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父子話科舉

中國的選官制度幾經波折,以前都是世家門閥掌握着整個國家從朝廷到地方的權力。

如果皇帝的命令這些世家大豪不滿意的話,那麼這個政令就很難推行下去的。

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稱帝,用九品中正制囊括了天下的英才,纔是他的江山穩固。

這個時候的士族的勢力還是很大的,其他途徑進來的官員根本就不能進而他們抗衡。

但是這個時候的官制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寒門子弟也有了很大的仕途晉升的方法。

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入仕了,這樣他們纔有資格拿到當官的通行證,這一點無疑是進步的。

知道隋朝的時候開始有了開科舉取士這才進一步的爲寒門子弟打開了一扇大門。

唐朝的時候更加的規範,將科舉更是分爲明經和進士兩科,這就給了那些寒門的讀書人以更大的空間。

在武則天代唐稱帝的一段時間裡,更是開創了武舉這一科目,爲那些習武的人進入仕途提供了便利。

到了宋代科舉是更加的發展,這不還沒有舉行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場科舉呢了吧。

但是趙旭還是比較推崇這個科舉的,他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他也是覺得這是一個創舉。

首先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官員選拔的一個極大的頸部,是在中國官史上佔據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它沒有出現之前兩漢的察舉制度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是比較先進的選官制度了。

但是科舉制度的出現就完爆這兩個制度了,爲什麼?因爲它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平的。

後世的一些寒門大學生,通過高考走向大學,不正是這一公平的體現嗎?這一點趙旭見的是很多的。

從中國的發展上來講,科舉制度還是比較重要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科舉制度的出現、發展和演變,正是適應了中國當時的**主義中央集權的。

當然了科舉制度也間接的促成了唐宋時期豐富燦爛的文化,想一想後世的那些什麼《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之類的不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但是趙旭是更多的知道,科舉制度還有個很大的弊端,從長遠來看這就十分的嚴重了。

這一制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教育的全面發展,使大批知識分子醉心於科舉考試而弱化了對科學技術的研究。

這一點對華夏的後來影響是極大的,直到很多年後也是沒有能夠改變。

趙旭也十分想改變這種狀態,他現在也是有能力做些什麼了,這一點是他比較滿意的。

但是他更加的直到現在還不是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眼前就是要解決的是科舉的科目問題。

剛纔他說的是科舉的長期弊端,那自然是有短期弊端的作爲朝廷選拔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徑,它主要是看考生的文采了。

這就有問題了,文采好不一定有德行,有能力。但從一篇文章根本無法從根本上看清一個人是如何的。

這些選拔出來的官吏可是以後要到國家的基層去的,這要是選出來的人是也道貌岸然的僞君子可就完了。

趙旭腦袋裡正在想着這些的時候,趙匡胤這邊忍不住的問了一句:

“你說的考這些科目,到底是爲什麼呀,自從有科舉以來也沒有考這麼多的東西,即使是唐朝也只有進士明經兩科的,你這麼做?”

趙匡胤擔心這麼做會引起那些讀書人的不滿,一個不滿沒有事,如果都有意見就完蛋了。

“父親,難道科舉制度剛出來的時候就有這麼進士和明經兩科嗎,那不過是後來纔有的,現在我們進一步發展有什麼不對的嗎?我們只是順應時代的發展。”

趙匡胤聽後,沒有說話,兒子說的也對,什麼都是不斷的發展的,科舉制度也是不例外的。

以前並沒有科舉這一說法,後來的隋朝首開先河,創立了科舉制度,爲讀書人,開闢了一條道路。

後來唐王朝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制度。

這些制度也當然就包括了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就是隋煬帝的科舉制度。

但是唐朝並不是只是簡單的繼承了他的這一制度,不然的話,那也太沒有新意了吧。

唐朝爲了證明自己和隋朝不同,對這個所謂的科舉做了進一步的完善,正是他們的這一舉措,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的創舉,估計是李老二,也就是李世民。

按照這個規定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可是有點多,要不是趙匡胤爲了明年科舉的事情,專門看過這方面的書籍,他還真的是記不住的。

趙匡胤隱約的記得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這林林總總的總共合五十多種。

當然了這些只是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實行過,後來很多的科目都是被取消了,再說了很多的東西都是沒有什麼大用的。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爲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這也是常設的科目了。

但是唐朝最爲出名,也可以說是名氣最大的也就是進士科了。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你想一下很多的宰相都是進士出身,這就可以看出這個進士是有多重要了。

一般來說明經重帖經、墨義的考察。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

也就數說可以和默寫課文差不多了,所以說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了,很是簡單的。

進士科得第很難,這個一定要有真才實學,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所以進士的含金量比這個明經的要大,誰讓人家考的時候就難呢?

