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天的早朝,天空中飄着細雨,大臣們齊聚紫宸殿,共同聆聽聖訓。孔子文學網-..-李隆基發佈了詔令,命令左金吾大將軍董延光率軍出發。爲了表示信任,在御座之上,親手將自己佩戴的千牛刀賜給他。
李隆基的肢體語言很簡單,表達的意圖不言自明,如朕親臨,如果有人膽敢抗命,可以就地斬殺,不用瞎耽誤工夫報告。
對於皇帝的信任,董延光感‘激’的五體投地,長跪不起,幾乎流下了眼淚。
看到君臣二人演雙簧,右相李林甫在一旁默不作聲,猶如老僧入定,沒有任何表情。不過,他的內心盡是冷笑:傻小子,這是老夫給你挖的陷阱,好歹要跳進去,只要別崴了腳。
董延光可不知道自己已經一不留神踏進了陷阱,他的腦子裡被未來的勝利灌滿了,根本就沒想到,爲什麼那麼多的老將沒有一人對這事兒主動過的原因。
離開了朝堂,董延光興高采烈的到軍隊點齊了5000‘精’銳騎兵,然後,趁着明朗的好天氣上路了。
王忠嗣接到了詔令,不得不將手中的5萬‘精’銳步騎‘交’給董延光。但是,他想到這數萬大軍有去無回,埋骨他鄉,內心極爲痛楚。
董延光得到了軍隊和必要的給養,覺得不夠,又伸手管王忠嗣要更多的物資。
董延光的理由冠冕堂皇,“讓將士們拼命,沒有賞賜誰能玩活兒。將軍作爲隴右節度使,獨霸一方多年,自然有的是銀子,撥出一部分就是了。”
這話說的很不招人稀罕!王忠嗣冷然一笑,沒有搭理董延光。
王忠嗣的內心很複雜,想起了杜甫的《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戰爭是國之大事,不可輕動,他已經看得很清楚,吐蕃軍隊死守石堡城,唐軍的準備不充足,此戰必敗。如果自己拿出大批的銀兩物資,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將士們更要玩命,死的人會更多,因此,虛於委蛇,能不讚助的都不讚助,能少死一個就算多活一個。
董延光氣哼哼的走了,王忠嗣在隴右威望極高,他可不敢亮出千牛刀,儘管他想殺了王忠嗣一百回了,只能暗自生氣。孔子文學網他走得急,沒有看清道路,一頭撞上了前來請示工作的河西兵馬使李光弼。
李光弼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將領,瞭解歷史的人,沒有不知道他是我們民族最偉大的英雄之一。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少數民族出身。
李光弼是契丹族人,出生在營州,和安祿山是老鄉。但是,他不同於安祿山出身於草根,而是出身於貴族,身世可圈可點他的父親李楷洛是契丹酋長。
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爲契丹酋長,執掌‘精’銳的契丹軍隊,在武則天時期歸順了唐朝,拜左羽林大將軍,任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他以驍勇善戰出名,死於反擊突厥的戰爭中。武則天感慨他的英勇,追贈他爲營州都督,諡曰“忠烈”。
李光弼出身在貴族之家,受到了嚴格的教育,自幼爲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喜讀班固的《漢書》,掌握了豐富的軍事常識。初入軍旅時任左衛郎,以後任左清率兼安北都護,以治軍嚴格聞名於世。
李光弼目光如炬,看出了董延光的不高興,覺得要壞事兒,趕緊勸說王忠嗣,說道:“大夫一向以士兵爲重,雖然迫於皇帝詔命而分兵給董延光,卻不設立重賞,士兵怎麼會盡力攻城呢!皇帝對石堡城是志在必得,董延光的行動如果失敗,一定會歸罪於大夫。大夫財庫充盈,多年積累的財富無計其數,何必吝惜幾萬匹帛而不堵住董延光的進讒之口呢?”
