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保衛戰的勝利,讓金州軍民士氣大振,就連幹活的勁頭也高了許多,休息吃飯的時候,很多遼民都是啃着玉米粗麪的窩窩頭,喝着寡淡的海菜湯,嘀咕復遼軍什麼時候能夠收復家園。
“李大人可是說了,等將來收復遼東,咱們都能按照工分分到田地,李大人那麼厲害,這日子啊,說不定就快了!”
原本只想着填飽肚子,在亂世中活下去的遼民,突然之間現他們的願望並非遙不可及,李大人和他的復遼軍,居然擊敗了囂張不可一世的建奴。
“打回遼東!趕走建奴!”每一個遼民都在心中大聲吶喊。
修築新的金州城時間緊迫,工程繁重,這些遼民也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因爲他們都被告知,也都相信,新的金州城將幫助復遼軍再次擊敗建奴,並保衛金州半島,保衛他們現在的家園,甚至收復原來的家園。
每一個遼民都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將自己的事情做好,即便原本會有一些抱怨,也都隨着這次軍事勝利而煙消雲散。
藉着戰場上的勝利,遼東兵備道衙門開始強力整頓轄區的秩序,將後來流入金州的遼民,也全部編入兵備道衙門的軍事管理系統。
遼東兵備道衙門控制下的金州半島及附近各島,總計聚攏了七八萬遼民,全部被納入三大營的系統。
其中,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更大規模會戰,將擴大主力營的編制,增加金州營和旅順水營。
從原來的金州營中抽調精銳,補充進復遼軍主力,又從復遼軍中抽調有功將士,組成新的金州營的骨幹,補充金州營精銳以後。組成新的主力營,其編制爲兩哨長槍兵、兩哨火銃兵,以及一哨刀盾輕步兵。
復遼軍中基本不設刀盾兵,在戰場上面,火銃手遠射,長槍兵提供保護;長槍兵拒敵。若是形成混戰,則由火銃手拿起短兵提供保護。
金州保衛戰中暴露出地一個問題。就是火銃兵在與弓箭手對射地時候。缺乏更多保護。金州營設立一哨刀盾兵。就是希望試驗這方面地戰術組合。
金州營地營官自然就是鞏永固。這傢伙也算如願以償。從後備營轉成了戰兵將官。而且獨領一營。可以說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原來地金州營則改回金州衛地編制。並重新設立金州中左所、金州中所。以及金州中右所。對轄地實行軍事化管理。
新地金州衛下屬一軍二營。也就是金州衛守備軍。下轄左營、中營和右營。吸納遼東軍戶中地精銳組成。其他遼民則補充進工匠營以及工役營。
守備軍主要負責維持地方秩序。守備地方。並作爲主力營補充兵員地後備。工匠營和工役營則在兵備道衙門地管理下。參加地方建設。支援軍隊作戰。
大量地工匠和力工被組織起來。使得金州城堡地建造有條不紊。鹽場、工場、漁場地生產和荒田屯墾也都快步入正規。
由於此前大量備料,重新開工以後的金州東西城堡建造度大爲加快,加上大孤山水泥廠和幾座窯廠都已經投產,物料充足,李彥估計一個月內,兩座城堡都將順利完工,到時候就算建奴來個十萬大軍。復遼軍也有底氣憑藉堅城,與建奴對抗。
“大孤山的水泥料似乎不錯,是不是那邊的石灰石比較合適?”與打仗、處理民政相比,李彥還是更喜歡技術上的研究和探討。
復遼軍後勤部由張國相負責,同樣來自華夏工場地馬文舉參加過灤州水泥廠的建設,他現在就負責水泥廠和造成這一塊,事情也是很多。
馬文舉擡起手背拭了拭臉上的汗水,看上去有些疲憊,聞言卻是精神一振:“大人說得是。大孤山水泥和灤州水泥相比。配方、煅燒工藝都是一樣,也就是物料不同。大孤山這邊地石頭,似乎更適合煅燒水泥。”
“小的還着讓察看金州其它的山嶺,現還有幾個地方的石頭和大孤山相似,也有更容易開採的。”
李彥點了點頭:“那就好,人手夠的話,可以再造兩處水泥廠,這玩意目前也就我們能弄。我讓張國相,還有天津鄭書那邊聯繫一些關內的商人,你想辦法讓他們知道水泥的用處,通過他們把水泥賣出去,金州這麼多人,還要打仗,沒有一點收入可不行。”
馬文舉點頭答應:“可是還有一樁難處,就是燒窯用的木材太過厲害,要是能從灤州運來煤炭,那就好了。”
