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反應

朝廷官員的俸祿也要增加!胤禩幾人登時大爲振奮,他們的俸祿可比官員高多了,增加俸祿,他們是最大的受益者,幾人都未料到,爲了推行滿漢一體,貞武肯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此事,即便是一衆滿人大員心有不滿,亦不敢稍有微詞,誰敢出言反對,必然成爲衆矢之的。

胤禩忙躬身道:“皇上格天體物,體恤臣屬,實乃百官之福,天下萬民之福。臣謹尊聖諭。”

胤禟亦忙更着道:“官員俸祿亦是多年未曾增加,消息一傳出去,大清數萬官員必然仰謝天恩......。”

貞武擺了擺手,含笑道:“沒外人,大家別鬧這些虛禮。”說着又對胤禟道:“明日是十八,大吉,朕擬於明日封賞一衆兄弟,九哥的封號,朕欲改成‘饒’,你意如何?”

饒乃是富有之意,胤禟一聽,兩眼登時眯成了一條縫,忙起身跪下道:“臣恭謝皇上賜號。”

貞武微笑着道:“無商不活,無工不富,朕對你寄予厚望。”

無商不活,無工不富,胤禟一下就反應過來,貞武這是要讓自己總理商務和一應該軍工、民用作坊,他忙興奮的叩首道:“臣恭謝皇上恩典。”

聽的明日便要進行封賞,胤禩幾人心裡都是暗喜,總算是盼到這一天了,胤禩、胤誐本就是郡王爵,再進一步就是親王,倒是沒有多大的懸念,但老九、老十三兩人都是貝勒爵,不知是晉封郡王,還是直接晉封親王?連人皆是暗自揣測,卻是不敢開口相詢。

胤禩三人今日進宮,本是爲非洲分封之事而來,此時見貞武心情甚好,胤禟落座後,便躬身道:“皇上。非洲分封一事,臣等已譴人去各地招攬勘探、冶煉金礦的工匠,不過,對於捕黑奴一事。爲朝廷名聲計,駐軍不宜參與,一般旗民又難以勝任,十五弟提議仿效京城治安整頓,在各地開展治安整頓,將一衆遊手好閒的潑皮混混,坑蒙拐騙之流發配非洲。組成捕奴隊,此事,臣等甚以爲然,卻不敢妄自做主,懇請皇上聖決。”

聽聞這話,貞武不由微微一笑,老十五倒是學的快,這法子不錯。用這些混子潑皮充當捕奴隊可謂是人盡其才,此舉,既整頓了各地的治安秩序。又憑空得了一支強有力的捕奴隊,實是兩全其美。

略一沉吟,他便道:“此議甚好,允准,不過,僅限於在兩江及粵閩浙六省進行,非洲捕奴隊的成員無須太多,一千已是綽綽有餘,可分給南洋一部分,澳洲的開發需要莫臥兒帝國的農民。對於捕奴隊成員。要按抓捕的奴隸提成,提高他們捕奴的興致,以迅速形成規模。”

見貞武爽快的允准,胤禩幾人皆是大喜,忙躬身道:“臣等尊旨。”擡起身,胤誐卻是不解的道:“皇上。山東臨海,且自古民風剽悍,多不法之徒,天津的混混更是遠近聞名,何以不進行整治?”

貞武瞥了他一眼,微微笑道:“山東、直隸的潑皮混混,朕是預留給日本人的,日本人熟於農耕,且人口足有數千萬之衆,是開發北美洲最好的奴隸。”

聽的這話,幾人皆是一楞,日本如今已是大清的藩屬,貞武何以還要在日本捕奴?胤祥忙躬身道:“皇上,在日本捕奴,臣擔心在朝野引起非議,亦恐引起各番藩屬國的恐慌。”

“又不是朝廷出面,何來非議?”貞武不以爲意的道:“沿海衆藩屬國不過是名義上好聽而已,朕不好虛名,朝廷也更應該務實,再說,日本閉關鎖國,大清也將壟斷日本海上貿易,不至於引起其他藩屬的恐慌,當然,爲防物議,讓他們換個好聽的名目。”

