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第228章 明達的修行

第226章 令人費解的變化

安靜的屋內,李承幹走到病榻邊,呼喚道:“老先生?”

溫彥博又不再言語了,緩緩閉眼,只留下了些許呼吸。

東陽診脈了片刻,又探了探老先生的鼻息,低聲道:“皇兄,老先生的神智已……。”

李承乾點頭道:“孤知道了。”

東陽試探地按了按老先生的太陽穴,又用銀針刺入老先生的頭頂,見久久沒有反應,她緩緩搖頭,收好銀針,站到了一旁。

李承幹會意走到屋外,看着老先生的兩個兒子與一衆親眷道:“安排後事吧。”

屋外又傳來哭聲,三三兩兩的親眷開始安排各項事宜。

東陽安撫着通人性的小鹿,它感受到這些悲傷的情緒,隱約也有一些不安,不停用頭蹭着主人的膝蓋,又輕咬着主人的裙襬。

到了夜裡,溫家的開始了喪事,老先生也失去了體溫。

看着太子殿下行禮叩拜之後,溫挺送着太子殿下與東陽公主走到家門口,他低聲道:“當年隨着家父從遼東一路走回來的時候,見到了許多人家都在哭嚎。”

他擡頭嘆道:“多少將士埋骨遼東,那些失去了至親的家眷還在念着親人的屍骨回來。”

“孤知道,孤會記住的。”李承幹拍着溫挺的肩膀道:“你也別太過傷心了。”

溫挺作揖行禮。

李承幹對他道:“等老先生的事辦完,你就來京兆府任職,往後將心力用在建設之事上,等到將來能夠東征的那一天,一定將那些屍骨帶回來。”

溫挺作揖道:“臣領命,臣還有一請。”

“你說。”

“還望有朝一日,太子殿下能夠容許在下隨軍東征。”

“好,孤答應伱,但在此之前你也早點從喪父之痛中脫離出來。”

溫挺朗聲道:“喏。”

東陽就站在門外,等皇兄與溫挺說完了這些要事,才一起回宮。

走在安靜的街道上,兄妹倆一時間無話。

貞觀十一年的八月,今年的夏季比去年更溫和一些,今天長安又下起了大雨。

溫彥博老先生安葬之後,皇帝下旨給了諡號,陪入昭陵。

皇帝給了這位老先生莫大的敬意。

雨幕中的長安一切都顯得很朦朧,站在太液池邊看去,隱約能夠看到一頭小鹿身影,它正在湖邊飲水。

安靜的別苑內,母后正在聽着麗質與東陽講述這些天的所學所得。

李承干與父皇坐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水發呆。

發呆是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閒暇之餘,太子殿下都會這麼做。

偶爾會有幾滴雨水飄入屋檐,落在父子倆身上。

李承幹閉着眼,夏日偶爾的涼快令人覺得舒適。

李世民道:“李淳風對天地的理解,道門中許多人反對。”

“父皇是覺得李道長領悟的天地奧秘與兒臣有關,是嗎?”

李世民低聲道:“你放心,李道長不會將這些引到東宮。”

“這都是李道長的心血,與兒臣沒有關係。”

因天地之間的奧秘,李道長都快被道門中人除名了,反對這種學說的人亦有很多。

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這麼多年以來隨着一件件事就能看出來,人都是隨着自然與當下的環境,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結構改變。

想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就要先從環境改變,當環境變了人也就不一樣了。

這就像是東宮,東宮就是一個小環境,這個環境如何由太子說了算,因此弟弟妹妹的價值觀,更容易塑造。

可將她們的價值觀單獨放在外面,又顯得特立獨行。

只不過由於皇子與公主的身份,弟弟妹妹特殊一些,也沒什麼,身份上就決定了她們可以與衆不同。

再往大方面地說,這些年以來京兆府的所作所爲就是爲了改變關中的環境。

李道長的學說不被大部分人接受是正常的。

又或者,李承幹覺得古來聖賢皆孤獨,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但這都沒關係,人類的智慧總是站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肩膀上,還會有人站在李淳風道長的肩膀上。

又小憩了片刻,李承幹拿起一旁的竹傘,就要離開。

李世民道:“中書省還有事?”

也沒見兒子回話,一旁的李淵道:“這孩子還在牽掛着潼關與洛陽。”

現在爺孫三輩人也就李淵最自得其樂,有時候光是看着小兕子把玩積木,他都能看好久。

李承幹撐着傘一路路過太極殿,空曠又開闊的太極殿前,也沒有見到人影。

四周大雨茫茫,走入皇城中才能見到一處處看着門的官邸中還有人在走動。

這裡至少多了一些人的氣息,不像尚書省。

在尚書省見不到一個活人,父皇給了自己進入尚書省之權,並且能夠在尚書省辦事。

可李承幹覺得坐在尚書省,一整天可能也見不到一個活人,早晚會瘋的。

來到中書省內,許敬宗早就在這裡等着了。

站在中書省內就感覺到外面的雨水沒有這麼喧囂了。

“這兩月在潼關辛苦你了。”

許敬宗遞上一卷奏疏道:“這是潼關的呈報。”

在中書省內坐下來,李承乾沒有急着拿起奏疏看,而是笑着道:“溫挺剛進入京兆府,你覺得他如何?”

