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節 加糧稅

糧稅加一成!

這話如果換個人說,怕是這會已經被人指着鼻子罵了。

但這話卻是出自大唐秦王之口,無論是這個秦王的身份地位,還是秦王以往的作事風格,或者說這位秦王點石成金的本事。

所以,加糧稅之事,衆官員從驚訝之後,更多的是思考。

華州長史姓柳,也是關中大姓之一,他最出名的有兩項,一是他的名字,二是他寫的字。

當然,他的名字比他的字出名,李元興第一次看到就記下了。這位柳長史名叫,柳沖沖!

他家祖上柳或是前隋名臣,隋末之亂後,退隱歸家。

華縣柳氏一門,絕對是書香門弟,不說家中出了多少官員,只說家中就算是五歲孩童那筆字都可以拿出來與許多成年人相比。就是虞世南都對華縣柳氏在書法教育上,多次稱讚,甚至前來交流過。

只是可惜,家中一直沒有出一位書法大家。

這位柳沖沖走到堂中:“殿下說加收一成糧稅,別說一成。殿下敢要五成我華州也絲毫不會猶豫,立即就會答應下來。”

“滑頭!”李元興笑罵一句,

“縱然是臣下滑頭了,斗膽問殿下一句,加了這糧稅之後,百姓可增收多少。”柳沖沖強忍着臉上的笑意,十分嚴肅的問道。

李元興反問:“柳長史以爲會有多少?”

長史柳沖沖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向周圍所有官員拱手一禮,然後才繼續說道:“臣下有幸讀到一冊書,這是殿下某日在閒談之時贈予崔尚書的。”

李元興心說自己給崔君肅的書多了,所以沒有開口等待柳沖沖繼續講下去。

“這一冊依崔尚書所言,並不全。但卻提出一個全新的理論,戶部、吏部、禮部依這個理論作了一些簡單的評測,我華州也在評測的範圍之內。臣下得到幾個數據,拿出來與殿下,還有各位同工討論一翻!”

柳沖沖說罷,在李元興面前微微躬身。

這是在等待李元興的同意,因爲討論就會影響到李元興要求加糧稅的正事。

“也罷,那就討論一翻。本王帶了些茶,也有些羊肉,不如今天就由本王作東。與華州的各位聊聊天,明日再論政務!”

李元興心說,先溝通一下,自然也是好事,有些事情急也沒有用。

當下,衆人就從官衙正堂搬到了後院花廳之中,李元興自然坐在廳內,許多官階不高的官員坐下外面,擺好案几之後,有幾個距離這裡比較近的縣官帶着他們的副官也趕到了,裴元朗特意給這些人加了位置。

坐定之後,在李元興右邊次位的柳沖沖坐直身體。

“各位,秦王殿下提出許多非常有意義的從政之道,某不得一一所學,今日所提,是殿下給戶部崔尚書所書的均收論。這個均收論是指,以一村,一區,一縣,一州爲覈算,計算出每戶人家,一年的收入。”

李元興一聽這話,自然就明白了。

不過李元興記得,自己曾經對崔君肅提到的人均收入這一項,但大唐多是以戶來計算,以所就沒有人均收入,而是戶均收入。

無論那一種計算方法,總是一個合理的衡量標準。

柳沖沖拿出一張紙來:“某在參與覈查之時,知道幾個數字。京兆長安縣,原有四千八百戶,距離上縣只有二百戶的差距,因爲在京兆所以也定爲上縣。這四千八百戶,在武德九年的年收爲,每戶十一貫八百六十一錢!糧七百斤!”

每戶約十二貫,也就是每一家收入折後世算起來,六千多元錢。

唐朝,一戶與一家的概念是有質的區別,大家族可以一家有幾百口子人,但成家之後就單獨立戶,有時候一家就是幾十戶。所以一戶就是平均人口五口人,其中肯定會有一兩個沒有成年的。

所以,這個數值算起來,不算是窮苦了。

當然,這是平均數值,並不是最低數值。

“殿下受封秦王,京兆長安縣與耀州就是殿下的封地,耀州臣下不知,但長安夏收之後,戶部拿出一個數據。”

李元興臉上出現了一絲笑容,因爲長安縣的農戶過的不錯。

“京兆長安農籍,最窮的一戶貞觀元年上半年,收入二十六貫三百一十七錢,糧五千斤!”

