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倒打一耙

蕭懇德仗劍護在耶律隆緒馬前,喝道:“讓我大遼國皇帝隻身進城,如果皇帝陛下發生不測,誰人過來保護?”

狄青微笑着說道:“將軍儘管放心,既然我家江大人請皇帝陛下進城,皇帝陛下的安全自然由我們大宋軍隊來保護了。”

蕭懇德喝道:“由你們宋人保護我大遼皇帝,怎麼能夠讓人放心?”

狄青臉色一變,說道:“將軍,此時此景,難道你們契丹人有能力保護皇帝陛下的安全嗎?”

“駙馬都尉,你且讓開。”耶律隆緒說道。

“陛下!”蕭懇德不肯讓開。

“駙馬都尉,且讓開。讓朕和狄青將軍說兩句話。”

蕭懇德見耶律隆緒態度堅決,之後閃到一旁。

耶律隆緒驅馬上前對狄青說道:“狄青將軍,朕乃大遼皇帝,一國之主。即使進城,也須按照迎接皇帝的禮儀進城。還是請狄青將軍回去稟告你家江大人,要麼以皇帝的禮儀迎接朕進興州城,那麼朕只有自刎在興州城前,讓你們把朕的屍體擡進興州城!”

狄青沒有想到耶律隆緒的性子這麼烈,實際上都成了戰俘了,還去爭論一個什麼皇帝禮儀的虛名。不過江逐流有命令,讓狄青務必要把耶律隆緒活着帶進到他的面前,假如耶律隆緒真的犯了犟脾氣把劍自刎,那麼江大哥的命令豈不是做不到了嗎?

狄青連忙派人把消息送到興州西平王王府江逐流那裡。

江逐流聽了信使的話微微一笑,說道:“好,沒有想到耶律隆緒這老兒還有幾分骨氣。就以皇帝的禮儀迎接他!”

可是江逐流卻弄不清楚迎接皇帝需要什麼禮儀,又去逼問了一下李德明。反正也求多麼精確無誤。大致像那麼一回事就行了。

從李德明那邊弄清楚迎接皇帝進城程序之後,江逐流就佈置起來,並派人到城外告訴通知狄青。

狄青這邊收到江逐流的話之後就對耶律隆緒說道:“皇帝陛下,我家江大人同意以大遼國皇帝之禮儀迎接陛下進城。陛下身邊可以有文臣武將陪同,還可以有五十個御前侍衛保護。至於一千名御林軍,就必須留在城外了。”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耶律隆緒其實已經明白他地處境和人質別無二致。他身邊雖然有一千御林軍,但是面對大宋數萬軍隊,這一千御林軍地保護形同虛設。大宋軍隊只要高興,隨時就可以把這一千御林軍碾得粉碎。

可是隻要大宋招討使江逐流不打算殺死他,耶律隆緒就要爭一下這個皇帝禮儀的虛名。首先這關係到大遼國的國威。雄獅即使被家犬打敗,也不會低下高貴的頭顱。耶律隆緒要讓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大遼皇帝雖然敗了。但是卻沒有丟掉高貴的身份,即使是進了大宋的地盤,也是以皇帝的身份高高在上進去的。

其次,耶律隆緒可以通過這個皇帝禮儀是否被江逐流接受來判斷自己生命情況地安危。假如江逐流決定殺死他,那麼肯定沒有什麼耐心去佈置什麼迎接皇帝的禮儀讓他進興州城。江逐流一定會採用武力方式脅迫他進入興州城,假如他不進去,江逐流乾脆就命人把他殺掉。現在江逐流既然不怕麻煩,辛辛苦苦地搞出按照迎接大遼國皇帝的禮儀把他迎接進興州城。那麼說明江逐流不會殺死他,或者說江逐流暫時不打算殺死他。既然沒有生命之虞,那麼這一千御林軍留在城外也罷。反正即使這一千御林軍跟在他的身邊,也無法保證他的安全。

蕭懇德聽說耶律隆緒答應了宋人地進城條件。還想上前勸說,左拾遺劉景在一旁說道:“駙馬都尉大人,請放心。皇帝陛下此次進城沒有生命之虞。”

蕭懇德怒聲道:“劉大人,你怎麼能如此肯定?”