馬文舉在灤州做過,自然知道煤炭和木材相比所具有地優勢,不過要從灤州運過來,成本上可能不太划算,而且灤州那邊鍊鋼鍊鐵,需求量也很大,必須繼續尋找更多的鐵礦和煤礦。
金州這邊沒有煤礦,他也不記得金州也就是後來的大連這邊有什麼礦,不過遼東產煤產鐵的地方很多,可惜都不在他的控制區內,李彥很想將那些地方都搶過來,可也知道這件事情急不得。
“馬師傅……”李彥略一沉吟:“這樣,你找幾個懂得煤鐵礦開採勘探的,如果沒有,就找鄭書那邊要,成立幾個勘探隊,到朝鮮北部看一看。”
李彥也不知道朝鮮有沒有煤鐵礦,不過那邊都是山區,有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大,朝鮮這個時候還算大明的屬國,要是真的有礦,朝鮮肯定只能配合。
朝鮮到金州地海上距離可能比灤州還要遠些,不過要真的有煤鐵,李彥就會重新考慮鎮江堡的地位,說不定他會派出主力,在鎮江堡築城,開闢東部戰場,眼下沒有足夠的利益,派主力過去有些得不償失,只能讓毛文龍在那裡先展。
金州現在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漁場、鹽場和水泥廠、窯廠。這樣的佈局和規模,遠不足以支持萬餘大軍和近十萬人口,戰事結束以後,李彥最爲頭疼的就是如何實現金州的自給自足,起碼遼民的問題得解決,軍隊可以向朝廷請餉。
李彥也知道金州之戰地勝利。並不足以改變明金之間地戰略態勢,復遼不是一年兩年能做到的,必須做好持久作戰地準備。
歷史上的大明就是被遼餉活活拖垮的,李彥不想重蹈歷史地覆轍,就不能一味伸手向朝廷討要糧食。
“馬師傅,金州的岩石礦似乎比較多,你用用心,給我探明這些都是什麼石頭,”李彥想了想。金州這個地方山多地少,那就只能在石頭上想辦法了。
“對了,你告訴鄭書。讓他找些琉璃工匠,試着燒琉璃,再派幾個到金州來,看看這附近的山中有沒有合適的材料,如果有的話,咱也試着燒琉璃,從配方、溫度着手,看看能不能燒出玻璃來,”李彥絞盡腦汁。開始思索那些能在金州展的工業。
“紅嘴堡那邊有個鐵場,現在建奴人都跑了,大人看能不能派人過去恢復?”馬文舉提出一個想法,建造城堡所需要的鐵條,大多是從灤州運來的。
“紅嘴堡?”李彥對金州及附近的地圖已經很熟悉,這個紅嘴堡在金州東北,距離海岸線不遠,雖然不在復遼軍地控制之下,建奴也鞭長莫及。
“行。我讓金州衛右營調過去,在那邊設立中前所,先將礦場開起來,不過鐵廠就不要建在那裡了,鐵廠可以建在大孤山,或者廣鹿島,”李彥看了看地圖,咬着牙作出了決定,紅嘴堡鐵礦既然靠近海邊。必要的時候就可以撤往廣鹿島、大小長山島。
紅嘴堡往北就是岫巖。那裡也有鐵礦,不過那裡距離遼陽比較近。李彥暫時還不想冒險。
擴大生產,自給自足的事情只能一步一步地來,李彥也已經聯繫夏氏地大生紡織廠,看看能不能在金州搞紡織,要是夏氏不願意,他就準備自己搞。
金州和鎮江的兩份戰報同時送往京城、天津、登萊和寧遠,登萊是最早接到戰報的,登萊巡撫陶朗先與登萊總兵沈有容幾乎是難以置信,他們是清楚金州那邊兵力的,也就是一萬人左右,竟然斬過三千,俘虜也有三千,這也未免太誇張了些。
“這個李俊傑,是不是想要殺良冒功?”沈有容是員老將,直言不諱地大聲說道。
陶朗先就含蓄得多:“登萊只設舟師與餉司,他是遼東道,你我都管不得,至於那些級是不是真的,自然有天津畢巡撫分辨,你我只管運送糧草就是。”
沈有容搖了搖頭:“以一萬兵當建奴萬兵,殺敵三千餘、俘獲三千餘,本將軍是絕對不信的。”
陶朗先微笑不語,又和沈有容談了談怎麼給金州送些糧草,畢竟李彥可是皇上身前的寵臣,他提出的要求,能滿足還是要儘量滿足。
對於陶朗先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直來直去地沈有容也有些不太滿意,他不支持李彥堅守金州,想要將遼民接應到登萊,卻因爲李彥的強硬,被鞏永固給鬧了一回,不得不放棄,他想着這次李彥應該是諱敗爲勝,所以急求糧草,這個時候登萊的水師也應該前往接應。
回到總兵衙署以後,沈有容將逃到登萊的遼東都司嚴正中叫了過來:“你和金州報信的兵丁談得如何?復遼軍是不是敗了?”
