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 章 巡幸西安

一衆商賈對新任山西巡撫的揆敘的稱讚僅僅只維持了半日,次日一早,整個太原城各個衙門以及繁華街口都張貼出了告示,朝廷大力清理山西各府道州縣虧空,凡與地方官員有錢糧往來或者是有錢糧存儲於地方官倉之中者,限半月內盡數交割清楚,時限一過,所有錢糧一概充公,各府道州縣官員,悉數就地免職,調任澳洲。

告示一出,整個太原城立刻就炸開了鍋,平民百姓皆是拍手稱快,等着看熱鬧,畢竟從來未見過如此嚴厲的清理虧空方式,大家津津樂道的是這次會有多少官員被革職查辦,就算不被查辦,調任澳洲爲官,那也是苦不堪言。

一衆富商巨賈和縉紳則是焦急不安,他們與地方官員歷來關係密切,大多都與地方官員有銀錢往來,官員虧空手段繁多,花樣百出,很多都與地方縉紳和商賈息息相關,如濫行借放,獲扣成之利,私挪庫項,交商生息,虛倉挪用,買補價銀,墊解民欠,變虧空爲無著,將官虧混入民欠等等,皆須借重商賈縉紳。

商賈縉紳自然亦能從中漁利,如此官商勾結,銀錢往來自然密切,借錢糧幫官員掩飾虧空,亦是經常之事,如今朝廷突然大舉清查虧空,而且將一應官員就地罷免,調任澳洲,他們豈能不急?

如此大規模,雷厲風行的進行清理虧空,天知道會不會牽連到他們頭上,一衆縉紳和商賈皆是忐忑不安,既擔心錢財收不回來,又擔心官員攀咬他們,以致朝廷追查他們的罪責,這些個官員可不象他們晉商那樣講義氣和信用。

而最恐慌的則是巴巴敢來覲見貞武的一衆府道州縣官員,自傳出朝廷要徹底清查虧空的消息後,他們就悉數被分別軟禁在太原城中,他們自然是叫苦不迭,這年頭。誰手上沒有虧空?他們不過是擊鼓傳花的倒黴者而已,令他們稍加心安的是,貞武已經發話,只要能夠填補虧空,可以免予追究。

不過一衆州縣官員仍是忿忿不平,他們做爲最基層的官員,上面的府道官員以及省裡的大員皆要打點,僅是每年的孝敬就在數千兩。富庶的大縣甚至要上萬兩,這些銀子難不成就此打了水漂?

主持清查虧空的馬齊、王掞、揆敘三人此時卻是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去傾聽州縣官員的抱怨,而是腳不沾地的忙着抽調兵丁,借調帳房,安排監生,劃分府縣,準備儘快的奔赴各地。

整個太原城上上下下一片忙碌,貞武卻是一大早便悄悄的出了城,啓程前往西安。

西安。四大古都之首,十三朝古都,秦、漢、隋、唐之故都。曾經繁盛了上千年,如今雖然繁華不在,卻仍然是維繫西北安危的軍事重鎮,大清八旗駐防地中設有將軍一職的僅有盛京、吉林、黑龍江、江寧、京口、杭州、福州、廣州、荊州,連同西安共十處,由此即可看出西安在西北地區的軍事地位。

在西安屯駐重兵和積儲糧草,南下可以進攻湖廣、西進可以進入四川,同時還能震懾山西、陝西,故而朝廷對西安駐防的兵力一直是有增無減。兵力亦逐步增至八千。其中滿蒙八旗五千,漢軍八旗三千。

貞武前往西安亦是打算要重點經營西安,將西安作爲西北最大的軍事基地和火器生產基地,不僅在於威懾兩湖四川和山西陝西河南,主要考慮的是穩定鞏固西北的需要。準噶爾倒是不值得如此慎重,最主要還是俄羅斯,要想從北極熊口裡奪取中亞的地盤,必然有一場曠日持久的小規模戰爭,不未雨綢繆是不行的。

