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影響是巨大的。
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實現了思想、政治、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重新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同時,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全會討論未來兩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時,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失調,搞好綜合平衡的要求。
全會還討論了農業問題,認爲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整體來說還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才能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12月24日,林曉光看着《人民日報》頭版,三中全會會議公報,沿萬泉河走着,低頭深思。
他從上述一些關於經濟和農村的語句,聯想歷史進程,果然從其中察覺到國家有意進行實行改革開放,同時啓動農村改革進程。
他現在在猶豫一件事,要不要參與到包產到戶這件農民心中開天闢的大事上。
這並不是博政治資產。
他從來沒有當官的想法,對於未來,只有一件事,賺錢賺錢再賺錢,但賺錢也是有一個方向的,賺哪門子錢?
一直抄書,先不說心裡會不會愧疚,只說一件事,每天抄那麼幾千字,天天都抄,不累嗎?
林曉光也累,心裡也有負罪感。
打定主意,賺到差不多,就停止這門行當,接下來,當然是做一個企業家。
但現行的體制下,只有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沒有民營經濟,眼下的個體、私營、外資,三資企業還未出現。
他想要在這個領域發展,還得藉助集體經濟。
集體經濟不是好借的,不過,他從小都在縣城長大,但老家在雲臺公社南窯大隊,老頭子更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這一點上可以借力。
眼下就有一個好機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這個政策要到明年9月份,纔會被國家肯定爲社會主義性質,所以他有些遲疑,遲疑南窯大隊的幹部敢不敢聽他的,遲疑寫這個會不會被404。
不敢包產到戶也行,包產到組敢不敢?
事實上,包產到組在很久就有人實行了。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在西川省光漢縣金魚公社,一些生產隊就嘗試過包產到組,不過很快因爲一些原因停止。
77年,金魚公社涼水村生產隊,悄悄把對立所有的田埂分了,社員擁有田埂的經營權,收成歸自己所有。
78年,嚐到甜頭的社員,將“擦邊球”進一步向前推進,把公田一分爲二,每戶分到一部分私田。
同年3月,在光漢縣縣高官的帶領下,金魚公社進行“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超產獎勵”的生產責任制試點。
終於,78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光漢金魚公社實行生產責任制。
趙子瑜很久都沒見他來編委會,便叫人來找,誰料他在路上慢悠悠走着。
他暫時放下這事,去編委會。
清文社編委會是一個聽名頭很響的組織,但實際上,人只有幾個,青年文摘的權利在他這個總編手裡,下面是主編白楊,還有其他幾個主編,各負責一個欄目,以及手下幾名責編,負責欄目下的幾篇文章。
沒有主任,林曉光既沒答應編委會主任由潘虹兼任,也沒答應由趙子瑜擔任。
這事一度讓她耿耿於懷。
在編委會,林曉光是說一不二的存在。
不過自從聯合編委會成立後,這個情況大有改變,以前他是乾綱獨斷,現在便實行民主集中制,一些他反對,聯合編委會一致同意的事,也不得不遵從。
就比如《青年文摘》十二月刊。
林曉光這一次沒有想寫的,正好劉震雲同學向讀協投稿,寫了一部關於農村生活的小說,特別棒,他打算十二月刊主打這個。
誰料,同學們參與政治的熱情很高,很多人都反對,想推選一首政治抒情詩作爲主打。
全會召開在即,這個緊要關頭,林曉光怎麼會允許他們胡搞,所以否決了,但同學們還是一直支持。
最後舉行投票,這首名爲《黎明》的政治抒情詩獲得超過一半人同意。
於是,刊載着《黎明》的《青年文摘》十二月刊發行。
“總編好!”一見他進來,主編查建英立刻表達敬意。
“總編辛苦了!”白楊也笑着打趣。
林曉光微笑着,跟同學們打招呼:“同學們好,都是爲人民服務,同學們辛苦了。”
今天是週日,十二月刊發行一週時間,聯合編委會今天要開一場會,針對十二月刊的發行情況,總結經驗和教訓,同時對一月刊進行下一步的工作部署。
林曉光在編委會不要趙子瑜,可她卻在組建聯合編委會時,偷偷加入,等他發現時木已成舟。
會議由秘書長趙子瑜主持,編委會委員丁抗美做代表發言。
“我們十二月刊,發行超過一萬份,引起學生羣體廣泛注意,贏得同學們一致叫好,這是一個勝利的戰役,這是一個團結的戰役,證明,我們北平大學生讀者協會和《青年文摘》編委會,是一個有戰鬥力的組織……”
大院子弟丁抗美很有政治天賦,繼續說着。
“下一步,我們要在有限的經費下,儘可能的擴大《青年文摘》的影響力,立足於北平數萬大學生,輻射十多萬北平中學生,以及更多的市民。”
來自二十多個院校的代表,如今的聯合編委會委員們,紛紛鼓掌,都激動不已。
從無到有,幾乎是一夜之間,《青年文摘》便覆蓋北平大學生圈,這一次的影響是轟動性的,《未名湖》盡落下風,有天下人知魏王曹操而不知漢獻帝之勢。
經此一役,《青年文摘》大勢已成,在北平大學生中,已經確保不可動搖的地位。
很多人都在會議上發言,氣氛極爲火熱。
末了,終於有人想起林曉光,丁抗美就問:“總編林曉光同學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一衆與會人員,齊刷刷的盯着林曉光。
他當然不能坐視這幫人蠶食他的權利,想了想,直接說道:“十二月刊已經是過去式了,現在要爲一月刊做準備,爭取在學校放寒假之前,一月刊順利發行。”
有的人眼露失望之色,還以爲會說些有建設性的發言,誰料還是老生常談。
林曉光繼續說着:“不過,寒假結束,就是第二學期了,我認爲《青年文摘》應該繼續擴張,不能侷限於北平,我們要向全國發展,面向全國近百萬大學生。”
向全國發展,這個想法,大家不是沒想過,不過這還是第一次有人在代表會議上提起。
而丁抗美的思路,也只不過是立足學校,輻射校外的中學生和市民。
如此,高下立判。
同學們很興奮。
“怎麼說?”丁抗美也有些激動。
“大家回家過年期間,可以聯繫一下外地念書的同學,以《青年文摘》爲基礎,依託當前運營模式,打造一個面向全國大學生的文學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