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科舉,向來由禮部組織,雖然禮部的事情,李涉太多,不過作爲內閣次輔,他還是提出一些建議,有的也深受歡迎。
與往年不同,今科參加會試的舉子,可以選擇入住新城學院區的宿舍,這裡本來是爲學院求學的學生準備的,這次便正好向舉子們開放,提供給他們暫住。
經過幾個月的建設,多數爲二到三層的學院建築,已經像雨後春筍一般,在新城所在的地方拔地而起。這些建築都不算高大,所以建造起來也快,當然,這只是未來學院區的一部分,爲了趕時間,並沒有那麼精雕細琢。
李彥固然想一步到位,打造一座恆久流傳的經典學區,不過同傳承相比,眼下最迫切的,卻是打開新學的局面,所以在他的要求下,幾所高等學院的校舍,纔會以驚人的速度出現在新城的地面上,甚至來得及接待各地前來京城趕考的舉子。
能夠成爲舉人,獲得參加會試的資格,這些考生的身份、地位已然不同尋常,李彥至今依然記得《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以後,居然得了失心瘋,之後他的人生就好像戲劇般的發生了變化,不僅受到衆人景仰,甚至還有大戶送銀,就連見了本地的父母官,也能直起腰桿。
有句話說得好,實往往比小說更加戲劇化,在現實中,一旦中舉,還會出現周圍相鄰紛紛投靠,甚至委身爲奴的現象,其原因無非就是爲了免稅,這也是舉人的一項特權。
有明一代,舉人可以直接:官,雖然說到了王朝後期,由於讀書人越來越多,科舉作爲獨木橋士和舉人越來越多,舉人想要做官,通常都是比較低級的芝麻官,可不管如何中舉就是獲得做官的資格證書,誰都小窺不得。
通常來說,舉趕考籌措盤纏還算比較容易,畢竟是可以當官的人了;只不過個人情況不同,家境貧寒的讀書人就算能得一些贊助,或者借到銀子,趕考的路途遙遙,吃飯住宿、交友遊玩,花費不少,何況也有些自負風骨的舉子未必肯接受別人的“贊助”,來到京城,也會有窘迫的時候。
年會試前後,京城的旅館住店錢、房子租金,甚至市面上的物價,都會隨之而水漲船高,很多舉子爲了安心讀書,也不會吝嗇那點錢竟寒窗苦讀十餘載、幾十載,而今是最重要的時候,總不能因爲一點錢,而影響一輩子,甚至關係到家族、後代的大事。
世只看到高中者的風光不知道每年趕考的舉子當中,落第者不知凡幾些舉子在考中之前,居住京城生活又是如何的窘迫。
正因爲如此。一些發達之後地顯貴纔會在京城組織本地地會館。會館地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照顧本鄉本土進京趕考地舉子。
不管是當地富紳地贊助。還是會館提供地便利。都爲舉子上進途中提供了很重要地幫助。自然也容易結成更緊密地關係。這就好像民主制度下面地政治贊助。不說定有所求。但關係地存在。本身就是最大地資源。
李彥自然不會以爲他能改變華夏講究關係地傳統。但是開放學院區地宿舍。爲進京趕考地舉子提供一些方便。以及另外一種可能。還是能夠做到地。
當然。他地目地也並不僅僅如此。在剛剛建成地學院區。已經確定會有多家學院入駐。包括華夏社創辦地華夏書院。華夏精工坊創辦地華夏工學院。以及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後者地名譽院長會是大明地皇帝朱由校。而大明皇家格物院也將進駐學院區。
雖然同後世地大學城動輒好幾所院校相比。這個規劃中地學院區只有三家學院及一家研究院。也就是大明皇家格物院。不過在李彥地設想中。這幾所院校各有側重。也算是構建了一個比較全面地學科基地。
其中華夏書院側重於傳統地儒學、理學。用後世地話來說。那就是屬於文科類院校;而華夏工學院同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就是理工科了。華夏工學院側重於應用技術方面。也是所謂地工科。而格物學院則主要是數理基礎學科。也就是所謂地理科。各有側重。也就形成比較全面地學科體系。
