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回 竇建德河間襲隋營,堯君素西京傳懿旨

高雞泊的二首領竇建德留守山寨,心中本來就不踏實,焦急等待着戰況。忽然一個小嘍囉氣喘吁吁跑到聚義廳,竇建德趕上前走幾步,問道:“交戰如何?”

“回稟二首領,大首領他……他敗了。”

“人吶?”

小嘍囉一指:“已進了山寨。”

竇建德趕忙出院子相迎,只見王伏寶帶着幾個頭目,擡着高士達回到山寨。定睛一看,高士達手捂胸口,血染上衣,一見竇建德來湊到近前,高士達呻吟道:“悔不聽賢弟勸言,遭遇此敗,悔之晚矣。”

竇建德道:“兄長暫且忍耐,我即刻請名醫爲兄長療傷。”

“等不到了。”高士達抓住竇建德雙手,叮囑道:“我命休矣,待我死後,高雞泊大寨主由竇賢弟爲首領,誰敢不聽,儘可殺之。”

言罷,高士達雙手脫落,二目失神,嚥氣而亡。竇建德等衆人又搖又呼,高士達再未醒來。又有一個嘍囉匆匆跑來,報道:“大事不好,大事不好,薛萬均、薛萬徹兄弟二人,帶了一彪人馬,直奔高雞泊而來。”

衆人大驚,皆是轉臉去看竇建德,如今竇建德已成高雞泊的大寨主。竇建德道:“官軍得勝,士氣正旺,不可冒險。傳我口令,速速帶輜重家眷撤往後山,避開鋒芒。”

竇建德草草埋了高士達,帶着山寨家眷輜重,逃離高雞泊。薛萬均、薛萬徹帶着兵士,殺進高雞泊,卻是空寨一座。薛萬徹派人四下搜查,不見人影,氣得怒不可及,便對兄長薛萬均說道:“賊寇已逃,此地山勢多變,難以剿殺,不如防火燒寨。”

“嗯。”薛萬均道:“就依此計,燒掉高雞泊。”兄弟二人,一聲令下,手下官軍,聚薪點火,一場烈焰,燒燬了高雞泊山寨。

薛萬均、薛萬徹燒燬山寨,這才解恨,返回山下。此時薛世雄腹部受傷,已被醫官上藥包紮,畢竟年紀大了,歇了半晌才緩過神來。薛世雄坐了一輛馬車,隨官軍前行,直奔河間府。

竇建德在後山觀望,見高雞泊山寨已被焚燬,心中萬分痛惜,對手下衆嘍羅言道:“大首領命喪敵手,高雞泊又毀於一旦,讓人痛惜。我竇建德欲今晚再劫隋兵,爲高首領報仇,誰願同行?”

衆嘍囉兵舉刀迴應,請與同行,竇建德大喜,對王伏寶道:“立刻點齊八百精兵,今夜隨我劫營。”

王伏寶問:“高士達率八千嘍囉尚且大敗,竇首領只帶兩千精兵,怎能取勝?”

竇建德道:“初戰不利,但官軍也自損不少,又是連日行軍,我料官軍必然疲憊,此時劫營,定能出其不意。”

衆人聽了,這纔有些信服,便尊竇建德爲大首領,準備劫營。

話說到了晚間,明月升空,星斗矍鑠,竇建德率八百精幹嘍囉,直奔河間大營。河間大營燈火通明,又是行軍,又要剿賊,折騰一天,早已累得疲憊不堪。

遠遠聽到鼾聲四起,竇建德帶着兩千嘍囉,步步逼近,轅門外幾個守營的兵卒,也昏昏欲睡,並未發覺。

時機已到,竇建德點燃信炮,忽然兩千嘍囉一涌而出,殺進隋軍大營。隋兵還在睡的死沉,哪曾想到高雞泊起義軍又二次劫殺。

霎時間,喊殺震天,火光四起,河間大營亂成一片。薛世雄夢中驚醒,慌忙起身,只覺腹傷發作,一時疼痛,癱倒在地。

隋軍兵士不知何處人馬劫營,抹黑逃走,四散而亂,薛萬均、薛萬徹匆忙上馬迎戰,夜中亂戰。

一夜激戰,兩千高雞泊嘍囉大破兩萬隋軍,隋兵死的死,逃的逃,等薛萬均、薛萬徹退卻嘍囉兵,收拾殘兵,再次清點,兵不足三千,糧草盡焚。老父親薛世雄,重傷攻心,一命嗚呼。

