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後,李世民下發詔令,以非常嚴厲的措辭斥高麗權臣泉蓋蘇文弒殺高麗王之舉,論其爲謀大逆之罪,令泉蓋蘇文來長安領罪,朝廷不承認其自封的莫離支職。
詔令中另說:高麗王高武每年貢賦不斷,被賊臣殺死後,朕非常哀痛,一直不能忘懷,但高麗不可一日無主,因高武子嗣在此次叛亂中被誅殺,今朕冊封高藏爲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並令高藏清除泉蓋蘇文餘孽。
李世民遣太常寺丞鄧素出使高麗,宣此詔令,並明確告知,若泉蓋蘇文不來朝請罪,大唐將遣大軍討伐。
十月,天氣已經有些涼意了。
秋獵後,李世民在宮中舉行宴會,在京所有的三品以上文武官員都出席,連一直臥病在牀的魏徵,還有久未露面的李靖也都到場了。
從各地上報來的收成情況上看,貞觀十六年又是個豐收年,國庫賦稅的收入又創了歷史新高,聞此心情大好的李世民,頻頻地舉杯,向朝臣們敬酒。
酒過三巡,藉着酒興的李世民詩意大發,提筆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
雕宮靜龍漏,綺閣宴公侯;
珠簾燭焰動,繡柱月光浮;
雲起將歌發,風停與管遒;
瑣除任多士,端扆竟何憂。
見皇帝揮毫潑墨,一首詩一氣呵成,衆臣都是一片馬屁聲。
李世民收起筆,示意另一邊的李業詡走近,問道:“賢侄,朕這詩寫的如何?”
“陛下文采,實非臣等可比!”李業詡恭身答道。
這是大實話,以李業詡這冒充文人的身份,無論如何也是寫不出來的,最多隻是盜竊名家的幾首名詩,矇騙人而已。
更不要說李世民那一手絕佳的飛白體,恐怕李業詡再練半輩子的毛筆字,水平也是趕不眼前這個皇帝的。
聽李業詡如此一說,李世民更是得意,只是出奇的沒有要李業詡等其他臣工作詩相和,這讓已經在搜腸掛肚想詩的李業詡很是意外。
李世民擱下筆,令近侍撤去文案,重新在上位坐好。
其他的大臣也都在自己位上正襟危坐,知道今日皇帝還有事兒要說。
李世民輕咳一聲道:“朕爲兆民之主,所行之策即是欲百姓安居樂業,若教以百姓禮義,使之少敬長、婦敬夫,則天下皆禮儀之士!再輕徭薄儉,使之各治生業,那百姓將更富足!若百姓家給人足,朕即使不聽管絃之樂,也樂在其中矣!”
李世民令想站起來應話的房玄齡歸座,繼續道:“聞知今年又是個豐收年,朕甚是高興。如今朕有二件喜事一件憂事:連年豐收,長安城一斗米僅值三、四錢,這是一喜;西北諸夷皆已經平定,邊境沒有禍患,這是二喜,”李世民話鋒一轉,神色也變得嚴肅,“國之安定則容易滋生驕奢淫逸,驕奢淫逸則會遭致危亡,此是一件憂慮的事…創業難,守業更難,朕深有體會,今日朝中重臣皆在座,朕也在此向諸卿謀諫言,若朕這些年有失察之處,儘可說來…”
衆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弄不明白今日皇帝突然發如此感慨是何意,一時間沒有人出來應李世民的話。
“朕今日不以言獲罪,衆卿無論有何話與朕說,皆可道來…”李世民也似乎覺得剛剛說的有些唐突了,再加一句道。
“陛下,臣有話說,”抱病出席酒宴的魏徵站起來道:“陛下以前憂慮天下未能大治,所以注意修德行義,每日都勤勉政務,臣等甚是敬佩。如今天下稍安,四夷臣服,臣覺得陛下不如以前勤勉了…”
魏徵喘了幾口氣,也不管其他人有臉色,繼續說道道:“陛下在貞觀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諫,常常引導他們進諫,聽到進諫便樂而聽從。如今卻不然,雖然勉強聽從,卻面有難色,譴懲漸多,威怒日厲。臣乃知貴不期驕,富不期侈,非虛言也,爲此臣甚憂。前隋時府庫、倉廩、戶口、甲兵之盛,我朝今日也是不能相比。然隋自恃富足不顧以民生息,頻繁勞作及征戰,以至國家危亡,而我朝自知貧弱與民清靜而使天下安定;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前隋不停地徵派賦稅勞役,不停地東征西伐,以致禍亂將及而未覺。所以說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靜止如鏡面,借鑑失敗莫如看國家的滅亡。臣深望陛下能夠借鑑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儉約,親近忠良遠離邪佞,罷征伐以民生息,持以勤勉節儉,方爲善矣…臣覺得取天下誠屬困難,而守成則爲易,陛下能夠取得較難的一步,難道不能保全較容易的嗎?”
魏徵的一番話,讓上座的李世民爲之一震,坐在下面的李業詡也不禁有些疑惑,今日魏徵爲何說這樣的話?
