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日本投降

九州島在一個月之內被華軍攻佔了,四國島也在一個月之內被華軍佔領,這讓日本軍人內閣成員們大爲驚駭,四國島的失守讓日本當局中的主和派意識到再這樣下去,日本絕對會亡國,寺內正毅那些人是抱着與日本共存亡的想法的,而以西園寺公望爲首的主和派則是希望挽救日本。

西園寺公望等人很清楚,如果再和華國這樣打下去,日本會死得更慘,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向華國投降,真正的投降,無條件接受華國的所有條款,只要能夠延續日本的國乍。而現在日本掌權的是以寺內正毅爲首的主戰派,想要向華國投降,就必須先扳倒寺內正毅這些人才行。

在四國島被華軍全面佔領後,得到消息的西園寺公望立即聯繫主和派中的大迫尚敏、川村景明、鮫島重雄、上田有澤等老一輩退休軍中大將,秘密商討扳倒以寺內正毅爲首的軍人內閣。

大迫尚敏、川村景明、鮫島重雄、上田有澤等老一輩退休軍中大將盡管已經退休了,年紀也大了,但這些人在日本軍隊中的威望和根基還是很深的,他們的門人子弟有不少都在軍中服役,這些人有些還是中高級軍官,他們手中或多或少控制一些兵力,這其中在東京駐防的就有好幾個。

經過商討之後,西園寺公望一致認爲現在必須要進行軍事政變,將以寺內正毅爲首的軍人內閣成員們控制起來,剝奪他們手中的權力。

雖然日軍接連失利,先後丟失了九州島和四國島,但這並不是如今日本軍人內閣的錯誤,畢竟自從華日開戰,日本的海軍艦隊被全面、日本全國遭到華軍無差別轟炸之後,華日之間的軍事實力差距就越來越大。所以,發動軍事政變必須要有一個理由,要有一個讓軍方所有人都信服的理由,同時也讓所有日本人都信服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還不能是以寺內正毅爲首的軍人內閣丟失了九州島和四國島。

西園寺公望等人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那就是以寺內正毅爲首的軍人在沒有天皇詔令的情況下就擅自發動政變廢除了上屆內閣,而且還將大正天皇軟禁,這對於將日本天皇當做崇拜對象的日本國民來說是不可饒恕的。

清君側。這個理由足夠充分了,於是西園寺公望等主和派立即分頭行動,他們在策劃好軍事政變的所有詳細細節之後,紛紛去秘密聯絡他們在軍中的門生故吏,將他們的門生故吏組織起來。約定好一個時間準備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日本軍人內閣。

12月12日,西園寺公望等軍政高官和將領以清君側爲名聯合發動軍事政變,東京在一夜之間發生了權力更替,以寺內正毅爲首的軍人內閣盡數被逮捕,軍人內閣至此結束。

西園寺公望等人發動的這次軍事政變行動之所以如此順利,主要的原因在於華軍在外部吸引了寺內正毅等人的全部精力和注意力,四國島的丟失讓寺內正毅等人意識到他們此前部署的一切防禦措施都不足以抵擋華軍的進攻,既然四國島的防禦工事擋不住華軍的進攻,那麼本州島的防禦工事只怕也擋不住華軍。

寺內正毅等人將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瞭如何應對接下來華軍對本州島和西伯利亞日軍的進攻了,因此忽略了內部。疏忽了對西園寺公望等人的防範,讓他們有了可乘之機。

寺內正毅等人被抓之後,西園寺公望等人立即接管了政權,首先就將被軟禁的大正天皇放了出來,同時派出代表與華國聯繫,表示要投降。

12月13日,華國京城,總統府。

“大總統,外交總長陸徵祥有電話打來,是否要接進來!”電話中傳來秘書小高的聲音。

蕭震雷捏着電話道:“接進來吧!”

“是。請您稍等!”

電話很快接過來了,傳來陸徵祥有些急迫的聲音:“大總統,剛剛收到消息,東京發生了政變。以西園寺公望爲首的一批日本軍政要人暗中聯絡了一部分東京駐軍於今天凌晨時分發動了軍事政變,以寺內正毅爲首的這屆軍人內閣成員們全部被捕,大正天皇在第一時間被放了出來,就在剛纔,我們收到了西園寺公望派人發來的照會,他們希望向我國投降!”

“哦?”蕭震雷站了起來。他略作思索之後說道:“知道了,我馬上召開會議,你們等候指示!”

陸徵祥馬上答應:“好的,大總統!”

掛了電話之後,蕭震雷馬上撥通了秘書的電話,他讓小高通知其他人立即趕來開會。

宋世傑、範之庸等人接到通知之後來得很快,一刻鐘後會議就開始了,蕭震雷坐在主位上看着與會衆人道:“剛纔接到了一個非常緊急的消息,日本東京在今天凌晨發生了軍事政變,以西園寺公望爲首的日本軍政要人暗中聯絡了東京駐軍逮捕了以寺內正毅爲首的軍人內閣所有成員,就在剛纔,西園寺公望派人聯絡了外交部門,表示願意向我國投降,並請我們下令軍隊停止進攻!”

蕭震雷的話音落下之後,會議室就熱鬧起來了,宋世傑道:“這是好事啊,日本現在投降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再投入大量作戰物資,可以節省很多軍費開支”。

蔣方震也說道:“如果日本投降,我們在東方戰區的戰役就可以結束了,只需要派兵接收就可以,目前我軍第四軍團對西伯利亞的進攻已經開始,傷亡情況要比在日本的戰事大一些,這主要是因爲氣候的原因造成的,寒冷的氣候對於我軍進攻十分不利,現在日本投降,我軍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但是西伯利亞的日軍會不會服從日本本土的指令,這還不好說”。

範之庸說道:“日本的投降在這個時候對於我們來說太及時了,我們可以把精力放在西方戰區和應對蘇俄方面的反應上了!”