“五千斤!柳長史可否看錯?”當下就有一個縣令驚呼。

前文提及了,在大唐官員之間並沒有那麼多官大一階如父母這種規矩,相處也非常的平和,這樣的當堂追問,在朝堂之上許多四五品的官員都敢對李二開口,更何況華州這裡一個縣令對州長史提問了。

所以在座的也沒有感覺到有多麼奇怪。

更厲害的卻是柳長史,一指李元興:“秦王殿下在這裡,不如請殿下作答!”

李元興怎麼回答,這個詳細的數據他沒有去讀,他只看平均值。可既然問到了,李元興只好回答道:“最多有多少,最少有多少,本王沒有細查,本王卻是知道,本王親衛白二娃的長兄已經單獨立戶,夫妻兩人加上幼子,今夏實收銀錢三十一貫,糧兩萬斤!”

說完,李元興側目看向元春,想知道元春是否看過這些細節的部分。

元春看到李元興注視自己,靠前半步:“殿下,白大家裡分得銀錢實爲二十四貫四百錢,還有六貫錢是他在工坊幫工所得,糧食爲南瓜四千斤,紅薯一萬斤,玉米四千斤,麥子只有一千一百斤。後用紅薯換得精糧七千一百斤,因爲家中糧倉裝滿,多餘的糧食又換得約五貫錢。”

“繼續!”

李元興看華州衆官員聽的認真,既然元春知道,那就繼續講。

“收入最低一戶爲長安縣東秦王莊一百八十三村王姓一戶,一戶四口,夫妻兩人帶着一個七歲,一個四歲的孩童。貞觀元年三月初搬入落戶,因爲沒趕上農忙,所以夏收只有其他人家七成的收入。”

“與柳長史的數據一致?”

元春點點頭:“根據秦王莊的記錄,他家分到的糧食總是是四千八百七十五斤,所以相差極少,幾乎一致!”

四千八百七十五斤,與五千斤,這個不算差距,可以說戶部的數據極精了。

柳長史起身,他不知道元春應該如何稱呼,直接開口說道:“長安縣戶均收入提高十倍,不知這個數據,是否正確?”

“是十二倍又四十七分之二十三倍!”

大唐還沒有使用小數點,這個四十七分之二十三倍,就是極精準的數據了。

李元興聽到這話擺了擺手:“這個數據不爲準!”

“請殿下明示!”

“因爲糧食不同,以往畝產三石就爲上田。本王的糧食畝產七十石都有了,所以這個數據不作準。更何況,長安縣現在工坊林立,僅這些工坊的產出就遠遠高出普通的州縣了,所以這一切都爲準。”

聽李元興這麼一說,柳沖沖當下就不知道應該說什麼了。

李元興微笑着擺了擺手,示意衆人坐下:“本王以爲,華州縣戶均收入提高三倍,還是可行的。而且這還是在沒有仙糧的情況下,如果有仙糧,五倍應該不難。但是,本王爲何在增加糧稅,畝產三百斤,與畝產八百斤,交的糧稅應該一樣嗎?”

“不一樣!”

這一次,華州的官員卻是在支持多交糧稅。

因爲交的稅多了,就代表着收入高了。

“好,那本王說第二個議題,改造華州這筆銀錢從那裡出。”

“華州願集全州之力。”裴元朗站出來表了一個態度,當下所有華州的官員也起來表了一個態度。

李元興點了點頭,看來還是離長安近的好處,他們已經知道改革了。

“這樣吧,如果銀錢不夠,戶部可以先行支借。華州一定要成爲最出色的州,夏收之後,先種八十萬畝的土豆、紅薯。本王調八萬衛兵整修河道,新修水渠,今年大幹一年,明年華州要成爲長安的一座大糧倉!”

