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零六章 天下抵定

秦二世十六年,歲首,十五,墨家鉅子,夏子李恪以高調之姿歸秦,現於咸陽。

帝召大朝會,復其爵徹侯,封河間,稱源君,命以丞相職接領國政,踐柞,劍履上殿,與帝同尊。

一夜之間,墨軍重現!

有四萬墨軍出句注,臨趙地;四萬墨軍過雕陰,抵關中。十三年的沉寂,墨軍非但沒有消亡,反倒擴充了一倍,令天下膽寒。

時函谷關淪陷泰半,御史高身負重傷,田榮得趙變,沉默半晌,班師,不復戰。

武關亦歷戰多日,司馬欣兵不足三萬,項羽聞驚情,長嘆三聲,撤圍,不再出。

遂,大秦滅國之禍不戰而平。

十六年十一月,墨軍柴武部入駐咸陽。

源君代皇帝行政,君詣,力行新政,翻覆舊朝。

李恪正式開啓了大秦的政改。

總體來說,大秦的政治改革基本算是雍州改革的加強並完善版本。

改革方向有六:

其一、確立皇帝爲帝國之最高領導人,所負職權類比雍州之州牧,臨會,但不親政。其將以宮官系統爲其在閣、府二會代言,且宮官人選皆由皇帝一命指派,不予任何資格限制;

其二、建立完善宮官體系,爲內閣。

內閣基本沿用了舊朝皇帝親官體系,併入皇后屬官與太子屬官,不再分置。

其以郎中令爲首臣,掌閣政,改稱內相,代王與會,參議,行票,並署理下設五寺十三令。

奉常寺,掌宗廟、祭祀、邦禮。

屬官有負責宮廷音樂的太樂;負責太廟祭祀事務的太祝;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負責管理巫醫的太醫;負責觀察天時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負責應皇帝詔命進行卜筮的太卜。

宗正寺,掌皇族親屬及登記宗室譜牒。皇族宗室有罪,則絕其屬籍。

太僕寺,掌皇家車馬,出行。

少府寺,掌皇家產業,內庫。

衛尉寺,掌皇家護衛,宮門巡值、守衛,

御府令,掌皇帝服飾織造與保管;

尚冠令,掌皇帝各種禮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掌服侍皇帝飲食;

尚沐令,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掌皇帝就寢用具;

尚書令,掌宮中文書發啓、呈送皇帝;

太官令,掌烹調皇帝飲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宮中諸宦官;

謁者令,掌內宮導引、接待、典儀等;

太醫令,掌皇帝與後宮醫藥;

樂府令,掌宮廷音樂的排練、演奏、整理,以及音樂藝人的管理;

