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
呂府。
呂夷簡放下信件,神情變得極爲凝重。
這封信是忻州知州賀泉所寫,就在他的信件快馬傳到呂府的同時,幷州知州兼河東路經略安撫使杜衍,與麟州知州兼河東路經略安撫副使狄進,聯名所寫的奏劄,已然呈交兩府。
內容是一致的,都是對遼戰事,請示中書。
呂夷簡已經可以想象,此時政事堂裡留守的官員有多麼驚怒了。
打西夏,和打遼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劉平勝了西夏,朝野上下振奮,但並不覺得多麼意外。
因爲從骨子裡面,宋廷就瞧不起那羣党項蠻子,若不是之前圍剿無憂洞現了個大的,讓君臣意識到二十多年的和平,禁軍的戰力衰退得極快,恐怕早就叫囂着,要徹底滅去西夏那等跳樑小醜了。
但遼國不同。
“復燕雲者當封王”,可自從太宗北伐失敗,真宗簽訂澶淵之盟,宋遼兩國罷戰言和之後,朝堂君臣其實都明白,除非遼國突然衰敗滅亡,否則北伐已成夢幻泡影,能夠不讓契丹鐵騎南下,就已是難能可貴的太平歲月了。
所以相比起對待西夏的狂妄,對待遼國,朝堂羣臣又搖身一變,成了小心謹慎、清靜自守之輩。
此前首相王曾對於狄進經略河東持否定態度,一個理由是論資排輩,輪不到狄進,不可開了先例,亂了官員升遷的次序;另一個重要理由的就是這位終究年輕,萬一刺激到了屯兵關外的遼人,兩國再啓戰火,何人擔責?
呂夷簡反駁時,也是以狄進的外交功績爲由,這位固然年輕,卻從不氣盛,一向守得住分寸,由他出面不僅能遏制住遼人的囂張氣焰,也不會真的弄到魚死網破的開戰局面。
但現在,判斷似乎有誤。
這位是真的準備跟遼人幹起來了。
“咚!咚!”
正凝神思索,輕輕的敲門聲響起,然後傳來呂公孺的呼喚:“爹爹!爹爹!”
看着房門開啓,探進來的小腦袋,呂夷簡難得地哼了一聲:“你來做甚?”
呂公孺走了進來,到桌案前,作揖行禮,滿臉乖巧:“孩兒來向爹爹問安!”
呂夷簡看着這個最小的兒子,突然沉下臉來:“你知道了前線的事情?消息散出去了?”
“沒有!沒有!”
呂公孺趕忙搖頭:“孩兒是從機宜司那裡得知的,也不是十分清楚,纔想向爹爹打聽打聽嘛!”
說到這裡,他又補充道:“師父強調過,軍國大事,不可爲民間所知,以前就是太過隨性,才使得京師街頭巷尾皆有議論,讓敵國諜探輕鬆獲取這些消息的!”
“沒有煽動民意,你師父還不算糊塗!”
呂夷簡神色稍作緩和,擺了擺手:“去吧,此等軍國大事,輪不到你這小兒說話!”
呂公孺卻不走,反倒挺起胸膛,將自己醞釀的話語說出:“爹爹,孩兒固然年幼,卻也聽過,太后曾言,外夷之輩,向來畏壯侮怯,我國朝之所以太平,絕非一紙盟約!先帝嘔心瀝血,爲國朝迎來了難得的和平局面,更不是讓我們就此滿足苟安的!”
“漢因白登之圍,三代臥薪嚐膽,休養生息,厲兵秣馬,終在漢武之世大敗匈奴,奪取河西,一雪前恥!”
“唐受渭水之辱,唐太宗勵精圖治,允許軍士在顯德殿內習武,短短四年後,就生擒頡利可汗,此後令四夷臣服,得享天可汗之威名!”
“我宋亦不甘人後,太祖太宗爲恢復幽燕,完我金甌,一直全力北伐,先帝亦御駕親征,與遼主會獵中原,斃其主帥,挫其兵鋒,只因彼時契丹勢大,而我朝立國未久,彼強我弱,纔不得不定下盟約……”
“我漢家王朝對夷狄忍辱負重,從來只爲報仇雪恨,如今燕雲未復,西夏又叛,遼更竊據中原正統,堂而皇之地以中國自居,豈能容忍!”
