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畢自嚴已經是李彥的老相識,畢自嚴在天津而天津作爲遼戰餉糧中轉之地,對於遼戰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爲統籌後勤的一方大員,畢自嚴對遼戰的局勢可謂知之甚深,遼東戰局這些年來的變化,更是瞭然於胸。
畢自嚴最初擔任天津巡撫,是從遼瀋之戰失利以後,臨危受命,其時,他的任務不僅是籌餉運糧,還要面對整個遼南淪陷的惡劣情況,後金很可能從海上突襲天津等沿海地區。當是時也,大明上下可謂一片慌亂,束手無策。
到熊廷弼再次出山經略遼東,提出三方佈置之策,畢自嚴也是竭力配合。
也是在那個時候,李彥自請出關,領軍一個營,趕赴遼南,一戰取金州,再戰殺敵數千,立下赫赫戰功。
隨後,廣寧戰敗,熊廷弼、王化貞在遼西失地千里,遼戰似乎到了山窮水盡、從未有過的惡劣境地。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李彥和遼南似乎橫空出世,一步一步地,讓遼戰的格局漸漸生改變,時至今日,以往處處烽火的遼東,捷報頻傳,建奴似乎已經驢技窮。
作爲後勤方面的主官,畢自嚴感受最深的並不是戰場上敵我形勢的變化,而是在後勤方面的壓力也漸漸變得輕鬆。
以往,不管是熊廷弼、袁應泰還是王化貞,其遼東戰策的實行,都需要龐大的後勤供應,但是在如今的遼東,雖然遼南、東江成功地守住了各自的防線,使得建奴如籠中猛虎,無法出來撒野,但是遼南、東江已經不用天津這邊轉運糧餉了。
畢自嚴對其中的緣故洞悉明瞭,那是因爲遼南推行工業生產,以及海上貿易的緣故,畢自嚴擅於理財,而且思想開明,對於李彥在遼南所作所爲,多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些,他甚至在職權範圍內,提供方便;有些,畢自嚴並不認同,說得過去的,也就容忍了,實在不行地,畢自嚴也嚴禁其在天津出現。
畢自嚴與李彥之間。曾經做過一些書信溝通。一方面。李彥解釋瞭如此做地原因。他將其歸結爲戰區地需要。可以減輕朝廷地負擔。以支持遼戰進行。另外一方面。李彥又不斷來信。敘述遼南生地一些新現象。動搖畢自嚴原本地信念。
不管怎麼說。遼南和東江自己解決了糧餉地問題。包括遼西在精簡兵員。操練兩協新軍以後。對糧餉地消耗也大幅度下降。而且通過津灤工商業軍管地方式。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地糧餉。這使得畢自嚴這個天津巡撫地工作突然變得清閒起來。
從天啓四年開始。大明就取消了萬曆末年開始徵收地遼餉。在畢自嚴想來。此舉可以減輕百姓身上地負擔。有助於改善民生。並恢復生產。
作爲一個有政治抱負。以及青史留名地有爲官員。畢自嚴曾經細細思考過這幾年變化地由來。他現。先是復遼軍有一個精兵地策略。雖然現遼戰涉及到地山海關、遼西、遼南、東江四個鎮。總兵力也達到十餘萬。但是要比之前熊廷弼時代提出地人數精幹多了。
其次就是以遼南爲核心。整個遼東軍鎮形成了工礦業、商業興盛地局面。正是工礦業地興盛。讓小小地遼南可以支撐起一支龐大地常備軍。而在此前。遼東地明軍只能夠依靠種田。而一旦種田。處處可遭到建奴攻擊。這纔是他們始終被動地重要原因。
想通了這一點。畢自嚴地目光就集中在李彥這個人身上。
雖然,論官級,李彥不過是遼東巡撫,遠不及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遼東經略孫承宗來得顯赫;論年齡,李彥也不過二十出頭,可謂年輕得讓人嫉妒。
但是,遼東戰局能夠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面,漸漸扭轉,其關鍵無一不和此人有關,由不得畢自嚴不注意。
李彥入遼初期,畢自嚴就對他的三營兵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因而全力提供了很多支持,他與遼南地關係,應該說哈市很不錯的。
這一次,畢自嚴接到李彥地拜帖,知道李彥已經秘密抵達天津,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就猜到了李彥此次回來的目地,無非是和京城最近生的一些事情有關。
在東林與閹黨地鬥爭中,畢自嚴以不結黨自詡,但是在政治理想上,他又更傾向於東林,而站在閹黨的對立面。
畢自嚴拿着手上的拜帖,有關李彥此來的目的,以及他的出現,將會給當前局勢帶來的變化,迅在眼前掠過。
畢自嚴現在很想知道,李彥在這個時候回京,到底想做什麼,他是一個人回來的,還是帶着軍隊回來的?