“魏卿一席話,讓朕恍然,”李世民站了起來,臉上滿是恭敬之色,對魏徵行了個禮,“朕並未察省這些年所行之錯失,今日卿一說,頓悟也…”
見李世民如此,魏徵用力地咳嗽了幾聲,又說道:“《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自陛下主政,十有餘年,然而德化成效不盡人意,是因爲陛下待臣下未盡誠信之故。今立政致治,必委以君子,事有得失,有時要詢訪小人。雖然君子也不能沒有小過失,假如對於正道沒有太大的害處,就可以略去不計較。既然稱之爲君子而又懷疑其不真誠,這與立一根直木而又懷疑其影子歪斜有什麼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擇君子,禮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達到天下大治呢?否則的話,很難保證危亡不期而至…”
聽魏徵再說這些,李業詡腦中突然蹦出一種想法來,他知道,歷史上的魏徵差不多就是這兩年死的,看如今魏徵的身體狀況,是有衰敗的跡象,難道是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諫臣自知時日無多,今日趁此機會力諫李世民嗎?還是另有其意?誰爲君子?誰又有小過?此意定是不簡單!
李世民看來今天心情真的不錯,聽魏徵如此一番尖銳的話語,非常沒有生氣,反而一副感恩戴德的樣子:“昔晉武帝平吳之後,志意驕怠,何曾接受臺司的直諫,乃私語子孫,自以爲明智,朕當不會如此。今得卿之諫,朕知過矣,當置此言於案几上,日夜警醒…”
李世民再對魏徵行了一禮:“魏卿如此諫言,朕已經久未聽聞!”
魏徵答道:“陛下虛心納諫,就一定會有上書言事者。大臣們願爲國徇身者少,愛惜自身的人較多,他們害怕獲罪,所以不上書言事!”
李世民道:“朕何嘗不虛心納諫,朕今日還是說,即是以後,以事直諫,朕也不會責其罪,若大臣們議論國事而忤怒聖意,動輒處以刑罰,這與上刀山下火海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大禹給提意見的人行禮,正是爲此,朕今日也是如此!”
李世民再問魏徵道:“朕今日還有事問卿,自古以來有時是君主昏憒而臣下清明,有時又是君主清明而臣下昏亂,二者之間哪個更厲害些?”
魏徵答道:“君主清明則善惡賞罰得當,臣下如何能夠作亂!如果不清明,放縱暴虐剛愎自用,即使有良臣在身旁,又有何作爲?”
李世民反問道:“齊宣帝身邊有楊遵彥,難道不是君主昏憒而臣下清明嗎?”
魏徵迅速作答道:“其也只能延緩滅亡而已,如何談得上治理好朝政呢?”
“如今我朝中忠臣良將輩出,朕自覺也不是昏庸憒敗之君,君臣共心,我大唐將會日漸強大,所以無此擔慮!”李世民很自信地說道。
“陛下,魏特進此番言語,讓臣等汗顏,臣不愧無此見地!”房玄齡此時也站了出來,對李世民行了禮,又對魏徵恭敬地作了禮
魏徵對房玄齡的稱道不爲所動,依然繼續說道:“治世當以良臣,陛下所用之人皆爲出衆,臣甚是敬佩,然臣覺得用人之道還有失偏頗,如今朝中居要職者武將居多,六部尚書五出其中,臣覺得,此大爲不妥!亂世當用武將,治世當用文臣,此乃恆古不變之理…”
魏徵此話一出,如重磅炸彈一樣,使得一衆朝臣們瞠目結舌,李業詡也不禁大爲吃驚,這樣的話,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如何能講出來?
此話是不假,六部中唯戶部尚書是文臣,吏部尚書侯君集、兵部尚書李世績、禮部尚書李道宗、工部尚書李大亮、刑部尚書張亮,俱是武將出任,但這也不能說明朝中武將佔主導地位,侍中、中書令皆由文臣擔任,更別說其他在朝中挺有影響力的黃門侍郎、諫議大夫等也都是文臣,魏徵說此話定是大有深意。
而且朝中的武將並非只會行伍打仗,一些是文武之道兼修,看來魏徵此話要惹衆怒了。
不出李業詡所料,一些武將們如李道宗等人已經是對魏徵怒目而視。
李業詡想到這大半年來自己所探,還有從長樂公主那裡套到的事,心中隱隱地有個念頭閃出來,這裡一旁的李靖也投過來一個眼睛,李業詡也從李靖眼中看出了這般疑問。
只得魏徵繼續說道:“所以臣覺得,所犯並無大錯之朝中元勳,當得赦之,老臣自知命不久矣,今日斗膽將這些日子所想的,都說與陛下聽!”
“魏卿言之有理,朕自會牢記在心…”李世民出奇的沒有對魏徵這樣的話進行訓斥。
聽到這裡,李業詡終於明白,今日所說的,真的是大有文章,很有可能,長孫無忌不日即要回京了…
皇帝真的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