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漢唐天下(六)

“俊青,其實從曲江池一面,我就開始喜歡你,可你是麗質的丈夫,是駙馬,我只能傷心。當我接到命令把你藏起來的時候,心裡很高興,你終於成爲平民,李麗質也不再是公主。可彌勒教教主控制着我的家人,父親、妹妹、哥哥們都處在危險之中,我只能按他們要求的做。也就盡力拖,不讓他們知道你在哪。但你在石碣的動作太大,以致他們派別人潛伏進去知道了你的行蹤。我接到命令,配合綁架李麗質,我認爲這是機會,如果麗質不在,你就會喜歡上我。”

“可他們還是沒有成功,卻讓你再次失蹤。這一次連我也不知道了,我們只好等。當你重返長安的時候,教主已沒有辦法,你公開行動,讓李世民原諒了你,還成功的救了皇后。”

“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接到命令和親到吐蕃,設法控制松贊干布,把吐蕃變成彌勒教的力量。我覺得很高興,見不到你,也不用傷心了。但接下來的計劃送到我手裡,讓我又很高興,這樣不就可以和你在一起了嗎?後來的事你也知道了。”李麗青斷斷續續的說着,臉色越來越難看。

李彥着急了,怎麼準備一個手術這麼難嗎?他忘記這是在吐蕃唐城,並不是長安。當醫生進來的時候,李麗青一把抓住李彥:“別,我知道自己的傷,沒用的,你聽我說。”

李彥說道:“別胡說,等你好了再說,我那時候聽你說。”

李麗青突然閉上眼睛,當李彥吩咐人準備手術的時候,李麗青突然睜開眼睛:“俊青,聽我一次,答應我,保護敏兒坐穩這個位置,算我求你了。告訴……麗質……我對不起她……我……我……”

李麗青頭一歪,停止了呼吸。李彥心中一陣悲苦,明白李麗青是失去生存的心思。

他不知道該喜歡她還是該恨她,亦或是該可憐她。李麗青的童年怎麼過的,李彥並不知道,但她卻有着強烈的權力慾望。野心與能力不成比例的時候,就會出現害人害己的結果,註定是悲劇。

李麗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她找一個好人家嫁了,以她王爺女兒,縣主的身份,會很幸福的生活一生。可是卻因爲戀權,不甘寂寞而毀了一生。

自己在最關鍵的時刻給她出主意,控制吐蕃,又何嘗不加重了她這種思想。也讓她進入彌勒教的圈套,這一切難道自己就沒責任嗎?

李彥心頭是一百種糾結,讓他呆呆的看着牀上已然沒有生命跡象的李麗青,用手輕撫她的臉:“你放心吧,你最後的心願也是我的心願,我會爲你完成。”

李彥剛轉身,柳飛煙從外面進來:“俊青,麗青她……”李彥黯然的一指牀上的李麗青,沒有說話。柳飛煙看一眼:“都怨我沒有保護周全。”

李彥搖搖頭:“誰都不怨,是她自己放棄生命的,其實都是我害的。”

柳飛煙是瞭解內情的,她無法知道他們心中都怎麼想的,感情是最害人的。從李彥、李錦兒到李麗青,她看了這麼多,還是自己好,什麼人也不讓他進入內心,也就沒有這些煩惱。就說道:“我沒來見你是因爲被你所救的鄭乃他們,查到彌勒教一個總壇的位置,才被追殺的。我正安排人準備行動,把他們摧毀,所以一直沒來見你。”

李彥眼裡射出一股兇光,自己對彌勒教太手軟了,看來還是錦兒的做法對,想消滅這樣的組織,真能用上那句話:“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眼神凌厲的說道:“先不要管他們,李敏有危險,他身邊有彌勒教的人,席文玉臨死前說的。”

柳飛煙說道:“王宮裡範圍太大,不下千人,不好說是誰。”

李彥說道:“通知宇文毓集合所有的兵力,藉着向羅些撤退的機會,包圍王宮,我派人跟你回去,王宮的人一個不留,全部殺光。”

連柳飛煙都嚇一跳,這是她第一次聽李彥下達這麼兇狠的命令。有些發呆,李彥臉一沉:“怎麼?你反對?”

