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侯義宣讀了聖旨之後,看着杜睿面色漸漸變冷,心裡也不免有些發憷,他在李承乾身邊時候多年,和杜睿也十分熟悉,讓他來做這個差事,侯義的心裡也不大樂意,可是沒辦法,當下這個年代,還是皇權至上的,杜睿雖然名頭甚大,可是總歸比不上武京娘那個皇后的身份。

尤其是侯義這種宮人,他們的榮華富貴,他們的身份地位,都來自於皇室,一旦失去了皇室的寵信他們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當武京娘找上他的時候,侯義毫不猶豫的就應下了。

“杜大人!接旨吧!”

侯義說着雙手捧着聖旨,躬身遞到了杜睿的面前,嘴角帶着一抹隱晦的笑容,似乎有種居高臨下,俯視蒼生的感覺。

杜睿還沒說話,一旁的安康公主就忍不住了,在太宗的衆多子女當中,她的性子最爲剛烈,當初因爲杜睿,他甚至都不惜和太宗皇帝吵翻。

“接旨!?”安康公主冷笑道,“接什麼旨!?皇兄要爲國留才,卻又這般做法,便是將尚書令給睿郎,這旨意,我們也不接!”

侯義沒有接話,而是看着杜睿道:“宋國公,杜大人!難道你要抗旨不成!”

杜睿的性子最是吃軟不吃硬,媚上的事情,他絕對做不出來,這也是爲什麼他前世,安撫才學,卻孜然一身,窮困潦倒的原因。

方纔被三女勸了一陣,再加上李承乾屈尊降貴,杜睿的心思也有些動搖了,可是現在李承乾居然使一內監來,就想要逼他就範,莫說是一個尚書左僕射,太子太傅,就算是封他做一字並肩王,杜睿也不稀罕。

想着杜睿起身,冷眼看着侯義,道:“聖上隆恩,杜睿不敢抗旨不尊,然此番征戰,杜睿身體受損,怕是已經不堪驅馳了,聖上美意,杜睿感激不盡,不過杜睿才疏智短,怕是要辜負聖上的厚望了!”

侯義聞言,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任務,雖然涉於杜睿的威名,可是武京孃的吩咐,他卻也不敢不照辦,只得強打精神,咬着牙道:“宋國公!這可是聖上的旨意,杜大人最好仔細想明白了。”

杜睿冷哼一聲道:“杜某想的很明白,公公乃是聖上身邊的貴人,在下就不多留了,請回吧!”

侯義聞言,道:“好!好!老奴這便回去,請聖上定奪!”

侯義走了,杜睿尚自怒氣不息,他怎麼都沒想到,李承乾居然會派一個內監來折辱他,他在疆場之上浴血.拼殺,保得是他李家的天下,如今居然得到這樣的待遇,杜睿是當真寒心了。

安康公主也是氣哼哼的,道:“皇兄太過分了,明明說好的事情,居然臨時變卦,還這麼欺負人,睿郎這官咱們不做也罷!”

晉陽公主也動了怒氣,道:“就是!睿郎!我們會杜陵去,這長安,我們一輩子都不回來了,皇兄這般欺負人,我也不要認他!”

正在這時,杜平生入內稟報道:“老爺!夫人!杜陵來人!”

杜陵來人!?

杜睿一愣,將方纔的事情放到了一邊,道:“將人帶進來!”

不多時一個下人裝扮的年輕人便走了進來,見着杜睿,連忙跪倒在地,杜睿一看他身上帶着孝,心中頓時一凜,忙道:“你且起來回話,家中可是出事了!?”

來人泣道:“回稟老爺,夫人,是白老婦人過逝了!”

“什麼!?”杜睿聞言,登時呆若木雞,身形搖晃,連退了兩步,跌坐在椅子上。

汝南公主和晉陽公主也都楞住了,還是安康公主冷靜,忙道:“你是說白姨娘她~~~~~~”

來人忙道:“一入了夏,白老婦人的身子就一直不大爽利,前些日子,犯了舊疾,在榻上捱了兩日,就~~~~~~就去了!”