對於閹黨,畢自嚴非常討厭,但是,對於武夫篡國,畢自嚴
醒。
李彥和畢自嚴見了面,寒暄已畢,很快就從這位與他平級的大員中瞭解到這種警醒和戒備。
李彥只能苦笑,都什麼時候了,魏忠賢都已經刺刀見紅了,這些書生都還抱着過去的教條不放,怪不得有句話說得好:教條主義害死人。
“畢大人,本官考過童生,還有個監生的身份,也算是文官,武夫弄國那是肯定不會的,本官在這裡,並不排除用兵的可能。要知道,本官不是汪文言,也不是楊漣,本官代表的,是十幾萬復遼軍將士的意念,他們不希望遼東的大好局勢,讓朝廷中的混亂給破壞了,就好像這一次朝廷在戰時突然就換掉了孫大人,要不是我們的將士萬衆一心,僅僅此事,就可能導致戰局的崩潰,那我數萬復遼軍戰士,豈非都是白白犧牲了?”
“當然,本官也可以向畢大人保證,本官雖然帶了兵,但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魏忠賢不適用暴力,那麼本官也不會動用軍隊,朝堂上的事情,咱們就在朝堂上解決。”李彥笑了笑,有句話他沒有說出來,那就是魏忠賢不守規矩,企圖使用暴力,或破壞規則的話,那麼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動用手上的軍隊。
取得畢自嚴的諒解,對於李彥來說非常重要,畢竟作爲天津巡撫,畢自嚴的手上還有天津三衛,衛所兵雖然廢得很,真要打起來,自然不是復遼軍的對手,但是也會增添些意想不到的麻煩,還是協調好比較合適。
以畢自嚴的立場,李彥做出這樣的保證,他是傾向於支持的。
而且,他得知李彥帶來的兵馬,不過就是一兩個哨,一兩千人,甚至還覺得少了,以爲這樣並不足以保護他的人身安全,至少要一兩個營才行,這也是朝廷能夠許可的。
李彥當然不是隻有兩個哨,事實上,更多的兵力正在從山海關向京城開進,還有的在州登6,即便是天津登6的人數,也不止一兩千人,具體的數字,畢自嚴可能永遠都不會清楚。
在和畢自嚴溝通以後,畢自嚴就以天津巡撫的身份,轉送了李彥以遼東巡撫上奏的捷報,以及進京獻捷的奏疏。
奏報進京以後,立刻讓魏忠賢給扣了下來,天啓皇帝朱由校根本就看不到。
魏忠賢與李彥矛盾已久,當然移宮案的時候,李彥差點就殺了魏忠賢,要不是王安這個老好人,魏忠賢又請出客氏這個護身符,李彥殺了魏忠賢需要付出更加的代價,魏忠賢當時可能就已經死了。
現在想一想,李彥當時要是真的殺了魏忠賢,可能也就沒有今日的閹黨亂政,但李彥肯定會給朱由校留下不好的印象,並樹立王安這個敵人,王安雖然讓魏忠賢給做了,那是君子可欺之以方,王安能夠讓魏忠賢給廢掉,並且毫無還手之力,李彥未必就能討得了好。
如果是那樣的話,沒有了今日閹黨,也不會有今日的李彥,以及遼南的變化,所以李彥仔細想想,也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對魏忠賢來說,當初的記憶刻骨銘心,正是因爲那個時候感覺到了死亡的威脅,他後來纔會拼命地攬權,而這份刻骨銘心當中,李彥無是處在極其重要位置的。
魏忠賢其實一直想幹掉李彥,只不過此前還未能掌握朝中的大權,東林黨掣肘在旁,當務之急,自然是搞垮東林黨,將權力攬在手心。
但是他也一直沒有放棄過削弱李彥,不給遼南餉,淡化李彥在朱由校面前的影響,隨着權力越來越重,李彥又一隻留在遼南,魏忠賢的計劃可謂進行得非常順利,甚至於他也並沒有將李彥視作什麼大的威脅,對付他,就是爲了報當年“一箭之仇”罷了。
看到李彥這份捷報,魏忠賢本來也是不太在乎的,但是他並不打算讓李彥見到朱由校,以防止某些難以預見的事情生。
魏忠賢讓司禮監將捷報打了回去,批示遼戰緊急,讓李彥不要回京,繼續留在遼南。
閹黨中的顧秉謙、魏廣微、崔呈秀等人,也認爲這個時候不能讓李彥進京,因爲他們剛剛撤換了遼東經略孫承宗,身爲遼東巡撫的李彥,是事實上遼東的最高軍政大員,他這個時候要回來,顯然並不單純。
當初,之所以要將孫承宗調回內閣,就是擔心他手中的兵,這個李彥要進京報捷,顯然是會帶兵回來的,那肯定不能容許。
魏忠賢等人以爲將奏疏駁回即可,沒曾想這邊剛剛送出來,那邊就有消息傳過來,說是遼東巡撫李彥,已然抵達京城之外的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