柳飛煙第一次感覺到李彥身上的威壓和殺氣,心頭一震,連忙低頭:“不敢。”

李彥說道:“那好,執行吧,清寧,帶着你師弟進宮,保護贊普,靠近之人全殺,執行。”

清寧他們剛出道,對道教都有深深的尊重和順從,雖然不明白,但這是總護法的命令,一點也不敢含糊,躬身執行。

柳飛煙一直是客卿的身份,李錦兒對她也很客氣,她也從不叫李彥永王、駙馬什麼的,就是對李錦兒也一直是稱呼名字,算是特殊的存在。

但這一次一句沒敢說別的,她的手下都是可靠的人,加上兵隨將領草隨風,宇文毓手下有沒有彌勒教的,李彥不知道,但軍令之下沒人敢提出異議。還有三個營的駐蕃軍一千五百人,和柳飛煙集中起來的五百人侍衛團,一個大隊兩千人離開唐城向羅些集中。

吐蕃的大臣們並沒沒多想,守衛羅些的軍隊是柳飛煙控制的民團。連祿東贊也明白,吐蕃其實等於被西域和大唐控制了,但他手裡沒有軍隊,各地的軍隊領主全都叛變自立,有些也抱着坐山觀虎鬥的架勢,兩不相幫的看熱鬧。

大臣們實際上已說了完全不算,所以,祿東贊纔想自己組織軍隊。但他已失去對天下的掌控,沒錢、沒糧,怎麼準備軍隊?提出讓羅些的貴族大臣拿出私人財產,誰都不願意,急的他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卻沒辦法,正打算找人聯繫巴扎勒進行談判。

其實吐蕃這些大臣明白,巴扎勒勝利了,也得用他們,所以一個個都不是太擔心。堅決抵抗的是大唐駐蕃軍和西域民團,並非是吐蕃的軍隊。如果不是柳飛煙和宇文毓他們控制着唐城和羅些,這些人可能包括祿東贊早就投降了。吐蕃誰當贊普,他們都是貴族。

祿東贊家族世代爲大相,就算是巴扎勒當上贊普,也得用自己,否則他站不住腳。對這點,羅些城裡的貴族都清楚,所以對抵抗巴扎勒的軍隊並不積極。

祿東贊着急組織軍隊就是想擺脫柳飛煙他們的控制,一個漢人公主,一個漢人生的女孩,卻當上贊普,沒誰真心擁護。但迫於西域和大唐的壓力,不得不答應。

看看李麗青推行的政策,連祿東贊都想讓巴扎勒打進來。祿東贊很高興,如果大唐的人越是集中越好,那樣,巴扎勒的人一旦合圍羅些,有他們這些人從裡面策應,唐軍必敗。

同時,李錦兒的西域軍征戰西突厥,建立漢國,同樣有政治頭腦的祿東贊清楚,大唐不會不擔心。西域將沒有能力再幹涉吐蕃,他已派人秘密通知巴扎勒集中兵力,向羅些進攻,把羅些城包圍,那就一切結束了。

可惜祿東贊並不知道李麗青已死,李彥在指揮全部的事情。唐城裡是漢化的吐蕃人和漢人,兩三萬人突然撤向羅些,大唐駐蕃軍和柳飛煙的侍衛團撤進羅些,控制康覺城王宮。

柳飛煙帶着清寧、清風五個人進入王宮。王宮後面,柳飛煙是除了李麗青出入最隨便的一個人。王宮裡的人怎麼也想不到,他們的侍衛柳總管會突然下殺手。

一進入李敏的寢室,柳飛煙對抱着李敏的奶媽雅布說道:“小贊普怎麼樣?還好嗎?”

雅布笑了:“還好,很乖的。”

柳飛煙伸手:“過來我抱抱。”才幾個月大的李敏被柳飛煙接過來,她單手抱住孩子,另一個手裡的劍揮了出去,撲的一聲,雅布的人頭飛了出去。

室內的其他幾個侍女嚇得當場傻了,柳飛煙喊道:“殺。”

清寧和清風他們從外面進來,劍光閃動,室內五六個人倒在血泊中,柳飛煙拋出一塊令牌:“帶上他,王宮內全部清除。”

“是。”清寧他們本來不習慣這樣,但嗜血殺戮對人來說就像毒癮一樣,一旦打開罪惡的盒子,這個惡魔就無法控制。五個人如同煞神,如死神和兇惡魔鬼,因爲他們已殺的停不下手。

手裡有柳飛煙的令牌,那些侍女雜役太監並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被殺了。消息終於傳開,沒被殺的嚇得開始逃跑,但他們悲哀的發現,王宮四門已封閉,外面是侍衛團的人,已從四面衝進來。

