢食難安291.第291章 休沐不休息第523章 唐軍建設的壯景494.第494章 賊心不死第115章 各縣彈劾342.第342章 不留遺憾的一戰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436.第436章 老將第556章 乾慶十五年249.第249章 他比皇帝更集權第519章 待價而沽第3章 太子講故事211.第211章 他辭官了416.第416章 空置的宮殿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438.第438章 再來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