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遼軍的兵制,特別是兵種構成,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一直都在作新的嘗試,其中選鋒營的變化是最明顯的,這支出身家丁護衛以及廠衛營的李彥的嫡系,終於是徹底拋棄了冷兵器,營中五個哨,其中有一哨爲野戰炮兵,一哨中軍爲騎兵,還有三個哨全部爲裝備火銃的火器兵。
選鋒營三個哨火銃手在隊列的最前面展開一百多丈的正面,依然是五排的陣列,大致分爲三個大方陣,十幾個小方陣,大小方陣之間,架着三十多門野戰火炮。
在他們的身後,是破虜營、東江營四個哨的重裝長槍兵,這也是復遼軍中,對付建奴騎兵的中堅力量,他們的陣型更厚實,中間同樣有一些通道,可以供火炮、火銃兵退回來。
在長槍兵的身後,用土塊臨時堆砌了一座階梯狀的土臺,土臺上站着五排火銃手,他們距離最後一排長槍兵,還有數丈的距離。
在土臺的後面以及兩翼,靠右側河邊的是東江營、選鋒營的兩個哨騎兵,左翼也就是遠離河岸的那一側是滅虜營五哨騎兵,在駱養性身邊的,作爲最後預備隊的是破虜營一哨騎兵。
在兵種構成方面,明軍一共有八哨騎兵,七哨火銃兵,四個哨長槍兵,以及一個哨炮兵,東江鎮軍力最精華的部爲主力的長槍兵,反而不及其他兩個主戰的兵種。
明軍在城前的這種佈局,還是按照各兵種分別配置,打亂了營級的指揮體系,這也是幾次軍制改革試圖要解決的問
湯站堡之前,戰場的空間並不大,也就只能展開一百多丈,缺乏迂迴活動的空間,這對明軍來說。相對比較有利,在指揮上也不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對面地建奴大軍,總兵力達到兩萬多,其中多數是騎兵,也有數千漢軍步兵,已經建奴的重裝步兵。
在過去的戰鬥中,建奴雖然遭到了多次失敗,但是卻吸取了很多經驗教訓,以往一味的騎兵衝刺已然不在,建奴起進攻以後。打頭陣的依然是加掛了泥土袋的車。
車被推着緩緩向前,後面藏着精銳的建奴士兵,這種車普通的火銃根本打不穿,火銃又是直線殺傷的,無法傷到車後面藏着的士兵。
說來也奇怪。之前明軍都是要靠大車結陣。來對付建奴地騎兵。如今卻反了過來。是建奴要用車。來防護明軍地火銃。表面上看。這確實是最有效地方法。
明軍地野戰炮都不過六百斤。使用野戰炮車以後。可以很方便地由人力或者挽馬拖着運動。
由於鑄炮技術地進步。六大致可以將六斤左右地炮彈。投放到一千五百尺左右地距離
在建奴地車通過這個距離以後。明軍六門六百斤野戰炮開始射擊。由於使用地是開花彈。炮彈落下以後生爆炸。落在人羣中地兩枚炮彈造成了不小地殺傷。還有兩枚落在車上。生爆炸以後。有一輛車傾覆在地。另外一輛卻若無其事地繼續前進着。
明軍地野戰炮在建奴進入射程以後。6續開火。總計三十多門火炮。從數字上來說。既不能形成覆蓋。便不能造成多少殺傷。但是在戰場上。持續不斷地炮火給建奴地壓力是巨大地。因爲誰都不知道下一炮彈。會不會落在自己地頭上。
有關火炮地使用。明軍一直都有爭論。其中以徐光啓等人爲。一直希望將火炮用於城牆地防禦。他們所選擇地展方向是借鑑了澳門那邊弄過來地西式紅夷大炮。炮身重。但口徑和威力相對更大。
還有一種用法在明軍中用得也相對比較多,那就是將火炮當作射程更遠,口徑更大,威力更猛地火銃來使用,這種火炮通常會使用近距離的散彈。
在李彥看來,射散彈的火炮,雖然威力很大,但是裝填所需要的時間太長,兩次射擊的間隔,足夠讓敵人逼近攻擊。持地現代火炮的展方向,就是以射程、射和爆炸殺傷爲核心,他更關心地就是射程和射,以及機動能力等等。
李彥心目中的野戰炮兵,就是在火銃地射距之外,進行持續的炮火覆蓋,而在當前來說,改進後地野戰炮在射程和射上,同傳統的火炮相比,已經有很大的提高,在熟練炮兵的操作之下,甚至並不會比火銃手慢太多,但是火炮的數量要少很多。