康覺城王宮成了人間地獄和屠宰場,這是徹底清除計劃,一個活的也不留。柳飛煙也不知道爲什麼,她眼前總是能浮現李彥那有些冰冷的雙眼。她有一種感覺,如果自己不執行,李彥隨時能殺自己。這讓她心裡有一種恐懼,江湖習性,當然是別人死,不是自己死,所以,她毫不猶豫的下達了屠殺令。

兩個多時辰之後,各處報告,王宮中八百七十三人全部被殺,無一逃跑,柳飛煙一屁股坐下,看看自己的手,她發現自己雙手好像是紅色的,親了親李敏的小臉,低聲說道:“你真是個小禍害,因爲你,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

確實,李彥把後宮的事交給了柳飛煙,他帶着宇文毓來到康覺大殿,這個康覺城其實是按着寺廟建立的,他的後面就是宏偉的大昭寺。這是巴瓦進行政教合一的地方,松贊干布把這裡用作他會盟天下領主的地方,平時也和大臣們在這裡處理國事。

一個士兵推着李彥的輪椅,進入大殿,很快鐘聲敲響,城裡的大臣聽到鐘聲,全都來大殿,他們知道現在是多事之秋,不知道大相和王后又要幹什麼,但這時候,誰也不敢不來。

當他們登上大殿的時候,沒看到小贊普,也沒有王太后,祿東贊也站在下面,並不知道爲什麼。

能有半個時辰時間,李彥被人推出來,看到李彥除了祿東贊還有不少大臣認識,畢竟是當初的送親大使,也在吐蕃駐了很長時間,都連忙施禮。

李彥掃了一眼下面這些人說道:“諸位,我今天來是傳達大唐皇帝的聖旨,跪下接旨。”

這些人都有些發愣,大唐皇帝傳旨應該給贊普,即使贊普太小,也應該是王后或者大相,怎麼是所有人?宇文毓大喝道:“跪下,想造反嗎?”[薌-忖-暁-説-網]的友上傳,(薌)$(忖)$(暁)$(説)$(網)免費提供閱讀,如果你喜歡請告知身邊的朋友,謝謝!

這些人看着大殿上站立的不是王城侍衛,是大唐駐蕃軍,猶豫的看祿東贊,祿東贊也有些不明白,那就先聽聽大唐皇帝怎麼下旨的吧,先跪下來。他一跪下,其他人也就跟着跪下。

李彥展開聖旨,根本就沒按着上面寫的念,因爲念也沒用,情況完全不對了,也就按着自己的安排說道:“大唐皇帝聖旨,吐蕃從此以後歸入大唐,贊普的名號撤銷,正式冊封桑格託婭爲西唐女王,賜姓李,名敏,從今以後,就是李氏親王。吐蕃爲唐西道,設立唐西都護府,唐西女王爲大都督,各茹變爲州,東岱爲縣,由女王冊立官員,實行大唐州府縣制,執行大唐律,撤銷一切原來的律令。”

這一下,下面這些人聽傻了,這不是吐蕃歸大唐了嗎?胡謝東一下跳起來:“你胡說,大唐皇帝怎麼能這麼幹?我看看聖旨。”

李彥一擺頭,宇文毓說道:“殺。”站在殿中的一個士兵手裡長槍一伸,撲哧,胡謝東被刺死。李彥問道:“還有誰有疑議?”

這幾十人嚇得一哆嗦,再沒人敢出聲了。他們的家臣侍衛都在外面,根本不能進來,誰也不敢反抗。這明顯是動硬的,格日朗是大家族,他以爲沒人敢殺他,站起來:“永王,大唐這是吞併吐蕃,用這樣的手段,如何能讓人心服?吐蕃不會接受,必將反叛大唐。”

“是嗎?那你就在陰間反叛吧,殺了”李彥幾乎不帶一絲感情的說道。長槍閃動,格日朗被刺了一個透心涼。

太狠了,什麼都不解釋,反對就殺。李彥說道:“宇文將軍,傳令把這兩家滿門抄斬,家產充公。”

祿東贊一哆嗦,他明白了,如果反對,下場會和那兩位一樣。連忙說道:“我等尊重大唐皇帝聖旨,聽從永王安排。”

他這一屈服,剩下的哪還有敢反對的,一起跪倒磕頭,同意接受聖旨。李彥說道:“祿東大相,從現在起,沒什麼大相,你爲唐西都督府的長史,喬凡明爲別駕,曹如凱爲司馬,組成建立唐西都護府,進行改制。我暫代唐西王執政,宇文將軍爲西唐軍司令。招兵組建軍隊,指揮作戰,保衛羅些。”

宇文毓立即立正答應。李彥說道:“傳令下去,如果不服的殺。”