言罷,又哭了起來。

杜睿好半天才反應過來,心中也不免陣陣酸楚,他這一世,自幼失孤,身邊只有三位姨娘爲長,其中白姨娘的性子淡然,膝下又沒有兒女,即便是在大觀園內,也一向低調,讓人幾乎都感覺不到她的存在。

可是白姨娘對杜睿兄妹,卻是極好的,因爲她自家沒有兒女,所以便將所有的母愛都傾注在了杜睿兄妹的身上,杜睿重生過後,也曾聽人說起過,當初他重生之前,要是沒有白姨娘的話,他們兄妹的日子,只怕會更加艱難。

白姨娘的善良,不單單是對杜睿兄妹,府中的每一個人,她都十分友善,即便是下人,也是寬厚,所以大觀園內沒有不敬她的。

白姨娘身子不好,杜睿也知道,這些年來,大病小病就沒斷過,杜睿這次西征之前,白姨娘就曾犯過病,只是當時西域戰事緊急,杜睿只是叮囑了寶釵,熙鳳她們好生照料,原本還想着,等這次回返杜陵,親自爲白姨娘好好調養一番,沒想到還沒等他回去,白姨娘便撒手人寰了。

晉陽公主泣道:“睿郎!現在該怎麼辦啊!?”

在杜睿衆多妻妾之中,晉陽公主的年紀最爲幼小,自嫁過門來,性子安靜的晉陽公主便與白姨娘相善,感情最爲身後,乍一聽聞白姨娘過世,她豈能不傷心。

杜睿長嘆了一聲,心中不由得爲白姨娘感傷,說起來,白姨娘這一生過得實在是苦悶,大好年華都爲杜如晦守寡,馬氏,季氏姨娘的身邊好歹還有杜雲芙,杜雲卓,杜雲希幾個女兒相伴,白姨娘卻始終孤孤單單的,如今不過四十多歲,便撒手人寰,身後連一點兒骨血都沒能留下,實在可嘆。

“收點行囊!我們明日便回杜陵!”

汝南公主傷心過後,忙道:“睿郎!若是你便這麼走了,皇兄那裡該如何交代!”

杜睿道:“還要什麼交代,我自幼失孤,若不是三位姨娘護佑,只怕早就沒了,如今白姨娘仙去,我爲母丁憂,難道聖上還有什麼可說的嗎?”

杜睿所謂的丁憂,具體說來,就是朝廷官員的父母親如若去世,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就叫做丁憂。

官員的父母去世,官員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的人不準爲官,如無特殊原因,國家也不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爲官,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爲官,叫做“奪情”

丁憂期間,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

此制源於漢代,在漢末丁憂去官很通行,非但是父母三年之喪要丁憂,就是兄弟姊妹期功服之喪也要丁憂。

陶淵明詩有說及奔妹喪的,潘安仁《悼亡詩》也有說及奔喪的,可見丁憂之風是很盛行的,在大唐也是如此,一直到宋代,由太常禮院掌其事,凡官員有父母喪,須報請解官,承重孫如父已先亡,也須解官,服滿後起復。

西漢時規定在朝廷供職人員丁憂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度已盛行。此後歷代均有規定,且品官丁憂,若匿而不報,一經查出,將受到懲處。但朝廷根據需要,不許在職官員丁憂守制,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稱起復。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喪不必去官。

古禮三月而葬,然後初哭,行虞禮、卒哭“虞禮”是安瑰祭,三次虞祭之後,行“卒哭”禮,獻食舉哀於靈座以後,不再哭悼。卒哭十一次爲“陽禮”,將神祖迎入祠堂,禮畢將:主移回原處。喪後十三個月至十五個月舉行“小祥”、“大祥”禮。七個月舉行“譚”禮,意爲安然平安,心情激動可安一些。死者安葬以後,孝子要居喪、一服的孝子要居喪三年。居喪也叫“丁憂”、“丁艱”,又叫“守孝”,是對父母孝心的最好體現,也是對兒女是否孝順的考驗。

按照古禮,丁憂三年期間不能外出做官應酬,也不能住在家裡,而要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曉苫枕磚”,即睡草蓆,枕磚頭塊,要粗茶淡飯不喝酒,不與妻妾同房,不叫絲絃音樂,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

丁憂的社會基礎是“孝”,爲什麼孝,因爲小孩初生,三年不離母,時刻都要父母護料,因此父母亡故後,兒子也應還報三年。

丁憂在漢代有着極爲嚴格的禮儀要求,不過在大唐,卻逐漸的有所削弱,爲父母丁憂者,不須過那般苦行僧的日子,只要禁婚嫁,禁飲宴就可以了。

大唐以孝治國,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社會維繫統治的最根本的禮教準則,是漢民族家庭美德與傳統文化。

也就是說,杜睿要爲母丁憂的話,便是李承乾要奪情都不行,因爲這是極爲正當的理由,如果李承乾不應允的話,那麼大唐以孝治國的幌子,也就白掛了。

杜睿這邊在命人收拾行裝,準備返回杜陵,李承乾那邊也得到了杜睿抗旨的消息。

“什麼!?杜睿居然抗旨不尊!”