明軍幾種不同重量口徑的火炮,大致形成三個輪次的齊射,每一次可以將十餘炮彈投放到建奴步兵當中,落下的炮彈在人羣中爆炸,每次都能帶走一些人的生命。
不得不說建奴的士兵是極其合適的戰爭機器,雖然不斷有爆炸在身邊生,他們還是頑強地推着車向前。
一千多尺的距離,並不能讓明軍的火炮射擊許多次,在進入火銃射程以後,就開始有建奴用弓箭拋射。
明軍的火銃手都是戴頭盔,穿輕便的皮甲,要害部位都覆蓋着厚厚的皮革,或者是鐵片,譬如護心鏡這樣的東
建奴拋射出來的羽箭稀稀拉拉的,看上去殺傷力有限,不過明軍還是嚴格按照作戰的操典,進行着防禦。
三排重步兵,會將手上一丈多長的長槍儘量前伸,在火銃手的頭頂有節奏地左右搖下的羽箭有一多半會給長槍給撞開,失去原本的威力。
事實上,建奴的拋射確實不能給明軍帶來更大的殺傷,甚至遠不及明軍幾十門火炮來得更有威力。
對於拋射來說,屬於範圍性的攻擊,是無法進行精確瞄準的,能夠落在窄長的火銃兵隊形中的,本來就不多,再給擺動的槍桿掃掉一部分,就更加的微乎其微了。
經過明軍火炮的洗禮,建奴的車大陣已經出現了很多缺口,在現在這個距離上,明軍的一些火炮已經能夠直射,從而有着更加精確的命中率。
雖然這個距離也已經到了火銃的有效射程,不過車的存在,使得火銃手的作用大爲下降。
以往的多次交鋒,讓雙方都很清楚對方的戰鬥力,雖然這種規模的正面戰鬥還是第一次,不過眼下戰場上生的情況,雙方的將領差不多都有預料。
建奴這一次出動了大隊的車,這有些出乎明軍的意料,在一陣號角響過之後,頂在最前面的火銃手開始後撤,反正他們在前面,也拿車沒有辦法,不如退到後面來,要說是步兵碰撞的話,明軍的重步兵就要有威脅得多了。
不過這一次的後撤,並不是簡單的避開鋒芒,後撤的火銃手開始有秩序地在右翼的後方開始彙集,不過仍然有一排手留在最前面,後退到長槍兵的身前,並矮下身子,給火銃裝上銃刺。
李彥之所以將選鋒營改造成爲純火器營,就是要求選鋒營的火銃手既能遠射,也能近戰,他們的武器主要就是手上這根裝了銃刺的火銃,既可以射,也能進行刺殺。
在正前方,建奴步兵並沒有停下步伐,而是以更快的度向前推進,在他們的身後,大隊的騎兵也開始蠢蠢欲動。
用重步兵衝開明軍的陣列,然後騎兵趁勢衝殺過去,這也是建奴使用的老戰術了。
明軍的火炮也開始逐次拉到長槍兵陣列的後面,然後重新架起來,並開始向步兵後面集結的建奴騎兵射擊。
在火銃兵與炮兵撤退以後,重步兵的陣型做了調整,繼續向中間收縮,只留下幾道口子,架了幾門近程的散彈炮。
建奴步兵繼續向前,很快是進入到明軍後隊火銃的射程,因爲是站在土臺上面,這些火銃手有一個比較好的射角,當然這也是相對的,後隊射出的鉛彈,依然是有一部分給車擋住了。
差不多是兩個輪次的射擊,建奴倒下了不少人,但是最前面的車終於靠上了明軍的步兵陣列。
在建奴逐漸靠近的過程中,明軍的重步兵已經完成陣型的調整,並且像對付騎兵一地面上,槍尖斜指向上,死死抵住了建奴的車。
車正面的擋板很大,因此在正面,一兩車都要讓好幾根長槍頂着,當然事情不會這麼簡單,建奴藏在車後面的士兵,不僅會用力推車,也會抽出刀來砍槍桿,還有弓箭手會拿出弓箭射擊前面的明斃,長槍兵舉槍頂住車,並且用力向外推,而原先藏在長槍兵護翼下的火銃手終於開始揮作用,在這樣短的距離上,他們可以從空隙裡瞄準建奴的士兵進行射擊,也可以將一些拉的手雷,或者炸藥包扔到建奴人羣中去。
不僅如此,在長槍兵的身後,已經聚集了兩排擲彈兵,他們輪流將手雷扔到車後面,生爆炸以後,造成巨大的傷亡。
此外,站在土臺上的火銃手,也擁有了更好的射擊距離與射角,不停地將鉛彈射到建奴的軍中。(,如欲知後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