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傳播的效果有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百姓願意相信,就像每當朝代更替的時候百姓都會覺得活着太難了,大多數人都吃不飽飯,這個時候他們更願意接受流言的傳播,希望能夠改朝換代,有一個明君站出來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若是太平盛世那些作亂的反賊未必沒想過通過謠言造出聲勢來,但是老百姓都覺得這日子過得挺紅火的,誰也不願意出什麼亂子,從本心上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傳播這種謠言,也就導致了謠言根本傳播不起來。
很快明朝不是僞明的說法便在市井之中流傳了起來,因爲現在眼看着大明就要攻破周朝了,若是還念着周朝的好處那不是跟大明作對麼,好好的日子不過爲什麼要跟朝廷過不去?
而這個時候鳳閣有適當地放出了消息,大明朝的賦稅周朝低多了,而且第一年不收賦稅。
這一下原本就覺得周朝賦稅太重的人立刻就站了出來,什麼天下文運都是假的,只有到了自己手的銀子纔是真的,這個時代爲什麼讀書人有些看不起這些商戶便是這個原因,他們心中沒有仁義道德,只有能不能賺銀子。但是也不能說人家不對,人家辛辛苦苦起早貪黑,要是不佔點便宜圖個什麼?難道非得賠本賺吆喝?誰家裡都有一家老小要養活,不都是爲了活着麼。
而因爲皇權王朝統治的需要,必須要把這些商人壓下去,讓那些讀書人的地位高一些,這樣主動權纔會在朝廷手裡。畢竟這個時代,若是人人平等,大家都回去做生意,到時候用銀子買官就成了,朝廷在這些百姓眼裡還有什麼威信可言。
士農工商是朝廷弄出來的地位,只有那些讀聖賢書的士人地位高起來,所有人才會敬畏朝廷,朝廷纔好維持統治,若是每個皇帝都是明君自然沒事,若是皇帝昏庸無道,也就靠這些積攢的威信壓住那些百姓,只要有口飯吃,就不會有人造反。
而這些商人經商成功之後又要想方設法與當官的攀上關係,最常用的手段便是資助家鄉的讀書人,等這些讀書人成功進入朝堂,他們地位也能提高一些,這就是商人一輩子的最高追求了。
而這個時候最先波動的也是那些商人,周朝可是一刀一槍把江南打下來的,這江南最富庶的商戶哪兒能逃得過他們的屠刀,他們還有一個好處,那些大臣很少是江南人,沒有人爲那些商戶說話,這刀子還不是想怎麼割就怎麼割。
後來許多江南人不得已入朝爲官,這也是其中一個緣由,畢竟再厚實的家底也禁不住這麼割下去,家族再大也不能跟朝廷對抗不是。服個軟就能活得很好,這亂世之中顏面不值銀子,好好活下去才值銀子。
也有人上門去質問這些人怎麼能做這種事,這些人往往冷笑一聲:“與水太冷和頭皮發癢相比又如何?”
這兩個典故說的是東林黨魁錢謙益,傳聞當初滿清攻破南明,錢謙益與夫人柳如是相約自殺殉國,結果船至江中錢謙益伸手一試水溫,便言:“水太冷不能下。”後來滿清下了剃髮令,江南人人不從,錢謙益一日在家中對家人說頭皮發癢,出門不久歸來,已經剃成了滿清的辮子。
時人作詩嘲諷他說:“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錢謙益是東林黨的元老,又和黃宗羲這些人是知己好友。魏忠賢之後東林黨一家獨大,但凡是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東林黨人,人家這麼說,這些人又不能攻擊自己的前輩,只能黯然而出。
江浙的局勢就這麼開始暗流涌動,鳳閣那邊開始敬佩楊有財的眼光,當初皇上剛剛下令拆除孔府的時候,江南罵聲一片,鳳閣本想逆流而上,但是被擋住了,果然這才過了沒多少日子,這些百姓就改了口。
這一下他們纔算是明白,控制輿論的從來都不是那些百姓,還是一些大族,這些大族朝中有人,家裡也有人做生意,談論的自然都是利於自己的觀點。而他們是市井消息來源的主要渠道,想要改變輿論很容易。
當然這個舉動十分危險,一般來說朝廷絕對不會姑息他們,但是現在不同了,朝廷都被大明的軍伍給圍了,他們還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那些當官的估計都在做兩手準備,哪兒有功夫理會市井的百姓說些什麼。
就這麼在不經意間,人心就開始轉換,俗話都說人心思變,便是這個道理,百姓團結起來力量很大,但是他們的忘性也很大,要堅持不懈地做些什麼絕對沒那功夫,誰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要過,維持公平道義這種事有能力的人去做就好了,反正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也就忘了當初是怎麼隨着一起罵大明朝僞明的事情了。
周朝朝堂上的這些人也沒有想到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他們只是撤回了山東的軍伍,誰知道便被傳言說是在山東大敗,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市井又開始傳言大明朝乃是太祖皇帝正統,孔府的事情是人家的家事,如今的大明首輔就是孔府的嫡系子孫,相對而言,周朝可就不怎麼得民心了,賦稅又高,當兵的又沒規矩,活該被大明滅掉。
吳世璠氣得也不罷朝了,在朝堂上破口大罵:“你們出的都是什麼餿主意,咱們明明是聯合清朝夾攻之勢,如今被你們弄得竟然如此被動,眼看着朕就要成亡國之君了,你們看着該怎麼辦吧!”
胡國柱咳嗽一聲:“臣當初便說了,這件事不能這麼做,但是夏大人非要給高將軍一個準話,結果成了這種局勢,倒也不知道夏大人當初怎麼想的。”
他很聰明,若是把朝臣都捲進去,這件事怕是又要不了了之,只攻擊夏國相,很容易得手,只要皇上對他的寵信慢慢降低,那麼自己就有希望代替他。
夏國相聽到這裡也不甘示弱:“如今咱們好歹大軍齊全,若是真讓高大節在山東損兵折將,只怕坊間的傳言,就要成了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