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辛亥革命爆發

江蘇、浙江和上海這方面都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江西那邊的新軍第二十七混成協雖然已經有大部分兵力被鐵血救國黨控制,但是鐵血救國黨還沒有什麼高層在那邊主持大局,特別在軍事方面。

蕭震雷想來想去決定將一直在振華公司訓練護衛隊的胡爲山調過去,以他在鐵血救國黨的地位和資歷,應該可以鎮得住五十四標的齊寶善和五十五標的莊守忠等人,這些人畢竟是近期才策反過來的,可能意志還不夠堅定,胡爲山過去坐鎮應該沒問題,而且他是最早在蕭震雷和蔡國棟手下接受軍事教育和訓練的人之一,在軍事上還是可以鎮得住場子的。至於馬漢龍就繼續留在振華公司,畢竟振華公司是他現在最大的財源之一,不容有失。

隨後蕭震雷將胡爲山招來,命他前往江西南昌,作爲鐵血救國黨在江西軍事方面的最高指揮員,一旦局勢有變,要迅速控制新軍第二十七混成協,並且收攏當地的清軍巡防營。胡爲山隨即受命前往南昌主持大局。

隨着間慢慢推移,蕭震雷等待的那一天終於到來了,由於四川到處爆發保路運動,各地民衆接杆而起,四川官府彈壓不住,清廷不得不任命趙爾豐爲四川總督,趙爾豐接任都督之後隨即對保路運動的軍民大開殺戒,這更加激起了四川↘,..民衆的反抗,清廷在四川的兵力已經不足,清廷不得不從湖北調兵,任命端方率第八鎮第十六協第三十一標及三十二標一部。共計近三千湖北新軍精銳入川,而當時湖北新軍總兵力也不過一萬多人。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新軍官兵在北方秋訓未歸,這就意味着清軍在湖北的兵力空虛。

共進會和文學社的蔣翊武、孫武等發現了機會準備組織起義。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湖北留守新軍各標營黨人代表均參加,通過“人事草案”和“起義計劃”,軍事總指揮爲蔣翊武,參謀長爲孫武,總理爲劉公。

到了9月28日,湖南黨人焦達峰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說10月6日起義湖南難以準備妥當。因此請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所以起義指揮部決定10月16日湘鄂兩省同時發難。

然而到了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起義秘密因此而泄露。俄國巡捕並拘捕劉同等6人,隨即引渡湖北當局。

清廷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於10月9日晚12時發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當晚的計劃落空。在失去蔣翊武、孫武、劉公等人的組織和聯絡之後。新軍中的低層革命黨人不得不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爲號於1911年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

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正式打響第一槍,以當時軍職最高的第八鎮工程營左隊隊官(連長)吳兆麟爲臨時總指揮。吳兆麟不是同盟會員,而是日知會成員。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下奪取了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繳獲步槍數萬支。大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爲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爲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臺齊集。武昌城內的29 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臺;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衆起義,並趕向楚望臺,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晚10點半,起義軍兵分三路進攻總督衙門和附近的第八鎮司令部,炮兵第八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總督衙門和第八鎮司令部進行炮擊。剛開始時,由於起義軍沒有得力指揮,進攻極爲不順,再加上兵力上不夠,進攻幾次受挫。凌晨過後,起義軍再次發起猛烈攻擊,並將火把丟入總督府和第八鎮司令部內,引到炮兵進行炮擊,受到炮火打擊的清軍抵擋不住,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而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攻破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不得不退出武昌,至此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在這一夜,全國各地很多人都得到了武昌爆發起義的消息,蕭震雷也不例外,他立即發電指示早已經抵達南昌的胡爲山等人立即聯絡江西境內的黨內同志和新軍第二十七混成協五十四標標統齊寶善和五十五標的莊守忠等人,準備響應武昌起義。

而在這一夜,還有一些人得知了武昌起義的消息,保定軍校內的革命黨人何貫中和李濟深得知消息之後立即組織起來,並且連夜潛出校外用炸彈炸燬了漕河鐵橋,此乃北洋六鎮和清軍南下的唯一鐵路大動脈,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爲革命黨人在全國範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

10月11日清晨,起義軍佔領了武昌全城,隨即發佈安民告示。中午時分,在諮議局召集聯席會議,商討組織軍政府,起義者都是一些低層軍官,最高軍職的吳兆麟也只不過是一個連長,自認聲望不足服衆,欲強迫推舉原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爲都督,黎不允,後經吳兆麟以總指揮身份提議公舉黎爲都督,湯化龍爲民政總參長。黎元洪擔心跟着革命黨會被清廷剿滅,時日不遠,因此在被革命黨推舉爲都督時大叫:“莫害我,莫害我!”