李承乾萬萬沒想到居然會是這樣,方纔侯義離開之後,他還在想着等到明天早朝,杜睿來謝恩的時候,定要好生嘉獎一番,卻沒料到,杜睿居然不肯奉旨。

侯義忙道:“奴才也不知道爲何,老奴宣讀了聖旨之後,杜大人非但不肯接旨,還說自己才疏學淺,不堪驅馳,請聖上另請高明!”

李承乾聽得一愣,接着又問道:“難道三位公主不曾說過什麼?”

李承乾現在還盼着自家的三個妹子能幫着說說好話。

侯義道:“說到是說了,只是安康公主和晉陽公主所言,頗爲不敬,奴才不敢說!”

李承乾皺着眉,左思右想,也想不明白,爲何變成了這樣,看着侯義,又道:“那就是你仗着朕的寵信,在宋國公府作威作福,惱了宋國公和公主!”

侯義聞言,慌忙跪倒,苦着一張臉道:“聖上!您給奴才幾個膽子,奴才也不敢在宋國公和公主殿下的面前放肆啊!”

李承乾仔細想想,也覺得侯義不大可能會那樣,侯義在他的身邊侍候也有不短的時間了,平時也曉得分寸,做事低調,從來不肯張揚,那就是杜睿當真還在心中怨恨他,纔不肯奉召的。

想到這裡,李承乾也有些惱了,他能做的都已經做了,難道還真的要他這個皇帝三顧茅廬,屈尊降貴,到杜睿的府上去請不成。

李承乾雖然性情寬厚,但是卻也有其偏激的一面,逆反心理極其嚴重,這大概是每一個太子的通病。

別人越是讓他做什麼,真要是將他逼得急了,他就越要反着來,歷史上的李承乾也是如此,史書上記載的李承乾一生事蹟,他那些“過惡”,真的大多都只是私人品德問題,前期尤其如此,比如奢侈、貪玩、搞同性戀等,其實都不是什麼不可救藥的大毛病。

據說,孩子故意搗蛋淘氣的一種原因就是,他們希望藉此來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愛,然而太宗皇帝對待兒子身上這些缺點的辦法,似乎有點兒太轉彎抹角了些。他當然是當面訓斥過兒子這些事的,但他的主要辦法,是重賞規勸太子的官員,希望借“外人”去糾正自己兒子的行爲,甚至,希望那些人來向自己打小報告。李承乾聽到這種事後的反應是很激烈的,新唐書上說“宮臣若孔穎達、令狐德棻、于志寧、張玄素、趙弘智、王仁表、崔知機等皆天下選,每規爭承乾,帝必厚賜金帛,欲以厲其心。承乾慠不悛,往往遣人陰圖害之。”

這是非常非常典型的“我就要跟父親對着幹”的表現。

所有人的青少年時代都曾經歷過這種與父母對立的情緒,但絕大多數人都能安然度過無後患,因爲一般人能力有限,束縛多多,就算有什麼過激的念頭,也無力去實現。可拜那個血統至上的專制制度所賜,“皇子”或者“貴族子弟”這種怪物,卻偏偏在衝動的少年時代就能不勞而獲地掌握很大權力,也就是傷害別人的能力,所以要制止他們去幹蠢事,可比一般人教育孩子困難得多。特別是,如果天底下唯一能夠真正剋制住他們手中權力的人,他們的父親,不親身出面,用自己的權威打壓他們的衝動,反而希望假手於地位低下的別人,那麼在二世祖們看來,用手中權力打擊這些直接迫害自己的“別人”,就是風險小、途徑容易、後果不嚴重、又能借以泄憤的好買賣了。

特別是在太宗皇帝怒殺稱心之後,他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於宮中起冢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自此託疾不朝參者輒逾數月。

