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回 名動天下

朝廷關於畿輔屯墾水田的爭議仍在繼續,這種現象在萬曆後期已經變得十分常見,政務廢弛、大量官吏出現空缺,固然與萬曆不開朝會有關,但這種浮議爭論,無法達成妥協共識,未嘗不是原因之一。

徐光啓進京以後,雖立即着手進行練兵,並奏練兵事宜十款,但朝廷並無糧餉放,苦於無米之炊,這才上疏請在畿輔屯田,以資練兵,原想着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也在朝上爭議不休。

今日,內閣召集議事再度爭吵半日,眼看着還是無法達成共識,徐光啓微微嘆了口氣,從自己的奏疏下面拿出一疊紙,拿在手中揚了揚:“本官這裡有一份天津城的小報,上面有許多采自民間的消息,諸位大人或許可以看一看,民間百姓是怎麼想的。”

徐光啓所說的“小報”,自然是《華夏商報》,《華夏商報》一連數期都在討論水田屯墾,引熱議,天津兵備道賈之鳳看到後,遂將其寄到徐光啓處。

“民心可用”屯田御史左光斗開口言道,隱隱有金石之音:“便是升斗小民,也知田地荒廢無益。”

左光斗尖銳的話語讓不少人皺起眉頭,兵科給事中趙興邦冷哼一聲:“左大人不會升鬥小民一般的見識?”

“屯田屯田,請問田從何來、人從何來、錢物何來、水從何來?”趙興邦伸手彈了彈薄薄的紙業,冷聲笑道。

“趙大人此言差矣。”直隸巡按盧謙大聲反駁:“枝河而西,靜海興濟之間,萬頃沃壤,皆荒爲黃茅白葦之區,何謂無田?今歲饑荒。京師流民不知凡幾,豈謂無人?屯田雖需投入,一年後便可自給。兩年後便有產出,積而十倍百倍,此萬世之法也,豈能吝惜眼前區區錢物?畿輔一帶,水患頻,治水田則可分而儲之,豈非大善?”

“盧大人,”禮科給事中李恆茂站了起來:“據下官所知。天津一帶。地各有主,其實並無田可屯。”

“可本官去看了,那些地都荒着”盧謙眉頭一皺,臉面漲得通紅。

“盧大人,稍安勿躁,稍安勿躁”看到衆人又爭了起來,方從哲擡起手往下壓了壓,緩緩說道:“可那畢竟是有主地田地啊,朝廷也不好拿來屯墾”

衆人盡皆沉默。知道擁有這些荒地地地主。是斷然不會平白讓出土地。而要朝廷出銀去購地。也是不能。

左光斗皺了皺眉頭。冷哼道:“肉食者鄙”

衆人不由都是皺起眉頭。這句話等於將他們全給罵了。

“其實尚有一法。”徐光啓輕輕咳嗽了一聲。揚起手上地報紙:“大抵開種之法有五:官種、佃種、民種、軍種、屯種。這上面有一法。大抵改自民種。由朝廷設法鼓勵民間墾種。如荒田減稅。獎勵。授官等。而不必朝廷深入參與。”

月牙河畔地李宅來了一位客人。據說是李家這一支地某個長輩。李老太爺。曾經做過天津衛地千戶。在衛所裡挺有影響。

在李家最艱難地那段日。這位李老太爺從來未曾露面。按照老人家地說法。他是在旁邊靜靜看着李彥起於憂患。沒有辜負他地希望。

明代宗法的影響很大,雖然作爲旁支,平常很少來往,但影響還在,看到李老太爺到自己家中,二丫很高興,李彥也只好陪着笑臉招待,老頭拿出長輩的架勢,愈顯出威勢。

“三娃,聽說你已經不去衛學了?”李老太爺端起二丫沏好的熱茶,瞥了一眼站在旁邊的李彥,搖頭說道:“這樣可不好,你是軍戶,若不讀科舉,成年後便要充軍。”

