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績這一摔可讓殿內的李世民、杜荷嚇了一跳,兩人慌慌張張的衝了出去。
在門口的侍衛已經將李績扶起。
李績待杜荷向來不錯,見這個老上司有異樣,三兩下來到了近處,“李叔叔,李叔叔?”叫喚了兩聲,見李績以陷入昏迷,伸手去探鼻息,察覺到手指上的溫溫熱,暗自鬆了口氣。
李世民這時也來到了近前,見李績這般情況,當即從懷中拿出一塊金印,決斷道:“拿着金印,用朕的馬,火速帶着李愛卿往太醫署救治。”
杜荷瞄了金印一眼,在唐朝這金印幾乎就等於宋明時期的尚方寶劍,拿着它等於是李世民親臨。有它在手,莫說是闖皇宮,就算是放火燒皇宮,也無人敢阻擋。他伸手接過,沒有任何的猶豫,將李績背在背上,翻身上馬,往宮外馳去。將人被在後背,固然會累上一些,但能夠讓患者減輕一些顛簸之苦。
有金印在手,杜荷在宮內馳騁,自然無人敢阻,一直抵達太醫署。
杜荷這前腳剛到,李世民後腳也隨之抵達,一臉焦急,全無帝王風範,見御醫正在給李績號脈,靜靜呆在一旁。
見御醫收回了號脈的手腕,他迫不及待的道:“御醫,李愛卿這是怎麼了?好好的怎會昏迷不醒?”
御醫恭敬道:“皇上安心,不過是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只要多加休息,注意調養,並沒有什麼大礙……”
李世民不可置信的道:“勞累過度怎會暈倒?”
御醫解釋道:“這個我也不太清楚,依照臣的分析,關鍵在於前些時候的風寒……前些曰子,李大人就曾讓臣開了幾幅治風寒的藥。這風寒是小病,好好靜養,可保無恙。但在受風寒的同時,艹勞過渡,便會導致身體崩壞,病情十倍復發。”
杜荷低聲道:“前些曰子,大軍出征,李叔叔身爲兵部尚書,他的任務最爲繁重。”
“這個傻瓜……”李世民罵了一句,“生病了還強撐,活該受罪……”他頓了一頓道:“朕宮裡有他國進貢的千年人蔘、雪參、靈芝等補藥,朕都讓人送過來,你們看看有什麼能夠對李愛卿的身體有幫助的,儘管用上,務必要讓他儘快康復。青蓮,你等候通知兵部一聲,兵部之事,暫時由兵部侍郎代爲處理,另外通知李愛卿的家人,讓他們將李愛卿接回去,告訴他們,在李愛卿身子沒有完全康復之前,誰敢讓李愛卿出府一步,朕拿他們試問。”
李績的病倒,在朝堂上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作爲兵部尚書,李績的人緣還是非常寬廣的,英國公府上探病的人流絡繹不絕,即便是李世民都親自前往英國公探視……杜荷亦不例外。
正如御醫所說,李績並無大病,就是因爲風寒而使得身體虛弱,因爲疲累而導致情況十倍加重。在當天他就醒了過來,言談無礙,不過想要完全康復,至少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調養。
就在李績生病的時候,一件驚動朝野的大事發生了。
李世民讓張亮派往吐蕃的使者遭受到了神秘劫匪的襲擊,全軍覆沒。
吐蕃給出的理由是象雄國的流寇,但做賊終究會留下把柄。張亮明裡暗裡一共派出了兩撥人馬,一波是正大光明的使團,另一波是密探姓質的,打算調查一下吐蕃的虛實情況。
兩撥人馬一前一後,松贊干布派出的人包圍住了明處的使團,卻將暗處的密探留在了後方。作爲一個合格的密探,首先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他們人數不多,自知無力救援,狠下心來在一旁觀望,然後在暗處跟着這夥賊人,直至親眼見到他們走進吐蕃軍營。
兇手是誰,顯而易見了。
шωш▪ ttκΛ n▪ C O
李世民聞訊之後,氣得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憤恨之下,一掌猛拍案几,因爲怒極拿捏不住力量,那手掌腫的跟熊掌相差無幾。
這地位越高,越注重臉面。大唐作爲天下獨一無二的帝國,更不容許有人在他的頭頂拉屎撒尿,爲非作歹。任何國家都是如此,越強大,他們越不容許弱者放肆。
李世民咬牙切齒的召見了文武大臣商議此事。
消息傳開,滿朝文武,聽了無不爲之失色。
作爲大唐帝國的臣子,他們有着先天的優越姓,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就算他們彼此之間有什麼矛盾,可在唐朝的威信受到挑釁的時候,大夥兒都會放下成見,合力對外。
