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開打

南路這邊叛軍採取守勢,列陣不攻,坐等福建官軍上前,而那些川軍的殘兵敗將,這個時候卻跟在福建官軍側後,並未被於孝天投入戰場充當炮灰使用。

這些川兵的士氣十分低落,裝備質量也很差,就算是得到了他一定的補充,但是也僅僅是滿足他們每個人配上了一件武器罷了,這幫川兵,經歷一敗之後,現在幾乎跟叫花子差不多,讓人看着都覺得可憐。

於孝天不是鐵石心腸,這幫人背井離鄉從數千裡之外的四川來到這裡,爲朝廷賣命,當官的還處處欺詐他們,剋扣他們的糧餉,吃不飽穿不暖,不管他們是不是兵痞子,但是要於孝天把他們不當人看待,逼着他們去送死,這種事於孝天還不屑於做。

所以昨晚他回營之後,見到了副將王洪,一臉巴結的在營中恭候他,王洪一再說好話,還奉上了一份禮物,他很清楚王洪想要的是什麼。

於是他答應王洪,不會把他麾下的那些殘兵敗將當成消耗品,投入戰場充當炮灰,但是也要求王洪,必須約束部下,嚴明軍紀,不得在戰場上胡來,只要他福建兵不崩潰,他王洪所率的四川兵就不得臨陣脫逃,否則的話他也保不了王洪他們。

王洪聽罷之後,可以說是對於孝天感激涕零,連番保證,願意給於孝天的兵馬充當輔兵使用,但凡要幹一些苦活,只管吩咐,他絕對會命手下的兵將給於家軍打好幫手,只要於孝天不把他們當炮灰填入戰場送死,他保證約束手下絕不亂來。

其實於孝天這麼做,也不單單只是同情這些川兵,關鍵是這些川兵,就算是被他當炮灰投入戰場,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反倒很可能臨陣崩潰,影響到他麾下兵將的士氣,甚至潰敗的川兵,還可能衝擊他的本陣。

所以與其把他們當炮灰用,倒不如收買他們,今後一段時間跟着他當輔兵,只要他略施恩惠,這幫川兵今後一段時間,便會成爲他的死忠,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他本身兵力的缺陷。

故此王洪所率的川兵,這一次出戰之後,便列陣在於家軍左翼偏後的位置,基本上就算是處於觀戰的地位。

川兵上下人等,也都對於孝天這麼對待他們心存感激,在列陣之後,倒是也提振起來了一些士氣,起碼看上去不像前些天那樣,無精打采的樣子了。

叛軍不動,於孝天也不急着動,兩軍就在戰場上形成了對峙狀態,使得南路這邊戰場上顯得靜悄悄的。

可是西路那邊,叛軍和山東兵以及浙兵卻很快就廝殺在了一起,叛軍潮水般的衝向官軍大陣,官軍大陣之中,立即銃箭齊發,射住了陣腳,和叛軍廝殺了起來。

今天有朱大典率部在中軍大營觀戰,於孝天還送朱大典了一個低倍率單筒望遠鏡作爲禮物,讓朱大典很是喜歡,所以朱大典登上高臺,親自觀察戰場的情況。

故此吳安邦和高國柱等將,也不敢畏敵不戰,只能硬着頭皮,率部和叛軍激戰了起來。

雙方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你來我往,相互衝殺,起初官軍方面,還能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可是激戰一個多時辰之後,官軍士氣開始變得低落,倒是叛軍那邊越戰越勇,逐漸的開始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開始一波一波的朝着官軍大陣發動攻擊。

官軍方面在又堅持了一陣之後,逐步開始被叛軍壓着後退,雖然吳安邦和高國柱等人,也都拼命的彈壓部下,令其不得後退,必須要頂住叛軍的攻擊,可是這些兵將卻很不給力,越戰越怕,開始出現了逃兵。

於是軍將們只得連殺一些逃兵,這纔多少穩住了陣線,重新和叛軍僵持了起來,雙方在這一陣激戰之中,都損失頗重,但是叛軍始終不肯放鬆進攻的節奏,不斷的派出兵將,一波波的繼續發動攻擊。

