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耕種兩季的水稻其實在春秋時期已經被楚國人發現,只是不知道因爲什麼原因沒有被引入中原。
到了伍子胥那一時期楚國經歷滅國,“楚文明”曾經在很短暫的時間被“吳文明”頂替了一小會。
整個春秋時期,吳文明代表着治金高峰,出現過干將和莫邪這麼一對夫妻的“絕世名匠”,可是在其它方面嘛……很野蠻。就是在“吳文明”短暫取代“楚文明”那一階段,兩季水稻莫名的消失了,也不知道是楚人自己行了“絕戶計”還是被吳人給弄沒了。
可以耕種兩季的水稻其實和稻種有關係,與區域性氣候也有關係。像是現代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那一塊是屬於亞熱帶,又因爲森林密佈導致雨水充足,在這片區域的水稻在大自然的影響下,一年可以兩熟甚至三熟、四熟。那麼可以判定稻種只是一部分原因,沒有讓稻種發揮“功用”的季節氣候,某樣稻種可以在某地三熟、四熟,到了氣候不適應的區域可能就只能一熟,甚至是直接廢了。
稻種到了不一樣的區域廢掉並不是開玩笑,別忘了會受氣候影響之外,各地的土壤也不一樣,不但氣候和土壤不一樣,千千萬萬不要忽視昆蟲界的存在。任何一種可以栽種的食物,它們最大的敵人除了天災之外還有蟲禍。
呂哲得到兩季稻種不敢在沒有經過試驗就全面推廣不是吝嗇。也不是害怕自己的敵人獲得稻種,是擔憂其它地方有用的稻種到了他的治下成了廢物,要是沒有經過試驗就全面推廣導致失敗。那不管他的統治是多麼深得人心也就只能到此爲止了,必將因爲這麼個失誤被終結。
南洋……不對,嶺南不能算作南洋,只能說大概是後世的桂林啊、雲南一帶,司馬欣從當地掠奪回來的稻種足足拉了近百車,可見司馬欣也是知道可以耕作兩季的稻種是多麼的重要。
現在,司馬欣拉回來的稻種被去殼之後煮成了米粥。大隊的甲士用盤子端進大殿後每人分了一大碗,連帶一種十分有嚼勁被呂哲稱呼爲乾菜的佐料也有一小碟。
呂哲率先舉起陶碗吹了幾口氣。然後“吸吸溜”噌了一小口,一鼻子的米香味吸入肺部,口中也滿是豐厚顆粒的感覺。他擡低下的頭看了看衆臣,招呼道:“吃!”
可沒人表現得被感動到痛哭流涕。然後哭喪似得三三兩兩奔出去哭嚎什麼“皇恩浩蕩”,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是有一種叫“工作餐”的存在,既是官員辦公的時候會享受到公家的食物,哪怕是一名小小亭長榮幸地與最高統治者在一起上朝會也有這般待遇。
所以吧,衆臣不分品階,他們十分禮貌地等呂哲招呼了,一致行禮,口曰:“謝謝主上(君上)。”,顯然就是一陣陣“吸吸溜”的喝粥聲。
他們被召喚來。還不知道今天的朝會議題是什麼,不過都是做官的人,揣測上意幾乎就是一種本能。基本是能從一點點事情上看出很多東西。他們幾乎可以肯定手裡捧着的米粥是今天的議題之一,已經有不少官員在心中打腹稿,就想着等一下被點名了該講些什麼話。
一些人則是在想其它的事情,他們從進入宮城的那一刻起就沒有看見寺人的存在,整個宮城除了甲士就是侍女(宮女),而似乎侍女的數量也比較少。他們不明白是自家的君王生活樸素,還是沒來得及類比列國王室的待遇。
實際上呂哲已經拿定主意不搞什麼太監製度。倒不是覺得絕人子嗣太過傷盡天良還是什麼,而是他發現太監從來就是一個禍害,除了大明亡了的時候有王承恩陪着君王一起以死祭社稷,歷朝歷代的太監就沒幹過什麼好事。
例如西漢的中行說,這個傢伙就是漢朝皇帝的太監,可是陪同公主出嫁匈奴後懷恨在心,畢生堅定與漢朝過不去,匈奴人扣邊十次至少有八次是這個傢伙慫恿的。
再說東漢末年的十常侍,有太多太多的例子來證明太監純粹就是禍害,呂哲本身不是一個喜歡後宮三千佳麗的人,沒有那麼多的女人需要防止遭受“禍害”。
再則,呂哲就是搞不明白了,統治者肯定是要有武士保護的,那麼宮中就絕對缺少不了“身體健全”的男人。要說皇帝爲了防止被戴綠帽子才使用太監,不是還有那些甲士的存在嗎?要是真的要發生“不倫之戀”什麼的,光是使用太監就能杜絕得了?