薛萬均、薛萬徹兄弟見隋軍殘敗,父親重傷而亡,軍中無糧無藥,無法趕往洛陽,只得傳令退兵,返回涿郡。這纔是:

夜伴鼾聲沉隋兵,冷月刀光送平冥。

空夢三更劫營火,不見日出見亡靈。

薛世雄兵敗喪命,無法增援關內,消息傳到江都,隋煬帝本來就意志沉迷,再聽說薛世雄損兵折將,更是消沉低迷,無心政事,只是借酒消愁,賞樂消災。

一看皇上愈加沉迷歌舞,不再過問政事,蕭皇后獨坐宮裡,獨自哀愁。陳貴人看出蕭皇后心思,便說道:“娘娘如此惆悵,莫非是爲皇上消沉?”

“唉……”蕭皇后嘆道:“聽說薛世雄在河間大敗,損失慘重,皇上更是整日沉溺,不思作爲。如之奈何?”

陳貴人道:“奴婢陪娘娘出去走走,總悶在宮裡長吁短嘆,也不是辦法。”

“也好,去前院轉轉。”

陳貴人陪着蕭皇后,二人出了內殿,往前院而去。剛走到外殿,正遇蘇威、趙才二人在殿外等候,這蘇威年近八十,久站不得,有小太監搬來一把凳子,坐了下來。二人見了蕭皇后,趙才趕忙扶着蘇威起身拜見,蕭珺問道:“二位大人爲何在此等候?”

蘇威道:“皇上多日不理政事,可今日有十萬火急的要事。”

“不妨說與哀家聽聽。”

蘇威言道:“方纔又得千里急報,唐國公李淵起兵啦。”

“啊?”蕭皇后問道:“李淵在山西剿賊,突然起兵意欲何爲?”

趙才道:“李淵自稱義軍,招募壯士,舉兵南下,看來有圖謀西京大興的想法,不可不防。”

蕭皇后頓時手臂一垂,愁容上頭,默默言道:“東都洛陽危在旦夕,西京大興又遭人圖謀,社稷大不幸也。”

陳貴人見蕭皇后愁上加愁,蘇威、趙才束手無策,忍不住言道:“事已至此,皇后娘娘不可不持重,必須懿旨詔諭,督促西京臣子,以防不測。”

蘇威道:“陳貴人所言有理,請娘娘降懿旨傳命。”

趙才也言:“臣請附議。”

蕭珺此時已是萬般無奈,只得應允,便帶着蘇威、趙纔來到御書房。陳貴人研磨,蕭珺拿起御筆寫下懿旨。懿旨擬好,蕭珺問道:“事關重大,非太監所能傳旨,二位愛卿以爲何人可爲使者?”

蘇威言道:“老臣以爲鷹擊郎將堯君素可勝任此職。”

“爲何偏是堯君素。”蕭皇后問道。

蘇威道:“堯君素早年便是娘娘的千牛侍衛,雖然卑微,但忠心耿耿。若派此人前去,定能忠於職守,不負皇恩。”

趙才道:“臣在王府之時,也知此人忠義,可堪重任。”

蕭珺這才點了點頭,說道:“速傳堯君素來見。”

時間不長,小太監傳來鷹擊郎將堯君素,但看此人,年四十多歲,身高七尺有餘,炯炯二目,一對斷眉,鼻正脣薄,少有鬍鬚。堯君素行禮拜謁,蕭皇后說道:“哀家今日召你,有要事差遣,不知你可願返回西京?”

