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站。
“嗚嗚~”
伴隨着陣陣的汽笛聲,弘治皇帝等人乘坐的火車開始慢慢的減速,經過一個半時辰的行程,它終於抵達了天津。
“這就到天津了?”
張懋微微有些傻眼的看了看窗外,能夠清楚的看到外面的高樓大廈,也能夠看到遠處大地之上佇立的一根根朝天煙囪,還有滾滾的濃煙往天上不斷的排放。
可以確定,這就是天津。
現如今,整個北方地區,只有京城和天津才擁有這樣的景象。
可是再算算時間,這連兩個時辰都不到就到天津了?
“兩個時辰不到就到天津了?”
不僅僅是張懋傻眼了,劉健看了看窗外的一切,也是忍不住問道。
“這也太快了吧。”
李東陽跟着感嘆一聲。
“哈哈,那是當然~”
朱厚照一聽頓時就忍不住得意的說道:“火車修建的時候都儘可能的走直線,這大大的縮短了距離,其次火車走的是鐵軌,不需要和其它馬車之類的搶道,再者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機械的力量。”
“依靠強大的蒸汽動力,這點速度不算什麼,說不定以後還可以製造出速度更快的蒸汽機車,到時候可能連一個時辰都不需要。”
在這方面朱厚照還是很自信的,因爲他親自參與過蒸汽機車的研究,很清楚這蒸汽機車的技術發展過程,從最初的時候,力氣小、速度慢,慢慢的研究出了現在的強大蒸汽機車。
一旁的劉晉聽完,也是笑着直點頭。
後世的高鐵速度超過300公里每小時,京津地區的城際高鐵,只需要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從京城抵達天津。
現在這個速度,只能算是剛剛開始。
但對於這個時代而言,它依然是最快的速度了。
當然如果用八百里加急的話,速度肯定是要比它更快的。
可是那是緊急情況下使用的,並且只能夠用來運輸體積小、重量小的物品,但火車就不一樣了,它這是正常速度,而且還可以大量的運載人和貨物。
這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好啊,國之重器!”
“所有參與鐵路建設和火車製造的工匠朕都要見一見,有功勞的都報上來,朕重重有賞!”
弘治皇帝同樣非常的開心。
看看外面的太陽,依然高掛天空。
原本的時候,他還以爲這火車即便是速度快,這到了天津至少也是要傍晚了,但現在還是大中午就已經抵達了天津。
這速度,確實是不可思議,關鍵是還載着一大車的人。
“謝陛下~”
朱厚照一聽,頓時就高興的趕緊一本正經的行禮致謝。
“哈哈,你這頑皮的小猴子。”
弘治皇帝看了看朱厚照的樣子,頓時就忍不住笑了起來摸了摸朱厚照的腦袋。
自己這個兒子,他要是喜歡學習治國之道、爲君之道就更好了,只是他對這方面完全沒有任何的興趣。
好在自己現在身體好了,春秋鼎盛,有的是時間,等他長大一些了,想必會更好一些,而且還有劉晉、王守仁、楊雲等這些年輕的忠誠、有位大臣,他們也同樣年輕,只要有他們在,倒也不需要擔心多少。
他喜歡研究這些東西就隨他自己去研究這些東西。
以前的時候還覺得太子不務正業,只喜歡玩這些奇巧yin技,但是現在看來,這些東西的重要同樣非常巨大。
這火車一出,此後只要火車鐵路延伸的地方,大明的統治就會變的無比穩固,如此強大的運載能力,速度又如此之快,而且還可以繼續提高。
以後大明國土雖然廣袤無邊,但只要有火車,再遠的地方也可以朝發夕至,以後天下之物皆可以匯聚大明,我炎黃子孫再也無需被山川河嶽所阻隔、限制。
“父皇,我這可不是給我自己說話的。”
“我這是給所有參與火車研究、鐵路研究、建設的人說話,他們一直以來都被人稱之爲工匠,很多人的祖籍還是匠籍,身份卑微、低下,生活窮困而潦倒。”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最讓他們覺得絕望的是,他們明明爲大明的繁榮富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身份和地位卻一直得不到認可,他們的作用也是被人忽視。”
“工匠的力量被人稱之爲旁門左道,工匠研究出來的技術被稱之爲奇巧yin技,很多前人辛辛苦苦研究出來成果,很多時候都被人輕輕的一張嘴就給毀掉、否定。”
“這纔是最他們最大的傷害,也是身爲工匠最無奈的地方。”
“現在父皇說要接見他們,獎勵他們,這對於他們來說,這無異於是天大的恩典,讓他們多年來的努力,無數代人的付出得到了認可。”
朱厚照一聽,立即一本正經的向弘治皇帝說道。
這一點,朱厚照是深有體會到。
大明的工匠地位都是極低的,特別是那些被劃入匠籍的工匠,身份、地位非常低,日子也是極其的不好過。
