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九章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

位權交替,首訓明言。

大秦對各個層級的權責交接向來重視,便是裡典率敖得勝,依律也要在全體鄉里面前發表一下對前景和工作的展望規劃。

這是一種儀式。

可在實際當中,由於大秦官吏分明,晉升渠道狹窄等原因,好好的儀式往往會演變成一種毫無儀式感的閤家歡。

比如屠厲當年在苦酒裡率敖得勝,前景規劃就是大碗食肉,大秤分金,苦酒裡沒有被他帶成響噹噹的土匪村,真心得感謝李恪和呂丁提前做了工商業啓蒙。

裡典少有入鄉,鄉嗇夫無路爲佐史,佐史一生爲吏,擇優而成縣官,卻又止步於縣牙,便是軍功也很難令他們再進一步。

這種升遷結構導致交接往往發生在官員的天花板上,既然此後再無晉位可能,何必勤政,又何必去得罪同僚?

世之勳貴是唯一重視交接儀式的官吏羣體,因爲別人的終點對他們而言不過起點,就像李泊頂着隴西李氏旁系的名頭,學室畢業後只象徵性做了一年的令史,轉年就升爲縣令,然後一任數載,輕鬆跨過普通中級官吏窮盡一生也跨不過的檻,轉入中央,晉爲朝臣。

公平,在任何時間來說,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所以李恪升任也格外重視儀式感,因爲趙郡李氏敗落了,他只有首先把自己當作勳貴,旁人才會以勳貴視他。

且在訓令之時,他放棄了更有墨家風味的《尚賢》,《尚同》,而選擇了南郡太守騰的《爲吏之道》,也是爲了給墨家仕士們做個榜樣,淡化墨家的學派背景。

秦之一世,百家尚存。百家以政爲基,凡出仕之士子,大多都是學派中不弱於人的精英。

但學派不是萬能的靈藥,那些學派特徵突出的士子往往在官路上沒有太多的選擇權。

農家以農學爲基,兵家以士伍而存,名家只有論議之功,陰陽唯有祭儀之法……

墨家也是如此。

墨者最爲人所重的就是機關之道,但在秦朝的大環境下,機關之道卻只可爲從輔,不可爲主令。

想要突破這層桎梏,墨家的仕士唯有淡化學派背景,在更多方面,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李恪身上墨家的背景就很淡。

他雖是世上公認最擅長機關之道的人,但同時在軍略,議辯,農事等方面也不落人後。始皇帝說他能文能武,有商君之才,說的其實就是他與商鞅相似,不僅本家學派格外突出,其他方面也同樣能堪大任。

李恪不求墨家的仕士們能做到他這個程度,但以墨家的底蘊,在彰顯他們機關優勢的同時,多少突出些墨學、墨武方面的長處,讓秦廷拓寬一下用人的眼界,多給墨者們一些機會,這總歸是做得到的。

畢竟墨家是顯學啊!

世上讀《墨子》的人不知凡幾,從中領悟出墨家不止有機關的,也絕不會太少。

李恪只需要做出表率,讓墨者們知道該如何去做,這便行了。

小小的一場交接儀式就有這許多考量,李恪覺得頗有些心累。

交接之後,他任性了一把,隨手將近六十個與會的官吏丟給田榮交道,獨留下離任的張遷,縣尉王風,主吏掾牟定遠,緊臨陽周城的西谷鄉鄉嗇夫任銳,以及位在上陽鄉的東亭亭長仲闌五人,齊去後堂。

誰也不知道他究竟要說什麼,可是和王風一道被留堂,對在場諸人來說,感覺終歸不好。

相比之下,王風的感覺更糟糕。

前日他還在家中擺宴,宴上佐史們推杯換盞,口口聲聲墨家無用,陽周還需王公扛鼎。

誰知人竟能變得如此快!

王風心裡有氣,旁人一少不免失態,纔到後堂,便甕聲甕氣搶先發話。

“尊上,下官手頭尚有不少瑣事未結,若尊上事非緊要,且容下官告退!”

衆人盡皆愕然,王風此舉已經算不上爭鬥,而是鬥氣了。

打定主意鬥氣的王風就是隻燙手的山芋,食不成,丟不得,只能擱在懷裡,等着皮開肉綻。

他們不由立住腳,想看看李恪如何處置。

李恪挑了挑眉毛,也不動怒,只慢條斯理說:“聽聽吧。過幾日你去職回了王將軍處,便是告狀,也多少得說些言之有物之事,纔不會顯得無能。”

王風怒目圓睜:“你敢去我官職!”

“你我同爲縣三官,我可沒那本事去你的職。”李恪失笑,搖着頭坐上主位,輕聲說,“放心吧,此事我會找王離談,不會讓自己難做的。”

王風的臉色慘白一片。

人行於道,有犬吠聲,則人當何從?

是吠犬耶?亦或是尋主耶?

