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撈好處

於孝天得知消息之後,不禁愣了一下,按理說如果按照原來歷史軌跡發展的話,這個魏忠賢應該是上吊而死的,現在怎麼成了仰藥而死呢?爲此於孝天糊塗了一陣子,難道是歷史書記錯了嗎?

但是仔細考慮一下,這件事歷史記錄應該不會錯,魏忠賢畢竟是個不小的人物,對明代歷史影響頗大,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的可能還是他的出現,對歷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雖然他沒有能左右魏忠賢的生死,但是卻還是讓魏忠賢由原來命運中的上吊而死,變成了服毒自盡。

熊文燦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不由得對於孝天再次刮目相看,他沒想到,於孝天這個曾經的海賊,居然還能對朝中的局勢看的如此清楚,這個人看來確實能量不小,對待這樣的手下,他要麼乾脆將其打壓,最好是乾脆把他弄死拉倒,省的以後影響到他的未來。

可是他敢這麼做嗎?要知道於孝天現在可是在福建擁兵數萬,手下猛將如雲,而且個個都是驕兵悍將,即便是現在給他幾個膽子,他也不敢對於孝天下手。

所以這樣的人,既然不能壓制,那麼便只能籠絡,這便更加堅定了他今後倚重於孝天的決心,反正只要他還在福建,那麼今後他便要好好的用於孝天這個人,就算是他囂張了一些,那又如何?

更何況單憑這一次他上書朝廷彈劾魏忠賢一黨的功勞,還不足以讓他今後確保就能飛黃騰達,如果他想要今後仕途上能再進一步,就必須要另建新功才行,想要在福建有所建樹,那麼就一定少不了軍功,而他眼下也只能依靠於孝天了。

於是乎於孝天在熊文燦的心目之中的地位,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上升到了極點。

於孝天也不蠢,既然看清楚了熊文燦眼下對他的倚重,自然少不了要從熊文燦手中討一些便宜的。

於是於孝天以加強海防以及整備水師爲由,要求增加火炮配置,同時也要求增建新的戰船。

對此熊文燦當然是從善如流,立即給予了批覆,準其所請,從福建軍費之中,撥出大量的資金,來滿足於孝天的需求。

於孝天爲了吃下這些資金,下令在圍頭灣投建一座炮作,專門爲他自己生產各種紅夷大炮,僅僅是第一批,他就從熊文燦哪兒索取到了一百二十位紅夷大炮的資金。

這些錢他自然不會讓它們流到其他人的腰包的,當然是要自己吃下去大半,而且他也不會讓別人爲他鑄造大炮,只有他自己生產的火炮,用起來才放心。

而衆所周知的是紅夷大炮難鑄,價格不菲,就算是福建自行鑄炮,一門大炮所費也絕對不少。

經過最終和熊文燦商議,圍頭灣炮作最終以一門紅夷大炮一千兩銀子的價格吃下了這個買賣。

一百二十位紅夷大炮,下來就是十數萬兩白花花的官銀,雖然不敢說讓於孝天賺的盆滿鉢滿,起碼這些銀子大部分卻還是落入到了他的錢袋之中。

這錢要是放給其它當官的去做的話,於孝天可以保證,絕大部分銀子會落在了那些當官的手中,就算是這些炮被強行攤派到各鐵場之中,被鑄造出來,一是絕對不可能達到質量要求,二是這些鐵場弄不好會賠的當掉褲衩!當官的絕不會足額支付這些炮款。

至於於孝天要船這件事上,熊文燦也滿足了他的要求,雖然於孝天最初要求新增七十條二號福船,熊文燦將其壓到了三十條的數量上,同時增建三條一號大福船,可是對於海狼來說,還是省去了他們一大筆開支。

而且以後也不會再擠佔淡水船寮那邊的產能了,二號福船這種戰船,在福建沿海大多數較大的船寮之中,都可以完成建造。

雖然一二號福船這樣的戰船,並不太符合於孝天的要求,但是這兩種戰船,目前起碼在中國沿海一帶,還是屬於絕對的主力戰船,如果再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的話,船上也可以承載不少火炮,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即便是打不過同等大小的西式炮船,起碼對付同類中式船隻,還是佔有很大的優勢的。