從官員起身施禮:“尊秦王殿下令!”

裴元朗又說道:“殿下,臣下準備發下文書。上書本州以增加一成糧稅,求得秦王殿下親赴華州,欲將華州改造爲第二個京兆長安縣。”

李元興愣了一下,可馬上明白裴元朗的想法。

百姓怎麼說呢,如果先說李元興改造華州,再說要求加稅,那麼百姓們可能會有意見。

但是這話反過來說,以一成糧稅的代價,讓華州達到京兆長安縣的收入。

長安縣與華州,距離只有一百多裡,這裡有來往的商人,長安縣的百姓過的是什麼日子,這個已經不是秘密,別說是華州,就是再遠一些也不算什麼。

看來,有時候作一個好官,也是要有技巧的。

“今日只閒談,明天再說政務,華州這裡是需要一個計劃的,這個計劃必須詳細的論證,本王的意思是,明天論政,本王講意圖說明,爾等先研究一下。根據各縣的情況拿出詳細的意見來,最重要是作好百姓的工作。”

“是!”衆官員又齊齊一禮。

李元興端起茶杯:“本王先祝華州明年百姓收入增加一倍,萬民安樂!”

第59節 竟然有人來踩秦王府第320節 你想刺殺誰?第546節 免死金牌第882節 七萬七千項專利第502節 大唐子民下第437節 千餃宴上的發財大計第433節 歷史的魄力第493節 唐軍第一任品德教官第891節 醫仙臨世(一)第710節 新皇宮夜宴第900節 秦王駕臨第382節 寒冷的春雨第284節 歷史讓後人評說第485節 廉價的高奢侈品第283節 玄武門開機第24節 李淵第589節 捨得與捨不得第265節 堵門!第416節 豬肉白菜燉粉條第400節 女道雪晶第861節 祿東贊第42節 正常男人是無法忍耐的第690節 海匪第468節 私錢竟然成了國事第290節 獻給李淵的禮物第5節 櫃爺是牛人第361節 疾如風!第289節 除夕夜宴第545節 巨大利益第866節 世家的武裝第224節 秦王微服工坊區(四)第56節 大唐富國計劃(一)第9節 軍神上門第450節 點石成金術(一)第865節 精神第530節 打龍袍之戲第182節 六十四本表章第854節 不同的待遇第396節 百善孝爲先第882節 七萬七千項專利第717節 和和氣氣第247節 納徵第297節 盛世大唐第655節 高端黑第626節 唐式養生功第502節 大唐子民下第495節 大唐的自我科技發展第494節 一日千畝第36節 狂熱的大唐商人們(一)第477節 秦王錢第126節 回紇使者的誠意第563節 大唐的異族軍團第617節 貞觀元年的除夕第301節 詩畫遊園第48節 掙他一個億(下)第716節 封賞?第247節 納徵第293節 大閱兵(下)第645節 意志VS意志第590節 聰明人的計謀第722節 大唐第一次農業擴大會議第663節 天德號!第703節 皇宮訂計(一)第712節 李元興的股市與期貨(二)第526節 秦王的筆之刃(一)第682城一條家宴第323節 約會第528節 秦王的筆之刃(三)第110節 本王是李元興第85節 烈酒壯行第498節 另類的計劃第462節 把記者全部關起來第63節 李嵐姍的強勢入股第192節 秦王莊的奇蹟(一)第234節 耀州受阻第324節 唐之輝煌不僅僅盛世後記第87節 突厥的智計第751節 海盜?第616節 全力開動的戰爭機器第103節 火計(一)第831節 神兵天降(五)第22節 秘密終於保住了第737節 留下一個傳說(二)第232節 茶之道第101節 威武陌刀第814節 文明與野蠻第1節 這是穿越嗎?第34節 大唐的農業合作社第23節 歷史變了第674節 耽羅國第860節 定策第540節 耀州的貼心第241節 秦王約佛第718節 大唐絕密計劃第574節 李元興是偶像第635節 貞觀二年三月末第405節 瘋狂的中年女人第69節 大唐戰略計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