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清,你說說。”
弘治皇帝接連讓兩個朝廷重臣滾蛋回家養老去,也是讓朝野上下的官員一個個都心驚膽戰起來。
當官不容易啊,尤其是在大明朝想要當官只能夠考科舉,這很多大臣都是在三四十歲的時候才考上的,這頭頂上的烏紗帽來之不易,誰都不想就這樣輕易的丟了。
其實下去歷練、歷練也好,不就是走個過程嘛,反正大家其實都已經默認了現在的規矩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無非就是去地方歷練一番,走個過程,該升職還是要升職的,不管如何,都是要比其他官員要更快很多的。
沒必要爲了這個事情跟弘治皇帝死槓,這弘治皇帝難得提一件事情,也不是什麼特別過分的事情。
不就是改下翰林們以後的發展道路嘛,總歸來說,這大明朝廷的重臣以後還是出自他們這些翰林院的翰林。
“陛下所言有理!”
“這一次的疫情確實是暴露了很多的問題,適當的去歷練也是好的,多知曉百姓疾苦,對於官員來說也是好事。”
“更何況連太子都是從知縣、知府、布政使一步步的在歷練,大家也都該學習、學習。”
楊一清自然是聰明人。
“嗯!”
“說得好,太子原先是什麼樣的,大家相比也都知道。”
“但是現在太子經過了歷練,已經成熟了很多,翰林院的翰林們,作爲我們大明的重要儲備人才,自然也是要多加歷練,不僅僅要有才華,而且還要有治國安邦之能力才行。”
弘治皇帝笑着點點頭,然後看了看楊廷和說道:“楊廷和,你說說看。”
“陛下和諸公所言有理。”
“臣也以爲應該進行歷練,知曉地方的情況,體察百姓的疾苦。”
楊廷和心裡面一千萬個反對,但是嘴上卻是不能反對。
他熬了十多年前才重新來到朝堂,得到了天子的重用,他可不想就這樣回家養老啊。
所以即便是不支持,但也要表示支持。
他的心裡面很清楚守舊派的大本營就是翰林院,這些翰林們不需要什麼太多的考覈,升遷都是可以非常快速的。
可是一旦下放到地方去歷練的話,他們就要和地方的官員一樣參與考覈了,每年的稅收增長情況、人口增長情況、道路修建了多少等等。
這些都硬性的指標,如果想要升遷那就必須要幹出一些業績來,這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的變成了實幹派的人了。
這對於守舊派來說,肯定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了。
但天子的意思就是這樣,他也沒有辦法,更何況羣臣們還不是一條心,還有實幹派的官員在支持,沒辦法說像以前一樣,羣臣齊聲反對,縱然是天子也要收回自己的旨意。
“嗯,那此事就這樣定了。”
“從今以後,翰林院的翰林都必須要去地方進行歷練,只有表現優異者纔可以成爲朝廷重臣。”
弘治皇帝滿意的點點頭,隨即掃視一圈將此事給定下來。
羣臣有人反對也沒有用,朝中的主要大臣都沒有意見,少數人有意見也是毫無作用的,惹毛了,直接讓你回家養老去。
“現在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禮部左侍郎、山東布政使、南直隸布政使等諸多重要的職務都已經空缺出來,必須儘快補上才行。”
“韓文~”
弘治皇帝看着羣臣,想了想又說道。
“臣在!”
聽到弘治皇帝喊自己,韓文連忙站立出來。
“現在吏部尚書的位置空着,暫時由你來兼任,這一次就由你來擬定相關的人選名單。”
“臣遵旨!”
韓文一聽,連忙恭敬的領命了。
“退朝!”
隨即弘治皇帝大手一揮,也是懶得在這裡浪費時間了,直接退朝閃人。
羣臣見弘治皇帝離開,這才緩緩的推出金鑾殿,一個個面色凝重,皺着眉頭。
等出了金鑾殿之後,有很多的大臣都紛紛的趕緊去巴結起韓文來。
當然,韓文本身就是內閣首輔,平時就有很多的大臣巴結,但現在巴結的人更多了一些。
因爲這一次的人事變動非常大,空出了幾個重要的關鍵性位置。
wωω▲ttκā n▲C O
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禮部左侍郎這三個位置可都是尚書侍郎的位置,尤爲關鍵和重要,一旦可以做到尚書侍郎的位置上面,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有很多人都去巴結着韓文,想要讓韓文幫忙把自己給推到這個位置上面去。
此外,山東布政使和南直隸布政使,以及兩省的按察使、儉事、知府、知州等位置,也是空出了一大把。
這以後翰林院的翰林們又都要到地方去歷練了,這兩省可都是好地方啊,都是大明本土的身份,並且還都是富庶、平原之地,很容易都幹出業績來的。
可比黃金洲、澳洲、黑土省這些地方好太多、太多了,能夠到這些地方去歷練的話,那也是很不錯的。
所以也是有一大批的翰林們圍着韓文在哪裡巴結着,希望韓文能夠賞識自己,派自己到這些地方去歷練。
“真是一羣牆頭草!”