太原距離西安有一千四百餘里。貞武仍然是一路快馬加鞭,根本就未通知沿途地方官員,不過,沿途官員早已得知貞武御駕抵達太原之事,一見大隊的騎兵封路,自然就猜到是貞武的御駕到了,紛紛趕來迎駕。

貞武雖是急與趕路,卻也不得不在午時打尖或者是宿衛之時接見這些難得一見天顏的地方官員,即便如此,他仍是未耽擱行程,在十日之後,趕到了西安。

早就收到消息的刑部尚書賴都、川陝總督鄂海,西安將軍席柱,陝西巡撫綽奇,西安副都統巴爾布等陝西大員率領西安大小官員及滿城縉紳郊迎十里,恭迎聖駕。

貞武素來不喜這些迎來送往的場合,但考慮是即位以來首次駕臨西安,而山西清查虧空的消息怕是也已傳到西安,若是給他們臉色看,西安的大小官員立時就會人心惶惶,只得是耐着性子招搖入城,僅是一個入城就浪費了半天的時間。

入城之後,貞武便直接住進了西安的滿城,陛駐早已騰出來的西安將軍府,略微歇息,他便吩咐道:“傳刑部尚書賴都、川陝總督鄂海,西安將軍席柱,陝西巡撫綽奇四人覲見。”

貞武在山西做派以及對山西虧空的清理方式早就被快馬傳到了西安,一衆大小官員皆是忐忑不安的侯在外面,刑部尚書賴都可謂是心如亂麻,他是貞武一手提起來的,卻是爲了支持揆敘治河而私下允准揆敘截留了一百多萬賑災錢糧,原本以爲是山高皇帝遠,卻未料到貞武竟然親自跑來了西安,揆敘雖然已經將銀子通過‘四大恆’轉了過來,他心裡仍是大爲忐忑。

川陝總督鄂海則是康熙一手擢拔的,他心亦是頗爲不安,川陝總督在大清的總督中聲名不顯,甚至可以說是最窮的,但卻是軍權最重的總督,負責着京師西北的屏障,地位舉足輕重,歷來皆是皇帝最爲信重的臣子擔任川陝總督之職,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心裡自然也是有些擔憂。

西安將軍席柱倒是一片坦然,他是老將,而且西安的八旗兵丁操練的十分嚴格,可說沒有絲毫負擔,他倒是對貞武鼓搗禁衛新軍以及將綠營兵餉提高到與八旗兵丁平等頗爲不滿。

聽的侍衛出來傳旨,賴都、鄂海等四人不敢怠慢,忙跟在侍衛身後進了大廳,恭敬的跪下道:“奴才賴都、鄂海、席柱、綽奇恭請聖安。”

貞武掃了四人一眼,含笑道:“免禮,賜座。”

俟四人落座,他才緩聲問道:“山西的賑災捅出的漏子不小,陝西如何?”

見貞武開口就問賑災,坐鎮陝西負責賑災事宜的刑部尚書賴都忙起身跪下,自覺的將頂戴摘下,叩首道:“回皇上,奴才有負聖恩,怠於職守,賑災錢糧有一小部分被山西截留,前數日才轉撥過來,如今雖已如數下撥各府縣,但督促不力,即是玩忽職守,伏祈皇上降罪責罰。”

見賴都如實的將事情說了出來,鄂海、綽奇哪裡敢坐着,忙起身跟着跪下道:“奴才等亦有失察之罪,懇祈皇上一併懲處。”

西安將軍席柱乃是久經官場,一見這情形,知道獨自坐着太過扎眼,雖然這事與他沒有半個大子的關係,但他還是不言聲的跟着跪了下去。

見席柱也跟着跪下,貞武不由瞥了他一眼,道:“席柱,此事與你何干?”