王忠嗣坦然回答:“李將軍,我的計議已定,不要再說了。唐軍用幾萬士兵來換一座石堡城,得到它不足以制服敵人,失去它不足以危害國家,所以,我不願意拿幾萬人的‘性’命來保住自己的官職。府庫財物是官家的,沒有什麼捨不得的,我拿出的財物越多,死去的將士就越多,因此,我寧願怠惰軍心,這樣會少死幾名將士。即使受到皇帝的責罰,攫奪我的官職,貶到外地去做個小官,我也不會改變初衷。”
李光弼非常感動,感嘆的說道:“大夫能行古人的事,我怎敢再說話。”
戰鬥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打響,在隴右節度使軍隊的配合下,董延光率領‘精’銳的府兵猛攻石堡城,唐軍前赴後繼,不顧生死的奮勇突擊。
面對唐軍的瘋狂進攻,吐蕃軍隊也不含糊,據險防守,沒有後退一步。
吐蕃軍隊佔據了地利,唐軍血戰無功,死傷無計其數,最終部隊被打殘,再也沒有了繼續戰鬥下去的能力。
眼睜睜的看着石堡城巋然不動,吐蕃西海郡、大非川援軍又突破唐軍的阻擊,到達了石堡城下。
吐蕃軍隊勝利會師,實力大增,覺得取得了優勢,於是,耀武揚威的挑戰。
吐蕃軍隊氣勢洶洶的前來挑戰,董延光沒轍了,不敢單挑,只好下令撤軍,一溜煙撤出了數百里。
在撤退的路上,董延光發愁啦,自己的牛皮吹得山響,大有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氣勢。現在,損兵折將卻一無所得,他已經騎虎難下。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君子勇於擔當,而小人想方設法讓別人頂缸,自己在一旁看風景。董延光恰恰就是小人中的極品,他現在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惡人先告狀,把戰敗的罪名安到王忠嗣的頭上,向朝廷哭訴:王忠嗣手握重兵,不配合行動,處處刁難府兵,致使功敗垂成。
這一封告狀信到了宰相李林甫手中,他一眼就看明白了這是惡人先告狀,就是推卸責任。然而,李林甫非常嫉恨王忠嗣,得到了這個機會,豈能輕易放過!
其實,李林甫和王忠嗣沒有任何的個人恩怨,甚至‘私’‘交’很好,他們之間涉及的是骯髒的政治。自古以來,政治是最沒有人‘性’的東西,和這個捱上關係,什麼樣的感情都不堪一擊。
李林甫是一個真正的政客,絕不會讓感情‘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他已經清楚地看到,王忠嗣已經成爲了自己政治上的死對頭,而對於政治對手,絕對不能心慈手軟。
李林甫這麼想是有深刻歷史原因的,因爲大唐以武立國,很看重軍功,素有功勳卓著的邊將入朝爲相的慣例。
據史料記載:自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爲了防備邊帥專權,朝廷實行了“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的政策。但是,李唐朝廷對有功之臣是很寬厚的,立大功者常入爲宰相,如李靖、李績、郭元振、張嘉貞、張說、李適之等人。
李林甫的宰相當得有滋有味,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的滋味好極了,做夢都能樂出聲來,自然不希望王忠嗣‘插’一腳,王忠嗣越倒黴他的心裡越高興。
不過,李林甫可是老‘奸’巨猾得很,幹壞事很有主見,他很清楚,李隆基寵幸王忠嗣,你就說王忠嗣是白骨‘精’,李隆基也不願做孫悟空的。因此,這麼一封告狀信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要成功,一定得往裡邊撒點兒佐料才行。但這種壞事,李林甫是不會赤膊上陣的,在他的選項裡,有無數的“槍”,隨便找一根裝上火‘藥’就是了。於是,他唆使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說王忠嗣爲河東節度使的時候,曾揚言:“我與忠王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一起長大,當擁戴他做太子。”
李林甫的彈‘藥’裝得很足,目標很準,打到了痛處,當即將李隆基惹怒了。
唐玄宗李隆基發動了兵變,將父親推上寶座,隨後‘逼’迫父親讓位,纔得到了大唐江山。因爲自己的皇位是從父親手中奪過來的,因此,平時最忌諱兒子們覬覦皇位。因爲捕風捉影的疑神疑鬼,曾親自下詔處死了皇太子李瑛和其他兩個兒子,還處死了自己的‘女’婿。
現在,邊將公然擁戴王子,這是走自己當初武裝奪取政權的路子,這是李隆基不能容忍的。李隆基忘掉了和王忠嗣的親密關係,馬上詔令王忠嗣進京,隨即扔進大獄:“令三司推訊之。”
皇帝的意圖是什麼,大理寺正卿‘摸’得很熟,於是,王忠嗣被屈打成招。按大唐律例,謀反是大罪,應該處以死刑。
李隆基御筆硃批了一個“準”了,一代名將王忠嗣被剝奪了上訴的權利,打入大理寺的死牢,等待秋高氣爽之時就一刀剁了。
可憐,一代名將身陷囹圄,天地爲之垂淚。
李隆基心冷似鐵,這沒什麼好奇怪的,要知道,當時是“家天下”,國家就是‘私’有財產,“朕即國家”。在國家面前,容不得任何兒‘女’情長,危及朕的統治,就是危害國家和民族,就是太子也不能逾越這個禁令。因此,不管這個人是誰,觸動了皇權,他的命運就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