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不肖子孫

神聖的皇國,天照大神的子孫,如今居然要挖祖先的墳塋,攫取財富,犒勞各地義軍,才能保住皇國的社稷。

在下了這個決定之後,天武天皇一下子老了很多,揮退了阿畢麻呂和村國男依兩人,自己一個人回到了里居,沉默不言。

皇后凡海氏見了,也是憂心不已,讓下人都退下,一個人進了天武天皇的寢室。

天武天皇聽到響動,也不擡頭,皺眉道:“朕不是說過,任何人都不要過來打擾嗎?”

“陛下!”凡海氏喚了一聲,走到了天武天皇的身邊,跪坐下來。

這位凡海氏皇后,就是後來倭國的第四十一代天皇持統天皇,也是女性天皇之一,本名爲凡海贊良。在天武天皇還寄養在凡海氏家中的時候,便嫁給了天武天皇爲妃。在天智天皇戰死三韓,天武天皇登基之後,被晉升爲皇后。

在原本的歷史上,天武天皇去世後,凡海氏皇后稱制,執掌政事。持統天皇四年,因太子草壁皇子去世,正式即位。後讓位於草壁皇子之子文武天皇,改稱太上天皇。

持統天皇在倭國的歷史上也算是一位比較有作爲的統治者,在她通知時期,繼承並完成了天武天皇的政策,做了飛鳥淨御原令的制定和藤原京的營造兩件大事。

另外持統天皇還忠實的繼承了天武天皇對官吏們武備、武藝的獎勵的政策。在民政方面,製作了戶籍,即庚寅造籍。持統天皇元年,免除了天武天皇十四年以前負債的利息,嘗試調整奴婢的身份,命令百姓、奴婢穿着指定的顏色的衣服。

實行這些律令國家建設、整備政策的同時,持統天皇也絞盡腦汁的利用天皇的權威來提高自己的聲望。持統天皇讓三十六歌仙之一的柿本人麻呂作讚頌天皇的和歌。柿本人麻呂儘管官位低微,但受到持統天皇的私人庇護,終持統天皇一生都是作爲“宮廷詩人”爲天皇歌功頌德,之後轉任地方官吏。

與天武天皇所不同,持統天皇頻繁行幸吉野。不僅是訪問是留有丈夫天武天皇回憶的地方,也是爲了借用天武天皇的權威來提高自己威望。

後世其它的記錄有持統天皇行幸伊勢一次,行幸紀伊一次。據《萬葉集》的記述,近江也有可能行幸了一次。伊勢行幸,因爲妨礙了農事,被中納言三輪高市麻呂強諫。這次行幸意圖是讓地方豪族們繼續協助藤原京的營造。

天武天皇生前爲凡海氏皇后病癒而祈願,開始興建的大和國的藥師寺在持統天皇時期完成,持統天皇定藥師寺的寺格爲勅願寺。

在外交方面持統天皇繼承天武天皇的政策,與新羅開展外交,與大唐沒有官方的外交關係。

持統天皇不承認與新羅的對等關係,強迫新羅向日本朝貢。新羅因爲當時與大唐對抗,所以不得以承認了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日本向新羅派遣了學問僧等留學生。

持統天皇統治期間,高市皇子是太政大臣。高市皇子儘管母親的身份低微,但是在壬申之亂戰功卓著,據推測在政務方面也積累了聲望。高市皇子即使不是正式的皇太子,也是被衆人擁護的皇位繼承人的有力候補。

高市皇子在持統天皇十年去世。據《懷風藻》的記載,這時關於持統天皇之後的繼承人問題,持統天皇招集皇族、臣下商議,很多主張應該由天武天皇其他兒子繼承皇位,但持統天皇意圖讓自己的孫子輕皇子繼承,隨着葛野王對衆人一聲大喝,出了結果,持統天皇十一年,正式冊立輕皇子爲皇太子。

持統天皇十一年,讓位於15歲的輕皇子,即文武天皇。日本史上,持統天皇是在世的天皇中繼皇極天皇之後第二個讓位的,並且是第一個太上天皇

持統上皇讓位後仍與文武天皇並座,處理政務。文武天皇時代最大的政績是大寶律令的制定、施行,也被認爲是持統上皇的意志。但是,代替壬申之亂功臣的藤原不比等這些傾倒於大唐文化年輕人才崛起,持統朝受到打壓的刑部親王復出政壇,所以也有學者認爲文武朝有了變化,不完全是持統上皇的意志所主導。

文武天皇二年,持統上皇病發,去世後經一年的殯禮後火葬,骨灰合葬於天武天皇之墓,這次是天皇火葬的首例。

總的來說,持統天皇在日本歷史上,是個很有特色的女性天皇,與其他女帝常常由別人代行執政不同,持統天皇統治期間的政策完全是由持統天皇親自推行的。持統天皇不是政治上的裝飾品,而是有執政能力的實質的統治者。