李老太爺的小兒二十多歲,一副老實巴交的樣,老太爺說什麼,他都跟着點頭:“嗯”

李老太爺輩分高,年齡也才五十多歲,一共有三個兒,大兒考上舉人,脫了軍籍,如今在南方做縣丞;二兒充軍,和李彥一樣都是小旗,不過也死在了遼東;只有這個小兒老實巴交,在衛所裡做鐵匠,雖然不是戰兵,但也可能被徵調,老頭就想着給他謀個出路。

明代的軍籍管理很嚴,想要脫籍並不容易,老頭想來想去沒有辦法,最後想到李彥這裡,也只是權且一試。

李老頭做過千戶,兒又考上了舉人,平日心氣較高,現在要來求小輩,面上抹不開,何況李家最艱難地時候,他又沉浸在喪之痛中,沒能幫上忙,也覺得心中羞愧,索性板起老臉,擺出長輩地姿勢。

李彥聞言笑了笑,躬身說道:“謝老太爺關心,不過,三娃如今已在軍中服役,錦衣衛。”

“哦”李老太爺拖着長長的鼻音,低頭飲了一口茶水,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錦衣衛也不算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高,三娃啊,讀科舉纔是正途。”

“吾兒李茂,可就是考上了生員,如今做了縣丞,在地方上也算一言九鼎,與州府的老爺都能說上話,可不是咱這種兵頭能比的,”老太爺放下茶杯,語重心長地說道。

“這個武官啊,終究是無法與文官比的。”

李老太爺因爲自己的兒是舉人,還做了小吏,所以就不怎麼看得上李彥這個錦衣衛小旗,這是明代文人特有的毛病,李老太爺也經常聽人這麼說,不然也不會用心培養兒讀。“老太爺說得是,”李彥微笑着應道,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縣丞也算是官老爺了。

李老太爺點了點頭,繼續語重心長地說道:“三娃啊,你很不錯,小小年齡便將這個家撐了起來,不過。這雜工商賈之事,畢竟只是賤業,你還小。別因爲這個誤了前程。”

明代商人的地位已經有所提高,但這話也說得不錯,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有條件讀地話,科舉一途始終是正道。

“工場裡那些雜事,平日少些參與,不過這份基業也不好放棄,所以呢。老夫就想着讓李盛來幫你照看着。畢竟是一家人,你也好有時間讀,”老太爺端起茶杯,低頭飲茶,眼睛地餘光卻瞟着李彥,等他回答。

李彥看了李盛一眼,後者戇厚地點了點頭,“嗯”了一聲。

李彥琢磨着老頭的意圖,就李盛這個樣。應該不是指派來謀奪他產業的,可能是想謀個出路,畢竟軍匠的日不好過,就是這派頭也太大了些,不知道今後好不好相處。

李彥想了想,微笑着說道:“那就請……四爺爺到興華坊,先做個管事好了。”

軍匠想要脫籍很難,興華坊隸屬錦衣衛,到那裡依然是軍匠地身份。受到的待遇卻全然不同。李老太爺想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不過又覺得李彥說得太容易了:“好是好,老夫在衛裡還是能說上話地。只是,錦衣衛那邊……”

“放心,晚輩在錦衣衛那邊還是能說上話的,”李彥總覺得老頭語氣怪異,不由自主學了一句。

“哦,那就好”李老太爺有些不悅,覺得李彥說得太輕鬆,不知道能否做到。

不過,他也只是嘗試一下,並沒有抱太多希望,加上性格問題,也不好意思多說什麼,還覺得面上不好看,乾笑了兩聲才道:“以後有什麼事,都可以來找老夫,老夫在衛所裡還能說得上話,李茂雖然在南方做官,不過本地地官吏也要給點面。”