劉景說道:“駙馬都尉,假如宋人真的想要我大遼國皇帝陛下的性命。就憑駙馬都尉帳下的一千御林軍。能阻擋得住大宋的數萬大軍嗎?”

蕭懇德這才低下頭不再說話。

興州城內號角齊響、鑼鼓齊鳴,興州城東城門大門洞開。在一片旌旗招展之中,江逐流率領着大宋將領列隊出城迎接耶律隆緒。

耶律隆緒賺足了面子,領着以左拾遺劉景爲首數個謀士在駙馬都尉蕭懇德精心挑選的五十個侍衛的陪同下,進了興州城。

江逐流一直把耶律隆緒引領到山遇惟亮的將軍府邸,到了這個地方,五十個遼國侍衛就被大宋禁軍擋在外面,只有駙馬都尉蕭懇德和左拾遺劉景等謀士可以陪同耶律隆緒進入山遇惟亮地將軍府。

到了大廳之內,江逐流這邊和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分賓主落座。江逐流的坐席比耶律隆緒低了不少,以免被人說成他試圖和遼國皇帝平起平坐,又不臣之

在江逐流的身後,狄青、夜哥翰、班谷渾等人都全副戎裝的站立在那裡。另外數十個全副武裝地大宋禁軍士卒虎視眈眈地站立在大廳兩旁。

遼國這邊,江逐流只給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安排了座位,遼國的文臣武將只能站立在耶律隆緒的身後。

落座之後,江逐流拱手說道:“遼國皇帝陛下,這一路上照顧不周,讓陛下白受了許多辛苦!”

耶律隆緒面色一變,說道:“江大人,朕來問你。你們大宋軍隊如此對待我大遼,究竟是什麼意思?”

江逐流笑道:“遼國皇帝陛下,江舟不知道你所說的如此對待是什麼含義。”

耶律隆緒說道:“江大人,你休要裝什麼糊塗。朕來問你,既然大遼和大宋是兄弟盟邦,你我兩國商議好聯手來征討西平王李德明。爲何在興州城外,你們大宋的軍隊對我們遼國大軍展開突然襲擊?”

江逐流連聲叫屈道:“哎呀,遼國皇帝陛下,這是誤會,完全是誤會啊!我率領大宋軍隊奪得興州城之後,正想據險而守,忽然間聽部下說城外有大批党項軍隊過來攻城。江舟生怕党項軍隊重新奪走了興州城,就立刻下令對城外党項軍隊展開攻擊。誰有曾想到,城外地党項人軍隊竟然混雜着你們遼國地契丹軍隊呢?承蒙遼國皇帝陛下你問起此事,若是你不問起此事,我還想要問皇帝陛下,是不是你們和党項軍隊已經達成什麼協議,你們契丹軍隊和党項軍隊聯合起來過來攻打興州城呢!”

狄青、夜哥翰、班谷渾以及其他大宋將領聽了江逐流的話心中暗自好笑,深爲招討使江逐流大人顛倒黑白倒打一耙地功夫感到敬佩。明明是大宋軍隊佈置好了圈套引誘遼國人上鉤,現在卻變成了遼國契丹鐵騎和党項大軍聯合起來進攻興州城,向大宋軍隊發動攻擊。

耶律隆緒臉色鐵青,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身後的左拾遺劉景卻站出來怒聲喝道:“好一個強詞奪理的大宋招討使!江大人,我來問你。即使你讓大宋守軍對城外軍隊展開攻擊情急之下的誤會,那麼爲什麼事後你又派人追擊我們大遼皇帝的御駕,把我大遼國皇帝脅迫到興州城呢?”

江逐流拱手說道:“敢問這位大人姓甚名誰,在大遼國官居何職?”

劉景說道:“我乃大遼國皇帝架前左拾遺劉景是也!”

江逐流驚訝地說道:“劉大人,身爲大遼國的左拾遺,你竟然說出這麼無知的話語,不但侮辱我了大宋方面的一片誠心,更是侮辱了你們大遼國皇帝陛下!真不知道你這個左拾遺是怎麼當上的?”