“爲人行事都還不錯,有些跟不上腳步,可能是未習慣京兆府的辦事方式。”

京兆府做事方式習慣了高效快捷,基本上來自中書省的政令一到就要送去各縣。

這種上下政令直達的方式,已成了現在京兆府的規矩。

而京兆府的人手直接駐紮在了各縣,每個月進行一次調換,也就是會有輪流的休息調整。

天剛剛亮的時候,京兆府官吏就要早早睡醒,如有要呈報的事,城門剛打開的時候,就要將奏報送入京兆府。

如果你去晚了,人手已經散去其他各縣忙碌了。

李承乾道:“讓顏勤禮任職崇文館主事,溫挺入京兆府先在狄知遜手下辦事。”

許敬宗詢問道:“溫挺是駙馬都尉,這樣的人物讓他只在通判手下做個推官,是不是不合適?”

“現在狄知遜手下有多少人。”

“五個推官,都是今年科舉剛及第的學子。”

“那就是了,溫挺是駙馬都尉,不用參加科舉,可他的起點也要與科舉及第的人一樣,從底層開始做事,先讓他在京兆府學着吧,等他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候,派他去洛陽。”

許敬宗心中不免有些慶幸,太子殿下依舊不任人唯親,溫挺娶了公主之後,便是皇帝家的親眷。

既然是親眷就要避嫌,送去洛陽是最好的。

而且還要看這個人的表現。

李承幹搖着手中的蒲扇,看着外面的雨勢漸小,又道:“往後行事依舊保持現在的作風,讓我們手下的人多與鄉民交談,瞭解他們的生活,切莫疏遠了。”

“喏。”

李承幹放下手中的蒲扇,拿起奏疏道:“現在正值休沐,你也回去看看家人,休息幾天。”

“喏。”許敬宗作揖行禮。

“還有。”李承幹又吩咐道:“洛陽的建設章程你都看過了嗎?”

“回殿下,臣都看過,沒有多大的問題。”

“要是勞作的人受傷了怎麼辦?據說杜荷要建設的作坊很龐大。”

看太子放低了說話的聲音,許敬宗也走上前低聲道:“讓杜荷安排大夫治病?”

李承幹嘖舌道:“你說這是不是一個責任歸屬的問題?”

許敬宗猶豫道:“臣以爲,此事有待商榷。”

“相應的賠償總該有嗎?”

“那應該要給的。”

李承乾點頭道:“我們京兆府永遠是站在鄉民這一頭的,所以一定要讓他們知道,我們京兆府是在幫助鄉民的,而不是與商賈是一夥的。”

許敬宗瞭然,壓低嗓音問道:“殿下是覺得最近下官與商賈走得太近了?”

“那倒不是。”李承幹擺手道:“就算是你與商賈走得近,京兆府的其餘人都與鄉民相處得還不錯。”

“殿下用心良苦,下官明白了。”

有時候許敬宗表現出來的機靈還是很不錯的,李承乾點頭道:“你是京兆府少尹,有些事要保持分寸,切莫讓人多想了,孤還是很信任你的。”

許敬宗深吸一口氣,躬身作揖行禮道:“臣定不辜負殿下信任。”

“不用多禮,許多事孤也要向你請教,回去休息幾天吧。”

“臣告退。”

許敬宗邁着堅定的步伐離開了,李承幹這才翻看他的奏疏,有些事一定要三令五申,要一再強調準則。

不管許敬宗有沒有將事情準確地做到位,這些話都要時刻出現在他耳邊。

潼關建設五座大倉庫,並且建設了一個集市。

這個集市的規模很大,多數都是關中與潼關的鄉民在做買賣。

關中不能出現商賈的集中化,也不能將貨物全部交給商賈,自關中開始減少商賈的議價權之後,許多商賈都想要將產業擴建到洛陽。

這也是他們的動機之一。

潼關是一座位於黃河邊上的城池,也就是洛陽與長安之間的重要樞紐,自潼關建設以來,那裡便是重兵把守之地。

西域一戰拿下高昌之後,河西走廊的市稅開始增加了,將經濟的重心與地理位置綁定,圍繞地理位置與特產建設作坊,這是京兆府的策略之一。

更改市稅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如今大唐給邊關設置了鉅額的出入關稅,這就導致了關中的貨物出口到西域,貨物的價格幾乎翻了一倍。

這也讓河西走廊的市稅以一種翻天覆地的方式增長着。

高昌拿下之後,沒了高昌王父子的左右,關中貨物可以更肆無忌憚地漲價,絲綢之路的話語權,唐人說了算的時代就要來了。

絲綢與肥皂依舊佔據大頭,茶葉在貿易中的比重正在增加,誰能想到現在的突厥人也開始吃豆芽菜了?