堯君素道:“君素人微言輕,只恨不能報銷朝廷,娘娘若有差遣,微臣萬死不辭。”

“好。”蕭皇后道:“蘇相國剛得急報,李淵在晉陽起兵,圖謀叛亂,意欲奪取大興。哀家擬下一道懿旨,命人趕往大興,交予皇孫楊侑,不得有誤。”

“臣即刻起身。”堯君素道。

蘇威在一旁叮囑道:“堯大人,你可要知道沿途之上匪患叢生,此去千里,只恐九死一生啊。”

蘇威出言恐嚇,堯君素屹然不驚,言道:“娘娘、相國,敬請放心,堯某若有不測,必當以死報國,絕無二志。”

衆人見堯君素義正言辭,氣宇慷慨,心中倍加信任,蕭皇后道:“哀家封你河東通守,即刻出發。”堯君素領了懿旨,二話沒說,便起身前往西京大興。

書說簡短,堯君素快馬加鞭,疾馳西京。到了大興城,便要求見西京留守衛文升,可是衛文升沒見着,留守副使骨儀前來迎接。這位骨儀,年方四十,爲人剛正,忠義慷慨,受人敬畏。堯君素一見骨儀,便問道:“爲何不見衛文升大人?”

骨儀道:“衛文升年事已高,臥病在家,已有兩個月不曾輔政了。”

“那就請大人帶我去見代王殿下。”

骨儀帶着堯君素來到宮中,皇孫楊侑是個十三歲的孩子,封爲代王,正爲李淵起兵焦慮,得知江都密使前來,遂趕忙召見。

楊侑把一封書信放於桌上,對堯君素說道:“李淵給本王來了一封書信,聲稱要推尊本王爲君,尊皇上爲太上皇,堯大人以爲可信否?”

堯君素道:“殿下萬萬不可相信,李淵南下,絕非是要推舉殿下,而是要奪取西京大興。坐西朝東,爭奪天下。”

楊侑言道:“本王與骨儀也是擔心此事,不知皇上有何詔諭。”

堯君素從衣袖中拿出蕭皇后懿旨,遞過說道:“皇上尚不知情,今有皇后娘娘懿旨,代爲傳諭。”

楊侑展開懿旨,細細讀道:

“吾孫兒楊侑,今盜賊四起,羣雄並處,兩京禍亂,岌岌可危。李淵舉義,乃是假借民心,興兵作亂,不可輕信。當用兵厄守險要,以保京師。”

堯君素說道:“臨行之時,皇后娘娘語重心長,殿下宜早作防備,以防後患。”

楊侑點了點頭,又問骨儀:“李淵叛軍,現到何處?”

骨儀道:“已到霍州。”

楊侑拉住堯君素雙手,言道:“本王年幼不能披甲執戟,欲請堯大人爲監軍,親赴前敵,不知意下如何?”

堯君素趕忙雙手抱拳,說道:“君素曾在皇后娘娘面前起誓,必當以死報國,絕無二心。”楊侑大喜,即刻命留守大將屈突通爲行軍元帥,堯君素爲監軍,即刻出兵永濟,阻擋李淵叛軍。

屈突通、屈突蓋、堯君素率兵日夜兼程,趕到永濟,尚未駐足,便有快馬探報。探子言道:“李淵叛軍先鋒已到蒲州渡口,正在打造船筏,準備度過黃河。”

“啊?”堯君素道:“若是李淵叛軍過了黃河,必然繞過潼關直奔大興,必須搶在渡河之前,擊退叛軍,否則京師危急。”

“就依堯大人之計,立刻前往蒲州渡口。”軍令傳下,兵馬西行,直撲蒲州渡口。

奔波不遠,便到涑水河畔,突然對面河岸,冒出一標射手,一通弓弩,把正欲渡河的隋軍殺的抱頭鼠竄。屈突通大驚,問道:“何處兵馬?”