朗朗之聲,在書房內迴盪。
相比起兒子語氣裡的激昂亢奮,呂夷簡的眼神裡僅僅閃過些許感慨,臉上則始終平靜,最終予以反問:“你拿澶淵之盟與白登之圍、渭水之辱相比,是指先帝被迫受了城下之盟麼?”
呂公孺一滯:“這……不!不是!”
“既非城下之盟,那就是兩國太平和好,與民生息的舉措,爲何要與白登之圍、渭水之辱相提並論呢?”
呂夷簡一句話就將兒子的豪言壯語堵死,末了淡淡地評價道:“此言或許可以打動官家,卻打動不了太后和兩府宰執,這點小聰明,休要賣弄了!”
呂公孺終究年紀小,臉上已是難掩失望:“爹爹!孩兒不是要賣弄小聰明,遼人屯於雁門關外,又是他們犯界挑釁,我朝邊軍卻連還手都不敢,此後邊地再無安寧之日啊!”
呂夷簡沉默。
他當然清楚,遼國的氣焰一旦囂張起來,大舉南下入侵或許還不至於,但時常侵邊騷擾,是完全會發生的事情,到時候河北雄州、河東代州兩地的百姓首當其衝,勢必苦不堪言。
但以全局的角度考慮,如果僅僅是這樣,代價還是能夠承受的。
宋廷如今的目標在西北,希望滅掉党項李氏政權,重奪河西之地,不願意與遼決裂,面臨雙線開戰的巨大壓力。
如果遼國只是騷擾邊境,用以出氣,那麼對於宋廷反倒是件好事,大不了等待西北局勢定下,再作反擊便是。
只不過根據奏劄中,狄進提出的觀念,一旦對夏戰略取得進展,那麼遼西的三萬鐵騎勢必會入河西,以討伐夏州的名義,對宋進行鉗制。
到那個時候,纔是兩難的局面!
此時呂公孺也冷靜下來,知道單用邊境民生,打動不了朝堂上的羣臣,還是要從遼國入手:“師父說過,遼國的軍威兵鋒遠不如往昔,此次邊地交鋒,既非全面衝突,不是正好可以加以印證麼?”
“軍國大事,絕非兒戲,豈能隨意試探?”
呂夷簡淡淡地道:“你可知道,近來朝堂中有人對狄待制頗有微詞,有言他受了利用,遼帝不願毀去盟約,興無名之師,有意示敵以弱,讓我朝誤解,纔有了他出使的風光!”
呂公孺傻了:“啊?”
狄進最爲耀眼,也是最舉足輕重的功績,是身爲館伴使,兵不血刃地化解遼國使臣蕭遠博的發難,此後再爲生辰使,又讓遼夏反目,使得西北戰事裡面,宋能毫無後顧之憂,最終劉平大敗李德明,使之灰溜溜地逃回夏州。
三元魁首不是獨一,但這份能令國朝揚眉吐氣的功績,卻是獨一份的。
可現在朝堂中卻流傳出這麼一種說法,爲什麼別的宋人使臣,與遼國打交道時,都沒有狄進這般佔盡優勢?
排除他真的特別厲害不說,存不存在這麼一種可能,遼帝老謀深算,見此子年輕氣盛,故意示弱設套,引得宋廷這邊上當,率先毀去盟約,最終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呂夷簡當然知道此言有多麼可笑,因爲他深刻體會過狄進的手段,何況遼國一向佔據優勢,完全沒必要用自己的狼狽,做出如此不見得生效的佈置。
但這個根本站不住腳的觀念提出後,竟然有一羣附和者,不少臣子覺得很有道理,這個數目還在不斷增多。
“不就是既嫉恨我師父的成就,又對契丹的畏懼深入骨髓了麼!”