“末將倒是覺得,復遼軍或許是真的勝了,”嚴正中面色凝重地說道:“末將曾仔細盤問那個出身金州衛的兵丁,他很興奮,說道復遼軍的時候,顯得很驕傲,對建奴則不屑一顧,那種情緒不應該是假的,如果不是真地打勝,不是大勝的話,這個金州兵不該有這樣的表現。”
“末將也曾仔細詢問金州之戰的細節,雖然有很多奇怪的地方,不過那個金州兵說得很詳細,也沒有明顯的破綻,復遼軍是用密集的火銃,擊潰了建奴的騎兵,”嚴正中將問來地情況一一說給沈有容。
“至於那個秀才。倒是不清楚戰場上地事情,但那種情緒是不會錯地,對戰後的收尾也說得很清楚。”
“真地勝了?那就是僅僅誇大了勝果?”沈有容面露驚訝,又有些欣慰,畢竟是贏了,若真的是建奴主力。哪怕守城成了一次,也是難得,足以振奮軍心民心。
“末將也是這麼想,那個金州兵最後都跟末將急了,小兔崽子,末將作金州守備地時候,他老子還是末將手下的兵,竟然敢給末將臉色看,”嚴正中很是不忿地罵了一句。
沈有容頓時哈哈大笑:“嚴都司。這件事說不得還看金州的情況到底如何,若是能守。咱們就得盡全力協助;要是不能,那就將遼民儘快撤回來,老夫這次也不怕得罪那些貴胄,該撤就得撤。”
“要是復遼軍真的如戰報上所說,取得大勝了呢?”嚴正中應下以後,卻又多說了一句。
沈有容微微一愣,擡眼看向遼東的方向:“若是真如戰報上所說,老夫當向皇上請旨,領軍徵遼。請入他李某人麾下。”
巡撫天津右僉都御史畢自嚴坐鎮天津,總督遼餉,備辦舟師,可謂位高權重,看到兩份戰報,特別是金州之戰斬三千餘,也是愣了半天。
不過他見過復遼軍的軍容,也清楚這一個多月以來,從天津、灤州運往金州的大量物資。所以他覺得復遼軍打了勝仗,並不是沒有可能,要不然當初朝廷也不會支持復遼軍堅守金州。
“金州城應該是守住了,不過這陣前擊潰,斬三千餘,似乎有些誇大啊,”畢自嚴苦笑着搖了搖頭。
天津兵備道賈之鳳和李彥合作較久,聞言不由笑道:“或許是擊斃三千餘吧,聽說前番徐大人從夷人那裡購買的幾門神銃。就送了一門去金州。聽說這神銃威力巨大,可震數十里。殺傷建奴三千餘人,倒也不是不可能啊!”
“賈大人謬矣,”畢自嚴笑着搖了搖頭:“所謂神銃,不過是大一點的將軍炮而已,射程最多數裡,威力遠沒有說得那麼誇張。”
“呵呵,還是大人見多識廣,下官倒是沒有見過神銃地模樣,”賈之鳳搖頭說道:“金州情況到底如何,等明日級解送到達以後,便見分曉,想來贏肯定是贏了,只是,要真如戰報上所說……”
“那麼本官會向皇上請旨,優先確保金州糧餉輜重的需要,但凡金州所要,定然全予滿足,”畢自嚴向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沉聲說道。
自從復遼軍攻取金州,熊廷弼重新起用以後,北京城終於從遼瀋之戰失敗地慌亂中安靜下來,一次金州之戰的勝利,重新燃起君臣百姓對於大明軍隊擊敗建奴的希望,衆望所歸的熊廷弼再度出任遼東經略,似乎也讓人們相信遼瀋之戰的失敗,全都是因爲袁應泰的個人愚蠢,現在有了熊廷弼,便再也不用擔心建奴了。
事實上,熊廷弼提出三方佈置之策以後,在相關的人事安排上,就已經出現不和諧的紛爭。
六月辛未,吏科都給事中薛鳳翔上疏指出,經略駐山海關,無法直接指揮廣寧駐軍,故而應該授予遼東巡撫王化貞更大的權力,賜給王化貞尚方寶劍,令其相機行事,而此時,熊廷弼甚至還沒有尚方寶劍。
壬午,廣西道御史李應薦上疏,認爲熊廷弼和王化貞,一人在關上,一人在關外,相距遙遠而事情繁多,擔心兩人不和,請旨嚴令二人齊心合力。
熊廷弼則上疏辯解,認爲他與王化貞過去地關係很好,現在也沒有猜忌,上次就因爲有人彈劾他不能團結將士,使他離職,使得遼東論於賊手,現在這些言官又無端要調劑兩人的矛盾,萬一以後他跟王化貞在公事上有些異同,而並非矛盾,這些言官肯定會重複以往的故事,造成新的事端。
