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最後一戰項羽輸了,而且輸得很慘,連自個兒性命都送個閻王也了,箇中原因,不可忽視虞姬的作用。
項羽到哪兒打仗都帶着虞姬,英雄得勝而歸,總有美人相伴,他就喜歡這種感覺。
後來垓下被圍吃敗仗,眼瞅沒法保護虞姬了,傷心地唱起虞姬虞姬你可怎麼辦的悲歌。
虞姬是個聰明人,聽懂意思了,不願連累項羽,就自殺了,爲此留下一段霸王別姬的故事。
說項羽失敗跟虞姬有關,可能有點冤枉了虞姬,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能有多大能耐?充其量是陪着項羽喝喝酒、唱唱歌、跳跳舞的一個家屬,和打仗沒丁點兒關係。
項羽帶虞姬出征有個人喜好,也出於他經常打勝仗的考慮,根本想不到後果。
由於老打勝仗,手底下人經常能搶奪到戰利品,自然對領導帶女人出征沒啥看法了。
可這次打了敗仗,不說項羽擔心虞姬的命運,大家也有意見,你領導打輸了回去還能有女人相伴、唱曲解悶,我們這羣小兵只有幹痛苦的份了。
項羽本就是粗人,不可能想到別人的感受,正好這時四面楚歌響起,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怎能不叫人想起老婆孩子熱炕頭。
於是,將士們的心就散了,能跑都跑了,幾十萬人的楚軍就這麼自己垮了。
垓下之戰成全了劉邦的統一大業,看起來好像是劉邦的力量多麼多麼強大,而實際上則是項羽犯了帶着女人出征的兵家大忌,自己打敗了自己。
如果項羽不帶虞姬出征,身邊沒了家屬拖累的後顧之憂,將士們就能同心抗敵,項羽振臂一呼,打回老家去說不定楚軍又會破釜沉舟、一鼓作氣衝出重圍,先不說歷史有可能改寫,至少他不會敗得那麼難看。
而對於自己的失敗,項羽說了句“天亡我,非戰之罪”,想必他最後也明白自己身邊存在太多和打仗無關的東西,當然也包括虞姬了。
帶女人打仗,除非做到像韓世忠、梁紅玉那種夫唱婦隨,否則定然是問題多多。“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杜甫的這句詩就是對霸王別姬最好的一種解釋。
但李治從來不認爲自己有一天會成爲項羽那樣的悲劇,他一貫覺得連穿越這樣偉大的事都能落在自己的頭上,還有什麼東西能讓自己倒黴的,更何況自己頭頂上的皇冠,那就是鎮壓氣運的,在皇權的五指山下,一切想要翻天的猴子都要被鎮壓。
所以李治決定了,自己要把武媚娘、蕭淑然、上官青衣、金喜善和新來的小姐姐公孫竺萱全都掛褲腰帶上,陪自己一起笑傲沙場,當然心底裡是不是擔心乘自己不在,後宮會上演一出出宮心計,這小李同學可是萬萬不會承認的。
但作爲知道忠孝仁義廉恥的臣子,長孫無忌、褚遂良、李靖等一干大臣不同意了,爲了體現自然要盡職盡責,三天兩頭的跑大明宮勸勸小李同學不能那麼胡鬧,打仗帶女人,是萬萬要不得的。
李治沒有理睬他們,甚至覺得這些老小子們實在不忠的很,完全不懂的爲別人考慮,士兵們還有營激可以放鬆一下,他一個皇帝,剛剛破身的,正深知其中髓味之美,這一分別可能就是幾個月,就不怕影響龍體嗎?
還好中國曆來皇權歷都是臨駕法理的,在小李同學的堅持下,或者說威脅下,本着反正是你的江山又不是我的,那些勸諫不成的大臣,感覺自己也盡了責任,立馬偃旗息鼓,準備隨軍遠征的,也各自和家人做最後的道別,幾個好色的大臣,乾脆連日累夜的瘋幾把,皇帝可以帶老婆上前線,那是風流帝王,換了他們,那就是十足的佞臣。
雖然做佞臣的日子,歷來都是滋潤的,但這事可以做,但卻不可以明目張膽的做。
那些明目張膽的,什麼李義府、楊國忠、李林甫最後都被收拾了,再看看明朝張居正,人家張叔叔就做的很好,明面上幹了一大堆實事,後世之人一說起張叔叔,都會豎起大拇指,大讚一聲能臣啊,清正廉明,努力幹活,歷經萬般苦,千般難,纔在奸臣的刁難陷害下,中興大明。
但事實上,這位張叔叔私下裡,十足的一個佞臣,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打擊異己,跟喝開水一般,忠臣?