永巷令,掌後宮宦官、宮女的生活,以及宮人犯罪的懲處。

其三、罷黜百官,廢除雍州建制,迎雍三府十六院入朝,升爲朝閣。

朝閣與原本的州閣改動並不大,因爲直接減去了州這一級,基本上只是將原先的“州”字改爲“國”字。如旦,他現在就是國尉,陳平就是國宰,或稱宰國。

其四、地方各郡、縣、鄉、裡依序改制,由朝閣具體安置,預計耗時一年,在改制前,維持舊制不便。

這一點其實無甚好說的,現在的大秦除已經改革完成的雍九郡外,只剩下隴西、北地、內史三郡,若不是內史郡的結構過於龐大,這項工作甚至不需要一年之久。

其五、分割國庫與內庫,皇家享國之供奉,卻不可再視國產爲私產。

其六、細化二十級軍功爵製爲二十級功爵制,爵律由法務府制定,軍務及政務二府評定,內閣代皇帝授予。

改革完成以後,扶蘇當朝任命五寺人選。

奉常徐非臣,宗正高,太僕李泊,少府李超,衛尉司馬欣。

教人以外的是,李恪以源君之尊並沒有替代陳平的位置主持國政,而是受領了第一任內相,爲內閣主臣。

這顯然是李恪與扶蘇共議的結果,從源頭上堵絕了十六相制虛設的可能,至於有沒有用,就只有後人才知道了。

……

大改之後,統一問題就被整體提上了日程。

秦二世十六年端月,閣會,內相恪提平逆案,二十二比零,票議通過。

二月,軍務府以兩關殘軍五萬餘爲班底,建南軍二十萬,兩月乃成,參謀韓信兼平南上將軍,國戍章邯爲裨將,輔墨軍柴武部四萬,兵平楚漢。

三月,軍務府以原雍州戍守八萬爲班底,建北軍二十萬,亦兩月成,國尉陳旦兼平北上將軍,內相李恪爲裨將,輔墨軍田橫部四萬,兵平趙齊。

六月,平逆戰爭正式開始,韓信將兵出武關,章邯將兵出函谷,兵鋒肆虐,兩月奪河東、三川、潁川、南陽、陳,將戰線重新推回到南郡、碭郡一線。

八月,漢將周勃將五萬兵死守竟陵,一月不出,秦軍攻不能克。韓信用墨軍,三日毀城,周勃墜城而亡。

九月,韓信兵退陳縣待戰。

十一月,漢楚盡起大軍三十萬,以楚王羽爲上將軍,曹參爲裨將,張良爲軍師,與韓信、章邯戰於汝陰。

秦大勝,聯軍盡毀。曹參戰沒,楚王羽戕於潁水,諡武烈,張良失蹤。

十二月,章邯兵臨彭城,楚新王項疍獻國而降,縛囚咸陽。

同月,韓信兵臨南鄭,漢丞相蕭何領漢王劉勝獻降,亦縛咸陽。

依律,二王當以逆車裂,夷三族,然二王皆年幼,國亦無二親,皆廢庶人,一世不用。

楚漢就此退場。

同是六月,在大河以北,旦的大軍也從平城慢騰騰進入到趙國的領地……

平北上將軍旦很鬱悶。

他知道自己不是上將軍的料,然而從軍一生,兵強馬壯,誰還沒個上將軍的念想?

而眼下就是最好的機會。

仗打到這個地步,李恪底牌盡出,諸逆精疲力盡,勝負抵定了。

似李恪這種超級大佬,就應該陪扶蘇下着棋,喝着茶,把舞臺留給需要的人,比如旦,也讓他好好感受一下統領大軍,揮斥方遒的滋味,老了也能跟子孫後人顯擺顯擺,他大父當年如何英姿勃發,克定各路反賊。

可李恪偏要跟來……

雖說名義上是裨將,可旦能把他當裨將麼?就算旦能,下面的將軍們呢?將士們呢?

帥不像帥,將不像將,大軍走得蔫不拉幾,一路上連個像樣的敵軍都沒遇上,只要一看見裨將的旗號,堪稱望風而降!

就這樣走了三個月,大軍走到了邯鄲城外,李恪交代旦別急着列陣,獨自一人踱着小步去了城下,請趙王城上一敘。

趙柏表現得比李恪還光棍,他直接開了城,穿着一身朝服徑直就從城裡走了出來……

澠池之後,兩人又見面了。

趙柏死乞白賴地席地一座,拿朝服的袖子掃掃灰,給李恪清出一片乾淨地方:“大兄,澠池的事孤不知道。”

“我信。”李恪微笑回答。

趙柏眉毛一挑:“真信?”

“真信。”李恪輕聲說,“河間的時候你跟過我,知道我這人惜命,保命的招數不嫌多,而且棄起棋子來也從不眨眼。”

趙柏開心地皺了皺鼻子:“我當時便說,若是早知嚴駿有親筆留在趙國,我就威脅他在雍國殺你,只要操作得當,能有四成機會。”

“嚴駿居然蠢到把親筆留在你手上?”

“不是我,是張耳。”趙柏嘆了口氣,“問鼎天下最好的機會啊,被那傻君子藏進秘閣裡頭,生生錯過了。”

李恪認同地連連點頭:“時也,命也,我運氣好,羨慕不來的。”

趙柏無所謂地聳了個肩:“大兄,你此番是來抓我去咸陽車裂?”

李恪又點頭:“律承的是我的念想,我沒理由推翻他。”

“我聽說,新律裡頭夷三族只夷男,不夷女,還有未傅籍的小子不罪,只黜庶人?”

