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下也覺得,武才人的事不能急於一時,殿下的擔憂是對的,所以此事只能慢慢來,就像是陛下處置侯君集一般,拖久了,自然就沒有人一直惦記着了。”張行成說道:“這武才人謀害太子一事,是怎麼被查出來的呢?還讓陛下得了證據。”
“因爲長安張家的一樁命案。”李治說道。
張行成點了點頭,張家的命案他是知道的,在長安鬧的沸沸揚揚,長安府還因爲張家少爺的畫像一事鬧了笑話。
“如此一來,若想成大事,殿下,這神侯府,留不得啊。”張行成說道。
神侯府查案的效率讓張行成感到心驚。
這神侯府哪兒弄來這麼多消息?如此的話,一定有什麼特殊的渠道,這對於岷州這邊,可是大大的不妙啊,若是神侯府的消息渠道真的如此廣闊,那岷州這邊豈不是什麼事都瞞不過朝廷?
“可是......”李治一愣,隨即想想,張行成說的也沒錯,若是岷州這邊的事情在神侯府面前毫無半點兒遮掩,自己日後如何能成事?
“張大人,神侯府乃是父皇親自下旨賜予東山侯,如何才能將其拔掉?”李治問道。
“這東山侯再怎麼得寵,終究不是皇室子弟,一個外臣手中握着這樣一個衙門,一有什麼反常,陛下定會生疑心,所以,只要讓陛下對神侯府起疑就好了。”張行成迴應道:“要是能讓陛下覺得,神侯府有謀反的嫌疑,就更好了,這樣不但能拔出神侯府,說不定連太子都會受到牽連,一石二鳥。”
李治點點頭,的確如此,東山侯與太子親近,若是東山侯謀反,受害最甚的,便是太子了。
可是,兕子與玄世璟之間這般親近,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若是坑害神侯府,連兕子也會受到牽連吧?
張行成站在原地看到李治在發呆,伸出手來在李治面前晃了晃。
“殿下在想什麼?”
“哦。”李治回過神來:“孤在想,孤的皇妹晉陽公主,與那東山侯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若是因爲東山侯而被牽連,孤於心不忍。”
“殿下,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張行成勸說道:“而且,陛下疼愛晉陽公主是衆所周知的事,即便東山侯出了事,晉陽公主也不會受到牽連的,陛下自會想法保護晉陽公主,而且,晉陽公主與東山侯之間,也不過是陛下的一句話,現在兩人可是連婚事都沒訂下來呢。”
想想也是,最差的結果,無非就是晉陽傷心一陣子,時間長了自然也就沒什麼問題了,而且,等到成事之後,還能夠去用別的彌補晉陽。
“那現在咱們該怎麼做?”李治問道。
“與平常一樣,殿下可重點關注岷州境內百姓的耕地問題,多多開墾荒地,想要養更多的兵,首先岷州要能夠自給自足,等到時日久了,有了錢糧,想辦法挑唆吐谷渾與岷州打上一仗,不需要聲勢太過浩大,只需讓長安知道便可。”張行成說道:“這樣是爲了讓岷州能夠名正言順的屯兵,事後再找個合適的機會,將這禍事引到神侯府頭上,比如.....通敵賣國什麼的,他東山侯不是家大業大,商隊遍佈大唐內外嗎?”
李治點頭,同意了張行成的話。
“除卻這些,若是發現東山侯府的商隊通過岷州前往吐谷渾,咱們也儘管攔截下便是,侯府的商隊,可是富裕的很啊。”提到商隊,張行成眼神之中閃過一絲貪婪,若真這麼做了,幹上幾票,那岷州的官衙可就要發了。
一般從西域諸國回大唐的商隊,所攜帶的貨物可都是價值連城的東西。
大唐在發展,岷州在發展,而東山縣發展的更加迅速......
春去秋來,一眨眼便是三年的時光,三年之中,大唐境內也是相安無事,三年中再次舉行了一次大考,大考結果出來之後,也讓不少人都想到了上次殿試的魁首,鄭安。
這個時候的鄭安已經被李承乾調派到東宮之中協助李承乾,在門下坊任職,算是東宮當中的實權職位,畢竟門下坊在東宮,如同門下省在朝廷地位一般。
大唐貞觀十九年,中秋佳節前兩日。
東山縣莊子上的工程都已經竣工,中秋節的當天玄世璟會在玄武樓會見那些有“資格”的商人。
所爲資格,無非就是看誰錢多罷了,畢竟在東山縣大張旗鼓的弄這些,目的還是爲了賺錢。
但是這事兒對於侯府來說,仍舊是小事兒,眼下在侯府人眼裡重要的,是如何過這個中秋佳節。
中秋節的當天,朝中文武百官有一天休沐的時間,當然,這對於玄世璟來說,有沒有都沒什麼關係了,反正平日裡玄世璟就是個懶散的,除非有什麼大事兒,否則在朝堂上是看不到人的。
這三年的時光,玄世璟倒是與人在遼東的薛仁貴通了幾封信,薛仁貴心中告知玄世璟,遼東的一切情況發展雖然緩慢,但是卻是在他的控制之中,至於安市城的高桓權,佔據着安市城,也在默默的舔舐着傷口,準備與泉蓋蘇文爭奪高句麗了。
這高桓權人是憨了些,可是也不是傻到無可救藥,若是當初他到了安市城收攏了楊萬春的勢力之後立即與泉蓋蘇文開戰,那玄世璟才真覺得他蠢的無可救藥了。
中秋節對莊子上的莊戶們也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日,雖說平日裡一家老小都沒有離開莊子多遠,但是畢竟是個傳統的節日,到了頭兩天,氛圍更加的濃郁了。
家家戶戶都在籌備着準備包月餅,說起來這月餅原本是在宮中,那些達官貴人們才能吃到的,之前並不是叫做月餅,而是叫做宮餅的,但是在前兩年,玄世璟在莊子上過中秋節的時候,就帶着府上的丫鬟下人一起弄了不少月餅,讓木匠雕了模具,在月餅上印了些四字的吉祥話,然後分發給莊戶們,這吃月餅的習慣纔在東山縣流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