所有的奸人都被他幹翻了,所以朝中自然只剩他是忠臣了,所以考慮到以後還要在小皇帝手下混日子,轉了風向的朝廷羣臣們,也不再計較李治帶一家老小上戰場了,甚至後來連長孫皇后,哦,現在是太后了,看的自己兒子媳婦都閃了,家裡就自己一個人怪寂寞的,臉色一板,殺到未央宮,面對自家老孃強烈的怨力,李治立馬屈服了。
於是滑稽的事情出現了,大唐調兵遣將,幾十萬大軍不斷匯聚唐吐前線,靜等李治的大駕光臨,而李治則靜等自家媳婦、老孃以及揚言要服侍孃親盡孝心的小妹兕子李明達們。
沒說的,女兒家家的出去,自然要帶上胭脂水粉,金銀首飾的,畢竟是皇妃,打仗殺人的,總不能掉分兒。
所幸小李同學還是滿有耐心的一個人,也不去計較。
整天蒙在宮裡當宅男宅女,有一次公費旅遊,興奮還是在所難免的嘛。
作爲前線大將,時刻和自家主子爺保持友好聯繫,這是一個合格的重臣不能忽視的,是一個老狐狸必備的基本素質,所以李績、程咬金快馬加鞭送來的捷報總是一份接着一份,深怕大唐每年的錦帛賣不出去。
大唐長安自是沸騰了,所有的老百姓士子們,都覺得李治果然是英明無比,再世堯舜。
其實人就那麼回事,小時候李治出生就能說話,雖然仗着皇帝的兒子,李治面上很不在意一幫羨慕嫉妒恨的王八蛋私下罵自己妖孽,但是心裡還是很不爽的,沒見識的東西。
但隨着李治成爲太子以來,大唐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共榮,對外戰爭不斷取得戰略性勝利,更重要的是報紙全天候不間斷催眠洗腦轟炸的不間斷宣傳,李治在江湖上已經有一點千古一帝的名頭了,不少想給李治大唐經濟文化建設事業搗亂的世家,也決定再望望風。
最顯著的就是那七宗五姓,前端時間活躍的像只點着了尾巴的猴子,亂跳亂嚷的,抗議示威,深怕李治注意不到他們,現在好了,集體沉默三個月先,因爲李治決定要將選秀推遲三個月。
還好三個月時間是可以當作一眨眼就過去的,那七大世家爲李治準備的千金小姐們,也還在保質期內,要是延遲個三年,估計他們就得另想法子陰李治了。
就在這樣亂糟糟的環境中,在北征和西征兩路大軍的一路凱歌聲中,大唐龍淵二年三月,李治正式在龍首原外對無數的大唐百姓們誓師了,理由很正義,“抗吐援吐”。
誓師的場面很壯觀,很熱血,這裡不得不說,人真的是需要歷練的,誰能想到後世整天以和室友相互打擊侮辱爲樂的宅男大學生,有一天成爲王霸之氣外露的男人呢。
至於李治的口號,聽起來有點迷糊,但意思還是很明白的。
咱們大唐此番大戰是正義的,是公理昭昭的,雖然李治不在乎,大唐那些羣臣們也不在乎,但最最關鍵的是,受了傳統愛國教育的前線士兵他們在乎,這些拼命的在乎纔是真的在乎,所以說咱中國老百姓善良啊,殺人之前還要告慰一下自己脆弱的心靈,“都是你的錯,我才殺你的,下去之後,可不能和閻王爺胡說”。
面對李治等高層給出的理由,所有的大唐士兵們都覺得自己應該站出來抗擊無恥的侵略者吐蕃,援救大唐的朋友吐谷渾,最好還能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打到吐蕃首都邏些去,爲吐谷渾的兄弟報仇,解放那些吐蕃受盡剝削的民衆,讓他們也享受一下大唐和諧社會的關懷。
但不管怎麼樣,小李同學終於是離開了那個令他感到胸悶氣短憋氣之極的皇宮內苑,帶着自家的姐姐妹妹,還有老孃妹子,領着數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往國界。
這麼大的聲勢,讓遠在青藏高原上唱呀拉索的祿東贊嚇壞了,就連一貫自詡的男高音都大大走調了一把,所幸能混到如今的地位,祿東贊心理素質也是過硬的,二話不說,調集全國大軍,往吐谷渾開進。
由此可以看出,祿東贊還是蠻愛國的,知道在自家的菜園裡和大唐這頭蠻牛掐架,會踩到花花草草,所以乾脆玩起了“禦敵於國門之外”,全面布軍於吐谷渾,在青海灑下了大大的一個戰略分佈網,打算乘機將李治和他一衆好姐姐壞妹妹們,全都網了去。
面對祿東讚的狂妄,李治大怒,你祿東贊,矮冬瓜一個,見到老子大軍趕來,不好好滾回你草原上吃草,等着老子來取肉喝奶,現在居然敢在青海上撒網捕魚了,這不是不務正業嗎,所以李治二話不說,當即命令前鋒尉遲恭加緊趕路,要打祿東贊一個措手不及。
本來很是眼紅自己老冤家程咬金可以遠征大漠的尉遲恭,一聽說這種好事,腿也不酸了,腰也不痛了,拎起自己的馬槊,風風火火就率領大軍走在前面,一路上遇山開山,遇水搭橋的,也不嫌累,屁顛屁顛的非要成爲大唐衆將中第一個和祿東贊親熱的老貨。
就在尉遲恭這樣畸形而又變態的欲.望中,李治轟轟烈烈的西征吐蕃的大戰也拉開了。
而在此時,漠北的李績薛仁貴們,一天到晚的派出使者在草原上亂竄,忙着造謠忽悠那些草原文盲,而蘇定方領了程咬金的將令,也馬不停蹄的帶領一票小年輕趕到了西突厥的重城——咽城城下。
揭開了西征最關鍵一戰的序幕……
一時間,大唐朝野,無論高堂之上,抑或江湖之遠,都在談論此三戰,戰爭拉動內需,大唐gdp也因爲大戰將起,正在以超人的飛行速度在不斷的刷新一個又一個嶄新的輝煌。
李治終於要出場了,這麼多章,也該輪到主角了,嗯,這一章,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