舉子們入住學區以後,都以不同的目光好奇地近距離觀察這些突然出現的“學院”,就發現這裡的學校跟他們見到過的完全不一樣,學習的東西並不
儒學,而且學習的方式也更加靈活。
讓李彥感到有些失望的是,大部分舉子對華夏工學院、皇家格物學院興趣缺缺,即便是有人關心格物學院,也只是對這所學院冠以皇家的名字感到好奇,當得知學院並非皇家弟子求學的地方之後,倒覺得名不副實。
李之藻給李彥從工部主事任上,抽調負責學院區的建設,並擔任皇家格物學院的院長,因爲官職品級並沒有下降,李之藻對此倒是沒有反對,他跟徐光啓一樣,都長於學術,而短於爲官,由他來操辦學院的事情,倒是搞得有聲有色。
“舉子畢竟都視科舉爲正途,對工學院、格物學院看不上也是正常,倒也並非都不關心,這幾日觀察下來,也有人經常出現在學院,打聽一些時間,特別是江西有名舉子,幾乎都有些沉~了!”李之藻雖然身爲格物學院的院長,其實他也是覺得科舉纔是正途,格物一道,還是偏門。
晚明時期,重視經世致用的學者文人並不少,不過,這也並不代表他們的觀念已經超越了傳統,譬如徐光啓、李之藻都是這樣,雖然本身的學術水平很高,也很重視實學,但是卻依然將學而優則仕看得很重,而且都做到了不小的官。
李彥聽了頓時神一振:“哦,這舉子是何人?他關心的又是什麼?本官倒想認識一下。”
前面聽說無人關心工學;和格物學院,李彥確實挺受打擊的,沒想到李之藻話風一邊,竟然還有下文,還是不錯的好消息,李彥馬上高興地問道。
當然,他的目也並不僅僅如此,在剛剛建成的學院區,已經確定會有多家學院入駐,包括華夏社創辦的華夏書院,華夏精工坊創辦的華夏工學院,以及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後者的名譽院長會是大明的皇帝朱由校,而大明皇家格物院也將進駐學院區。
然同後世的大學城動輒好幾所院校相比,這個規劃中的學院區只有三家學院及一家研究院,也就是大明皇家格物院,不過在李彥的設想中,這幾所院校各有側重,也算是構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學科基地。
其華夏書院側重於傳統的儒學、理學,用後世的話來說,那就是屬於文科類院校;而華夏工學院同大明皇家格物學院,就是理工科了,華夏工學院側重於應用技術方面,也就是所謂的工科,而格物學院則主要是數理基礎學科,也就是所謂的理科,各有側重,也就形成比較全面的學科體系。
舉子們入住學區以後,都以不同的目奇地近距離觀察這些突然出現的“學院”,就發現這裡的學校跟他們見到過的完全不一樣,學習的東西並不侷限於儒學,而且學習的方式也更加靈活。
讓李彥感到些失望的是,大部分舉子對華夏工學院、皇家格物學院興趣缺缺,即便是有人關心格物學院,也只是對這所學院冠以皇家的名字感到好奇,當得知學院並非皇家弟子求學的地方之後,倒覺得名不副實。
李之藻給李彥從工部主事任上,抽調負責學院區的建設,並擔任皇家格物學院的院長,因爲官職品級並沒有下降,李之藻對此倒是沒有反對,他跟徐光啓一樣,都長於學術,而短於爲官,由他來操辦學院的事情,倒是搞得有聲有色。
“舉子畢竟都視科舉爲正途,對工學院、格物學院看不上也是正常,倒也並非都不關心,這幾日觀察下來,也有人經常出現在學院,打聽一些時間,特別是江西有名舉子,幾乎都有些沉~了!”李之藻雖然身爲格物學院的院長,其實他也是覺得科舉纔是正途,格物一道,還是偏門。
晚明時期,重視經世致用的學者文人並不少,不過,這也並不代表他們的觀念已經超越了傳統,譬如徐光啓、李之藻都是這樣,雖然本身的學術水平很高,也很重視實學,但是卻依然將學而優則仕看得很重,而且都做到了不小的官。
李彥聽了頓時精神一振:“哦,這舉子是何人?他關心的又是什麼?本官倒想認識一下。”
前面聽說無人關心工學院和格物學院,李彥確實挺受打擊的,沒想到李之藻話風一邊,竟然還有下文,還是不錯的好消息,李彥馬上高興地問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