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西北什麼樣的人材最多,是畜牧業,章子俊一共建起了三個農場,其中一個就是畜牧社,以下劃分爲養牛、豬、羊、魚四個養殖場,爲了預防瘟疫感染,每一個養殖場飼養的數量做了分割,在古代可沒有什麼抗生素,人會生病,這些畜牧當然也會生病,比如,養豬三頭至五頭爲一個欄柵棚子,中間用魚塘隔開,再起一個豬圈。禽類爲雞鴨,同時還開辦了一個作物加工廠,利用水車的動力,比如秸稈的粉碎,碾米,磨粉。牛、羊、馬不再是放養,而改成了圈養,遊擊季琮就提出來,如果馬是圈養出來的,就不能做爲戰馬使用了,可章子俊卻說道:“這些圈養出來的馬是用來拉車用的,做爲馱馬使用即可,因爲往後需要大批的馱馬用來拉炮及後勤運輸。”
這樣的神操作讓人也不好反駁,在這些明朝人看來,這位巡撫大人好高騖遠,蛇行雀步,自作聰明,裝腔作勢,好吧你開心就好。
在明朝的軍隊中,特別是在邊關、衛所及人聚處,各設醫生、醫士或醫官,俱由本院(太醫院)試遣。歲終,會察其功過而殿最之,以憑黜陟” 。而獸醫的設置一般都是以衛所爲單位,此時稱爲“醫獸”,配置到一個千戶所“醫獸”一名,醫士一名,分別爲戰馬及人員症用。
從正統十年起,曾有協贊延綏軍務監察御史馬恭奏:“沿邊諸寨軍士不下數萬,荒遠偏僻,不近州縣。兼無藥餌,疾疫時行,坐以待斃,誠可矜憫。請東自孤山寨,西至定邊營,凡十六處,各設醫一人,隨營治療,並支給官錢,措置藥餌。”
這個提折一直延用至今,可是經過這些年來,早就成了擺設,今陝西、甘肅、榆林等十餘衛所醫、藥俱缺,疾疫無所療治。
在官醫不足的情況下,在衛所設立醫學,自行培養醫療人才不失爲一個可行的補救方案。這一方案並非戶部首創,在此前已經多次由地方官員提出,並在局部實施。如宣德四年從守備都指揮劉永所請,“設河州衛陰陽、醫學”,宣德九年,“置陝西西寧衛軍民指揮使司陰陽學正術一員、醫學正科一員”,宣德十年,“設四川都司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醫學” ,正統二年,置遼東都司醫學及屬衛藥局,景泰五年,從山西右參政葉盛所請,“命太醫院選諳曉方脈醫士一名往口外獨石等八城教軍士習醫,歲一更代”,等等。
禮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地位,對人的心理有着微妙的影響。在朝廷提供的醫療保障無法滿足實際需要,自己又無力改變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的會把希望寄託於虛幻的超自然力量上。宣德三年,宣府鎮以“近年風雨不調,人多疾病”爲由,請求“如郡縣立壇致祭”。在醫療方面,元代把三皇作爲醫家的神靈,在各地醫學中普遍設立三皇廟,春秋祭祀。明初一度沿用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但很快被朱元璋以褻瀆三皇爲由予以取締。大概是礙於祖制,宣府軍方並沒有提出祭祀三皇的要求,只是希望設立風雲雷雨山川社稷等祭壇。
對此,死守祖制的禮部認爲“邊衛似難比例”。倒是宣宗比較體貼下情,破例批准了這一請求。
隨着軍政的日益腐敗,原本薄弱的醫療保障更加糟糕。鎮守薊鎮的邊將在奏本中提出:“各兵遠來,原爲保障地方。不幸有病,地方主家當爲調理,何乃忍視僕臥當街……應着原歇之家,領回調理。或驅逐不容,及調理不善,至傷本兵者,歇家抵罪” 。把醫治患病士兵的責任推給房東、歇家,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不過,由於明代軍戶來源複雜,軍隊中有很多出身醫學世家的官兵,這些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官醫的不足。六安衛千戶、神針李玉,桂林右衛百戶劉廷震,桂林右衛醫士鄭景川,雲南金齒衛的劉寅,等等,都是出身於衛所的名醫。這其中,除了鄭景川是官醫外,其他幾個人都屬於民間草澤醫生。爲數衆多的草澤名醫的存在間接映襯出明朝衛所官醫的無能。