後世常說的頭甲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也是在在這個時候確立的,但是在唐朝的時候並沒有出現榜眼這個詞語。

考中第一名曰狀元,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其實也就是慶賀一下聯繫感情,爲自己以後做鋪墊,混個同榜之誼。

那爲什麼又要成爲探花呢,原來當時中進士的人要一起遊園慶祝叫探花宴。

當然了還要中進士人中的美貌少年到名園摘花,去迎接狀元,被成爲探花使。

這些都是趙匡胤知道的,他不知道的是這個探花在宋朝的時候才成爲頭甲的第三名的。

不過在唐朝這些新進的進士參加過宴會以後,還要一起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這也是後世有名的“雁塔題名“。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就是要一個十分有名氣的人向上推薦你。

因此,考生爲了自己的前程,爲了自己以後的升官之路,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當然這個不僅可以向一些公卿推薦自己,也可以向禮部投自己的得意之作,這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給自己的的科舉之路帶來很大的幫助。

當時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曾經就向當時的公主投過自己的詩作也確實獲得了成功。

但是趙匡胤還最反感這樣的人,很多欺世盜名之徒也憑藉着這個平臺進入了官場。

可想而知這樣的人,進入官場之後能夠有什麼作爲呢,不用說了,也知道了。

下面纔是趙匡胤通知最爲感興趣的的,因爲在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

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七百零二年。應武舉的考生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

這樣選拔出來的人都是以後的軍中驍勇之將,這一點趙匡胤十分的滿意。

但是他心裡卻不準備再次設置武舉了,他雖然欣賞這些武舉選拔出來的人才,但是他更害怕武將的實力再才膨脹。

他正準備限制武將呢,還能再開武舉嗎,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不自在嗎?

“你說的也有道理,這科舉本來就是不斷的發展的,特別是唐朝更是將其細化了,你說說你想增加什麼吧,但是你說的一定要有道理?”

趙匡胤深吸了一口氣:

“因爲我準備在建隆二年的時候,就準備開科取士,我們需要這些文人,所以我們必須想一個完全的辦法知道嗎?”

“我要加的東西,當然是對我們大宋有利的,對百姓有利的,不然還要這些幹什麼,我們開科舉的目的不就是選拔有用的人才嗎?”

趙旭一點也不奇怪趙匡胤也重開科舉,這是必然的,他需要大批的文人去地方任職,這些人只能是科舉。

不然一時間還真的找不出來這多的人,科舉是最可行的辦法,趙匡胤看來又要有大舉動了。

第1060章 縣令楊礪第270章 趙匡胤的囑託。第1507章 假銀票背後之人(中)第541章 黃雀在後(上)第344章 給趙匡胤一個理由第1679章 檀州再次易主第161章 有人找茬第1225章 趙匡胤要走第1268章 劉守節的打算第289章 更改題目第393章 素衣衛的地牢第487章 發愁的趙光義第134章 決定攻城第179章 丐幫幫主第401章 小鬼子該死(上)第861章 棄寨自保第644章 去看恩人第1155章 綿州風雲(上)第869章 權勢所致第1362章 突發情況第1800章 扶桑兵權問題第1037章 引起衆怒第1099章 比皇帝還懂天意?第827章 皇家家事第1103章 自比諸葛的老王第189章 江正第1708章 保護昏迷之人第1798章 形勢突變(三)第1064章 劉擒虎背叛第1400章 李煜自己的作死的第1380章 樊若水入宋第1687章 檀州之戰(九)第280章 饕香樓有找茬的第717章 雙方價碼第1206章 身份確認第1907章 奈何不得陳摶第609章 再食人肉第170章 以德服人?第1599章 讓官府來收屍第1433章 趙匡胤震怒第1800章 扶桑兵權問題第806章 平靜日子第953章 再見京娘第282章 我背後有人第1859章 調兵令牌第193章 又是兵權第950章 兄弟相見第299章 趙大哥居然是太子第693章 在下姓趙第110章 不殺士大夫?第434章 鄙視天道宗第940章 苗訓出手第843章 復蜀山寨第1730章 嫌疑人趙麟第1939章 拜訪諸葛青雲第1680章 檀州之戰(三)第507章 將併入聖教第1163章 沒有得到答案第1590章 朝堂上的任免第1514章 石守信的生日第1229章 老趙離開第837章 蜀國反應第286章 又是石守信第1841章 滅耶律好武(一)第53章 做戲清流關第401章 小鬼子該死(上)第1046章 意外之喜第21章 《平邊策》第1127章 人口失蹤事件第608章 兩軍對陣第1457章 耶律好武請戰第1013章 會前決定第1064章 劉擒虎背叛第1885章 吐蕃要出兵第334章 強盜搶劫軍隊第427章 杜太后病重第591章 這是賭博第946章 兇手趙旭第123章 揚州際會第1359章 荊湖山賊的末日第351章 趙匡胤要封王第594章 卸磨殺驢第1012章 忽略身份第307章 迷宮中的刺客第570章 他是皇帝第598章 武平換主第496章 禽獸不如的兒子第1371章 深陷重圍第189章 江正第245章 天命第1126章 奇怪的孟氏父子第1822章 朝廷反應第1524章 大瞿越換皇帝第1663章 他纔是摩尼教教主第333章 一張大網第1430章 要動石守信?第111章 大婚(上)第813章 軍事教官第1903章 十六年皇帝命第1309章 我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