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

嘉靖的聖旨很快就來到了東雍。

朱厚煌面對嘉靖的聖旨,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讓下面的人傳閱一番,問道:“諸位,北京那位的命令,我們該怎麼辦纔好?”

“殿下,我等何須理會?”鄭綏說道。

鄭綏是安南人,對大明皇帝本來就不感冒,他選擇了對朱厚煌表忠心。

“我東雍自成一統,國勢如此強盛,何須看北京臉色行事。以臣之建,殿下何不開國建制。與大明決裂。”

鄭綏自己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東雍與大明之間萬卻決裂對東雍未必是好事情,不過,鄭綏不管這些,鄭綏就是向朱厚煌表示,自己是雍王殿下的死忠。

開國建制,從此不理會中土是非?

朱厚煌當然想。

但是他依舊不能這樣做。最少他身邊很多人都不希望這樣。、

“殿下,東雍財政都是依靠與大明之間的貿易,如果東雍與大明斷交,恐怕東雍支持不下去啊?”許鬆第一個發言。雖然嘉靖已經下達措辭極其嚴厲的禁海令。但是許鬆並不以爲能真正封禁了大海,除非大明與清廷一樣,來一個沿海遷界,片帆不得下海。

但是在大明是萬萬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禁海令並不是高喊幾聲,下放幾個御史就能做到的。

當然了,如果雍王自絕與大明,又是另一回事了。恐怕雙方非交兵不可。

而且人心也是一個問題。

朱厚煌的眼睛掃過下面,很多人的眼睛不自然。

許鬆說的只是現實問題,而人心問題,比現實問題更重要。雖然朱厚煌官僚之中,南洋一系的比例的大增,但是真正的重臣,卻大多是來自大明。

朱厚煌說道:“孤知道,今後休要再提此事。孤是太祖血脈,豈能背棄祖宗之國?”

此言一出,朱厚煌分明感受到,有人鬆了一口氣。

朱厚煌明白,如果朱厚煌選擇脫離大明自立建國,下面的人很多人都會處於兩難之中。這幾年,朱厚煌也明白了一些事情,讓人保持忠誠的辦法,就是永遠不要去考驗他。

“殿下,”黃士龍說道:“征伐日本,取日本國王送到大明是下下之策,以臣之見,莫過拖延時間,我們可以加大在日本的存在,如果北京問起,就說正在辦,如果北京不問,那就正好。”

言歸正題。話題轉換到原來的問題之上。朱厚煌聽黃士龍說過,目光掃過衆人,最後落在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說道:“殿下,此事關鍵不在日本,而在北京。如今北京那位根基已經牢固了,楊廷和倒臺也就在一兩年之內,如果不根除北京與東雍之間的糾結,那麼東雍將來定然會永無寧日,臣想問,殿下可有靖難之意?”

“天下可有靖難之意?”這一舉話問道太石破天驚了。

朱厚煌心中一震,環視一週。

這是東雍重臣集會,該來的都來了,樞密院,長史府,少府的重臣都在,密密麻麻有幾十個人,不過有發言資格的不多,其他的人都是旁聽記錄而已。

“人多口雜,我即便是靖難之心,也不當在這個時候說出口,王師之意---”朱厚煌心中明瞭幾分,悵然一嘆,說道:“人心有餘,天命無常,孤之前受先帝之重,未嘗沒有登臨之念,只是事已如此無可奈何,如果強自去做,先不說,事有成敗,單單大明即將生靈塗炭。孤於心何忍,所以孤在天津就答應楊慎,如果,如能各自相安,孤終身不屢中原,老死海外。子孫後代皆如是也。”

王陽明說道:“殿下有此仁心,就請殿下派出使者,入北京朝貢,與大明修好。殿下畢竟是太祖血脈。如果與朝廷修好,則殿下南下之事,豈不是更順遂嗎?”

“殿下,臣贊成王大人的意見。”戚景通說道。

“臣複議。”俞大猷說道。

“----”一連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官員,紛紛出列都贊成朱厚煌的想法。

“好。”朱厚煌臉上不見喜樂,說道:“既然如此,第一往琉球增兵,去日本一趟,走一個過場,第二派遣使者去京師,向陛下告以孤王之意。”

增兵日本還好說,反正有劉老刀在前線領兵,又不是真打。但是派遣誰去京師出使,卻是一個問題了。

第一,這個人要是進士。必須文采風流。否則根本不被重視,第二,這個人必須對朱厚煌忠心耿耿。特別是第二點,是朱厚煌的顧慮所在,怎麼說啊?進士這名頭,在大明也好使的很,不,這名頭在大明比在東雍更好用。不得不說,朱厚煌吏試根本就在否定科舉。

雖然進士也被優待,但並不如從循吏受到重用。

朱厚煌很擔心一個進士去京師,他們都就不想回來了。讓朱厚煌不得不想起了唐寅,如果唐寅還在,這根本不是問題。唐寅雖然不是進士,但是江南才子文采風流,那是一等一的,再加上他不是進士,即便大明想撬牆角,也不大好用。

因爲即便嘉靖想,滿朝文武也不會願意重用一個非進士出身,有作弊污點的人。

出使北京的人選選了又選,最後選中了徐愛。

徐愛是進士出身,也是王陽明愛徒,朱厚煌覺得沒有對不住徐愛的地方,不到三十歲就是一方重臣,將來王陽明的位置,徐愛絕對有機會坐上一坐,但是在大明絕對沒有讓徐愛坐上大明首輔的機會,而且大明首輔的權力,未必比得上雍王長史。

朱厚煌信得過徐愛。

但徐愛離開星城,那麼該派誰鎮守星城啊?

朱厚煌人才短缺問題,從來沒有被解決過。朱厚煌最後決定讓羅軒暫時坐鎮星城。代替徐愛的位置,等徐愛回來。

徐愛就帶着東雍的殷切希望,乘船向江南而去,他會在江南轉運河,通過運河往北京而去,這一路上就需要一兩個月之久。

反正朱厚煌心中存了拖延的意思,也沒有必要急着去。

在會議結束之後,朱厚煌與王陽明單獨會談。

朱厚煌說道:“王師,今日忽然問孤有沒有靖難之意,是何意?”

王陽明說道:“看來殿下對京師那個位置,依舊念念不忘。”

朱厚煌知道,在王陽明面前,不用隱瞞什麼,因爲隱瞞,也隱瞞不了什麼。論心機,論人心莫測,十個朱厚煌綁起來也不是王陽明的對手,不如坦誠相告。

“不錯。”朱厚煌說道:“如果皇兄當初沒有將皇位傳給我的意思,我就不想了,但是偏偏皇兄一心要將江山社稷傳開我。我才能不如嘉靖嗎?我德行不如嘉靖嗎?看看嘉靖做的事情, 不過登基區區兩年,京營就弄成了什麼樣子,現在大明皇帝手中到底有多少兵權,他不知道嗎?”

“當初皇兄完全不理會朝中爭奪的底氣,他現在有嗎?如果不是皇兄當初打殘了蒙古,他現在就嚐到兵臨城下的滋味,如果再這樣下去,不出十年,嘉靖就能嚐嚐,烽火繞京師的滋味了。”

十幾年的時間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朱厚煌當大明皇族十幾年了,大明皇族的身份給他太多的便利。也讓他慢慢習慣了這個身份。看着大明江山,他有一種感覺,這是我家基業。

皇位,他當初想爭,卻想爭不到。不想爭的時候,去來到了他頭上,偏生有人將他給生生的奪走了。

每每午夜夢迴,朱厚煌都悔恨交加。不能自已。此刻全部說了出來。

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婚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