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這城池怎麼修朱慈炅還真不知道,他甚至連土牆都堆不好,不過沒關係,大明有的是這方面的行家,原來的遼東軍就是這方面的翹楚,他們在孫承宗的帶領下人人都練就了一身修堡壘的本事,修起城牆來快的嚇人。
現在遼東軍遠在關寧鎮守,朱慈炅自然不可能把他們調過來,不過定遼軍就在中都鳳陽看守俘虜,把他們調過來也是一樣的,因爲定遼軍就是在遼東組建的,軍中的基層將領基本上都是原來遼東軍的老人,修個城牆對他們來說簡直比喝稀飯還簡單。
而且,中都鳳陽還有近三十萬的義軍俘虜,朱慈炅本來是想讓他們留在那裡修建開封到鳳陽的鐵路,但現在看來還是擴建京城要緊,於是朱慈炅直接頒旨,令定遼軍和武威軍火速押解中都鳳陽的所有俘虜前來京城。
這鳳陽府的武平衛到京城可有上千裡的距離,就算秦拱明和李明甫拼命趕路,估計也得半個月才能到,這麼長的時間我們的崇正皇帝朱慈炅自然不會閒着,他早就想對明軍進行全面整編了,但前幾年西北的農民起義一直沒有解決,各地必須保留一定數量的守軍,無法進行整編,現在西北終於徹底平定了,整編的事情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明軍按建國時候的編制,總共有兩百八十萬左右,後面爲了節省開支,基本上都改成了屯衛,只留下少數邊軍在九邊鎮守,到現在這個總數少了沒有呢?朱慈炅讓孫元化查過了,一個都沒少!
這都三百多年了,爲什麼一個都沒少呢?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屯衛雖然沒有俸祿但卻不用交稅,而且土地都是朝廷無償提供的,也就是說,只要勤勞一點,養家餬口完全不是問題,所以軍戶的名額在地方上是很吃香的。明朝那會兒生育可是沒有節制的,一生就是一大堆,這個軍戶的傳承自然沒有問題,就算是哪個軍戶加絕後了,絕對有各種親戚爭破頭皮來搶這個名額,所以大明的軍戶三百多年來一直都沒有減少過,實際有沒有減少不知道,至少在賬面上是這樣的。
朱慈炅當然不可能把二百八十萬屯衛全部整編成正規軍團,那樣的話,每年的軍費開支將是天文數字,就算以他現在比搶錢還快的的賺錢速度也養不起這麼多軍隊,他準備在現有的基礎上在擴充兩個軍團,然後再組建三個預備軍團就可以了。
這擴充的兩個軍團其實就是將原來陝西、山西、河南、湖廣以及中都鳳陽等地的守軍整編一下,這些地方的守軍少則三萬,多則五萬,加起來有差不多二十五萬,反正都徵召來了,乾脆將他們整編成軍團算了,再遣散回各地當屯衛那就有點可惜了。
這二十五萬爲什麼只組建兩個軍團呢,可別忘了在南亞次大陸的邁索爾還有一個遠征軍第一軍團呢,那可是大明的一等軍團,但是現在還只有五萬人的配置,朱慈炅準備在這二十五萬人裡面選拔一下,把最精銳的五萬人挑選出來補充到遠征軍第一軍團。
剩下兩個軍團的名字他也想好了,就叫遠征軍第二軍團和邊防軍第二軍團,至於主將人選,他準備調秦翼明擔任遠征軍第二軍團主將,施維拉不止一次抱怨,錫蘭那邊並不太平,種下去的橡膠樹苗恐怕有被毀的危險,乾脆讓秦翼明帶遠征軍第二軍團去守兩年得了,等樹苗長大了,就沒那麼容易被毀掉了,同時對秦翼明也是一種鍛鍊,起碼能早點熟悉殖民環境。
邊防軍第一軍團的主將,朱慈炅準備提拔曹變蛟來擔任,這小子年紀是小了一點,但大明第一猛將的名頭可不是吹的,不論資歷還是戰功都足以勝任軍團長了。
至於邊防軍第二軍團的主將朱慈炅看好的是馬祥麟,夔州府那一戰直接讓朱慈炅看到了這個表舅哥的能耐,他竟然能以三萬普通守軍打得張獻忠十萬大軍抱頭鼠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至於他的忠誠,早就經過了歷史的考驗,崇禎朝他率孤軍死守襄陽,戰至彈盡糧絕,戰至手下將士傷亡殆盡,最後以身殉國,這是怎麼樣忠誠,就憑這一點他就有資格當軍團主將。
話說朱慈炅這麼重用秦良玉一家是不是有點過火了呢?要知道秦良玉已經是禁衛軍第一軍團的主將了,秦翼明和秦拱明也是軍團主將,現在又提拔他兒子當軍團主將,這一家四口足足控制了四十萬大軍,如果他們造反怎麼辦?
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歷史上她秦家所有男丁,包括她的兒子兒媳婦都爲國捐軀了,她還矢志不渝在抗擊清軍,直至遺憾終老,對國家,對民族,對大明皇帝的忠誠那是毋庸置疑的,至於有人說她是爲了維護自己土司的利益,這純屬瞎扯淡,她丈夫、兄弟、兒子、兒媳、侄子沒有一個是爲了守護土司那點利益而死的。
她的丈夫馬千乘是在爲朝廷鎮壓土司楊應龍叛亂時受了傷,然後又被太監誣陷,病死於獄中;
她的兄長秦邦屏、秦邦翰在渾河與後金血戰,爲國捐軀;
她的弟弟秦民屏在爲朝廷鎮壓奢安之亂時戰死;
她的兒子孤軍死守襄陽,爲國捐軀;
她的兒媳張鳳儀率軍追剿反賊王自用,戰死;
她的侄子秦拱明在爲朝廷鎮壓沙普之亂時戰死;
這貌似有點讓人無法理解啊,在明末那種亂世,大家都在明哲保身,他們卻前赴後繼,趕着去投胎似的爲國捐軀,這是爲了什麼呢?是什麼讓他們對國家如此忠誠?史料中零星的記載或許能解釋他們爲了什麼:
據史料記載,秦良玉的父親,忠州貢生秦葵嘗謂諸子曰:“天下將有事矣,爾曹能執干戈以爲社稷者,吾子也。”
據史料記載,她的兒子馬祥麟爲國捐軀前曾寫信曰:”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母親大人勿以兒安危爲念!“
秦良玉的回信只有一句:”好!好!好!精忠報國,真吾兒!“
由此可見,秦家是有忠君愛國的傳統的,這樣一個以精忠報國爲家訓,滿門忠烈的家族都不能重用,那還有什麼人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