呂公孺震驚過後,眼珠轉了轉,即刻識破了這種觀念背後的緣由,哼了一聲:“一味地將遼國往強處想,哪怕對方失利,都是裝出來,絕不可能是遼國真的變弱了,真是不堪!”
頓了頓,呂公孺乾脆道:“他們越是這般說,越不會有臣子承認畏懼遼國,只會以不願再開兩國戰事爲由,爹爹何不利用這點?”
呂夷簡看着兒子,露出讚許之色,這纔是一位重臣應有的思路,而非一腔熱血的空洞發言:“確實可用,然伱待如何?”
呂公孺嘿嘿一笑:“拖延時日唄!師父本就有便宜行事之權,此番沒有獨斷獨行,而是稟明中書,可如果朝堂反應慢了,待得前線打起來,那也與他無關了!”
“你想得倒美!”
呂夷簡不看好這個法子:“這些信件皆是八百里加急,對於此事的處置,不會超過兩日,必然傳達前線,根本來不及的!”
正如狄進、杜衍的匆匆上任,京師羣臣當然清楚,前方的衝突一觸即發,不可能在後方慢悠悠地商議人選,此番對待遼軍的態度更是如此。
呂夷簡的兩日之期都是誇大了,指不定現在的政事堂宰執就匆匆入宮稟明,定下不能與遼人真正動刀兵的決議了。
果不其然,父子倆也就說了半刻鐘不到的話,書房外又有腳步聲傳來,宅老呂程到了外面:“相公,宮中來人!”
“好!”
呂夷簡應了一聲,不慌不忙地起身,對着兒子道:“去溫習功課吧,下屆科舉你就能應試了,若金榜題名,無論是爲父還是你師父,都是欣慰的!”
呂公孺也沒法子了,嘟囔着道:“指不定這一來一回,師父就在前線,把北虜打得落花流水了呢!”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呂夷簡腳下不禁一頓:“短短數日,大勝遼人?”
取勝都沒敢想,速勝就更加不可思議了!
遼國有那麼弱嗎?
“可如果真是速勝的話……”
入宮的路上,呂夷簡的腦海中生出這個念頭,待得入了垂拱殿,再親眼看到河東奏劄,突然明白了狄進的用意:“怪不得要上奏請示……”
目光閃了閃,呂夷簡接下來的用詞,變得慎之又慎,既不明確贊同對遼用兵的決策,也沒有明確表示反對,間或還幫襯了幾句。
但這不痛不癢的表態,在旁人眼中就是軟弱之態,王曾頓時乘勝追擊。
結果除了樞密副使陳堯諮,覺得與遼國小規模的交鋒,是一個能夠重新衡量兩國戰力的舉措外,包括御史中丞晏殊在內,其他重臣均持不同程度的反對意見。
官家的意動被太后按下,最終只有劉娥蒼老的聲音自簾後傳出,定下基調:“南北之好來之不易,我朝不會破盟棄約,傳令河東經略司,邊地用兵更要持重,不可妄啓戰事!”
“是!”
一衆紫袍重臣起身領命,呂夷簡躬身之餘,也注意到,身旁的王曾淡然地瞥來一眼,滿是首相不可觸犯的權威。
他面無表情,唯有眼中閃過一縷期待:“狄仕林,你對遼國的判斷到底是否準確,老夫拭目以待了!”
……
“駕!駕!”