說着,他話題一轉,道:“征伐非洲,海軍在九月甚至更早便要出征,加納的黃金開採以及捕奴,要儘快形成規模,八旗、綠營加餉,官員加俸,是筆不菲的開支,朕都指着非洲來填補。”

“臣等尊旨。”胤禩四人忙躬身道。

貞武微微點了點頭,道:“恩,都跪安吧。”

出了養心殿,過了月華門,胤祥便對胤禩道:“八哥,我先去上書房跟他們談談綠營加餉的事宜。”

胤禩微微頜首道:“穩定軍心是首務。”說着,他又掃了三人一眼,神情肅然的道:“加餉、加俸、加福利之事都能說,但皇上要破除滿漢畛域的話,卻是半點也不能透露。”

“八哥放心,十三明白這其中厲害。”胤祥說着含笑一揖,轉身便徑自折向上書房而去。

待的老十三離開,老九胤禟才輕聲道:“八哥,如今皇上收盡兵權,何以還要如此謹慎?”

“皇上不是說了,消除滿漢畛域非是一日之功。”胤禩邊走邊緩緩的說道:“皇阿碼也不是不知治理天下必須倚重漢人,皇阿瑪所採取的一系列懷柔舉措,如尊崇拜孔孟,祭祀孔廟,開博學鴻詞科,編匯典籍,巡遊江南,召試名士,去年開千叟宴,不亦是不分滿漢官民,凡年過六十五歲者,皆可參加,再有捐納制度也是意在籠絡漢人士紳。

不過,皇阿瑪僅是侷限在籠絡漢人這方面,並未觸及旗人的地位和利益,在首崇滿洲這點上沒有絲毫動搖,但皇上不同,首在海軍中推行不分滿漢,如今又推出綠營、八旗糧餉同例,這是在兵制上推行滿漢一體,此舉無異是在衝擊八旗的地位,動搖首崇滿州的祖制。”

說到這裡,胤禩壓低了聲音道:“我們滿族纔多少人?若真是滿漢一體,大清江山豈不成了漢人的天下?因此,消除滿漢畛域的話目前不能說,否則一衆皇族宗親,王公勳貴必然要羣起發難。”

胤誐卻是嘀咕道:“那些個老傢伙沾上毛比猴子都精,消息一傳開,他們豈能勘不破皇上背後的真實用意?”

“十弟,有些事,是能做不能說的。”胤禩含笑道:“皇上不明說,誰敢站出來諫言,此舉有違祖制,有動搖八旗根本之嫌?皇上若是順水推舟,取消了加餉、加俸、加福利,那是什麼結果?衆矢之的還是小事,保不定就有亂兵鬧事之慮,步軍統領衙門可是既有綠營又有八旗,這可不是鬧着玩的。”

胤誐不由恍然大悟,難怪皇上又是加餉加俸加福利,折騰出如此大的動靜來,便是意在封口,微一沉吟,他又開口道:“八哥,各旗的兵權皆已被皇上剝奪一盡,他們還能如何發難?”

“十弟是在順義大營呆久了吧,動不動就想到兵,就算他們手上有兵權,難不成還敢兵諫?”胤禟揶揄着道。

胤禩微微一笑,道“不說別的,僅是搬出祖制,就夠皇上頭痛了,況且,皇阿瑪還健在。”

乾清門內東側南廡上書房。

上書房幾位大臣這幾日誰也不敢稍有懈怠,除了富寧安還在河南安排賑災善後事宜未回京之外,其他五人不輪是否當值都呆在上書房內,海軍不分滿漢的高額撫卹在京報刊出之後,幾人皆有種山雨欲來的感覺,對各地進呈的摺子分爲留意,特別是各地駐防的八旗、綠營將領的摺子。

胤祥纔到門口,候立在大門外的幾名太監便忙着打千兒道:“奴才等給十三爺請安。”

聽的幾人聲音響亮,胤祥不由笑道:“你們這是給爺請安,還是通風報信?”