真是令人費解。

李承幹每每看到這些奏疏,就有些頭疼,突厥人應該向大唐的太子感恩戴德?

看完各部官吏的奏疏,李承干將其放入一旁的書架上,揣着手走到中書省門外的屋檐下。

又見到了一個冒雨而來的身影,是一個年輕的官吏。

他來到中書省門前行禮道:“臣郭正一見過太子殿下。”

李承乾道:“你是定州人氏?”

郭正一回道:“臣自小在定州鼓城長大。”

“在弘文館上官儀門下做事?”

郭正一還保持着作揖的姿態,他清楚地知道上官儀就是太子門下的人,並且他將自己歸入太子門下了。

這是朝中衆所周知的事,考取進士的那一天,他被安排到弘文館,便知曉了站隊這種事不能由自己決定。

而是被動地成爲太子一系,而現在太子殿下在朝中的地位越發重要。

甚至距離當年陛下的尚書令遙令朝中百官的位置很近。

李承幹望着外面的大雨,笑道:“怎麼?你覺得孤很嚇人,不敢回話了?”

“臣在弘文館任職學士,還以爲太子知曉的。”

“呵呵。”李承幹無奈一笑,道:“朝中諸多事孤並不是都清楚,有些事都是父皇與老師安排的,上一個進士是許圉師,他考取進士的那年秋天就遇到了刺殺。”

“還以爲但凡在大唐考取進士的官吏都會遇到刺殺,可你現在還好好地活着,這很好。”

郭正一連忙道:“殿下,臣乃科舉進士,若有人來刺殺下官,下官定拿下其人。”

眼看外面的雨勢又小了許多。

太子莫名說起了兩年前的遊園刺殺案,郭正一說完這些話,心中還是有些忐忑不安的。

“他們敢來刺殺就要付出代價,大唐要開始科舉之時就有很多人反對,甚至刺殺當朝的進士,這也恰恰說明他們害怕了,他們越害怕,朝中就越要持之以恆,你覺得呢?”

郭正一回道:“殿下所言極是。”

言罷,李承幹拿着傘走入雨中。

這是郭正一第一次見到這個傳聞中的東宮太子。

在定州,郭正一覺得自己的才學了得,學富五車。

直到面對現在的朝野,以及關中的治理之策,郭正一時常迷茫,覺得以往自己所學的典籍史書都白學了。

因自己所學似乎在關中的治理中無用武之地,黃老之學於現在的關中有什麼用嘛!

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第149章 皇子的名聲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167章 夏收368.第368章 新設367.第367章 看洛陽第161章 監察183.第183章 識大局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第60章 秋獵歸來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第113章 班底構成283.第283章 吃什麼長大的188.第188章 河東好友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341.第341章 不是當年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3章 太子講故事370.第370章 啓程封禪第82章 搶還是買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354.第354章 大唐的“天人三問”第39章 他的成就是大唐的第106章 互相“信任”的父子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第312章 令人煩惱的孩子269.第269章 蘇勖第131章 折衝府348.第348章 洛陽魚不肥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246.第246章 以爲太子只在釣魚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315章 玄奘的一波三折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403.第403章 活在心中的話語305.第305章 學不了的個人魅力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第115章 各縣彈劾308.第308章 儲君治下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187.第187章 合適的環境第15章 你猜我猜?358.第358章 軍心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294.第294章 山君傳說第137章 波斯奇物357.第357章 安市城下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237.第237章 笄禮221.第221章 太子想要的是將來237.第237章 笄禮第29章 培養一個良心第164章 這世上的事難不住太子第23章 太子游長安215.第215章 存糧第101章 東宮爭吵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397.第397章 玄奘的故事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176章 唐人的城279.第279章 清查286.第286章 轉變第91章 及冠賀禮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第324章 勸諫與反問28.第28章 孤將來一定會羨慕你的成就337.第337章 “奇觀”第327章 第二次發展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第70章 家事第92章 兄弟三人1.第1章 太子殿下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309.第309章 發兵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第70章 家事290.第290章 將來的一代人第67章 熱情的滿朝文武(加更)238.第238章 潦草的旨意第96章 以前的事367.第367章 看洛陽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230.第230章 認罪的高昌王子227.第227章 軍中安排281.第281章 恪明白了第25章 西北戰事將起第125章 太子的又一篇文章第50章 天分第97章 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