幾乎沒什麼可說的,就是殺,太殘暴了。但李彥心裡明白,如果不用雷霆手段是鎮不住他們的。如果讓這些吐蕃人聯合起來,只有三千駐蕃軍和一千侍衛團,一萬來人的民團是控制不了羅些的。

所以說道:“祿東長史,我告訴你一個消息,王后已經薨逝,是被彌勒教所殺,安排舉行葬禮。昭告唐西道各州縣,徹底剷除佛教,有包庇、窩藏的就爲反賦,全部剿滅。羅些城裡通知下去,下達三條法令,第一,廢除所有奴隸,如果再有哪家保有奴隸,就是和大唐爲敵,全部剷除。回去之後,自己解散奴隸,分給他們生活用品、土地和牛羊,如果有奴隸告到官府,就懲治主人的罪過,明白嗎?”

祿東贊心裡顫抖,完全是新漢女王的做派。這一下消息傳出去,那些奴隸可是高興了,唐西都護府馬上就會得到擁護。但他們全部被押在這裡,如果反對,下場恐怕馬上就是死,只好低頭說道:“明白。”

李彥說道:“第二條,所有寺廟全部拆毀,和尚全部抓起來,反抗,格殺勿論。第三,通報天下,檢舉彌勒教的有功,給予重賞,包庇的罪同造反,立即下達命令吧,其他人任什麼官職,管什麼,你和喬別駕商量。”

“是,是。”祿東贊現在是什麼也不敢反對,他只是後悔自己不掌握軍隊,根本沒有反抗的力量。吐蕃是部落會盟制度,羅些兵力由贊普掌握,數量也不多,有駐蕃軍和西域民團,想反抗都沒辦法,眼下只能先答應下來。李彥揮揮手:“喬大人,執行吧。”

第301章 爭鋒(六)第371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三)第32章 都是故事惹的禍第403章 天下戰略(十一)第126章 主政河東(三)第299章 爭鋒(四)第392章 情留吐蕃(四)第77章 手術第135章 風雲長安(三)第226章 皇家騎士團(三)第371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三)第1章 今夕是何年第371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三)第363章 裝神第403章 天下戰略(十一)第63章 懲罰(一)第420章 漢唐天下(一)第301章 爭鋒(六)第190章 歷史真相(一)第302章 雷霆手段第338 風雨同舟(一)第350章 難解危局(二)第221章 兄妹情(一)第222章 兄妹情(二)第202章 被衆人算計第263章 蝗災來臨第36章 被逼授藝第370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二)第147章 肺腑之言第448章 規劃天下(二)第326章 惡習難改(二)第5章 原來是窮光蛋第320章 西域風雲(八)第352章 政治權謀第84章 不順心第214章 先出口氣再說第240章 劫掠戰(一)第338 風雨同舟(一)第282章 打黑不掃黃(六)第90章 狡詐戰術(一)第72章 冒險一試第438章 未雨綢繆(一)第320章 西域風雲(八)第91章 狡詐戰術(二)第63章 懲罰(一)第23章 搬空洛南(二)第322章 落水皇后第221章 兄妹情(一)第81章 上朝(一)第34章 出征(二)第451章 家天下(一)第39章 李家兄妹第291章 再現蹤跡(一)第222章 兄妹情(二)第436章 東征西討(二)第313章 西域風雲(一)第113章 滅樑之戰(二)第228章 初露鋒芒(一)第335章 西擴攻略(四)第378章 溶入(一)第256章 皇家威儀(二)第44章 李淵的虛僞第412章 再返吐蕃第258章 借題發揮(一)第96章 約法三章第216章 國事家事天下事(二)第445章 左傾產品(二)第41章 房相到訪第34章 出征(二)第370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二)第132章 社會責任感第85章 失控第131章 意外的職務第140章 風雲長安(八)第110章 再次出征第174章 計高一籌(三)第200章 兵戒相見(三)第331章 危險分子第409章 吐蕃驚變(二)第28章 逃亡(一)第339章 風雨同舟(二)第17章 秀寧再來第379章 溶入(二)第386章 情變第96章 約法三章第149章 站隊(二)第23章 搬空洛南(二)第268章 牢獄之災(二)第200章 兵戒相見(三)第31章 李彥的家規第76章 香豔檢查第404章 最佳搭檔(一)第360章 天書之謎第63章 懲罰(一)第246章 重拾親情(二)第78章 越軌了第380章 歷史慣性第58章 李二來了第313章 西域風雲(一)第293章 再現蹤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