他有種強烈的感覺,王離絕不會爲了他的前程和李恪正面衝突,也就是說,他去職的結局已定!

高高在上的李恪就如神祗,目中無他,卻不容有點滴抵侮,他犯了禁,便要受懲處。

這就是大秦的勳貴之尊!

李恪沒有再搭理他,自顧擡手招呼衆人落座,那些人邁着步繞開王風,就如他染了麻風,絕不敢沾染上一點。

他們大氣也不敢出。

李恪笑了笑,說:“叫大夥來,是因爲有一事需得你們操辦。”

“尊上請講!”

“你等知道,我主職不在陽周,而在直道。直道將建,貫四縣,歷兩載,總指揮部……就是將作營,會立在陽周遠郊,大約西南四十餘里。”

張遷恍然:“月前有一墨者名憨夫,帶着尊上之令前來,原來是爲了此事!”

“就是此事。”李恪笑了笑,說,“各中繁雜,當時私信也說不明白,全賴遷君幫襯,工期纔不曾遷延。”

“尊上說笑了,皆爲國事,分所應當。”

李恪對張遷拱了拱手。

“將作營既立,常駐有三千兵卒。此外機關雖不在那處打造,但補給,修繕皆在那處,屆時庫房連片,工坊成堆,往來的人流必定不小,少說又是三四千數。”

主吏掾牟定遠鼓起勇氣,正聲詢問:“尊上,那將作營中豈不是常有近萬人口?幾要與陽周縣城相當了。”

李恪對牟定遠的反應很滿意,能從陌生的消息中直接抓到李恪想傳達的內容,正如田榮所言,不愧是精幹之輩。

“定遠君說得不錯,近萬人口,而且是近萬外人,家眷生計皆不在陽周,光是每日休沐出營,小小的陽周官市便不足敷用。”李恪有一搭沒一搭地敲着几案,“我決意,在陽周城西,營寨左近的白羽山南麓,仿雁門臨治亭立一新亭,亭名,便叫白羽亭。”

第六七七章 撿來的武安君第八十一章 沒完沒了第二七二章 堂堂之兵第三六一章 行刺第五十九章 量產御米第六五三章 戎狄上將軍第七章 烈山神鐮第三一零章 墨家的推舉制度第四零七章 范增跳槽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第二九九章 受迫害妄想第八十九章 陋室不陋第二六四章 曲道伏兵第七九五章 二世登基第一六七章 沙盤開閥第七一六章 馮劫獻策第二四三章 劍指同袍第二二四章 長平之戰第四三六章 李恪,請諸同門驗學第五一七章 造紙術只有看起來美好第一二三章 治水之畔第三八六章 百人敵第三八零章 工坊探疑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請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五一一章 用力過猛第三五二章 咸陽!咸陽!第五四七章 李恪的顯學體系第二七五章 七星續命第二零六章 陰陽神爐第五十七章 寫律於租第四三一章 齊墨歸心第五七九章 仙術與巫術的區別第七七二章 天下第二戰神第一三零章 奴隸之思第七二零章 棄卒第六八零章 僭越第六七二章 權臣論第五十八章 公審大會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請第四九九章 兄弟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七五零章 暮氣第七七四章 惡意第三九九章 公子要我暖牀麼第四零零章 蒼居人人會仙法第五零六章 我要庫不齊第六八五章 還軍第七六一章 武關之三,怎麼裝不是裝第十七章 老而不死第五八零章 五行靈動術之一,斷仙崖壁第三一七章 墨家當興第二五九章 樓煩之戰第二零八章 呂雉之心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五八四章 五行靈動術之五,活牲嘗藥第七八八章 澠池會十一,滄海第六二三章 虎毒食子第一八二章 解帶爲城第六五二章 野望西北第三七零章 賢人居於賢水第十三章 流言四起第七九六章 秦本紀,二世四年第七九三章 澠池會十六,會戰第二二七章 車馬同軌第一三二章 官肆健奴第三四五章 屠睢問計第六五一章 李恪與始皇帝奏對第五十二章 九月開初第五七一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四,火起第五四八章 虎軀一震第一三一章 袍澤之情第五一四章 非韓非第五九二章 咄咄逼人第三六三章 袖子是什麼意思第二八一章 才比商君第四四一章 螭龍無用論第七五四章 玉陛第七八八章 澠池會十一,滄海第五七四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七,長書第三十二章 風雲突變第四八七章 斥儒第二零零章 唯死而已第七六一章 武關之三,怎麼裝不是裝第一八一章 作業平臺第四十一章 酬金到手第二零二章 同居時代第二六三章 調虎離山第二十八章 應對得體第八十一章 沒完沒了第七二五章 內情不濟第七八零章 澠池會之三,尊榮第二七五章 七星續命第二六零章 災禍臨門第三十三章 有失有得第一七七章 伯益螺旋第三六八章 鬼斧神工第一九三章 打人打臉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請第二三四章 沉冤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