“呃。”席柱不由一愣,怎得先問起他這個沒事的人來了,他忙如實的回道:“回皇上,別人都跪了,奴才仍坐着頗爲不恭。”

油滑,貞武暗罵了一聲,才道:“此事與你無關,起來坐下。”

“奴才謝皇上恩典。”席柱瞥了三人一眼這才起身,心裡卻是替三人捏了把汗,山西的巡撫,布政使可都沒落的好下場,揆敘也被革了都察院左都御史。

果然,他剛一落座,就聽的貞武沉聲道:“朕三令五申,不得挪用侵吞賑災錢糧,難不成朕的諭旨到不了陝西?”

賴都聽的微微一怔,這是衝着陝西的鄂海、綽奇去的?他不由暗暗叫苦,弄的不好可能要遭池魚之殃了,鄂海、綽奇兩人更是腹誹不已,暗道即便是要借題發揮,也不用如此明顯,這一問,性質可就完全變了,一下就從失察變成了抗旨不尊。

鄂海此時也顧不上賴都了,先把自個摘出來再說,他忙率先叩首道:“奴才等勤謹奉差,不敢稍有輕忽,賑災事宜皆安排的有條不紊,妥當周全,此番賑災,錢糧充足的超乎奴才等意料,劃撥的錢糧一撥接着一撥,陝西一地已經收到了一百多萬銀子,而且尚有‘四大恆’的無息放貸賑濟,奴才等實未料到後繼還有一百餘萬的安輯銀、撫卹銀、除害銀,是以稍有失察,懇祈皇上明察。”

綽奇也跟着磕頭道:“奴才等實是無心之失,懇祈皇上明察。”反倒是賴都不知該如何回話,索性也不言聲的跟着磕頭。

這話回的真可謂是滴水不漏,不僅合情合理,而且順帶還奉承了貞武一把,貞武微微點了點頭,才道:“既是無心之失,朕也不爲己甚,鄂海、綽奇着罰俸三月,賴都降三級留任。”(未完待續)

第238章 大亂將起第225 章賞第687章 清理虧空第464章 應對第656章 聯姻孔府第221章 李衛下套第212章 不甘心第450章 曠世慶典第466章 進退兩難第494章 徵日(三)第729章 去熱河第517章 殘酷真象第584章 出路第495章 徵日(四)第147章 移臺之爭第343章 神仙鬥法第67章 可憐的二世祖第612章 爭執第611章 棘手第208章 子嗣問題第259章 丁銀革新第130章 刺殺下第688 章 巡幸西安第593章 禍水西引第218章 上海知縣第521章 天下共主第459章 千叟宴第362章 什麼香?第426章 擔心譁變第58章 海關改革第343章 神仙鬥法第179章 堅韌八阿哥第64章 失算了第662章 伴君如伴虎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71章 清官張伯行第52章 好色貪婪第524章 豆汁飯第663章 出巡陝甘?第533章 過河拆橋第474章 掌握主動第697章 輿論之戰第160章 江南科考案(三)第199章 風雲變幻第321章 善後第609章 割地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419章 敲打老四第466章 進退兩難第309章 聚積人心第643章 捅馬蜂窩第624章 生財有道第651章 選秀女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332章 康熙心思第695 章 反應第495章 徵日(四)第350章 花錢買太子第290章 天津兵演(二)第26 提點老八第317章 破城第363章 打秋風第226章 玉佩第329章 奴隸農莊第348章 終日惕惕-第583章 從諫如流第353章 師出有名第102章 發飆第526章 理關係第419章 敲打老四第289章 天津兵演(一)第228章 十三驚心第120章 以寬爲政第180章 朝會(一)第38章 被人無視了第289章 天津兵演(一)第168章 天下第一案第296章 密謀第271章 海軍部第211章 鐵桿支持者第8章 傳教士第654章 苦肉計第38章 被人無視了第542章 刺激農業第228章 十三驚心第475章 冊封皇太子第343章 神仙鬥法第652章 相親的第504章 和談第672章 應對第260章 攤丁入畝第268章 肥水不落到外人田第627章 擔憂歐洲第40 章 圍爐品酒賞美人第156章 敲竹槓第390章 老八擔憂第189章 京報籌備第593章 禍水西引第225 章賞後記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