雙方戰至中午的時候,官軍方面已經開始有力竭的表現,陣線再次出現了混亂,被叛軍瞅準了機會,派出一支精銳騎兵,投入戰場之中,一下撕開了山東兵的陣列,轉而又切斷了山東兵陣和浙兵之間的聯繫,大批叛軍開始圍攻山東兵。

這一下吳安邦麾下的山東兵終於承受不住,陣列開始出現了潰亂的情景,朱大典在高臺上看的清楚,可以說是心急如焚,轉頭看於孝天那邊,福建兵馬和四川兵依舊和叛軍處於對峙狀態,雙方雖然也進行了一些交手,但是戰事並不激烈,可以說叛軍往往一觸即退,不敢跟於孝天的福建兵進行死戰。

這一下熊文燦急了,心知要是福建兵這邊再不大動作的話,山東兵那邊恐怕就撐不住了,山東兵馬一敗,浙兵肯定也跟着一起潰敗,這一下子官軍這邊,麻煩就大了。

於是朱大典心急火燎的派人,去找於孝天,令於孝天趕緊加緊進攻,先在南路取得一場勝利,牽制住叛軍對山東兵馬的圍攻,支援一下山東兵馬。

吳安邦也連連派人,向朱大典求援,請朱大典趕緊調兵,側擊叛軍,救援他的兵馬,否則的話他真的是有點撐不住了。

於孝天看到這個時候,才下令全軍開始推進,並且命王洪所部的川兵,緊隨其後殺向對面的那些叛軍。

隨着戰鼓聲響起,於家軍陣中傳出幾聲號炮聲,緊接着牛角大號被號手吹響,一列列於家軍的兵將,這時候開始瞭如牆一般的推進,每一列隊列,對保持着一定的距離,朝着叛軍的大陣攻去。

處於大陣右翼的炮陣,這個時候也開始放炮,一顆顆炮彈呼嘯着飛過戰場,砸向了叛軍陣前,炮彈落地彈起,立即便衝入到了敵陣之中,在敵陣之中,打出了一條條的血衚衕。

叛軍這邊也發炮還擊,但是他們的炮擊水平有限,火炮射程也有限,炮彈紛紛落在戰場中間,並未給於家軍造成太大的損失。

這些於家軍的兵將們,臉色木然,沒有一點表情,一個個默默的踩着鼓點聲或者是哨聲,保持着嚴謹的戰陣隊形絲毫沒有散亂,偶爾有一顆炮彈落入他們兵陣之中,收割去幾個兵卒的生命,但是對於他們的陣型,卻沒有造成絲毫的騷動。

所有人都靜靜的持着他們的武器,一步步穩定的朝前邁進,被炮彈擊出的缺口,馬上會被重新彌合起來,沒有人發出驚呼的聲音,只能聽到他們的腳落地,發出整齊的轟轟的聲響,如同催命鼓一般,重重的砸在叛軍兵將的心頭上。

至於受傷的兵卒或者是陣亡的兵卒,則有人專門負責搶救他們,屍體被迅速擡下去進行整理收殮,傷兵也馬上被送到後面,進行止血救治,一切都顯得是有條不紊。

朱大典並不是行伍出身,對於兵陣的瞭解並不多,但是卻也看得出,於孝天麾下的兵將所組成的兵陣,厚重穩定,在戰場上絲毫不亂,散發着一種令人心悸的威迫感。

只是他們的兵陣看上去比較奇特,顯得太過簡單,結成了一個個的方陣,相互之間既不干擾,還相互配合,有點像是明軍的一種魚鱗陣,但是卻又有很大區別。

朱大典看不透於孝天使用的這種方陣有什麼好處,但是卻感覺到於孝天這些兵將,並不簡單,這種沉穩,是他這輩子平生僅見,無聲的行進,使得他們顯得穩如泰山。

這令朱大典想起了孫子兵法之中一句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僅僅是於家軍,從列陣轉換爲進攻隊形,這種氣勢,就奪人心魄,令朱大典再一次開了眼界。

