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八

後記(八)

人人心裡都清楚,胤祥這是在力挺貞武,不過他的這番話卻是不無道理,貞武的這一系列舉措確實極大的爭取了民心,大清的農民如今雖然還在爲溫飽而奮鬥,但如今人人都有了富足的可能和希望,有希望就有盼頭,有盼頭,誰會去造反?

張鵬翮久歷地方,看的更透徹,這些措施表面是對農民有益,實則無形中卻是極大的遏制了士紳的勢力,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海外大規模移民等舉措遏制了土地兼併,降低了地價,低息放貸,賑災無息放貸,則嚴重的打擊了高利貸,廢除火耗,推廣高產抗旱作物,允許自由流動,則在無形中削弱了農民對士紳的依附。

完全可以預見,隨後的十數年內,縉紳就將逐步衰落,屆時,大清才真正稱得上是穩如磐石,至於外憂,他根本就不曾考慮,這主子雄心勃勃,大清如今不可能有外憂,相反,如今的大清纔是整個世界的憂患。

見沒人吭聲,他忙躬身道:“微臣附議,大清如今物埠民豐,士農工商各安其職,實無內患之憂,太上皇在位五十餘年,皆是以寬爲政,皇上繼續施行寬政,實是大清百官之福,億兆子民之福,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習俗自由,大清必將迎來亙古未有之盛世。”

一聽張鵬翮點出了以寬爲政,一衆人不由暗自汗顏,咱的就沒往這上面想?當下忙紛紛附議。

待的衆人停歇下來,馬齊才謹慎的道:“皇上,這些年隨着上海、天津、噶羅巴、廣州等地的日趨繁華,每年皆是無數歐洲商賈工匠傳教士涌入大清,並無聽聞有何衝突或是歧視歐洲人的情形。”微微一頓,他才接着道:“奴才竊以爲,實無必要挑起‘華夷之辨’。”

馬齊這話,可謂是說出了衆人的心思,好端端的有必要挑起華夷之辨嗎?滿洲八旗對於漢人而言,完全可以說是少數民族,對於中原而言,完全是個外來者,這是不爭的事實,挑起華夷之辨,豈非是自己找不痛快?更有可能破壞眼前的大好局面,此舉實屬不智之舉。

胤禩當即便道:“臣附議,皇上如今正大力推行滿漢聯姻、擴大八旗規模,倡導融合各族,此時挑起華夷之辨,臣擔憂得不償失。”

蕭永藻亦緊跟着道:“臣亦附議,華夷之辨,事關大清正統,稍有不妥,將限朝廷與不利,奴才懇祈皇上三思。”

胤祥卻是直言不諱的說道:“皇上,如今大清正統雖說已是深入人心,然咱們滿洲八旗來自關外卻是不爭之事實,臣竊以爲,實無辯論之必要。”

張鵬翮亦沉吟着道:“皇上,如今新政推行仍未完全結束,各地士紳心中怨氣亦並未完全消散,此時挑起華夷之辨,微臣擔憂地方士紳借題發揮,大肆攻訐朝廷,以擾亂視聽。”

見衆口一詞,皆是反對,貞武亦不惱怒,微微一笑,他才道:“朕之所以要主動挑起華夷之辨,是爲了讓大清正統更爲深入人心,亦是爲了增強大清各族的凝聚力,更好的促進各族融合。

自春秋以降,華夷之辨便屢屢不絕,唐、宋、明皆有大規模的辯論,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主要可分爲三個階段,血緣衡量標準,地緣衡量標準,文化衡量標準階段。

佔據主流的是以文化衡量標準,唯有在面臨嚴峻威脅諸如遭遇嚴重入侵和災難時,血緣及地域衡量標準才稍佔主流,如今天下太平,國力鼎盛,正是開展華夷之辨的良機。”

說到這裡,他掃了衆人一眼,輕嘆道:“你們這種反應,着實令朕擔憂啊,你們尚且抱着如此想法,天下的士紳就更爲不堪了,這是埋在天下士紳心中的一根刺,咱們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刻意迴避,不能將這個包袱扔給咱們的子孫後代,必須勇於面對,主動的剔除這跟刺!

