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帥讓我來問候周朝將軍,聽聞你們在山東的戰事每日只是傷亡幾百人,我家大帥說了,在薊州鎮城下每日都有數千的傷亡,若是你們不會大戰,我家大帥可以教你們,但若是你們不敢打仗,趁早放下兵器投降,也好過在這兒硬挺着。”
高大節軍中的將領全都攥緊了拳頭,但是大家都知道現在不能動這個人,滿清退出關外也能活,但是他們若是沒了江南就只能去南洋背井離鄉,甚至去海里餵魚了。
就算是這個使者很無理,這些將領也不能真的打他一頓,有的時候忍耐比動手更難,這需要強大的自控能力。
高大節嘆了口氣:“這位使者你也看到了,我軍中的將士大多數都在上次山東大戰之中損失殆盡,現在都是新兵,我需要時間磨合他們,若是一股腦地衝上去也不過又是一場大敗,到時候反倒是漲了僞明的志氣,滅了自己的威風。”
“你們軍中到底什麼情況我管不到,但是你要知道,我們大清緊緊依靠遼東之地,就拿出了這麼多軍伍,薊州鎮都快被我們啃爛了,你們再這樣不溫不火地打下去,怕是我們殺到山東了你們還沒有殺到,到時候可不要怪我們不給你們面子了。面子都是自己掙得,不是靠別人施捨就能拿到手的。”
圖海派使者的時候也考慮到了一點,若是說自己這邊與大明軍伍還在勝負五五分之數,怕是對於周朝那些扶不上臺的將領根本就沒有什麼用處,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刺激他們,告訴他們大清就要打贏了,到時候順勢佔了山東,可就沒你們什麼事了。
這山東在高大節看來也未必有多重要,但是薊州鎮後面最大的城池可是北京,當初明朝與周朝拼命相爭的地方現在局勢轉換,成了清朝與周朝相爭的地方,可就不由得高大節不上心了。
“請回去轉告圖海大帥,就說三日之內,我一定讓他看到滿意的結果。”
“但願如此,那我可就告辭了。”說完那個使者頭也不回趾高氣揚地離開了高大節的大營之中。
看着軍中將領滿臉的憤慨,高大節笑了一聲:“沒什麼可怨恨的,本事不如人就得讓人踩在腳下,你們與其怨恨人家不如好好爭爭臉面,也好讓我在人家面前說話的時候硬氣一回。”
第二日高大節便發動了猛烈的攻勢,袁宗皓雖然有些驚訝,但是也沒有亂了陣腳,他可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到了他這個年紀已經不是熱血自大就能滿足的了,他的目標就是好好看着自己的皇帝光復這大明河山,到時候也算是沒有愧對太子爺的信任。
山東的局勢頓時就變得嚴峻了起來,這個時候王繼勇可有的忙了,一邊在野外牽制圖海,一邊還要隨時準備馳援山東,對圖海的牽制力可就少了很多。
薊州鎮的城池畢竟已經廢棄很多年了,自打滿清入關以後他就失去了原有的效用,原先的九邊重鎮都是用來防禦滿清和蒙古的,滿清入關還是因爲得到了蒙古的支持,所以這城牆已經很多年沒有修葺了,甚至爲了泄恨,當初還拆掉了一些防禦的箭樓之類的東西。
終於有一日,在圖海的猛烈攻擊之下,城牆直接就被火炮轟出了一個大洞,要不是城裡的弟兄拼死作戰,只怕圖海已經入了城了。
而且不單單是這一處城牆,別處的城牆也出現了裂縫,用不了兩三日,這城池就得被人推倒了。
張勇當機立斷,立刻帶人趁着夜色撤出薊州鎮,往南而去,圖海雖然同時得到了消息,但是因爲天色太黑了,再加上又有王繼勇的騎兵在一旁策應,想要追擊也沒有得逞。
所幸薊州鎮本來就是一座軍鎮城池,裡面的百姓並不多,後來雖然遷過來不少,張勇要守城的時候大多數人已經搬遷走了,誰都知道這城池若是守不住,城外的軍伍爲了泄恨一定會對他們動手的。
所以薊州鎮倒是沒有太多的百姓傷亡,只是這場大敗之後,張勇帶領掃北軍只能退守北京了,一時之間北京城內人心惶惶。
可不論別的,老一輩的北京人還記得清楚呢,當初李自成帶人也是這麼把大明的北京給圍上了,街上每天都有人喊賊寇過兩日就會退兵,但是第三天的時候就聽到一陣喊殺聲,賊寇就入了城,如今怕是要故事重演。
不過城裡的這些人倒還算是鎮定,畢竟大場面也都見得這麼多了,況且這年頭四處打仗,跑到哪兒都不安全,好歹這北京也是國都,無論是誰做了皇帝,大抵還能算得上天子腳下,日子都能過得去,若是跑到了別的地方,沒準還是逃不過這一劫,到時候可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那些人不敢屠北京,可未必不敢屠別的城池。
就連上那些大臣都穩坐釣魚臺一般,甚至還有幾個大臣發誓要和大明共存亡。
當然對於這些誓言程孝廉是一點都不信的,他們能活到這個時候就不可能是什麼忠臣義士之類的人物,否則滿清入關之後不會入朝爲官,滿清離開的時候也不會故意留下。
要知道這個年頭和幾十年後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爲顧炎武他們這些大儒的影響,許多讀書人在滿清剛剛入關的時候都以做滿清的官員爲恥,直到康熙中期以後風氣纔算是扭轉過來,這些漢人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了滿清的官,那就說明什麼氣節在他們眼裡不值一提。
不過這個時候還是需要聚攏人心的時候,程孝廉自然不會做哪些自毀城牆的事情,當即就給這幾個人封了官,而且還把他們的事蹟到處宣傳,表明大明君臣與北京共存亡的決心。
瞿嵩鍚協助張勇防禦北京城,孟軻和胡大刀則是得到了暗中的命令,一旦情況不對立刻護送着程孝廉南下,大明可不能再出一個崇禎帝了,要是崇禎帝當初不死在北京城,吳三桂也許根本不會放滿清入關,大明朝也許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