同營房建設、軍士優恤等方面的後勤保障相比,朝廷在衛所醫療方面傾注的精力少之又少,衛所醫療保障水平不僅遠遠不能滿足軍士們的實際需要,而且和前代相比也有很大的退步。類似“軍前士卒有疾,即命良醫治之”、“士卒疾者日食陳米,轉生他疾。當給新米,以養其疾”、將帥設專職醫生等元代舊制在明代不見了蹤影,以至於總制陝西、延綏一帶軍務的楊一清爲了治療自己的疾病,不得不專門上書朝廷請求調自己熟悉的鎮江衛醫士睦榦來陝西。衛所軍從大明中葉開始即不堪用,醫療保障太差,傷害了士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不管是獸醫還是醫士人手奇缺,衛所醫療所需醫藥以及醫學的辦學經費原則上都由官方支給。但在戶部強調節支的大背景下,以上經費往往需要衛所自行解決。就這樣,在邊軍造就了一大批懂一點獸醫的人,特別是馬醫、羊醫,一個是作戰及運輸需要,另一個是食物需求。馬跟羊就成了目前榆林地區的主要畜牧。
而章子俊的畜牧農場主要由這些剛從軍隊退下來的老弱組成,除了馬跟羊,牛和豬也是重點,對比羊來說,豬、牛成長更快,牛主要是用作耕作及運輸,豬就不必說了,就是爲了提供食物。可謂全身都是寶。
目前首要任務是辦一個學堂,就在知事府對面,圈了百畝黃土地,建造一坐教學樓,餘下留出一個可供一百學子活動的操場外,全部種上樹及一些耐寒、耐旱的灌木,比如迎春、黃馨、連翹、金鐘花、貼梗海棠、榆葉梅、白鵑梅、郁李等等。
辦學堂是王芿嶠提出來的,到底是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王芿嶠看到章子俊的小兒已經六歲了,就想給請一個私塾,可是目前這樣的環境也請不到一個能爲小伯爺的人來教書,王芿嶠本打算拍馬屁,毛遂自薦的,卻被姚穎攔住,說是自己會教,現在已經在讀三字經、千字文了。可這件事讓章子俊想法很多,不單單是爲了自家孩子,在整個榆林目前沒有一座學堂,就決定在平安鎮辦一個,後然一想把學堂的名字改成《大明科技學堂》,往後這些學生不用去考取功名,照樣能有一個前程,採用包分配製,學成後雖然得不到朝廷認可,卻能在平安鎮所有工廠內,擔任技術骨幹和中層領導還是能做得起主的。
學生的來源就是附近的貧苦孩童爲主,連自己的孩子也在學堂中讀書,想必也能帶動起別家的孩子前來就讀。
不過關於經費的問題指望朝廷是不現實的,目前正在想着從那一塊的盈利中劃撥。
平安鎮的建設發展已經走了樣,起碼在明朝人看來是這樣的,往往一個小鎮或是集市的興起,都是自發形成的,可平安鎮不是這樣,是有規劃地有條不紊地進行着,辦學堂、開醫館、建農場,興工廠這些民生項目,全是章子俊憑着一舉之力而爲。在古代有一點好,平安鎮方圓幾十裡內,全是伯爺府的屬地,農戶全成爲佃戶。
別的地方管不着,在平安鎮所有的土地上要做什麼,種植什麼樣的作物,造什麼樣的房子都要經過平安伯府的同意才行,爲此章夫人星辰小姐特地從孃家山西請回來了幾名賬房及一名管家,這位管家已經在王家三代了,來平安鎮的就是老管家的兒子王四寶,三十歲年紀,帶妻子及二兒一女,現在成爲前院管家,也代表平安伯府對外的收租,營收等雜事。
這就是權力啊,目前章子俊如日中天,在一般的老百姓眼中就是天皇老子,高不可攀地存在。
學堂正在營造,可管理人選卻是難找,誰爲這個學堂擔任山長一職傷透了腦筋,章子俊到是不認爲一定要有什麼名望,學問有多高,有沒有功名無所謂,要的是年輕有爲、管理能力強即可。
慢慢地就把目光集中在林熙身上,身有功名,能寫會算,又在廬城當了三年的照磨,擔任這個山長不就正好麼?林熙也覺得來到此地無所事事,雖爲主簿,實在對不起這份月銀,再領一份工正中下懷,所以就一拍即合,可是下面的教職還得找人,那就先從衙門內的一些辦事人員找,先頂一下再說,結果就把新來的楚德清,化名楊六郎及萬慶懷給安排到了學堂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