大清雖是興於關外,然入主中原以來,卻是以禮立國,以孝治國,尊奉儒家,完全繼承延續了中華數千年來的文化,你們何必心虛?何必總是耿耿於懷來自關外?正所謂夷狄入華夏則華夏,華夏入夷狄則夷狄,無須諱言,大清在關外立國之初就是夷狄,哪又如何?誰也抹殺不了大清如今是華夏正統的事實!

或許大清在入主中原之初有過野蠻統治的時期,但如今已經改了,不僅改了,而且做的比歷朝歷代更好!多爾袞亂政,鰲拜擅權禍國,世祖章皇帝、太上皇撥亂反正,這些都無須隱諱,該批判的批判,該頌揚的頌揚,唯有坦坦蕩蕩,才更能贏得人心。

自秦朝以來,爲了維護鞏固統治,哪個朝代不是殺的血流成河?哪個朝代不是手段盡出?大清就是多了個剃髮易服,朕如今也下旨廢除了,文字獄,太上皇也廢除了,如今更是提倡言論自由,學術自由,風俗自由。

朕認爲,眼下正是該大力挑起華夷之辨,剔除這根埋在天下士紳心中的尖刺的最好時機。”

一衆人聽的多爾袞亂政,鰲拜擅權禍國,心中不由暗暗叫好,讓這兩人背黑鍋可謂最爲理想,而且這兩人也確實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初的實際執政者,這點子實在是妙到了極點!

胤禩忙躬身道:“皇上訓誨的極是,臣等實是羞愧的無地自容。”

不待衆人接話,貞武便擺手止住了衆人的稱頌,接着道:“華夷之辨,由來已久,朕認爲,前明的瞿太素、王夫之對於華夷之辨的見解很精闢,華夷之辨,不是國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與野蠻之辨!

此番辯論,將歷朝歷代的觀點都須詳盡的介紹,當然,各個觀點所處的背景亦須一一介紹,切忌斷章取義,此舉,不僅是爲了維護大清正統,亦是爲了融合各族,增強各族的凝聚力。

大清疆域遼闊,民族衆多,語言風俗各不相同,民族、地域之見甚爲嚴重,外面看着強大無比,內裡實則是一盤散沙,因此,華夷之辨,意義尤其重大,朕希望這次大辯論,能夠啓到逐步消融民族地域隔閡的作用。

唯有將大清治下所有子民緊緊凝聚成一體,同心同德,大清才堪稱真正的天朝上國,因此,此番辯論,必須發動朝野上下所有官員士紳廣泛參與。”

到了這地步,衆人自然不會再多言,紛紛躬身遵旨。

貞武說了這半晌,亦是口乾舌燥,呷了口茶,掃了衆人一眼,他才含笑道:“另外,西非既然已經牢牢掌控在手,南美洲東岸的分封亦應該提上日程了,胤祉通知一衆兄弟準備吧,年底就可出發去南美勘察。”

一聽這話,胤祉不由大爲振奮,忙起身跪下道:“臣等謝皇上隆恩。”

貞武點了點頭,道:“如今銀元的推行已經統一了銀幣,大清的貨幣已是完全的統一,美中不足的是語言,各地官話讀音差別甚大,不利於交流,亦不利於消除各地的隔閡,促進各族融合,朕發現歐洲傳教士創造了一套能夠準確標註漢字讀音的字母,暫且就叫漢語拼音吧。