“你這動靜鬧得大了,官面上沒人照顧着可不行,”李老太爺說了這些話,才覺得腰桿又直了些,他畢竟有個縣丞地兒,要說到巴結,也是李彥來巴結他纔是。

李老太爺這麼想着,說話也流暢起來,反而顯得更加自然,露出他原來當兵時的風采:“這事情你看着辦,能成就成,不成就算了,反正是個軍餘,不用打仗就好。”

說着又嘆了口氣:“哎,也不知道遼東什麼時候能太平,吾家李二與你大哥,都葬在遼東,也不知道還能不能接他們回來安葬。”

李彥與李家老大並沒有什麼感情,可看着老頭強忍淚水,也能感受到對方悲涼地心情,不由溫聲說道:“老太爺您請放心,三爺爺的事情,三娃一定會辦好的。”

“呵呵,那就好、那就好,辦不成也無所謂地”老頭也覺得情緒有些激動,連忙藉着喝茶做了調整,對於李彥地話,他也只能聽着,相信他會認真去辦,能不能辦成可就難說了。

“三娃,你小出名了,今天咱們不醉無休,”駱養性大聲嚷嚷着從外面闖了進來,似乎沒有看到一旁的李老太爺和李盛,撲上來抓住李彥的肩膀搖了搖:“哈哈,大哥早就說過,你小不是池中之物。”

“大哥,你在說什麼呢?”李彥齜了齜牙,想着最近也沒做什麼能讓駱養性吃驚的事情。

李老太爺看到駱養性舉止癲狂,不禁從鼻孔裡出一聲冷哼:“三娃,這個小是誰啊”

“你又是誰?”駱養性似乎纔看到屋裡還有其他人,大咧咧地反問了一句,不等有人回答,已經從身上掏出一疊紙,拍在李彥胸前。

“看看,快看看這個,三娃你寫的策論登在邸報上了。”

邸報?剛要作的李老太爺頓時打了個激靈,他知道邸報是朝廷給百官們看的,上面登着的都是大官的奏疏,像他兒那樣品地小吏,甚至是州縣官員的奏疏,也基本是不可能登上邸報。

能登上邸報的,可都是皇上閱覽過地。朝廷認爲很重要的,還沒聽說有誰的策論能登上邸報,這怎麼可能?難道這個李三娃能通天嗎?

李老太爺這邊驚疑不定,李彥已經接過那份邸報看了看,原來是朝廷議事的時候。有人提到了《天津商報》,上面確實摘抄了報紙上的一些內容,並提到商報地主編是李彥。

李彥倒沒有覺得如何。大略看了兩眼,擡頭看到李老太爺吃驚地樣,便給駱養性介紹道:“大哥,這是小弟同宗地老太爺,那是他地小兒,天津衛地軍匠。”

“老太爺,這是俺的義兄,錦衣衛千戶駱養性。”

“啊。原來是駱大人”李老太爺連忙拱了拱手。能做到千戶,已經可以在衛裡說上話,通過這個門路,說不定真能將他小兒的軍籍調過來。

“大哥,老太爺的兒是天津衛的軍匠,手藝不錯,小弟想要過來,你看行不行?”李彥又緊接着說道,覺得這輩分挺討厭的。總不能讓駱養性也跟着叫老太爺、叫爺爺。

駱養性倒是不在乎,大咧咧地說道:“既然是三娃宗裡的長輩,就是俺駱養性地長輩,這件事好辦,明個和張文學說聲便是。”

看來這個錦衣衛千戶與天津衛地指揮使交好,那就好辦,李老太爺心中一喜“那就謝過駱千戶了。”

駱千戶?李老太爺突然想起衛所裡有人說起過,天津錦衣衛有個姓駱的千戶,是錦衣衛指揮使的兒。莫非就是這個駱千戶?