很多人都後悔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對於祖上傳下來的手藝不僅僅不想學,而且還嗤之以鼻,覺得正是因爲這些東西,所以他們纔會過的如此低賤而卑微。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劉晉的出現,劉晉麾下的諸多產業對於工匠都是極其的重視,不僅僅給予他們高薪、高待遇,並且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很多工匠都成了學校的教授、老師,地位很高,收入又高。
故而劉晉麾下的諸多產業,總是不斷有新的技術和發明涌現出來,從造船廠到紡織廠,再到鋼鐵廠以及機械廠,這製造出來的東西也是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精密,作用越來越大,工匠的力量開始向世人展現出來。
也只有這些年,大家才逐漸的意識到了這些工匠的重要性,大明大大小小的造船廠都學習天津造船廠,重視木匠、培養木匠,所以纔有了大明強大的造船業。
大明大大小小的鋼鐵廠也同樣在學習密雲鐵廠,對鐵匠重視,這纔有了大明強大的鍊鋼企業。
但這些顯然都是隻看到了表面,工匠晉級只是最初、最表面的東西。
真正高段位的應該是科學家、是工程師,弓箭只是研究如何使用、打造東西,而科學家和工程師卻是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質。
當然了,現在大明還普遍都是用工匠一詞來說,唯有劉晉所創辦的諸多學校,已經逐漸的脫離原先工匠束縛向着後世科學家、工程師去轉變。
“說得好啊~”
“工匠的力量也是極爲重要的力量。”
“他們所研究出來的東西對於我們大明的繁榮富強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這蒸汽耕地機可以幫忙耕地,這紡紗機和織布機可以提高紡紗、織布的速度、效率,這蒸汽機可以提供強大的動力,帶動諸多的東西。”
“還有這火車,那更是國之重器。”
“這些都說明工匠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所掌握的技術並不是什麼奇巧yin技,而是同樣可以造福萬民的東西,也是真正值得肯定的大道!”
弘治皇帝看了看眼前的火車,再看看遠處的高樓,密集的煙囪,也是鄭重的點點頭表示了肯定。
以前總是被那些讀書人、文人們忽悠,覺得治國之道就是孔孟之道,所有和孔孟之道不相符的都是旁門左道,都是微末之道,不足爲道,也不值得重視。
然而這些年來所見所聞,也是讓弘治皇帝在思索,這到底是對還是錯?
孔孟之道真的就是萬能的?
靠着所謂的禮義廉恥就真的能夠長治久安、繁榮富強?
靠着仁義道德就真的能夠威服四海?
大明能夠有現在的這一切,所依靠的還不是強大的武力?
而之所以有強大的武力,一方面是進行了軍事改革,另外一個方面是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密雲鐵廠能夠製造出最強大的鎧甲和火器出來,沒有這兩樣東西,大明就很難征服四方。
以前是靠着孔孟之道,可是卻是內憂外患,對比差距太大了。
這也是弘治皇帝爲什麼對朱厚照如此寬鬆的原因。
朝堂之上對於太子也是頗有微詞,覺得太子專研微末之道,不尊孔孟,不學帝王之道、治國之道,這是不行的,經常有大臣上書要求弘治皇帝嚴厲要求太子,給太子擇名師以教導之。
但這些都被弘治皇帝給駁回,這都是弘治皇帝經歷了諸多事情之後,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決定。
畢竟身爲皇帝,他對於自己的接班人,那同樣是非常重視的,也是有着諸多嚴格要求的,不可能說真的放任不管。
之所以不管,那是因爲弘治皇帝覺得太子現在所學、所做的事情也是有意義的,對大明的發展也是有幫助的。
火車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有了火車,還愁無法鞏固大明的疆土?
聽到弘治皇帝的話,劉健、李東陽、謝遷等文臣一個個也是驚訝萬分,同時也是忍不住微微皺眉起來。
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獨大,排斥百家,但現在的情況來看,弘治皇帝似乎有支持其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