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3章 最後一課(中)

怎麼看待安史之亂?這個問題如果是問高務實,高務實一定會先思索隆慶問這個問題的出發點,然後根據這個出發點來考慮回答的傾向性,甚至還會考慮回答的時候不要把答案說得太全面,要給皇帝留下補充、發揮的空間,這是一名久歷官場的下屬能給出的最正經但也最官僚的答覆。

但朱翊鈞不是高務實,他不會考慮那麼多,也考慮不到那麼多,所以他一聽隆慶的問題,就毫不猶豫地道:“安祿山非我族類,其心自異,且其人狼子野心,辜負了一力重用於他的唐玄宗,罪該萬死!”

隆慶嘆了口氣,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說,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你要知道,安祿山原本不過區區一柳城雜胡兒,哪有什麼臨朝稱制的野心?這野心不是憑空而來,而正是唐玄宗一點一點給他的。”

隆慶認真地道:“唐玄宗以爲,漢臣讀書多,心思複雜,是以不可輕信。胡兒讀書少,心思單純,因此可以信賴。正是因爲這樣的用人態度,他纔會以莫名其妙的原因撤了王忠嗣,而事實上,王忠嗣若在,借安祿山十個狗膽,他也不敢反。因此安祿山之反,他自己固然罪在不赦,但歸根結底,在於唐玄宗一邊自廢武功,一邊泰阿倒持。”

“哦……原來是這樣。”朱翊鈞倒也容易受教,聞言點了點頭,又補充道:“高務實也和兒臣說過王忠嗣,他說後來唐朝平定安史之亂,靠的基本都是王忠嗣以前的部下。”

隆慶並不是打算給兒子講史,只是引出論點,所以便只點了點頭,就將話題轉了回來,繼續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此乃世間常理,安祿山當然也想往上爬,因此在他早年,也曾兢兢業業,爲唐朝鎮守邊關、安撫藩部,實有功績。但唐玄宗卻忘了,人的野心總是隨着實力增長一點一點的累積而來,他以爲自己給得起,也願意給,結果到頭來卻發現,安祿山已經不滿足於要當官、當大官,而是想要一步到位直接當皇帝了——這還能給嗎?”

朱翊鈞這時候終於想起來此前父皇曾經跟他說的話,道:“我明白了,所以那一次父皇就說過,要知道臣子想要的是什麼,譬如高先生那樣,他家世代官宦,名聲又好,想要的便是輔佐聖天子中興大明,以圖流芳百世——這也是一種野心,但卻是皇帝需要的那一種。”

隆慶高興地拍了拍手,讚道:“好好好,看來鈞兒的確明白了。不過你既然提到高先生,爹爹就還要補充一下。剛纔說,唐玄宗以爲漢臣讀書多,是以心思複雜,不可輕信,其實他這個想法未必全錯,也絕非全對,你可知道爲何?”

朱翊鈞當然不知道,立刻搖頭,並表示請父皇指點。

隆慶便道:“漢臣讀書當然是多的,可是唐臣之讀書與我明臣之讀書,本有不同……嗯,算了,這個我先不多說,我且說另外一點:漢臣於胡人之不同,有一個最大的區別:胡人以力爲尊,你比我力大勢強,我即尊你爲主;反之,我比你力大勢強,我便絕不能容忍你還在我頭上發號施令。”

朱翊鈞連連點頭,這個情況他讀史的時候已經發現了。

“漢人則不同。”隆慶道:“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仍然臣事殷商,何以?周公旦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也。可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攝政七年之後,交還大政於成王,何以?”