樑儲看着那些圍着韓文轉的翰林們,都忍不住鄙視道。
“都不容易啊,幾十載寒窗苦讀才中了進士,進了翰林,這自然是希望能夠步步高昇,位極人臣了。”
“現在制度改了,風骨也就丟了。”
楊廷和笑了笑感嘆道。
以前翰林院的翰林,那可以說是大明最牛的存在了,天大地大,翰林院的翰林們最大,連天子都不怕,也都幹頂撞,恨不得噴天子一臉唾沫,這樣才顯得自己鐵骨錚錚。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沒辦法吐天子一臉唾沫不說,這以後還要看着吏部的臉色了,想要升遷可沒以前那麼容易了。
“楊公,你還笑得出來。”
“這以後我們守舊派怕是要勢力大減了,這實幹派又要壓過我們了。”
樑儲無奈的搖搖頭,這個楊廷和,這個時候竟然還笑得出來。
“這樣其實也挺好的。”
“國家大事也不能真的由一羣只會寫文章的人來決定,有時候也還是需用那麼一些人去做一些實事的,否則我大明也不會有今日之強盛局面了。”
楊廷和笑了笑說道。
樑儲聽着他的話,再看看他一眼,這楊廷和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另外一邊,衆多的翰林們聚在一起,一個個愁眉苦臉的討論着以後下地方歷練的事情。
“這每一個地方都是不一樣的,在我們大明本土的十三省,這自然是更容易幹出業績的,以同樣的修路來說。”
“這北直隸和貴州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北直隸要修條水泥公路是很簡單的事情,都是一馬平川的,修起來簡單、資金也少,關鍵是北直隸這邊富庶,隨隨便便都能夠籌集到足夠的銀兩來修路。”
“但是在貴州就不一樣了,貴州這邊道路崎區,山地險要,修建道路就非常的難,而且耗費的資金還非常巨大,很難籌集到足夠的銀兩,只能夠靠朝廷的撥款。”
“所以啊,這去地方歷練的話,最好的自然是還是本土附屬的省份。”
“聽說去河中、黑土、南雲、西域這些省份也是很不錯的,這些身份的人口增長非常快速,這一塊可以拿不錯的業績。”
“唉,這好好的,我等清貴的翰林竟然要去地方歷練,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去了地方要做些什麼呢。”
“其實也就是那樣,無非就是要抓稅收、人口和基建這三塊,多收稅、多鼓勵生育、多修路和水庫什麼的就不會錯了。”
“那個童瑞知道吧?”
“知道,河南布政使嘛。”
“他就是靠着修河提幹出業績,河南境內的黃河兩岸都讓給全修了新的河提,這一次北方乾旱,他有趁機去清理黃河河道的淤泥、河沙,直接將黃河的河道都給挖低了好幾米。”
“因爲修河提修出了成績,以前的時候就很得劉晉賞識,所以一步步的做到了布政使的位置,估計這一次可能要當尚書了。”
“這修河道也可以?”
“是啊,這修河道和治國安邦有什麼關係,自古以來治國安邦都是要靠讀書才行啊,這修河道也只是一時、一地有作用而已。”
有翰林很是疑惑的說道,在他們看來,這治國之道嘛都在聖賢書裡面,按照書裡面所說的去做就可以了,修個河提、河道而已,根本就沒有什麼。
“這就實幹派的人觀念和思維了,他們覺得一個人所能夠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當一個個人都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合起來的時候整個社會和國家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童瑞在河南修河提、疏通河道,可能只是那一段黃河,但如果各地的官員都能夠如此的去做的話,整個大明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以後啊,大明的道路更多、更寬敞、這河提也不容易決堤、黃河不容易氾濫,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無數件小事匯聚起來的時候,,整個大明就發生了巨大改變了。”
“他們的信條是實幹纔有前途!”
“原來如此,看來以後還是要多向他們學習、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