“是。你媼,你妻,還有你那不知道有幾個的兒女皆能活下來,而且不留罪身,只是這輩子不能做官了而已。”李恪嘆了口氣,“大局抵定,投降吧。”

趙柏皺着眉頭沉默下來。

想了許久,他伸出一根手指:“讓我守一日,一日不守,我不甘心。”

“好。”

聚會如此草草收場,李恪回了本陣,讓旦命令墨軍佈陣。

六百駕窮奇紛紛架上崩山矢,尖銳的矢鋒瞄向邯鄲城的城牆。

就在這時……邯鄲火起。

邯鄲的城牆緩緩打開,張耳、馮劫、彭越護着一羣麗婦孩童走出城來,領頭的是與李恪有過一面之緣的曲陽夫人。

她紅着眼眶對着李恪笑:“王自焚於宮室,薨,經羣臣議,諡文,稱……趙文王。”

她深吸了一口氣“王薨前有令趙國獻降,大趙之孤兒寡母俱在此地,請源君……納降。”

萬人下拜。

李恪靜靜看着邯鄲城中的那一抹青煙,喃喃自語:“便是臨了也不願跟秦嬴的人低頭麼?你還真是倔得……無藥可救。”

九月,平北上將軍兵臨邯鄲,趙文王柏自焚於宮室,趙降。

十七年歲首,軍至臨淄,齊相田榮引王巿獻降,巿年已傅籍,車裂於咸陽,齊滅。

天下抵定。

第六八七章 咸陽腥風第二四一章 我想你了第五六三章 儒生之算,六國之願第二六四章 曲道伏兵第四零八章 進擊的項籍第三一一章 殺盜者,非殺人第五七四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七,長書第五十六章 失因得果第六八六章 爲朕分憂第七十九章 又見舊識第一九二章 翠竹仙釀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第四八九章 扶蘇失寵第三四二章 屠睢沒見過世面第五一二章 白羽亭第二九二章 大戲開鑼第七二四章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第七三二章 死戰之一,鄙視鏈第七一七章 信用消費第四二八章 鍾離說彭越第九十三章 不速之客第一三五章 巫醫之方第八十二章 打虎漢子第三三三章 季布全線潰敗第八零四章 文臣不會打仗第二八五章 蒼居第二八三章 鶴鳴九皋第一五一章 姑果之劍第三一六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第六九一章 陳勝王第二六零章 災禍臨門第三十三章 有失有得第三九零章 劍癡與工癡第二一七章 無法有天第五十二章 九月開初第四三三章 討人嫌的別人家的孩子第一七五章 三全齊美第七零四章 李恪的商貿戰第七章 烈山神鐮第四一七章 江湖兒女(中秋快樂!)第五二九章 校尉路人甲第一三二章 官肆健奴第五二四章 鄉毒第二七四章 天火流星第二零四章 獏行出水第七十八章 長夜正酣第二零六章 陰陽神爐第九十九章 被歧視者第五八六章 離咸陽第四十章 天兵下凡第六九四章 母儀天下第七九八章 戰神出世第七二七章 兩難第三七六章 執法需公正第二二三章 三墨之爭第四四八章 春宵苦短第二四五章 世有墨翟第四九三章 三通鼓第七八二章 澠池會之五,次日第七十章 天使來了第七二五章 內情不濟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一六二章 利慾薰心第五七九章 仙術與巫術的區別第七七一章 武關之終,無匹第二七八章 豪傑末路第七六五章 武關之七,請賜教第五八六章 離咸陽第六八四章 內外第七二二章 做生意嘛……第二零零章 唯死而已第五五七章 九原堅冰第一四六章 呂公之憂第二八一章 才比商君第四九六章 孛星出於西第二一九章 墨者登場第七三七章 死戰之六,趙將軍彭越第四二三章 一怒滅國的安陽君第四九五章 無爲而治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六二六章 頭曼抵冰塞第二六七章 戰局抵勝第三十六章 解疑答惑第四六二章 覲見第二七五章 七星續命第五三四章 你可知罪第一八零章 明恥教戰第七八六章 澠池會之九,多疑第七三五章 死戰之四,趙過楚受第五五五章 焚書制的真面目第二一八章 生死追擊第二零七章 金板遺書第五九七章 韓信單騎赴會第二六零章 災禍臨門第三七六章 執法需公正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一五五章 國尉輔臣第十七章 老而不死第一零九章 悉聽尊便第四零九章 項籍說話就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