《日本書紀》記載持統天皇輔佐天武天皇平定天下,在政治的各個方面獻言獻策。退位於文武天皇后仍與文武天皇並座,處理政務。持統天皇對政治的干預不僅限於其在位期間。持統天皇和天武天皇一起,被和歌歌頌爲“大君是天神降世”,天皇權力強化路線達到了最高點。

作爲政治家的持統天皇的作用和動機,通常的看法是持統天皇要在天武天皇之後,由其子草壁皇子、孫輕皇子繼承皇位。持統天皇希望草壁皇子被立爲天武天皇的繼承人,說服天武天皇冊立草壁皇子爲皇太子,在天武天皇死後,又排除了草壁皇子的潛在皇位競爭者大津皇子。持統天皇計劃在天武天皇的葬禮結束之後,就讓草壁皇子即位,但草壁皇子在計劃實現前就去世,不得已只能由自己親自即位。但遠山美都男認爲,持統天皇並不是只打算做一個政權過渡人物,而是要作爲君主行使實質性政治權力。持統天皇從一開始,就以皇位爲目標,擁有政治上的野心。

以持統天皇積極進取的性格和優秀的能力爲前提,有很多謀略被認爲是持統天皇所籌劃。壬申之亂,通常的看法是由她協助大海人皇子發動,甚至有人認爲她就是壬申之亂的首謀。

這樣的一個女人,即便是放在華夏,那也是武則天一類的人物,有心計,有膽識,有謀略,最重要的是有野心。

天武天皇對凡海氏皇后也十分倚重,見是她來了,禁皺的眉頭才稍稍鬆開了些:“皇后!唐國不肯言和,皇國危在旦夕,朕豈能不憂慮啊!”

凡海氏皇后聞言,道:“阿畢麻呂大人不是說已經說動了幾個豪族番主出兵,抵禦唐軍了嗎?只要有人能響應陛下的號召,那麼其他的豪族也就不能在坐視不理了,不然的話,他們手下的那些小豪族就會反對他們,陛下!事情不是已經有了轉機嗎?您爲何還要如此憂慮!”

天武天皇面陳似水,愁眉苦臉道:“兵是有了,可是沒有軍餉,又能如何,到時候軍隊因爲糧草不濟,發生譁變,事情只怕會變得更糟糕!”

凡海氏皇后聞言,也是一陣皺眉,道:“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天武天皇嘴裡發苦,道:“村國男依倒是想出了一個法子!”

凡海氏皇后忙問道:“是什麼辦法?”

天武天皇知道凡海氏皇后是個膽識謀略不弱於他的女中豪傑,歷史上他出家隱居的時候,面對侄子的逼迫,就是凡海氏皇后幫他堅定了信心,發動了壬申之變,一舉奪去了皇位。

今天這件事,天武天皇也想着,讓自己的皇后給他拿個主意,便將村國男依的主張說了出來。

“什麼?”

凡海氏皇后聞言,也是大驚失色,發掘歷代天皇的陵寢,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倭人崇拜祖先,對以往的歷代天皇四時供奉也從無短缺,如今居然到了要發掘歷代天皇墳墓,用那些隨葬品去犒賞士卒的地步,一想到這個,凡海氏皇后的眼圈都不禁泛紅。

“皇國當真到了這個地步!那唐國自詡天朝上國,富有四海,何苦與我大和爲難!”

天武天皇搖了搖頭,道:“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唐國出兵在即,朕也是沒有辦法了!”

凡海氏皇后悲慼了一陣,突然擡起頭來,道:“陛下!如果當真要行此事的話,就不要猶豫了,應當儘快進行,不然的話一旦走漏了風聲,被人知道了,對陛下的聲望有礙!”

天武天皇見凡海氏皇后一臉的堅定,問道:“皇后也覺得此事可行?”

凡海氏皇后鄭重的點了點頭,道:“要是國滅了的話,祖先的陵寢只怕也保不住,神武天皇陛下開創皇國不易,如何能將數十代的經營,拱手讓給他人,臣妾料想,便是歷代天皇有知,也會體諒陛下的難處的!”

天武天皇又沉吟了片刻,道:“皇后以爲,此事派何人去最好!”

凡海氏皇后道:“既然主意是村國男依大人出的,這件事自當由他親自料理!而且”

凡海氏皇后的話沒有說完,但是天武天皇已經猜到了,紙包不住火,這件事最後總歸會被人發現的,到時候肯定要有一個人對這件事負責,村國男依雖然是天武天皇的親信大臣,但是累次辦事不利,再加上居功自傲的毛病,犧牲他,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好!就這麼辦吧!”

