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經典和學問

《道德真經》分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全文五千餘言,共計81章,合九九歸一之數。這部真經,可以套用其中一句話來解釋趙然看書的觀感——玄之又玄!所謂微言大義,絕非虛言。

每一句話都可以表達很多層意思,和前後相接,又可以表達很多意思,再聯繫上下文,又引申出不同的理解。趙然穿越前看的是熱鬧,穿越後來到這個世界上,想要看個門道,卻哪裡是那麼簡單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趙然看着比較熟悉的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說天地沒有仁愛之心,把萬物視爲芻狗;聖人也不要有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做芻狗來看待。

聯繫下文——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其想要表達的意思,似乎是說道的規則是冰冷的、漠然的、是空洞的、是沒有任何感情和羈絆的,想要觸摸其律,也必須秉持虛無之心——天地像個大氣囊,空虛卻不會坍塌,運行中卻生生不息,說得越多,能夠表達得卻反而越少,因此,“不如守中”——不如持守空虛以應萬變。

就這麼短短几句話,越琢磨越覺得後面似乎猶有餘味,越想越覺得深奧難言。趙然穿越前看過很多描寫修道的小說,常常引用這句話,然後憤憤然讓主角施展辣手,或是以爲主角與天斗的宣言。其實謬矣,無論憤然出手報復,或是選擇與天抗爭,都和這句話的本意相違背——最好的求道之路,就是持守虛中,不予介懷,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也。

這句話應該便是“太上忘情”的註解吧?趙然也不確定,他忽然又想起了佛家思想,這不就是“空”的來源麼?難怪道士們一直指斥佛門乃是道門的叛逆……

趙然想得頭都大了,只覺頭暈腦脹,眼前發黑。他不敢再深想,長長吐出一口濁氣,強迫自己以簡單之心看待《道德真經》——好吧,就當是背誦名句吧,或者是後世的考試提綱,這樣會輕鬆一些。

背誦了前面十多章,趙然就遇到了難處。每一章那麼簡簡單單幾句話,背下來不是問題,可想要流暢的通篇順下來,卻很是不易,因爲這些經文看上去更多的是老人家隨口而出的警句,似乎是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想起什麼就說什麼,每一章之間是割裂的,凌亂中沒個頭緒。

可真要這麼想,卻又不是那麼回事,因爲後面的每一句話,如果沒有前面的話作爲鋪墊,理解起來就會愈發困難。

好吧,趙然承認,他頭一次認真研讀《道德真經》就遭受挫折,被徹底打敗了,腦子裡除了一堆漿糊,啥都沒剩下。

此後幾日,趙然每晚都到藏書樓看書,看的結果是一片悽然。很多內容自己明明以爲看懂了,也背下來了,可就是不敢去琢磨其中的深意,想清楚一層之後,接下來必定會引發更深的下一層,然後繼續去想,每次都讓自己想得近乎吐血。

連續多日之後,趙然熬不住了,去尋於致遠求教。當他十分苦惱的將自己的遭遇傾訴出來,並且舉了幾個自己遇到的難題之後,於致遠臉色古怪的打量了他很久,問:“這些都是你自己琢磨的?”

趙然苦笑:“不是自己琢磨的還怎的?也沒人指點我……”

於致遠默然半晌,拱手道:“老弟大才,吾不如矣!”

趙然不知道,自己因爲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眼界使然,讓他對經文的理解在這個世界已經算是非常深邃和寬泛了,他所考慮的那些問題,就連於致遠這樣有才名的道士也從來沒有去思考過。比如宇宙的本源來自何處?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又是怎樣?這個世界有幾個人看過類似的科普性文章?

但於致遠也有自己的長處,他的優勢相比趙然而言,正在於信仰專一。他很快就將趙然灌入他耳中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思路拋開,指點趙然道:“觀《道德真經》而不讀《想爾注》,非正道也。”——你小子看經不看注,這算什麼道理?

好吧,趙然拍了拍自己的腦門,這個真是疏忽了。這個世界人們最簡單的常識,於趙然而言,卻並非那麼理所當然,他疏忽了也並不奇怪。

《老子想爾注》爲道門祖師——張天師所著,入道門而不讀《想爾注》,那是不可思議的。可趙然是穿越客,說白了,他內心中缺乏對張天師的敬畏之心,想不起來也不能怪他。

於是,趙然又開始翻閱起《老子想爾注》來。

《老子想爾注》是張天師對老人家“語錄”的解釋,每一句話都作一註釋,讓人們明白老人家到底想說什麼。趙然大致翻看了一遍,很快便有了所得。

對於《道德真經》,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理解,那麼究竟哪一種理解纔是正確的呢?很顯然,張天師認爲,他的理解是最接近老人家本意的。

簡單來說,張天師提出,守道不僅要守道心,而且要守道戒,也就是從行爲規範上符合天道,趙然認爲,這是張天師創立道門的基礎。沒有道戒維繫上下,就沒有道門的存在——道門是個組織,而修道只是手段,修道也許可以上溯無限元元,但道門的誕生卻自張天師而始。