朱翊鈞道:“此前賢知忠義也。”

隆慶先點了點頭,卻又搖了搖頭,道:“知忠義固然有,卻未必盡然。你應該聽讀過白居易那首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可見這也要看人來,因此白居易才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不能因爲一個人當時表現很好,你便傾心相待,總要有一段時間細細觀察,看這個人究竟是個何等樣人。”

隆慶想了想,又道:“咱們還拿高先生舉例:高先生侍我於潛邸多年,忠心任事,這都不必說了……上次你曾問我,爲何當年徐階逼走高先生時,我沒有力持不允,當時我沒有明確告訴你原因,今天卻可以說一說。”

朱翊鈞想起來,上次父皇面對自己的這個疑問時只說“有時候,做大事總要有些犧牲”,不禁點了點頭,心裡有些期待,不知道父皇當初這麼做的真實原因。

隆慶嘆了口氣,道:“原因其實有幾項,不過其他的,今日都不必說,只說一條:前次高先生致仕,其實也是一場‘試玉’——是朕對他的最後一次試玉。”

因爲有前面說的那些打底,朱翊鈞這次一聽就有些明白過來了。

隆慶笑了笑,補充道:“甚至,連起復本身,也是這最後一次試玉的一部分。”

朱翊鈞連連點頭,這次他覺得自己是真的懂了,道:“高先生致仕,沒有一言以怨父皇,後來起復,也沒有一言以推辭,因此高先生對父皇,實在是忠心耿耿。”

隆慶點了點頭:“沒錯,所以爹爹那時候便完全確定了高先生的志向,就是做箇中興之臣,且極重臣節。他想要的,爹爹給得起,也願意給……所以,鈞兒你現在應該明白了,如今高先生能以首輔之尊兼掌吏部事,不是爹爹這個做皇帝的偏心厚予,而是他自己用行動、用表現爭取而來,這都是他應得的。”

朱翊鈞點了點頭,但忽然又有些遲疑起來,忍不住問道:“雖然如此,可是爹爹方纔也說過,人的野心是可能一步步增長的,雖然高先生忠義……”

“你是想問,高先生是不是也有可能隨着時間推移、局勢變化,而慢慢增長了野心?”隆慶笑着問。

朱翊鈞有些不好意思,覺得自己這麼懷疑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實在是太多疑了——多疑這個詞,在史書中歷來不是好詞。更何況,這個老臣還是他的伴讀高務實的親伯父,以他和高務實的關係,這就更顯得有些刻薄寡恩。只是,這畢竟是在和父皇“論政”,把疑問憋在肚子裡,好像也不太對。

隆慶卻不介意,反而有些欣慰,微笑着,溫和地道:“你能時刻保持警惕,也未嘗不是好事,只要保持理智,不以一言斷忠奸,不以一事定賢愚,便是可取的。”

然後頓了一頓,又道:“在大明,不論一個文官的權力有多大,你只要不放鬆兩點,就至少不必擔心這個人成爲王莽。”

朱翊鈞目光發亮,誠心正意地問道:“哪兩點?”

隆慶面色平靜,如古井不波,淡淡地道:“廠衛和京營。”

第125章 可戰方和(一)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291章 內閣調整計劃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第135章 蟻穴第115章 封爵?第145章 《取用疏》第227章 舊黨爭,新疑雲第093章 改革鹽務的契機第009章 原料來源(下)第099章 高拱秉國(下)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124章 拜訪薊遼總督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165章 父子不同範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171章 文治纔是我的專業第181章 壯士斷腕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173章 將計就計(下)第029章 何爲高門貴第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235章 臨別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047章 夜會劉顯(下)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159章 會元之爭(上)第4更第042章 料人如神(上)第022章 日講官上任啦(3更破萬)第106章 春遊踏青(上)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290章 蒲州急報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103章 紈絝之王(下)第175章 賣隊友的大汗第082章 上任之前(上)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046章 商政相連(下)第070章 西北望第153章 利用之法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中)第110章 背後的刀第061章 戚繼光車營第024章 政績量化(下)第011章 靠山吃山(上)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009章 你的面子不小啊第198章 二位“貝勒”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148章 一個好機會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034章 遭遇流民第099章 夜入皇宮第114章 暫攝州務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29章 遭遇響馬(上)第137章 以直報怨疏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128章 好消息第193章 女真局勢第119章 又是一年第196章 高陌彙報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下)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089章 吾家寶駒(下)第143章 新鄭新政(下)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七)第038章 盛名之下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25章 卻之不恭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下)第001章 新婚初日的談話第066章 天津開港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060章 張馮靠攏(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133章 毒毒毒毒毒第125章 重陽大會(上)第140章 九邊有兵幾何第138章 比嚴世藩危險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