楊懷敏策馬飛奔,一路疾行。
就在垂拱殿內定下對遼態度的忍讓後,身爲內侍省都知的他,也被任命爲河東路經略安撫司走馬承受並體量公事。
這份冗長的差遣,絕不是擺設,而是監軍之責,代表着他的眼睛和手,能接觸到河東路軍政大事的每一個角落,代天子監督軍內事務,並且派人傳信,隨時稟告宮中。
楊懷敏對此可太激動了。
西北用兵時,他曾經舉薦黃德和爲監軍,被否。
因爲御史中丞晏殊率先提出,後來在狄進的《定邊十策》裡落實,此番開戰,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
官家的陣圖是不是授予諸將,內侍根本不在乎,但罷內臣監兵,可是斷了內侍的一條晉升和撈錢之路。
監軍實際上不全是內侍擔任,只不過有鑑於內侍在官家身邊,更能貫徹和傳達旨意,纔會有此安排,而這些外放的監軍哪怕在戰場上未立寸功,只要原原本本地監督住那些前線的武將們,回宮後自然能水漲船高,職位飛躍。
所以西北用兵,否決了以黃德和爲首的一羣監軍,轉而完全用文臣管轄武將,後來河東路經略安撫司,杜衍和狄進一正一副,皆是文臣要員,由他們來督促王德用等將領鎮守邊關,朝堂也放心,沒有用監軍,也沒有賜下可笑的陣圖。
直到前線有開戰的兇險,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監軍才被重新啓用,劉娥召見了楊懷敏,督促一番,將他派出。
“狄三元啊狄三元,咱家這次一定要讓你後悔!”
自從上次和任守忠秘議,楊懷敏就敏銳地察覺到,官家對於他的態度已經大爲冷淡,而太后自江德明與閻文應倒臺後,對於內侍宦官本就忽冷忽熱,愈發天威難測,他由此心驚膽戰,愈發痛恨狄進。
若不是有此人在,皇城司不會失勢,內侍都知也不會如割草般換了一個又一個,可惜以前根本沒有機會還手,連挑撥離間都不敢,現在身爲監軍,能夠光明正大地掣肘,豈不美哉?
正因爲有了這份報仇的強烈慾望,楊懷敏甚至不坐馬車,直接騎馬。
由於內侍有別常人的身體構造,騎馬帶來的摩擦更加痛苦,但此番也顧不上那些痛楚了,他以最快速度一路北上,抵達代州,再至雁門寨。
“什麼!杜相公和狄待制不在雁門寨,而是去了西陘寨?”
“可惡!他們真的不怕契丹人打過來麼?”
楊懷敏的眼中閃過一絲畏懼,西陘寨處在最前沿,可是真正直面遼人刀兵的地方,但既然行監軍之權,也不得不過去了。
在軍士的護送下,楊懷敏雙腿微顫,扭着屁股進入陡峭的西陘寨,先是一股說不上來的刺鼻味道撲面而來,然後又見到不遠處的城頭上,白髮蒼蒼的杜衍和年輕力壯的狄進並列,正眺望遠方,指指點點,不知在說些什麼。
無人迎接,楊懷敏只能主動上前行禮:“見過杜相公!見過狄待制!”
對待內侍,文臣向來沒有什麼好臉色,何況還是拖了不少後腿,依舊被啓用的監軍,杜衍的表情冷淡,應了一聲:“中貴人安好。”
倒是狄進的語氣十分溫和,看了看他呈現羅圈腿站立的怪異姿勢,關切地道:“楊都知這是一路騎馬疾行的?”
“爲太后,爲官家分憂,是咱家應做的!”
楊懷敏一想到路上受的苦,心頭更怒,語氣裡的陰沉險些藏不住:“太后有旨,南北之好來之不易,我朝不會破盟棄約,邊地用兵要持重,不可妄啓戰事……這是兩府劄子,請杜相公和狄待制過目!”
或許也知道這種容忍多少有些丟面子,執政者並沒有聖旨傳達,而是以口頭形式轉告,再由兩府宰執擬定了詳細的劄子,傳至前線。
杜衍接過劄子,翻看了一下,眉宇間浮現出似笑非笑之色。
狄進則直接皺起眉頭:“楊都知來得還是慢了些啊……”
“咱家日夜兼程,豈會慢?”
楊懷敏一怔,心頭突然涌出濃濃的不安,沉聲道:“狄待制莫非自作主張,已興戰事了?”
“我若是自作主張,豈會有奏劄呈遞中書?只是我軍願意忍讓,遼人卻不改囂狂,偏偏又早已沒了往日的本事!”
狄進輕描淡寫地往前一指,正是那股刺鼻氣味涌來的方向:“喏!那堆屍體就是遼人的,北虜犯界侵邊,欲屠村落,已經被我軍將領狄青殺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