只見對面河岸兵馬越聚越多,爲首一人,年方二十八歲,立馬對岸,頭戴黃金開口獅子盔,身穿雁翎寶鎧,胯下戰馬名叫靠山雪花驄,眉如雙刀,二目驕視,鼻正口方。

屈突通認得此人,此人正是唐國公李淵長子李建成。屈突通喊道:“建成小兒,你父子深受國恩,不思回報,卻擁兵作亂,還不快快悔悟,免得血光生災。”

“哼!”李建成答道:“楊廣無道,我等擁立皇孫楊侑,匡扶正義,乃是爲黎民蒼生,屈突將軍還不快快醒悟,早日歸順義軍。”

屈突通大怒,對麾下喝道:“不可聽信妖言,傳令驍果營強度涑水!”真可謂:

涑水河畔血流泠,唐兵酣戰驍果營。

瓢潑颯颯溼鹿野,殺氣騰騰傳荒鳴。

隋主無心平四海,唐公有意入西京。

可嘆河邊無名骨,盡使英雄落豪情。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164回 託忠良搭救遺腹子,戰童山兩家折兵將第185回 蕭太后臨陣換主將,隋唐軍激戰惡陽山第181回 連環計牛羊燒雁門,折勇將突厥圍馬邑第26回 青州府策反獻美人,綠丘嶺救駕退刺客第93回 御書房賦詩勵楊廣,平陽宮狐錦贈宣華第14回 冷元宮悍婦訓王妃,晉王府太監傳密信第101回 寧陵縣生擒陶榔兒,豫東營正法金德明第46回 放木屑出兵巴東郡,誘敵船劫營狼尾灘第52回 賀若弼潛兵擒黃恪,陳後主迂腐失戰機第10回 觀江景易袍結兄弟,乘夜色巧設脫身計第160回 誅皇室另立傀儡君,擁賊子自封大丞相第101回 寧陵縣生擒陶榔兒,豫東營正法金德明第129回 黨爭重起張衡入獄,百萬徵兵舉國從役第107回 奉國書觸怒隋煬帝,跨東海詔安琉求國第191回 編隋書魏徵訪楊府,寫頌歌蕭氏遊河東第167回 討叛軍王薄走聊城,哄賊子家僕探蕭後第179回 叔嫂聯姻五封汗妃,後隋立國並肩稱王第59回 封帥位楊廣再復職,赴家宴陳主重團圓第44回 呈密奏裴忌獻地圖,誤軍機楊勇失兵權第80回 五皇子請兵雁門關,獨孤後命終寧安殿第33回 百官朝會恩怨難分,東宮議政奸臣奏本第71回 離揚州蕭妃探朝政,聚汜水宇文邀賢才第15回 宋嬤嬤戒尺興家法,宇文述獻策請北伐第72回 修宮宇暴政掠民夫,送綢緞泄密說要案第31回 攀林澗太子邀神算,寧安殿蕭妃二進宮第160回 誅皇室另立傀儡君,擁賊子自封大丞相第37回 晉王妃省親返江陵,張老六父女得重逢第134回 劫鳳輦張須陀平亂,獻密計李玄邃策反第27回 高寶寧三將襲隋營,趙修羅糊塗被放生第42回 暢春園賞菊提聯姻,神羽亭比試選駙馬第168回 蕭美娘二番封皇后,孫安祖詐敗唬許王第169回 接內應王薄引夏兵,歸長安蘇威哭舊主第167回 討叛軍王薄走聊城,哄賊子家僕探蕭後第120回 收西海河間王中箭,翻雪山國舅爺歸天第58回 宣文殿羣賞有功臣,御書房同議南征帥第6回 江陵城誤撞太子駕,望江樓密談興亡策第64回 哭南朝女豪傑歸順,訴東宮太子妃告狀第113回 河間王義釋張鎮周,隋煬帝開挖永濟渠第181回 連環計牛羊燒雁門,折勇將突厥圍馬邑第92回 宣文殿請旨斬楊諒,斟茗樓品茶邀尚書第54回 送金求生任忠叛降,二士爭功收復建康第6回 江陵城誤撞太子駕,望江樓密談興亡策第91回 