起先,革命黨人是要殺死黎元洪的,但是起義軍臨時總指揮吳兆麟是黎元洪的學生,他出面力保了黎元洪,並且向起義軍各軍官說明自己等人都聲望不足以領導起義軍,於是推舉黎元洪爲軍政府都督。

無論如何,黎元洪這個都督的位置是坐實了,想甩都甩不掉,黎元洪不得不發佈《致全國父老書》宣佈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軍政府,就任都督一職。總攬省區軍政大權,下設軍令、參謀、軍務、內政、外交、司法、交通、理財、編輯等9部,另設總監察部,併成立秘書、顧問、稽查等處,由立憲派首腦人物湯化龍出任民政總長。

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在第二天10月11日就傳遍了天下,國內國外各大報紙紛紛報道此消息,起義最真實的消息也隨後被報道出來,一時間舉國震動,清廷皇族和大員們人人自危。

在接下來的十來天時間裡,全國各地暗流涌動,各地革命黨紛紛按捺不住,10月22日,焦達峰等共進會成員在長沙率先響應,與立憲派的譚延闓等人合作一舉起義成功,設立湖南軍政府,隨後焦達峰出任湖南軍政府都督,焦達峰爲軍政府都督,陳作新爲副都督。都督府內設秘書監、主計處、顧問廳和督勤處等機構,主持日常工作。在立憲派的強大壓力下,軍政府被迫另設參議院,以譚延闓爲院長。立憲派通過參議院決議,脅迫焦達峰在都督之下,設立軍政、民政兩部,以譚延闓爲民政部長,黃鸞鳴爲軍政部長;民政部下設會計檢查院、鹽政處及民政、財政、司法、教育、交通、外交六司,軍政部下設參謀、軍需、軍法、副官四處,負責人均以立憲派任之。

10月23日,在蕭震雷的指示下,胡爲山等人居中協調和指揮,鐵血救國黨員何啓發等人在李烈鈞等同盟會成員之前策反了第五十三標標統馬毓寶,五十三標馬毓寶隨即在九江宣佈起義。

九江光復之後,全身人心震動,各地新軍醞釀準備響應,陸軍小學、繪測學堂學生和測量司學員們也躍躍欲試。江西巡撫馮汝騤、兵備處總辦張季翌以及藩、梟臺等大員連夜商量應對之策,企圖鎮壓。他們商議決定採取如下措施:第一,令梟臺張檢率部福九江剿滅獨立的起義官兵;第二,軟禁混成協協統吳介章。第三,調上饒巡防營統領劉政迅速率部日夜兼程趕往南昌監視城外行軍和城內學生。第四,由張季翌調陸軍小學學生出城野操,趁機收繳其槍械子彈,第五,對新軍和學生們進行安撫,企圖收攬人心。

馮汝騤等人的這些舉措更加激起了軍民們的革命情緒,加速了起義日期。

十月三十日晚,在胡爲山等人的墜下,新軍五十四標齊寶善和五十五標莊守忠等人也同時在南昌和萍鄉等地宣佈起義。(……)

第369章 外患第105章 入獄第170章 滅口第435章 震驚世界第639章 俘虜問題傷腦筋第514章 出征第148章 借刀殺人第532章 第二批遠征軍來自藩屬國第290章 營救第607章 拉攏法國第593章 提議首腦會面第164章 談條件第495章 組建日本僞軍(1)第319 紛亂第750章 重視第306章 獨立浪潮(2)第756章 重新組建第352章 殲滅北洋三個精銳師第97章 被勒索第200章 炮灰第716章 決心第597章 護短(1)第316章 臨時政府成立第674章 合作第20章 暴打第306章 獨立浪潮(2)第39章 聲名鵲起第608章 暗地結盟第75章 強勢入主第520章 條約簽訂第752章 炮灰的用途第184章 葛縣令的謀劃第93章 翻臉第424章 法國被滅國第79章 進入第559章 賣坦克裝甲車(1)第123章 懷疑第516章 圖謀暹羅第289章 求助第78章 準備第374章 替死鬼第96章 順藤摸瓜第688章 施壓蘇俄第301章 最後的準備第79章 進入第262章 酒吧接頭第357章 俘虜第710章 脅迫(2)第419章 通氣第531章 朝見第139章 終逃脫第194章 辦報紙第689章 蘇德停戰第432章 逼日艦投降第329章 鐵路修築計劃第737章 密談成功第585章 進攻受阻第545章 與德軍拼刺刀第745章 小小慶祝第176章 該死的領事裁判權第415章 再擴軍第248章 啓程第132章 失敗第520章 條約簽訂第260章 垂涎三尺第329章 鐵路修築計劃第553章 託管中東第406章 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1)第285章 插手新軍第二十一鎮第159章 中伏第45章 入套第81章 範高頭的壽宴第545章 與德軍拼刺刀第127章 投產第790章 遣散第13章 黑鍋第88章 舞女德瑪第347章 擊敗曹錕第157章 察覺第766章 借不借?第490章 蔡松坡的病第195章 庶民日報第158章 找殺手第113章 猛龍過江第641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19章 消息第119章 錢開路第215章 各懷鬼胎第675章 得手第206章 攻山(1)第116章 李鬼遇李逵第461章 紙幣換黃金第22章 第二個小弟第773章 站穩腳跟第274章 示威(1)第124章 損失第154章 偷證據第53章 公興記(三)第153章 鬼佬的秘密第478章 日本人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