有了道門,讓人們入了這個組織,那就得拿出些甜頭來不是?張天師便在《想爾注》中借老人家的話,闡述了長生之法,也就是修道之法,這是道門傳承衣鉢的最重要方式。可趙然卻覺得,《道德真經》是講述對道的本源追溯的,強行將其與長生之法掛鉤,會顯得很是彆扭。

舉個例子,老人家已經說過了,道是虛無,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善惡之念。可張天師註釋說,“道設生而賞善,設死以威惡”,又說“仙士畏死,信道守誠,故與生合也”,那麼趙然不禁要問,既有賞罰之舉,必有好惡之分,這不是說天道是有思想的麼?與老人家所云,不是矛盾了麼?因此,趙然的理解是,《道德真經》是理解天道的著述,或許修行到了至深處,能夠從中悟出飛昇的法門,但那屬於最高等級的範疇,絕不是一般修道人士可以參研的。

除了長生之法外,張天師還講述了普通世人應該怎麼做。有資質根骨和天賦才幹參與修道的人畢竟是少數,剩下的大多數人怎麼辦?張天師繼續借着對老人家話語的解釋,闡發了世俗統制的規則,君王應該怎麼做,臣吏應該怎麼做,百姓應該怎麼做。即“治國之君務修德,忠臣輔佑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

由此,道門確立了世俗王庭的運行規則,並以十方叢林而督之,以四方天地爲貢,助有道者飛昇。

趙然不憚以最大惡意揣想,也許就現世道門而言,《道德真經》並非是最重要的經典,真正的核心典籍,應當是《想爾注》纔對。就他的眼光來看,張天師對老人家的註釋,是純宗教的,正是因爲把世人的理解全都從宗教的角度統一了起來,纔有了道門的存在。

好吧,胡思亂想歸胡思亂想,趙然已經深入道門,就必須融入這套思想體系之中,哪怕內心深處再不以爲然,表面文章也得好好作下去,就當是在讀這一世的考題和標準答案罷。

從《想爾注》讀起,趙然終於開始入了門徑。

第四十二章 令人暈眩的募資方式第五十七章 大禁術的威力第八十章 抓捕第十八章 江師父的小道消息第二十九章 佈道研究室第七十五章 刷經寺第八十八章 第三次談話第十四章 授籙第四十四章 夜談第七十一章 執法的條件(爲michyul加更)第十章 好戲正在上演第五十五章 至孝(爲吃飽撐着2013盟主加更)第八章 材料第五十五章 煉符第二十一章 重回無極院第六十三章 閱評第三十五章 我是一隻小小鳥第一百零五章 約鬥第三章 吃“大戶”(爲登峰見我盟主加更)第六十章 有人助攻第十六章 陣盤2.0第四十一章 丹木和完丘第三十三章 張雲兆的決心第七十三章 英雄救美第三十六章 董致坤的腦回路第五章 水合開發第二十九章 道聽途說?(爲我在故我在—月影盟主加更)第四十一章 丹木和完丘第二十一章 轉職的煩惱第三十六章 答不答應第七章 金山衛第二章 熟人熟菜第三十章 華雲館中事第一百九十章 軍輜(爲櫛風沐雨初心牢記盟主加更)第五十五章 煉符第六十章 脊樑第八章 道門修行理論第七十七章 天是灰色的第四十七章 圍攻(補更)第四十二章 責任重於泰山第二十八章 東線第十八章 畫符和煉器第九十四章 關於人事的一二第八章 大興土木第十一章 忙碌的又一個正月第一百一十章 送別第三十三章 膽色第四十七章 三項主張第三十九章 永鎮監院第四十三章 遷居工程第七十五章 刷經寺第一章 散骨丹第一百零七章 金丹第三十九章 開罵第三十三章 薛知客上天第十九章 慈善堂風波第三十二章 依據第二十八章 生活還要繼續第四章 正派和反派的角色互串第八十三章 不忘初心第五十五章 至孝(爲吃飽撐着2013盟主加更)第一百三十八章 武當第四十章 投緣不投緣第三十三章 膽色第四十九章 上觀第十五章 理直氣壯第三十四章 劍意第七十六章 分期付款第三十四章 同病相憐第四十四章 走走東方敬的門路第四十三章第八十章 君山衛第四十二章 二次聯手第九章 普真禪師第五十四章 拔度英魂第十八章 捉妖(下)第五十一章 老師的愧疚第八十一章 關照第七十三章 磨礪第六十四章 東方敬的召喚第二章 寶貝復活了第六章 身而爲人的煩惱第九章 神神叨叨第二十六章 老朋友們第十七章 涅槃大法會第三十八章 金記米鋪第五章 三位師兄第六十五章 一把手和二把手第九章 見召入青城第十九章 爲成安鳴不平第三十二章 再見張雲兆第八章 長蟲山第十五章 田園第九十三章 看破一竅第三十一章 西真武宮第一百四十六章 飛昇第七十一章 在天上聊天第六十五章 鐺鐺鐺鐺第七章 又是趙致然第三十六章 住持永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