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忠彥和六部尚書取消中侍御史和中書侍郎的封駁權,倒是大大的拍了皇上的一個馬屁,讓我倒有些飄飄然了。
“都察院院長和監察院院長二職不再向內閣負責,凡事直接向皇上稟報,由皇上親自主領。”
韓忠彥說完,衆臣工不由一陣目瞪口呆,他們剛纔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奏本,想不到是如此改革,這一來,都察與監察兩院的院長可是一個灸手可熱的職務,就不知是花落誰家了。
在衆臣工還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御史大夫李清臣出列奏道:“臣附議韓相的奏議,自臣領御史大夫一職以來由於御下不嚴導致三院混亂,職責形同虛設,請陛下降罪。”
諸臣中除了韓忠彥和六部尚書之外,各人均用一種奇怪的目光打量着李清臣,包括四王在內的有些人甚至心中在想:你李清臣剛纔不是在徐海一案上表現得忠心耿耿嗎,怎麼這一轉眼,皇上和各位內閣大臣就把你這急先鋒給賣了。
還有大理寺卿正李格非,心中正奇怪,難道皇上是如此刻薄寡恩之輩嗎?就是狡兔死了,也不用馬上就烹走狗吧。作爲在官場中混跡多年的老手,李格非知道絕對不會是這樣的,相信改革了御史臺後李清臣仍會給皇上起用。
我和顏悅色地向李清臣道:“李卿家不必自責,御史臺的改革是必然的事,朕也不是怪罪你。”說着,我又轉頭向韓忠彥道:“韓相啊,既然你和六部是如此認爲,不知對改革後的都察院和監察院院長人選可有什麼提議?”
這一來,衆人不由豎起了耳朵,看看韓相和六部尚書對兩院院長的提議,要是一不小心給皇上看中,坐上兩個灸手可熱位置的其中一個,那在仕途上的飛黃騰達就指日可待了。
韓忠彥見衆臣一副如臨大敵的正經八百的樣兒,心中暗自發笑,於是朗聲道:“經微臣和六部尚書同議,星御史臺已經撤消,而原御史中丞李清臣熟悉其具體工作,又任過地方各路官職,建議由李清臣擔任監察院院長一職,而都察院由於要負責糾彈中央百官,並巡視糾察京城,建議由五城兵馬指揮使宗澤暫時兼任都察院院長一職。”
這一來,大家心中一陣驚奇,任用李清臣爲監察院院長倒還不怎麼樣,但是任用宗澤爲都察院院長卻是大失所料,不過傳聞皇上說過他是宗澤的有力後盾,看來此言非虛啊。 wWW◆т tκa n◆C○
不待衆人反應過來,我一錘定音的道:“好,準韓相和六部尚書所奏,來人啊,傳宗澤。”
其實大家此時已經心知肚明,說什麼韓相和六部尚書的奏章,不過是託言而已,皇上怕是早和他們七人商量好了,只不過是在朝會時通知大家知道一聲罷。
“五城兵馬指揮使宗澤參見陛下,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宗卿家平身。小林子,宣旨吧。”
宗澤站了起來,正好小林子展開聖旨道:“李清臣、宗澤聽旨。”連忙和李清想又跪了下去。
“經內閣六部同議,撤消御史臺,原御史臺中丞李清臣改任爲監察院院長,原五城兵馬指揮使宗澤賜正五品銜,兼領都察院院長一職。其餘原御史臺諸僚各依職責到兩院。”
李清臣與宗澤兩人三呼萬歲後退下,宗澤小心翼翼地自動退到最後面去。
“諸位卿家還有什麼奏本嗎?”
衆臣工一時鴉雀無聲,往日都是小林子高奏:有事上奏,無事退朝,怎麼會是這樣。不過大家看到小林子手中還有聖旨,知道皇上還要宣旨,便明白了是什麼回事了。
我見衆臣默不作聲,向小林子道:“小林子,宣旨吧。”
“宣呂惠卿、王恆上殿。”
“曾布、楊燕雲聽旨。”
“擢太子少保、京西北路安撫使曾布爲經略京西北路、河東路、河北西路、河北東路四路宣撫使,出任宋遼北方互市使一職。去開封府知府一職。”
“擢樞密院左直丞、馬軍司都指揮使楊燕雲兼任互市副使,並領河東路、河北西路、河北東路三路軍知事都指揮。”
曾布和楊燕雲兩人只是知道皇上是信任他們,讓他們出任互市使是可以讓北方三路的文武官員大力協助,卻不料是讓他們兩人同時主理三路的文武大權,可讓他們喜出望外了,連忙跪了下來向皇上謝恩,剛好呂惠卿和王恆也進來跪下。
“擢延安府知府呂惠卿爲經略陝西二路安撫使,擢王恆爲永興軍路副知軍。”
“謝皇上隆恩。”
衆臣工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呂惠卿在西夏人眼中可是有一個天殺星的稱號,讓這個瘋子擔任經略陝西二路安撫使,說不定什麼時候會給大宋挑起一場意外的戰爭。
而對王恆這名國舅爺,朝中諸臣還是多少有人知道的,見皇上把他放在西北僅次於种師道的劉延慶手下,不過是想讓他在西北立一些軍功,以便以後可以大開方便之門。
一些有心的大臣卻在考慮,皇上如果是知道呂惠卿的簡歷,而把他放在西北任一把手的話,那就證明大宋最近幾年可能是有意西北,至少會是在西北放開手腳了。
由於西北大將种師道入主內閣,而皇上近期又大力扶持武將,看來是與西夏要有好戲了。
“張商英。”
“微臣在。”
“曾卿很快要前往北方赴任了,這開封府知府一職你們吏部要儘快在吏考中物色人選,然後和內閣各大臣商議,爭取在最快的時間內與曾卿交接。”
“微臣遵旨。”
“退朝。”
出了午門後,大家議論紛紛,猜想這三年一度的吏考皇上肯定會大刀闊斧的進行,瞧近來的一番人事變更,看出皇上是要勵精圖治,一振大宋百年來的頹廢氣勢。
但頗令文官們氣憤的是,皇上明明是在任用武將,但是他們卻很難反對,因爲皇上任用的總是文官出身的武將,無論种師道、宗澤還是呂惠卿,都有功名在身,沒有功名在身的諸如楊燕雲、高永年之類均是忠良後代,誰敢反對?現在朝中武官集團已經漸漸形成,而且隱隱和文官成了對峙,而文官又動不了他們,因爲他們的後面是皇上在爲他們撐腰。
而身爲文官集團首腦的宰相韓忠彥,其父韓琦本身都是一代名將,是標準的出將入相的人物,對武官也不是很厭惡。
文官們啊,現在可是有勁無處使了,鬱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