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分田

唐寅對吳行之點點頭。

不知道是不是唐寅爲了自清,他從江南找來很多人,這些人天然是唐寅一派的。這些人充斥着雍國上下。唐寅特地將吳行之從澎湖調過來,從新成爲雍國的戶部尚書。當然現在沒有這個官稱。因爲整個雍國比較正式的,也就是澎湖縣。而大員這裡,根本就是軍事化管理。還沒有開衙建治。

吳行之點頭,說道:“分田了。”

唐寅在主持開荒的時候,從來是按軍隊來編制民壯的。以百戶爲單位一起勞作,此刻所謂的分田,也不過是將開出來的生田分給各人。將開出的荒田。

本來朱厚煌想分田每人十畝,這個數字是朱厚煌拍腦門想起來的。事到臨頭卻發現,根本不行。一來一人十畝地,未必夠一家人吃。二來,東雍的荒地太多,一人十畝,根本分不完。東雍是田多人少,故而唐寅與朱厚煌商議過,大手一揮,一丁百畝地。不過十畝之外的田地需要用錢來買,沒有錢暫時欠着,糧食有了收成之後,再補上便是了。

這些細節大多是唐寅的提出的,按朱厚煌原本的意思,直接分下去就行了,哪裡有這麼多的問題,但是唐寅卻不這麼認爲,一來是,許棟南洋之行還沒有回來,朱厚煌的財政問題,沒有根本的改善,這麼多天拖下去,吳行之手裡面只剩下四五萬兩銀子了。

這些錢對一個人來說,很多。但是對雍國這一個初生的政權來說,卻少之又少。

唐寅在任何方面都很節省,他的財政觀念就是熬,熬到秋收之後,有了一季收穫之後。財政危機就緩解多了。

這田地劃分,吳行之帶着手下的人,沒日沒夜忙活了好十來天,終於安排好了。將田地均分成一塊百畝,任每一家去挑,挑過之後,在自己選中的田上,插上自己家的標誌。然後吳行之親自去親自確定,並一一登記造冊。分發地契,這一件事情就算完了。

朱厚煌與唐寅不需要做什麼,只需主持一個儀式就行了。

朱厚煌戰在高臺之上,看着所有百姓都非常高興,一個個高興的漲紅了臉,好像是過節一樣。即便是老人小孩婦人也都來看,因爲這田地是一家人的最重要的東西,怎麼不選清楚嗎?

時不時鬧出一些小亂子,比如兩家因爲爭一塊臨水的田地,大大出手,這邊選中的又反悔了。因爲有朱厚煌與唐寅看着,這些人不敢大大出手。如果沒有兩人鎮,說不定都打出人命了。

“恭喜殿下,有斯土有斯民,雍國算是站穩腳跟了。”唐寅說道。

朱厚煌說道:“是啊。”

從出京到現在,雖然只過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但是這半年時間,對朱厚煌卻比兩輩子過得都充實。特別是開始分田之後。朱厚煌走到大員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向他跪拜,這些並不是儀式上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擁戴。雖然大員不過有數萬人,丁口不過一萬出頭。但是有這一萬人的衷心擁戴。雍國才所是站穩腳跟了。

有斯土有斯民才能算得上一個國家。

“只是並不是將田分下來就完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朱厚煌說道:“要建立健康的財政體系,要保證能從田裡面收上來稅才行。任何人都不能免稅。”

唐寅雖然腹誹朱厚煌想得太遠,想要收上來稅,最少也在明年了。因爲生田非耕種幾次才能變成熟田,否則根本收不上來多少糧食。明朝制度,開荒免稅三年,就是這個原因。

唐寅說道:“臣制度,吳行之在這麼上面很有天賦。這件事情可以讓他來做。”

朱厚煌點頭,說道:“的確,吳行之很得力。”吳行之這一輩子或許不能在數學上有什麼建樹了。不過朱厚煌吳行之其他天賦很在意。也許吳行之是數學世家出身,他吳家弟子一般都給人做賬房先生,對數字非常敏感,在澎湖就建立起一個基礎賬目體系。凡是吳行之處理過的賬目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他用得是四柱記賬法。還在朱厚煌的啓發之下,做出報表,讓朱厚煌幾乎無可挑剔。這一段時間,吳行之一邊自己管理賬目,還教授自己的手下,給朱厚煌培養出好幾個人才。

“回去,將史記張丞相列傳,送給吳行之。”

古代皇帝似乎都喜歡讓人猜自己的心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只不過是隱晦的表達一些意思而已。比如現在朱厚煌明明白白的給吳行之打雞血,許吳行之有宰相之位。

正如前文說過,在中國做任何改革,最好的方法就是復古,爲什麼是這樣,因爲但凡你想到的方法,在古代都已經嘗試過了。就拿國企拍賣這樣的事情,在宋代都已經有了,連侵吞國有資產的手段,都大差不差。朱厚煌對吳行之的期許,就是希望吳行之能如張蒼一樣,爲雍國確定一個完整,快捷的財政體系。

“對了。孤記得這一次,也給唐先生分田了,只是唐先生沒有接受?爲什麼?”朱厚煌知道,要想馬兒跑,就要馬兒吃草。朱厚煌也不會白使喚人,這一次開墾出了來的田地,朱厚煌沒有給自己留一畝,但是卻給自己手下的所有人都分了地。比如分給唐寅的地,是整整一千畝。其餘的人,是三百畝與一千畝之間,當然了這僅僅是開始。如果將來雍國有所發展,自然有更多的賞賜。

“臣家中無人,一時間也不知道找誰來打理這些田地。所以暫且不要,等家中人來了,再領田便是。”唐寅說道。

朱厚煌說道:“唐先生何不將家人從家中接過啊。分下去的田地,唐先生不取,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啊。”

唐寅一時間也很苦惱。是啊,他是朱厚煌手下職位最高的官員,上面分得地,他不去領,下面的人怎麼敢越過他去領地。而他領了,也沒有給他種地,哪怕他親自出手,也種不了一千畝地,他嘆息一聲說道:“臣膝下無子,老妻已喪,女友已經出嫁,家中無人主持,即便是有千畝良田也無人照應,如果領了田地之後,荒廢了,還不如不領。”

“歸根結底,還是缺人啊。”朱厚煌感嘆道。“等許棟南洋回來之後,孤就讓他去北方,將北方流民遷到東雍,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朱厚煌忽然想起了什麼,說道:“唐先生,東雍島上並不是沒有人。”

唐寅立即明白過來,說道:“殿下是說東雍上的野人嗎?”

朱厚煌在島上這麼多天,也將島上的土人摸清楚了。雖然說是土人,其實很多都是福建移民,分散在東雍西岸平原之上,當然越往北,越往東,土人也就越多,這些土人好像是上古夷人一脈。對於福建移民,這些人是可以收買的,其實與大員相距不遠的地方,就有一些福建移民的村落,這些天來,朱厚煌早已摸清楚了,不過這些人都是舉族而居的。朱厚煌覺得自己人口優勢不夠大,最好不要對付這些人,但是那些野人,卻不一樣了。抓過來當奴隸再好不過了。

唐寅說道:“教化蠻夷,也不失爲補充丁口的好辦法。只是這事情需要從長計議。不可草率。”

朱厚煌見唐寅沒有反對的意思,心中也安定了幾分,看來明代的文人,也不是什麼聖母婊。

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十八章 經緯【1】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四百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