蕭震雷聽完之後摸了摸腦袋,他對這些人發表的看法並不滿意,他們都只是說了日本人的投降對目前華國方面的好處,並沒有說華國現在是否要接受日本的投降,而且要對日本提出什麼樣的要求。

思索一番後,蕭震雷說道:“日本發生的政變對於我國來說無疑是有利的,日本現在向我國投降,對於我國目前的情況也是有利的,我們應該接受日本的投降,但是我們要讓日本人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

首先,我認爲日本的投降形式必須要在我們的要求下進行,爲了保證我們能夠順利接收西伯利亞,日本大正天皇必須親自書寫無條件投降詔書,詔令日本本土和西伯利亞各地的日軍向我軍投降,而且也只能向我軍投降。

其次,等日本簽署降書之後,我們再決定對日本的懲罰,且日本必須無條件接受,並且認真執行!

至於日軍具體的投降和我軍受降的細節,就由外交部門和軍方與日本人商量,諸位認爲我說這些如何?如果誰認爲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並沒有人反對,此事就這麼定下來了,外交總長陸徵祥接到通知後很快與日本人聯繫,表示華軍將接受日本的投降,但是要求日本大正天皇親自書寫並通過廣播、電臺向全世界宣告向華國投降,並要求日軍只能向華軍投降!至於具體的投降和受降儀式,雙方派要員再進行具體的協商。

日本方面爲了儘快結束戰事,讓華軍解除封鎖,很快按照華國方面的要求進行,12月16日,日本大正天皇通過廣播和電臺面向全世界宣告表示向華國投降,併發下詔令,命令所有日軍準備好武器和彈藥,等待華軍接管防務。

華軍第三軍團和第四軍團很快分別開進本州島和西伯利亞,華軍首先接管了海參崴這座遠東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海參崴有近十萬名日軍投降,華軍將這些日軍關進了集中營,並從中挑選一些作戰勇敢、且戰鬥經驗豐富、戰術素養較高的士兵單獨編成一軍,在食物上並不苛待,此後在其他地方接受的日軍降兵也會按照這種情況處理。

接下來,華軍先後接管了伊爾庫茨克、赤塔、伯力等西伯利亞幾個最大的城市,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華軍就將整個西伯利亞接收完畢,投降的日軍在被篩選掉精英之後也被集中在這幾個城市等待處理。

而在日本本土,華軍也以極快的速度將整個本州島投降的日軍接收完畢,整個日本都被華軍佔領。

日本雖然在戰爭一開始就被華軍壓着打,但是由於日本的存在牽制了華軍相當一部分兵力,現在日本投降了,這對於德奧等同盟國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在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投降之後,日本成爲了第三個投降的同盟國國家,德奧兩國高層在心理上無疑受到了巨大的挫折。(。)

第113章 猛龍過江第45章 入套第449章 戰前軍情分析第748章 打臉第491章 內閣工作報告第298章 聯盟談判第43章 出手第465章 準備灣島之戰第425章 日本意圖?第193章 溺殺第202章 被堵第588章 連傷三人第96章 順藤摸瓜第284章 逼迫站隊第375章 皇儲被刺第60章第326章 強行收回租界第275章 示威(2)第363章 張勳復辟第656章 時機到了第303章 海軍歸附第767章 特使借款第361章 登陸第456章 川島速浪被抓第438章 轟炸東京(1)第689章 蘇德停戰第641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323章 泗水慘案、護僑第233章 瘋狂貸款(2)第645章 慘烈對攻第94章 失蹤第290章 營救第519章 無節操者也有用處第411章 解決葡澳問題第437章 繼續第433章 圍第225章 槍械兵工廠第200章 炮灰第707章 指揮權問題(一)第346章 曹錕第193章 溺殺第349章 渡江戰役第162章 招供第254章 談判第86章 結仇第473章 日本人的覺悟第240章 輿論攻擊(2)第744章 北海之戰第120章 招兵買馬(一)第152章 夜宴殺機第383章 海空軍實力第497章 成立第170章 滅口第27章 人爲財死第643章 德軍巷戰第334章 海圻號回國第648章 軍糧罐頭第632章 解決辦法第319 紛亂第26章 交易第715章 大選來臨第774章 冬季攻勢第99章 單刀赴會第176章 該死的領事裁判權第321章 兵亂第102章 收服第238章 價格大戰(2)第688章 施壓蘇俄第672章 有了眉目第156章 三井第782章 噴氣式戰機第656章 時機到了第95章 食人花第398章 將計就計第780章 二十三國第783章 直升機第556章 攻佔小亞細亞半島第524章 被圍和空中支援第615章 血腥鎮壓第623章 大規模轟炸第20章 暴打第746章 空軍熱潮第86章 結仇第566章 登陸日本本土第287章 弔唁第453章 蕭震雷的謀劃第80章 碰頭第671章 遊說高爾察克第4章 臨時轉移第524章 被圍和空中支援第55章 僱傭第377章 雪狼部隊第28章 三百萬兩贖金第275章 示威(2)第432章 逼日艦投降第376章 僞造證據第159章 中伏第451章 極高的戰術素養第299章 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