聽得外面動靜,上書房裡五人不由對視了一眼,皆是意料到有旨意來了,忙整理朝服頂戴,起身相迎,待胤祥進門,五人忙離座迎了上去,胤祥卻是一擺手,含笑道:“罷了,不鬧這些個虛禮了。”

張鵬翮、馬齊幾人不由暗自納悶,難道沒有旨意?不過,幾人不敢怠慢,仍是躬身一揖,起身,張鵬翮才沉聲道:“十三爺想是才陛見出來,皇上可是有旨?”

胤祥隨意的坐下道:“別拘禮,我不過是順道過來通傳一聲”

聽的這哈,張鵬翮、馬齊五人便各自落座,胤祥掃了五人一眼,才道:“皇上着我與上書房會同兵部、戶部、禮部、吏部商議,過來先給那麼招呼一聲,以便你們心裡有底。”說着,他便將貞武的諭旨說了一遍。

一聽提高綠營的糧餉,與八旗一例, 馬齊、蕭永藻心裡不由一驚,張鵬翮亦是微皺眉頭,這下可是玩大了,正自沉吟,嵩祝已是開口說道:“十三爺,綠營的糧餉怎能與八旗一例?這豈不是要亂套?”

“只是明面上一致而已,八旗的福利豈是綠營所能比?”胤祥含笑說道。

“福利不過是暗裡補貼,名不正,言不順。”嵩祝語氣激烈的說道:“綠營與八旗糧餉一例,這讓八旗的臉面往哪裡擱?”

“臉面是自個掙的,不是別人給的。”胤祥淡淡的道:“嵩中堂也是老軍務了,駐京八旗甭說與海軍比了,就與順義的禁衛新軍比比,也是高下立判。您難道就沒琢磨一下,皇上爲何將八旗與綠營的糧餉同例?爲何海軍與禁衛新軍的糧餉要比八旗綠營高?”

第38章 被人無視了第146章 太子妙計第81章 上屋抽梯第361章 驅虎吞狼第355章 陛辭第310章 老四的反應第561章 入營第653章 尋開心?第113章 抄襲無處不在第671章 老辣第184章 十五入黨第50章 各方反應第486章 沙俄貿易第564章 發作第191章 大喜第545章 奪權第186章 述職第285章 有得有失第392章 開年計劃第52章 好色貪婪第82章 九門提督第539章 誤猜第109章 熙朝清官第108章 各方反應(下)第387章 康熙暗招第16章 提點隆科多第119章 機會第678章 敲打第431章 唱白臉第448章 倭子國第393章 大動干戈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20 送禮也要講策略第327章 老四的野望第340章 脣槍舌箭第218章 上海知縣第732章 天意難測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616章 江南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21 圈錢第112章 超前引導第26 提點老八第538章 公示第396章 插手第660章 對比第632章 攪局第263章 當面陷害第160章 江南科考案(三)第102章 發飆第672章 應對第347章 長篇大論-第180章 朝會(一)第471章 思道猜疑第675章 下馬威第129章 刺殺(上)第102章 發飆第53章 遭彈劾第694章 規劃第282章 到天津去第728章 又見分封第317章 破城第135章 聚焦福建第1章 胤禎第10章 票號(下)第716章 管理第443章 官場地震第340章 脣槍舌箭第5章 投康熙所好第500章 徵日(九)第611章 棘手第223章 鼓動康熙第302章 康熙回津第202章 李衛第634章 各有盤算第238章 大亂將起第410章 吃早茶第432章 客大欺店第157章 調將不調兵第32章 牛B總督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577章 勸輸第202章 李衛第132章 高產作物第333章 龍生九子第287章 炮口集合第71章 清官張伯行第656章 聯姻孔府第575章 裁彎取直第585章 新版銀票第50章 各方反應第557章 荒誕之言第79章 食色性也第574章 謀劃晉商第681章 植樹造林第405章 奉旨嚴打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396章 插手第258章 嗜戰之主第629章 戰與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