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問題:到底是攘外必先安內,還是安內必先攘外?
李元昊稱帝之前,即位之後的這六年的時間裡,他“明號令,以兵法勒諸部”(《宋史》卷四百八十五),爲什麼一定要這樣做呢?因爲他要生於憂患。党項處於一個四面受敵的一個位置,不修武備那是絕對不行的。李元昊對安內還是攘外這個問題有自己的回答,具體體現在他的行動之中:他既安內,又攘外,安內和攘外同時進行,比較集中的表現就是打獵。李元昊作爲西夏國主(此時還沒有做皇帝),特別愛打獵。那麼,他爲什麼這麼愛打獵?那是因爲:一方面,這是習俗、風氣使然,“胡兒十歲能騎馬”,遊牧民族的男子從小就被培養教育,大人們希望他們長大以後驍勇善戰,另一方面,打獵可以最大程度上把攘外和安內結合在一起,對於攘外的目的來說,打獵起到了一個軍事演習的作用,有助於部隊在對外戰爭中,提升戰鬥力。打獵中遇到的猛獸,很有可能比敵人都要兇猛,殺獵物,既可以練膽子,也可以訓練軍事技能。對於安內這一方面,打獵的好處在於可以凝聚人心,打獵需要高度的協同,党項原來是一個又一個分裂的部落,現在正在在李元昊的帶領下逐步完成向國家的轉變,打獵使得各個部落有了共同的目標,他們可以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通過打獵,党項族的各個部落漸漸成爲一個國家共同體,並且緊密團結在以李元昊爲核心的西夏國中央周圍。
細心的我還發現:在打獵過程中,李元昊與黨項族的豪酋們,“則下馬環坐飲,割鮮而食,各問所見,擇取其長”(《宋史》卷四百八十五)。打獵之時,氣氛熱烈,打獵之後,氣氛愉快和諧,大家下馬圍坐一圈,沒有君臣,不分上下,更沒有等級尊卑,一起喝酒,一起聊天。喝酒吃肉的時候,李元昊就問大家,你們對於當今我們的朝政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咱們如何搞內政外交,現在的這個階段對大宋王朝和大遼王朝是要和還是要打?歡迎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歡迎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如果有好的意見和建議,那麼我一定採納,如果指出我的錯誤,那麼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李元昊的這種統治方式,還真是大有上古賢君之風。
在安內和攘外的過程中,李元昊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戰果,也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他有着不可阻擋的氣勢,憑藉着強大的軍事力量,掃清了河西走廊的各個反對勢力,通過攘外,李元昊大大拓寬了自己的疆土,使西夏幅員遼闊,有兩萬裡之廣,儼然成爲西北的一個大國。不過,正當李元昊在城牆上高唱:“無敵是多麼,多麼寂寞;無敵是多麼,多麼空虛”之時,真正的敵人出現了,打得李元昊的幾萬大軍落花流水,這個敵人就是分裂之後的吐蕃等部在青海湟水一帶的一個政權——唃廝囉政權。但是很不幸,接連兩場戰鬥,都是西夏敗績。湟水,成爲李元昊揮之不去的痛,同時,還是李元昊逃不過的夢魘。
但是李元昊就是李元昊,過不去的坎兒,他絕不死磕。他將目光轉向了積貧積弱的大宋王朝。李元昊正在醞釀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規模恐怕還不小。是時候,該跟宋人硬碰硬了。
李元昊的稱帝準備,在此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我們將視角轉向大宋王朝,轉向主人公范仲淹,請看下一章節《範先生在軍中》(引子),大戰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