“哈哈。你們要謝就謝三娃,以後有什麼事情儘管說。都是一家人,哈哈”駱養性大聲笑道。

李老太爺越想越覺得駱養性就是錦衣衛指揮使的衙內,想到能巴結上這層關係,不禁喜笑顏開:“呵呵,那老朽可就不客氣了,駱大人和三娃真是親熱啊。”

李老太爺說笑着,看向李彥的目光也變得異樣起來,看到李彥和駱養性有事,正想告辭,外面突然有家丁來報:“少爺,天津兵備道賈大人派人送來了請帖。”

天津兵備道?李老太爺這回又生生打了個寒顫,天津兵備道是天津地區軍民政務的最高官員,天津衛指揮使的直接上官,而且還是文官,比縣丞不知高出幾個等級。

“三娃,這個賈之鳳也想要屯田,請你去肯定是爲了這事,說不定還是京裡的意思,”駱養性呵呵笑道。

這話聽在李老太爺的耳中,可就更加不得了,原來李三娃不僅認識這些大官,還能參與到朝政中去,能以庶民身份參與朝政地,那豈不是、豈不是東林的那個顧、顧什麼來着?

李老太爺心中想着,後背不禁弓了起來:“三娃,你有事,老朽這就告辭,李盛的事……”

“老太爺,你就放心,”李彥笑了笑,這回李老太爺再無任何懷疑,真的放下了心思,也慶幸今天走了一趟,不僅解決了小兒的難題,還重新與李家結上關係,以後大兒的升遷,說不定還能起到作用。

這個時候,李老太爺再沒覺得面上不好看,就算要請晚輩幫忙又如何,那可是能在邸報上表策論,認識錦衣衛的衙內,天津兵備道親自來請帖的人物,能夠求着,還是他的面。

朝廷地邸報一,《華夏商報》立刻變得天下皆知,本身就是個新鮮物,容易引人關注,又在朝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無論是反對者也好,支持者也好,甚至是中立者,都開始關注這份類似於邸報地民間小報。

明代的言論氛圍通常比較寬鬆,《金瓶梅》可以出,《焚》也可以出,但人治地缺陷就是太隨意,譬如李贄半輩都在宣揚異端,一直安然無恙,到老了卻因爲政敵報復,慘死獄中,對方找到的理由,便是他的異端學說。

再比如明代的講學氛圍很濃厚,但也生過三次大規模禁燬院的行動,張居正做過,魏忠賢也做過,都是緣於政治鬥爭。

萬曆末年的政治氛圍相對來說,較爲寬鬆,以東林院、關中院、江右院、徽州院爲代表的院講學正處於鼎盛時期,朝中的政爭與民間清議往往互爲表裡,這期的邸報一出,很快有人對《華夏商報》的立場表示讚賞,同樣的,也會有很多人進行反對,但沒有人會忽視這份小報。

有不少的人選擇寫信給李彥,闡述自己的看法,李彥就徵求他們的意見,然後將這些看法,不管是哪種立場的,都刊登在報紙上,並在報紙上聲明,凡是寄給報社的,均默認爲同意在報紙上表,如果是寄給李彥個人,只有特別註明的纔會在報紙上表。

採用這種做法以後,報社收到的函件一下就多了起來,報紙的版面也順勢增加到十六個頁面。

與版面同樣在增加的,還有《華夏商報》的銷量,一下從兩百多份,飆升到五百份,然後是加印,逐漸增加到六百份、八百份、一千份,直到一千兩百份,銷售的範圍主要是在北直隸各府縣、山東、河南,以及南直隸地區。

在南直隸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翻版的《華夏商報》,特別是江南一帶,本就是刻印最達的地區,不僅有翻印,還出現很多類似的小報,有《金陵聞報》、《江南新報》、《姑蘇報》等等。僅僅是一個月後,一份重量級的報紙終於在無錫問世,那就是東林院主辦,高攀龍主筆的《東林報》。

《東林報》憑籍東林院的影響力與人脈,幾乎行伊始,便立刻越渠道並不完善的《華夏商報》,成爲行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報紙。