這些奏疏的摘要,在邸報,或者華夏社送出來的情報中都有體現,從中可以看出,熊廷弼雖然被起用,但他遭到的質疑仍然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熊廷弼表現得非常大度,他先是請旨免去因爲彈劾他而丟官的馮三元、魏應嘉、姚宗文等人的罪名,朱由校沒有同意。
然後又請複用遼瀋之戰中逃跑地監軍道高出、胡嘉棟、餉司傅國、同知張文達等,認爲若是處分太嚴,會讓以後地官員在失敗的時候,選擇投降後金。
這之後又舉薦曾經同他有過沖突。互相彈劾過的劉國縉爲按察副使,前往登萊招撫遼民。
又請科道九卿,舉薦賢才,讓他隨材使用,請戶、兵、工各部,齊心協力,以恢復遼東。
熊廷弼的一些做法,譬如複用逃跑的監軍道高出等人,李彥未必認同。不過熊廷弼展示出來的姿態,卻讓李彥很是認可。
或許是吸取了前次督遼時地教訓,熊廷弼不斷爲他過去。或者將來的對手說好話,出於公心也好,出於緩和各方關係,以免掣肘也好,這樣地做法,從大局上來說確實有利於穩定遼東局勢,至少熊廷弼應該是這樣認爲地。
不過熊廷弼所面臨的也並非一路坦途,至少他想要地尚方寶劍、精兵、糧餉、器械等,都是姍姍來遲。
金州大捷、鎮江大捷兩份戰報。恰似兩道霹靂閃電,一下子打破了京城僵持的局面,各方勢力面對這兩個重大消息,反應不盡相同。
朱由校大喜過望:“此誠遼東第一大勝,三娃果不負朕。”
在李彥的刻意設計以及孫承宗的用心調教之下,現在地朱由校和歷史上有很大區別,現在的朱由校似乎並沒有沉迷於木匠活,反而對戰棋十分感興趣,通過戰棋。他了解了很多治國治軍的道理,處理政務也變得有條有理。
雖然他依舊寵信客氏和魏忠賢,但並沒有荒廢國事,這樣一來,至少到目前爲止,客魏自然也就翻不起什麼大浪。
金州大勝、鎮江大捷,似乎一下子讓遼東局面瞬間逆轉,朱由校面對地不再是一團糟的大明,他自然興奮。也更有動力做個合格的皇帝。
但朝中也有不少人對李彥上報的戰果表示懷疑。有些人即便是懷疑,也不會說出來。熊廷弼則不然,他當着朱由校的面,直接質疑戰報上那些數字的真實性。
有人反對就有人支持,朝堂上居然爲了這件事吵起來,最後還是孫承宗站出來說道:“微臣以爲,鎮江大捷,當無疑問;金州之戰,也定然是復遼軍得勝,至於是不是斬三千餘級,可讓天津巡撫畢大人勘明再奏,至於鎮江、金州之戰的詳情,臣以爲可令登萊巡撫陶朗先前往金州,並遣人往鎮江查勘,待勘明以後,再論功行賞。”
滿朝君臣,說到對李彥最瞭解的,恐怕還是孫承宗,孫承宗看過兩份戰報,就細節來說,他甚至覺得鎮江之戰的水分更大,反而是戰果讓人不敢相信地金州之戰,其戰術思路清晰,若是真的生,倒十之**是真的。
孫承宗此話,也算是持平謀國的穩重之策,不過也有人提出不滿,認爲勘明級,就應該立即封賞,若是戰報屬實,這將是大明在遼東的一次大勝,應當重賞,不能寒了將士們的心。
最後,還是朱由校拍板,決定勘明級,若確實斬獲三千餘級,立即重賞。
“若三娃果然得勝,朕要在金州獨立建鎮,以三娃巡撫遼東,王化貞巡撫遼西,東西同時着力,以期早日克滅建奴,”朱由校歡喜地笑道,他雖然覺得有些大臣分析得很有條理,一戰斬三千級似乎不大可能,不過出於對李彥的信任,朱由校還是選擇了相信。
“臣、仍然以爲,金州難守,”朝堂之上,也只有熊廷弼這個倔強的傢伙,還會在朱由校面前,提出不同的意見。
“若李大人在金州,確實擊敗了建奴,如戰報上所說,以一萬對一萬,斬三千餘,俘虜三千餘,臣敢請萬歲免去微臣之職,以李大人爲兵部尚書,經略遼東!”熊廷弼脖子一梗,大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