叛軍當看到福建兵開始朝着他們行來的時候,並未向另一邊那些叛軍所表現的那樣,頓時隊陣出現了一絲絲騷動,過了一陣才重新穩定了下來,七手八腳的趕緊把櫓盾在陣前豎起,火銃手和弓箭手被調到了隊陣前列,做出了死守嚴防的架勢。

一些叛軍的大炮,也被推出大陣,架設在了陣前,準備用大炮擋住這些於家軍的進攻。

可是叛軍這些大炮射程有限,而且擡到陣前的多是一些小炮,多是一些虎蹲炮和碗口銃之類的舊炮,這些火炮直射距離不過幾十步,近距離威力不小,可是卻對付不了遠距離的目標。

就算是勉強把炮彈打到福建軍陣前,炮彈也基本上失去了動能,無法做到跳彈殺傷效應。

可是於家軍連這種機會都不給他們,在二百步之外就停止了前進,一排排手持狼牙步槍的火槍手,開始舉起了手中的狼牙步槍,只聽一陣震人心魄的排槍聲響起,在叛軍陣前忙活着操炮的那些叛兵炮手們,頓時便紛紛倒下,發出了一片慘叫之聲。

僅僅是三輪齊射之後,叛軍被調至陣前的炮手,便損失殆盡,紛紛被擊斃在了他們的炮身旁邊,僅剩下的僥倖沒死的叛軍炮手,也各個驚恐萬狀的抱頭鼠竄,逃回了他們的陣中,十幾門小炮,就這麼被丟在了陣前,連搶都不敢搶回去。

第155章 消化戰果第118章 燧發手槍第194章 圖謀遏制第79章 君臣相見1第77章 強勢通過第309章 新丁第260章 榮光大葬第120章 兩路夾擊第136章 牽制第82章 正主第28章 有何所第125章 牢騷滿腹第107章 還以顏色第100章 接觸第198章 下龍灣反擊戰第77章 新船下水第72章 新炮未就第214章 排場第129章 險死還生第66章 意外驚喜第181章 祭旗出戰第85章 攻寨第84章 天下大勢第178章 暗抵東沙嶼第203章 兩軍對陣第208章 橫刀自刎第199章 應戰第37章 移民招商第96章 出征第64章 瘧疾第180章 夜襲第156章 刻意結交第255章 工業雛形第264章 不明身份的船隻第52章 膛線第190章 一拍即合第125章 困第196章 混亂第127章 善後第277章 內行看門道第29 章 談判破裂第91章 基隆炮作2第257章 頭大如斗的熊撫臺第56章 第一次實地偵察第259章 恩斷義絕第92章 過街老鼠般的鄭一官第293章 臺灣局勢(下)第93章 焦頭爛額第47章 立堡第126章 閉門不戰第265章 息兵談判第148章 各方抉擇第229章 炮擊同安第72章 火中取栗第160章 洞透野心第5章 炮擊莆禧城第293章 臺灣局勢(下)第286章 再臨淡水3第10章 山賊第120章 有苦自知第143章 叛軍水師來襲第216章 亂炮齊發3第188章 連做血案第142章 羣狼戰術第101章 奪舷第151章 總攻登州3第142章 大賺一筆第150章 狗屎運第257章 頭大如斗的熊撫臺第171章 日本貿易航線第42章 奴酋授首第175章 自大還是愚蠢第108章 改漕爲海以工代賑第141章 圈套第8章 屢試不爽的火攻戰術第85章 閻王爺第13章 新的規章第114章 示弱第274章 分化第46章 劉員外第6章 引線第171章 張虎有請第156章 消息走露第255章 滿目瘡痍第26章 失禮第211章 嗜血爲盟第256章 刺客第112章 越俎代庖第143章 圍攻第259章 撫第144章 手榴彈第7章 謠言的力量第152章 李九成之死第167章 跋扈第59章 應援第162章 目標出現第209章 不眠之夜1第189章 震怒第88章 遠征臺灣第59章 應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