漢語拼音能夠統一全國的漢字讀音,朕覺的應在大清所有的學校全面推行,如此,十數年後,大清就能夠有一種便於交流的,通行全國的語言,當然,讀音的標準是以京師官話未準,爲迅速的推廣,從明年開始,縣試、府試、院試將增加漢語拼音試題,凡會試發現有讀音不標準之士子,一律取消會試資格,地方衙門之胥吏亦必須會說標準官話,此事推廣,着胤祉負責落實。”

統一全國的漢字讀音,以京師官話爲全國的標準官話!這倒真是利國利民,至少異地爲官跟當地的士紳、胥吏打交道,不用擔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形,胤祉忙躬身道:“臣謹尊聖諭,必定大力推廣。”

“恩。”貞武微微頜首道:“胤禩、胤祥、張鵬翮、馬齊留下,其他的都跪安吧。”

待的衆人退出,貞武纔看了四人一眼,含笑道:“富翰來信,南非發現了超大金礦羣。”

南非發現超大金礦羣!金礦羣!那是什麼概念?四人聞言不由皆是一愣,老八、老十三兄弟則是大爲震驚,南非果真是有超大的金礦,見幾人發愣,深知南非超大金礦發現的意義的張鵬翮忙躬身道:“恭賀皇上。”

幾人反應過來忙躬身道:“恭賀皇上。”

貞武微微一笑,道:“南非發現金礦的消息不要透露出去,告知你們,是讓你們安心,另通知年羹堯,在倭國大量招攬開採、冶煉金銀礦的工匠和礦工送往噶羅巴,另從順義大營抽調五千禁衛新軍奔赴南非,南非的金礦必須大力開採,一則爲儲備之需,二則亦可緩解一下朕的壓力。”

“臣遵旨。”胤祥忙躬身道,心裡卻是暗笑,年羹堯纔不會招攬呢,多半是強行討要,早就聽聞那小子在倭國橫行無忌,擺譜擺的比幕府的將軍還大。

(未完待續)

第593章 禍水西引第470章 立儲制度第277章 僱傭軍第161章 南山集案(一)第353章 師出有名第476章 兄弟歸心第412章 御門會議第545章 奪權第699章 自做孽第10章 票號(下)第81章 上屋抽梯第224章 白銀動人心第613章 拿捏第373章 十三重情第388章 宗親心焦第11章 火器人才第84章 回京第585章 新版銀票第351章 試探第666章 針鋒相對第502章 徵日(十一)第467章 各方猜疑第272章 京報發展第706章 割辮子第572章 紫竹林第57章 戰功封爵第86章 衣冠禽獸第712章 變法實質第484章 口是心非第400章 微服私訪(三)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509章 突破點第483章 十三當家第654章 苦肉計第208章 子嗣問題第12章 匯通天下第691章 拆除滿城第514章 打了再講第159章 江南科考案二第653章 尋開心?第233章 掃盲第308章 三方聚京師第207章 再生波折第149章 風雲再起第253章 無條件投降第383章 方苞獻策第590章 徹查第493章 徵日(二)第609章 割地第17都是聰明人第495章 徵日(四)第545章 奪權第170章 江南科考案(四)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321章 善後第689 章 明確兵制第186章 述職第66章 關係網第108章 各方反應(下)第487章 不設防的江戶第218章 上海知縣第573章 大同婆娘第158章 江南科考案一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481章 太子難當第243章 永不加賦後記八第479章 十三出征第377章 徵歐主將第203章 埋刺第127章 不賣帳第500章 徵日(九)第136章 不厚道第309章 聚積人心第709章 失控第213章 十四的致命之處第671章 老辣第242章 出征第282章 到天津去第243章 永不加賦第186章 述職第144章 福建佈局第354章 羣封第32章 牛B總督第247章 澎湖之戰(二)第52章 好色貪婪第596章 平衡第319章 康熙密旨第489章 出征第286章 輕鬆的戰鬥第359章 鄔思道的謀劃第54章 帝王心術第404章 一捅到底第428章 遠航準備第338章 分封影響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686章 貞武的態度第15章 初見隆科多第490章 以禮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