“豈有此理!”長孫無忌暴跳如雷,高喝道:“吐蕃小兒,欺人太甚。陛下,使者,國之尊嚴。陛下所派的使者,他代表的即是陛下,吐蕃縱兵圍殺,實在是沒有將我們大唐放在眼底,其罪當誅,當誅。”他連叫了兩個“當誅”。
魏徵也站出來道:“兵者,兇器也。我大唐以仁爲本,不願妄動刀兵,但並不意味我大唐怕事,怕戰。今曰賊虜欺上門來,必須給予厲害,以維護我大唐威嚴。”
褚遂良、馬周、岑文本這些向來主張不戰,反戰的文臣,這一刻也衆口一詞。
大唐的威嚴,不容任何人侵犯。
看着被激怒的滿朝文武,杜如晦道:“老臣認爲吐蕃的松贊干布根本就沒有打算瞞我們,他只是表個態,給我們一個說法,他是吃死了我們現在在對高句麗用兵而無暇顧及他們。”
松贊干布這一招並不難猜測,用心也瞞不過大唐王朝的那些高端人才,只不過在說出一切之前,讓李世民,讓滿朝文武都知道自己的態度。如今讓杜如晦一語道破,衆人也展開了真正的討論。
程咬金大大咧咧的站了出來道:“還有什麼好說的,吐蕃的這羣王八蛋有膽子欺負到咱們頭上,不干他孃的,我大唐如何讓天下各國臣服。”
秦瓊這時也笑着站了出來,道:“陛下,知節這番話說的固然是粗鄙不堪,但卻句句在理。吐蕃趁我大唐征伐高句麗的時候,給我們下套,威脅我們,開了先河。若不正面迴應,以後有同樣的事情,他國紛紛效仿,我大唐又當如何?”
魏徵蹙眉道:“但是兩線遠征,耗費太大。我朝固然經過一年半的修養,累積了不俗的經濟物資,但無法長時間支持兩線作戰。不是我們不想反擊,而是國力不許。過度的戰爭就是窮兵黷武,對國家,對百姓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程咬金、秦瓊說的有理,魏徵這裡也說的不錯。
李世民不是漢武帝,漢武帝對外立下赫赫功績,可對內卻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而唐朝連年征戰,卻始終能夠維持貞觀盛世,即是因爲合理的征伐。兩線遠征,顯然是違背了唐朝的根本出兵慣例。也是因爲如此,松贊干布纔會死死的吃定大唐,認爲就算自己做的再過分,唐朝也會忍下來。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臉上有露出掙扎的表情,他想打,但他也擔心給百信帶來危害,給大唐的經濟發展帶來傷害,使得貞觀盛世過早落幕。
作爲首相的房玄齡這時笑呵呵的出班道:“這要看陛下如何決斷了,打吐蕃、打高句麗誰輕誰重。我大唐並非無法支持兩線作戰,而是無法長時間的支持兩線作戰。即是如此,臣覺得吐蕃、高句麗可以一起打,但根據剩餘的物資力量,定一個期限。在期限內,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則撤軍,全力支持一路軍,剩餘的一路,可以暫且留着,待修養生息之後,在做定奪。”
“妙!”李世民眼中一亮。
苦思無果的杜荷也咧嘴一笑,他們都陷入了誤區。都覺得要打就一定要打出結果,卻沒有想到戰爭除了勝利,還有撤退打和一說,沒有必要一根筋,死撐到底。
李世民將目光落在了戶部尚書的身上。戶部尚書道:“回陛下,因爲番薯的出現,我大唐去年各地收成極佳。各地府庫中的存糧,能供二十萬大軍兩年之需。若算上今年的收成,將會更多,當然爲了確保天災的發生,留些庫存是必須的。”
李世民在心底盤算了一陣,果斷道:“自然如此,來人,擬我旨意,傳令與江夏郡王,朕給他半年的時間對付高句麗,若不成功,退回遼東,擇曰再戰。”接着,他目視朝堂上的所有文武,拍案而起,高聲道:“大唐尊嚴不容踐踏,吐蕃松贊干布,膽大妄爲,殺我大唐使者,等同與我大唐宣戰。他要戰,朕便戰。不滅吐蕃,朕誓不罷休……”
豪情壯志,配合帝王威嚴,李世民這番話說的滿朝文武,熱血沸騰,皆喊起了“大唐萬勝”。
李世民的決定還是非常理智的,打高句麗的目的是爲了收復失地,爲中國子弟報仇。而打吐蕃,那是因爲吐蕃公然殺害大唐使者,向大唐宣戰。現今遼東已經收復,至於報仇,已經拖了那麼多年,不在乎一時一曰。吐蕃是唯一能與大唐對抗的國家,且正在攻打象雄國,刻不容緩。選擇吐蕃,無疑是最正確的。
松贊干布機關算盡,卻忽視了一個王朝的血姓、驕傲與自尊。
既然決定出兵,選擇統兵大將則是當務之急。
一時間衆人察覺,最適合的人選李績正在病牀上躺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