呂哲不但不會採用大內總管這一套制度,甚至在宮女的制度上也會採用與歷朝歷代不同的方法。他知道任何時代的習俗就是使用幼女,就是十二三歲的女子就算是及笄(成年可以嫁人),那麼哪怕是十二三歲被選入宮,服務君王服務個五六年乃至於十年也就足夠了吧?等到二十歲左右,碰過的女子肯定是留下來,但是要沒有碰過的女子,怎麼也該放人自由了,到時候再給一筆“工資”作爲嫁妝,那絕對是妥妥的。
現在不是邊吃邊聊的飲食文化,講究的是食不言寢不語,呂哲吃東西的速度不快,他吃到一半,下邊的人大多數已經吃罷畢恭畢敬地保持屈膝跪坐的姿勢不動的人。
呂哲看見這個狀況也沒有刻意加快吃飯的速度,他對旁邊的侍女林低聲說了一句“把章程下發下去。”說完繼續與碗中的米粥奮鬥,時不時還用銀筷子夾菜。
宮城的侍女基本是趙婉帶來的嫁妝,後面南郡本地的豪紳、氏族,另外幾個郡有頭有臉的人物,相續都進獻了一些,數量大概是千人左右。
說實話,佔地長度起碼十五里、寬度十來裡的宮城平方面積該是多少?千人左右的侍女看上去很多,但是分佈在這麼大的空間里根本就是濺不起太大的波濤。所幸的是現在的宮城建築羣也就完成了三個,既是議政殿、審政殿、寢宮這麼三座建築羣,這麼點人手分佈工作後勉強還夠用。
有專門的人進行計算過,要是呂哲堅決不採用太監製度,那麼宮女的最低限量應該保持在一萬五千人。
一萬五千人很多嗎?不多。她們負責的是整個宮城的整潔,光是日常打掃宮城的人手就需要四五千人,還不算上專門洗衣服、煮飯、伺候人、照顧花園等等的活,一萬五千人只是勉強夠用,一些重活還得讓甲士客串一下。
稍微想象一下,一兩萬洗衣板一般的小蘿莉忙活的場面,那該是多麼……怪的畫面?反正呂哲稍微想象一下就覺得渾身不得勁。
此時此刻,下發章程木櫝的人就是一些十四五歲的侍女,她們身上的穿着其實就是秦國的傳統服裝,也就是一種以青綠色爲主調的長筒裙子。該類的裙子一直是到腳裸處,後面被呂哲改了一下,雙腿外側開了一道口子到膝蓋處,本意是爲了讓她們走路變得好走,後面發現變得十分的美觀又加上了一些鑲邊,現在就成了類似於現代辦公女性經常會穿的直腰裙,差別就是……不像西裝。
章程木櫝被下發,拿到木櫝的官員第一時間就眼睛盯着木櫝。他們發現木櫝不再是由上向下寫,而是改爲從左到右的格式,一些模樣不同的小點點將文字隔了開來。
標點符號嘛,呂哲在公文上已經多次運用,一些在中樞當官的人習慣了,可是呂哲下發到各地的公文次數比較少,縣一級別的官員還是首次看見。
文字從標點符號來斷句,全體官員並沒有表現出不適應的狀態。相反,他們第一時間間就發現有標點符號的文章讀起來總算是不用琢磨怎麼斷句,並且白話文模式的公文能夠更加清晰的理解書寫者是要表達出什麼意思。
木櫝不止有一塊,他們全部看完之後發現今天的議題還真的是一點不少,不過已經有人抓住幾個重點,那就是關於各縣水利、道路和商事的規劃,另外就是各縣的辦學,還有一些是和配合軍隊相關的事情。
民以食爲天,想要確保統治的穩固最重要的就是讓黔首們不餓肚子,那麼水利的建設就絕對不能馬虎。但是有些縣是山地居多,可供耕作的田地少,那麼開發山林就成了致富的來源,因此商業也被納入議題之中。
道路就更不用說了,現在沒有“想要富先修路”的名詞,可是誰也不會小看道路的重要性。呂哲這一集團已經廢棄了徭役,頂替徭役的是每個季度的義務兵制度,想要建設工程採用的是有償招工模式。
縣官們發現呂哲不但在水利上要大加建設,連帶道路也要在各縣展開,他們心裡立刻就樂開了花。會這樣其實比較簡單,官府下發任務,黔首到官府領取任務在差不多兩年內已經成爲一種“習俗”。
有了那麼多的“國家工程”,他們治理的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不怕沒活讓黔首幹了,而有活幹就代表有收入,黔首有了收入就沒空去惹事生非,水利和道路的建設本來就是一項政績,再有黔首安定,那麼考覈得個“優”字的機率也變高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