劉景怒聲道:“江大人,你給我說清楚,劉某如何侮辱了你們大宋的誠心,又如何侮辱了我大遼國皇帝。”

江逐流冷笑道:“首先,我們大宋軍隊是擔心大遼國皇帝陛下的安危,念在大宋大遼兩國乃兄弟盟邦的情分上,特意趕過去保護大遼國皇帝陛下的。這裡乃是党項人的地盤。党項大軍雖然潰敗,但是並沒有被全殲。這戰場之上到處都是党項人的潰兵,據本官所知,党項衛慕部的頭領衛慕山喜就聚集了數千党項潰兵隱藏在附近。遼國皇帝陛下身邊只剩下一千御林軍,此去遼國路途遙遠,有一千多裡的距離,萬一遭遇到党項潰敗,遼國皇帝的安危如何保證?”

“本官考慮到此等情況,所以才特意派先鋒官狄青率領軍隊過去把大遼皇帝陛下請過來,待本官派大宋軍隊肅清黨項境內的党項潰兵之後,再禮送大遼國皇帝陛下返回遼國。”

第六十五章 西夏國師(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心腹第二百六十一章 絕地反擊第四十二章 名妓香香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幸與悲哀第一百四十章 卑鄙叔侄第一百一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二百八十七章 身體之本能第一百七十三章 聖意難測第四章 夜讀第九十一章 智擒劫匪第二百二十八章 党項啤酒第一百三十七章 山陽石炭第一百二十九章 司天監第三百三十九章 午臘闌山之戰第五十三章 夢滅第三百零七章 這次輪到馬了第四十五章 民可使由之第三百三十四章 獻俘第二百三十九章 天之所興第三百一十章 半人半狗第二百零九章 再起衝突第六十八章 西夏國師(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冒認師尊第一百三十四章 冒認師尊第二百零六章 阿拉伯馬第三百四十六章 倒打一耙第十四章 計賺江大海(一)第七十五章 滎陽縣丞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神爺的屌第一百二十六章 相府夜宴第九十一章 智擒劫匪第一百一十一章 失去的六年第二百七十章 四面楚歌第一百三十六章 天大便宜第六十九章 西夏國師(七)第二百一十五章 各逞心機第三百三十一章 異心第二十四章 仙家技法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學校長(二)第十六章 這下爽大了!第十九章 惡報第三百六十四章 飲馬燕雲(大結局)第三百三十九章 午臘闌山之戰第二百七十五章 奪旗第一百零三章 冬日之蛇第二百零四章 條件第二百七十五章 奪旗第一百八十四章 格物第一百二十六章 相府夜宴第一百四十七章 份內之事第三百五十二章 燕雲十六州第一百三十五章 飛來橫財第八章 人,原來可以這樣無恥?第二百一十六章 小桃原是舊相識第三百一十章 半人半狗第二百八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七章 謎局第一百九十三章 宰相心機第四十二章 名妓香香第七十六章 滎陽方家第二百六十三章 說服班谷渾第一百二十八章 長慶樓第二百一十八章 憐妻未必不丈夫第一百四十三章 混帳政令第二百八十一章 武勇之術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禍(二)第三十三章 圈套(一)第二百四十章 又要滅口?第二百零一章 “國師”府邸第八十二章 南牢初審第二章 貧賤夫妻第一百八十六章 党項異動第四十五章 民可使由之第二十章 傲中自有傲中人第九十章 黃河劫匪第六十二章 崔家小妹第二百四十七章 又陷險境第五十六章 點一盞燈第二百九十二章 重挫敵軍(二)第八十四章 隔離戰術第二百八十七章 身體之本能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學校長(二)第二章 貧賤夫妻第三十六章 伊洛書院(二)第三十一章 我有主意第六十章 柳氏俚曲第二百四十六章 漢族匠鋪第三百二十九章 草偶誘敵第三百一十章 半人半狗第二百七十二章 劫營之戰第四十五章 民可使由之第二百四十一章 信物第二百三十三章 塞外飛城第三百三十七章 算計遼國第九十三章 轉性了?第二百三十六章 誘遼攻夏第一百七十五章 瘟神第一百六十四章 不在場之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