不過,《華夏商報》藉着先行者的優勢,以及鮮明的辦報特色,海納百川的各色內容,依然在逐漸擴大着自身的影響力,成爲少數可以與《東林報》相媲美的報紙之一。

而隨着這一切的生,李彥也終是名動天下。他也知道,他真的撬動了歷史,然而歷史到底會朝着哪個方向展,他還是不敢確信。

天津兵備道衙門的後院,現任兵備道賈之鳳府第的客廳中,李彥端起酒杯,向桌上的賈之鳳、河間府通判盧觀象敬了敬:“賈大人、盧大人,草民敬過兩位大人,祝兩位大人一展宏圖,步步高昇。”

賈之鳳與盧觀象聽到這番直白的恭維,都是微微一笑,端起酒杯相對而飲,賈之鳳放下酒杯,微微笑道:“賈某但求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是足矣。”

盧觀象笑着對賈之鳳道:“賈大人高風亮節,乃是吾輩楷模。”

“盧大人見笑了,”賈之鳳在這裡官位最高,舉手投足都是瀟灑自如,他笑着看向李彥:“依本官看來,三娃纔是吾等的楷模,身居鄉間,以一份小報攪動政局,造福百姓,實乃千古罕見,千古罕見啊”

李彥連忙端起酒杯:“賈大人見笑了,草民不過是偶爾興起,胡鬧而已,那上面的觀點,也不過是採自各位大人,草民實在是算不得什麼,算不得什麼”

賈之鳳笑着擺了擺手:“三娃你不用自謙,這份《華夏商報》,可謂開天下之先河,廣載天下近事,則閱者知全地大局,與其日新月異之跡。爲士知強盛弱亡之故……好,甚好啊”

李彥淡淡地笑了笑,知道賈之鳳請他來赴宴,定然不是爲了討好他,肯定還有其他的事情。

“三娃,”果然,酒酣耳熱之際,賈之鳳突然臉色一正,對李彥說道:“朝廷有旨,向本官與盧大人詢問畿輔屯墾一事,本官想問問你,對此事可有什麼條陳?”

PS:友情推薦《覆唐》,號:1190112

且看秉行着低調纔是最牛逼的炫耀這一句話的穿越者張宏,

如何從泛泛布衣貧寒少年之輩最終俯瞰大唐天下,

終將顛覆萬古流芳的開圓盛世。

第65回 誰人得勝第11回 換 田第227回 身死第84回 風力水車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19回 海外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218回 前夜第117回 殺傷策第159回 東江攻略第140回 戰略爭端第183回 加官進爵第225回 圖窮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20回 助陽第44回 大殺四方第173回 惡劣形勢第150回 產業升級第235回 言論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19回 海外第193回 秋季攻勢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68回 人才路線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257回 舉子第239回 辯論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132回 請戰遼東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71回 皇孫來訪第222回 民主第9回 炒 蛋第6回 後 臺第170回 江畔激戰第67回 軸承計劃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07回 對策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214回 問罪第59回 寶鎖問世第248回 追隨者第249回 私宴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30回 農事第54回 三日製鎖第2401回 內監第38回 驚天發現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64回 簡易溫室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251回 風起第104回 欲練兵第228回 見駕第247回 對手第2402回 格物院第151回 擴軍備戰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98回 單車少年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2回 種菜第205回 回京第131回 工廠投產第83回 新的征程第240回 商稅第153回 炮打復州第71回 皇孫來訪第211回 進城第255回 屠刀第210回 針對第59回 寶鎖問世第216回 後路第182回 挫敗建奴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221回 表決第33回 天價番薯第247回 對手第9回 炒 蛋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13回 兵戰遊戲第50回 特務頭子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81回 酒樓開張第224回 安排第90章 報紙發行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27回 身死第4回 尋仇第2回 種菜第69回 路遇老農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208回 兵鋒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60回 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