此後他還選擇了更爲邪異的發泄方式,偷盜民間牛羊煮食,模仿突厥人習俗假死發喪,讓屬下演習打仗致傷,揚言要殺光進諫者。看看這些行爲,這裡面表達的意願是多麼明顯,他渴望自由、渴望脫離自己身周這讓人窒息的環境,想要像草原遊牧民族一樣策馬揚鞭任意馳騁,想憑着自己的真本事建功立業。

雖然因爲杜睿的影響,李承乾偏激的性子,和歷史上相比,大爲收斂,可是人性就是人性,縱然收斂了一些,卻也隱藏了下來一部分。

現在的李承乾就是如此,杜睿不肯奉召,徹底讓他憤怒了,不是所有人都說,應該讓杜睿留下,杜睿是社稷棟樑之才,有了杜睿輔佐,大唐盛世將會永遠的延續下去。

可現在李承乾偏激,逆反的性子上來了,既然杜睿要走,就讓他走好了,反正大唐離了誰,都照樣會存在。

武京娘在一旁看着,心中也是一陣暗喜,可是臉上卻滿是憂愁之色,道:“聖上!宋國公心中有怨,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此番大捷,宋國公出力頗多,聖上雖加封了他的封邑,可是卻沒有當場安排他的職司,不如再派人去,好生解釋一番,宋國公一向識大體,定會回心轉意的!”

李承乾見武京娘求情,心中更怒,連自己的皇后都要在杜睿的面前服軟,可以說武京孃的這番話,不但沒能勸住李承乾,反而火上澆油,讓他更加惱怒。

“不必了!既然杜睿要走,就讓他走就是了,他自負才高,一向不把朕放在眼裡,走了也好!朕不曾虧待了他,是他自己不願爲國效力,倒也怨不得朕!”

武京娘連忙又勸道:“聖上不可如此,宋國公大才,不能爲國家所用,乃是社稷的損失,還望聖上以社稷爲重!”

李承乾氣哼哼的說道:“天下英才何其多,朕就不相信,離了他杜承明,這大唐的天下就能亂了!皇后無需多言,此事朕心意已決!”

李承乾說完,揮袖邊走,武京娘見了與侯義對視了一眼,眼神之中的喜意更甚了。

第73章 大食國滅第64章 諾真水之戰第七十三章第67章 三國博弈第55章 武氏受難第二十章第34章 全功第16章 機會第45章 飛渡第82章 琉璃非玻璃第48章 橫生枝節第12章 兄妹情深第16章 暗戰第27章 綏州戰事第47章 你讓朕爲難了!第31章 高句麗來人第2章 失孤第96章 和親!第27章 不敢領受和不容拒絕第77章 陰損第3章 大唐武裝第5章 寶島第35章 蒂卡爾城第65章 何苦來哉第60章 滿則溢第13章 抉擇第72章 舞弊第58章 騷亂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六十一章第21章 君子之道第11章 夜宴第24章 打金枝第85章 太宗的憂慮第22章 滅其族,亡其種第13章 拒第13章 囑託第二十七章第五十四章第4章 心機第四十一章第20章 執以師禮第六十三章第75章 私塾先生第37章 新澳洲第十八章第56章 癡心妄想第47章 秋後算賬第21章 太宗震怒第65章 彈丸小國第4章 特權第66章 的黎波利城下第12章 大唐皇帝的責任第73章 不肖子孫第6章 黃雀在後第37章 新澳洲第11章 消弭於無形第十八章第44章 君不君臣不臣第十三章第六十九章第64章 大唐利益第40章 宴會第73章 一戰功成第二十三章第21章 太宗震怒第19章 悲劇承乾第43章 焚書坑儒第二十六章第20章 北疆有事第11章 醉長安第2章 良友第36章 坑殺第五十八章第21章 把妹第9章 訪客第四十三章第34章 懲戒第20章 不朝第43章 容他一時第十八章第52章 亂局第19章 父子之國第79章 攜美同遊第7章 大食消息續第二十四章第9章 無題第34章 瑪雅奸第八章第32章 危局第17章 太宗震怒第39章 譁變第79章 攜美同遊第10章 駕臨第10章 善後第64章 大海戰第1章 東海揚波第五十三章第80章 日食第57章 何懼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