漢王獻城叛軍覆滅,蕭後祈福華山遇襲第56回 河間王姑蘇擒樊猛,東海兵吳縣斬蕭瓛第4回 十里界章大寶縱禍,黃歇口戴僧朔除惡第22回 送行宴色賊戲王妃,竹舍茶術士說富貴第101回 寧陵縣生擒陶榔兒,豫東營正法金德明第43回 御書房皇子爭帥印,茗竹閣儲君逢佳人第8回 重團圓太子尋草窟,謀奸計叔侄會王府第17回 會五王塞北起雄兵,襲少帥突厥換將旗第3回 東平王臨終送孤女,西樑國降旨平凶宅第155回 屈突通卸甲哭節義,蕭皇后妙筆寫風華第51回 韓擒虎俘敵收南豫,來護兒斬將震丹陽第125回 訪漢儒火燒花草陣,吞琉求收復夷州島第120回 收西海河間王中箭,翻雪山國舅爺歸天第87回 皇甫誕孤身諫漢王,越國公點將御叛軍第92回 宣文殿請旨斬楊諒,斟茗樓品茶邀尚書第126回 匿罪行宇文述嫁禍,賦俏詩薛道衡獲罪第134回 劫鳳輦張須陀平亂,獻密計李玄邃策反第83回 隋煬帝即位登至尊,雲定興滅親求仕途第34回 御書房平息兄弟爭,晉王府重逢七皇子第120回 收西海河間王中箭,翻雪山國舅爺歸天第89回 對豔詞求愛病美人,改河道複議夷州島第59回 封帥位楊廣再復職,赴家宴陳主重團圓第109回 宇文愷進獻觀風殿,突厥部拓路開草原第2回 談陋俗妖女必亡家,避謠傳養女走鄉下第20回 調三軍燕榮兩拒宴,攔王駕父女跪喊冤第170回 永年城女官選奴僕,勤政殿夏王幸新歡第106回 探東海何蠻返洛陽,遊揚州一下江都宮第95回 封尚書新官查東都,探民情楊素添耳目第111回 高句麗擴疆驚隋主,河間王回京求戰船第47回 江總賦詩遣書勵兵,楊素盼雪鐵騎過江第90回 戰高壁趙子開喪師,據幷州皇甫誕舉義第64回 哭南朝女豪傑歸順,訴東宮太子妃告狀第15回 宋嬤嬤戒尺興家法,宇文述獻策請北伐第44回 呈密奏裴忌獻地圖,誤軍機楊勇失兵權第142回 塗血鼓出兵長城口,祭忠良海葬周法尚第65回 返建康蕭妃招侍女,巡江東僧侶遇劫難第153回 竇建德河間襲隋營,堯君素西京傳懿旨第130回 長城賦詩一徵高麗,勇渡遼河血戰強敵第2回 談陋俗妖女必亡家,避謠傳養女走鄉下第137回 衛文升誘敵三連敗第129回 黨爭重起張衡入獄,百萬徵兵舉國從役第15回 宋嬤嬤戒尺興家法,宇文述獻策請北伐第49回 寄兵詩孔範再遣書,戰延州五牙破水寨第142回 塗血鼓出兵長城口,祭忠良海葬周法尚第4回 十里界章大寶縱禍,黃歇口戴僧朔除惡第145回 金光門叛將遭極刑,汾陽宮忠臣進死諫第5回 孝明帝拒收親骨肉,郭老太粥濟苦命女第107回 奉國書觸怒隋煬帝,跨東海詔安琉求國第166回 起兵變逼宮乾陽殿,奪中原激戰北邙山第101回 寧陵縣生擒陶榔兒,豫東營正法金德明第23回 衆皇親赴宴寧安殿,太子妃嫉生秀春園第105回 乾陽殿賢才對詩篇,雲霄堂太子命歸天第129回 黨爭重起張衡入獄,百萬徵兵舉國從役第18回 遇敗績退守雙羊山,集殘兵空守幷州城第7回 崔弘度過江說聯姻,韋超盛占卜測生辰第132回 乙支文德詐降隋營,慕容三藏殉師薩水第137回 衛文升誘敵三連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