天武天皇艱難的說出這句話,好像一下子力氣都被抽乾了一樣,癱倒在地上,面無表情的看着屋頂,心裡更是一陣翻江倒海,口中喃喃自語道:“歷代祖先再上,後輩兒孫也是無可奈何,才斗膽冒犯祖先的安寧,還請祖先寬恕!朕在此發誓,有朝一日,朕一定會打上長安去,一樣掘了唐國皇帝的祖墳,爲列祖列宗報仇血恨!”

天武天皇滿心的妄念,只可惜他還是看不清事實,以倭國現在的實力,不要說他的有生之年,即便是再過去千百年,他們也沒有可能君臨華夏,即便一時得逞,最終的結局也是被註定的,唯有失敗一途。

倭國立國以來,從神武天皇到天武天皇這一代,已經經歷了整整四十代,當然神武天皇以下十幾代天皇是否存在,難以考證,大多都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不過既然已經上了尊號,不管墳包裡埋得是個啥,墳頭總歸還是有的。

這麼多年下來,歷代君王四時饗祭,那些墳塋之中的財富已經累加到了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地步。

天武天皇將這件事丟給了村國男依之後,便整日裡躲在里居,在祖先牌位前不停的懺悔,請求寬恕。

挖墳掘墓,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大忌,更何況天武天皇刨的還是自己祖先的墳冢,當真配的起不肖子孫這個名號了。

也不知道那些早就已經化作了春泥的天皇們知道了這件事會做何感想,跳腳痛罵肯定是少不了的。

估計最爲悲憤的就要數皇極天皇着老孃們兒了,自己都死了,自家兒子還不讓自己安寧,她這個當孃的,也的確夠悲催了。

村國男依接到了這麼一個棘手的任務,也是叫苦不迭,他知道這件事一旦被人發現了的話,他絕對就是那個替罪羊,可不執行的話,天武天皇一樣不會放過他,而執行了的話,一旦當真打退了唐軍,他還能有一線生機。

抱着這一線生機,村國男依最終還是帶人挺進了倭國曆代天皇的陵寢,做起了那摸金校尉的勾當。

不得不說,倭國雖然民間困苦不堪,但皇室貴族還是十分富有的,尤其是象徵着倭國最好權利的天皇家族,那些墳塋之中的隨葬品,和每年祭祀添加的祭品堆放在一起的時候,村國男依的心都忍不住一陣狂跳。

這麼大的一筆財富,不要說是支應各個豪族番主的軍費開支,就算是用來裝備一直軍隊都綽綽有餘,只是可惜大唐帝國不會給他們這麼多的時間了。

大唐貞觀十八年三月初,太宗的聖旨到了登州,戰爭的號令來了,一場對外戰爭即將拉開序幕。

第36章 逃出生天第4章 天草降臨第10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第十六章第11章 夜宴第17章 密議第58章 騷亂第五十三章第78章 上元佳節第23章 踏青第60章 滿則溢第13章 太子遇刺第69章 請辭第58章 慈不掌兵第3章 大唐武裝第26章 反抗還是屈服第12章 消失?第五十一章第十一章第五十九章第69章 杜克明生的好兒子第4章 心機第9章 西方局勢第35章 喋血孤城第37章 新澳洲第4章 總論天下第8章 晉王來訪第2章 杜家有子第三十五章第四十九章第41章 衰頹第二十六章第50章 不速之客第31章 豎子第67章 三國博弈第12章 悔婚第64章 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第三十八章第28章 下一站美洲第71章 飛虎軍初顯威第68章 隱情第87章 什麼情況第9章 意外來客第101章 海第41章 會師漢江第30章 搶灘登陸第8章 賺錢第12章 朝中來人第二十四章第2章 失孤第11章 爭論不休第23章 只恨生在帝王家第19章 結束和開始第45章 達者爲師第58章 侯君集發難第59章 欲正人先正己第4章 總論天下第8章 怒極第6章 牽動四方第25章 怒不可遏第二十六章第四十九章第22章 君子之道續第75章 何爲佛第五十章第40章 平壤第8章 局第16章 原來是他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35章 再添事端第五十章第2章 貞觀十年第15章 完結第五十一章第76章 這孩子叫狄仁傑第15章 古非洲第50章 戰事再起第四十二章第13章 孤女第9章 野心第48章 情深義重第20章 不朝第二十一章第10章 侯府壽宴第四十二章第20章 頭疼第4章 西行漫記第39章 譁變第23章 瘋狂高陽第40章 彈壓第三十六章第14章 懲治第72章 各方反應第46章 英雄還是罪人第79章 攜美同遊第10章 第一桶金第23章 只恨生在帝王家第六十六章第19章 驚天第44章 君不君臣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