就算是這些船不進行任何特意的改裝,這些船對於孝天來說也很重要,因爲它們不當戰船使用,還可以當運兵船或者運輸船使用,甚至可以當遠洋貨船使用,畢竟福船本身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海船船型,只要建造質量不出問題,還是很適合航海的,以後於孝天萬一有朝一日要北上的話,少不了需要大批運力,這些船隻到時候都可以充當不錯的運輸船。

至於在什麼地方訂造船隻的問題,於孝天也提出了要求,銀款要撥到他手中,他選擇船寮訂造船隻,然後根據情況,由他付款。

這件事在福建官方也掀起不小的風波,因爲歷來官府訂造船隻武器,都是自成一套體系,絕少有把錢直接撥給軍將,由軍將掌控來進行訂造的。

因爲有不少人要從這件事之中撈取好處,於孝天這麼做,明擺着是斷掉了一些人發財的路子。

於是乎一時間被牽扯到的不被牽扯到的官吏,紛紛表示反對,認爲於孝天這個武將實在是把手伸的太長。

熊文燦在這件事上頗有點爲難,如果都按照於孝天所說的辦理的話,很顯然會得罪不少人,而且也有違傳統。

但是於孝天親自跑到福州城,據理力辯,力陳這麼做的好處,因爲船是今後他要用的東西,是他手下兵將性命攸關的大事,不能有一點馬虎。

而且於孝天把以前俘獲的一些戰船的情況也詳細給熊文燦做了稟報,雖然以前福建官方也訂造過一些戰船,但是這些戰船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偷工減料,抑或是用拆舊船的舊船料替代新料造船,船隻建造質量很成問題,有些船下水之後,就不停的漏水,出海一次要有人不斷的進行排水。

稍有不慎一些船隻甚至連目的地都走不到,就可能因爲漏水自己沉了,因爲質量的緣故,不少船不敢遭遇大風浪,風浪稍大一些,可能就會翻覆。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其實熊文燦也很清楚,就是管事的官吏層層吃拿卡要,船寮的老闆根本拿不到足額的船資,自然而然要想辦法減少損失,偷工減料是常態,這樣造出的船要是能質量好,那就真奇怪了,這也是於孝天在俘獲了衆多官方戰船之後,只選取了極少部分的船隻留用的原因。

於孝天給熊文燦說的明白,這些船可是他以後要替熊文燦看守福建海面的利器,如果不交給他親自督辦的話,以後他不能保證聞賊必出。

熊文燦一聽好麼,這可是牽扯到他仕途的事情,於是最終力排衆議,把這件事交給於孝天親自督辦,任何人不得插手,船款可以不交給於孝天,直接由巡撫衙門控制,船寮掌櫃校驗合格之後,可持於孝天開具的手續,到巡撫衙門進行結算,這麼一來就保證了船寮的利益,也減少了中間過手的手續。

雖然還有不少人對此憤憤不滿,但是也沒話可說,因爲這錢是巡撫衙門控制,而沒有交給於孝天,想要挑毛病,他們也找不到,誰都清楚,這時候蹦出去繼續找茬的話,那就是找熊文燦的毛病了。

這麼一大筆造船的費用,熊文燦肯定會過手哪一些的,他們去爭,無疑是要跟巡撫大人手中奪錢,說白了就是與虎謀皮,那就把熊文燦得罪到家了,所以就算是不高興,他們也不敢跟熊文燦過不去。

接下來於孝天派人找了一些船寮,在這些船寮之中訂造船隻,而且直接便建造深度改造過之後的船型,使之建成便可以裝載比原來更多的火炮,擁有更強的火力。

另外於孝天給每家船寮,都派遣了監工,負責全程監造船隻,特別是用料方面,必須符合要求,這有點像是後世軍方派遣到軍工廠的軍代表,但是在這個時代,都稱之爲督工,這幫人多是從海狼的船寮抽調的工匠,要麼就是船隊之中退下來的老傢伙,對於造船的事情各個門清,有他們監造船隻,自然不會擔心船隻質量出現問題。

而且於孝天下發了標準船樣,各家船寮都按照標準船樣進行建造,造成的船隻自然也形制統一,性能相似,這對於以後大規模海上編隊作戰,有着良好的作用。

除了海軍方面的事情,於孝天也加強了對陸軍方面的建設,以前海狼的陸師因爲受到資源限制以及作戰方式的影響,主要列裝的是火槍,火槍手佔據了很大比重,但是給當兵裝備的個人防護甲冑,卻顯得十分不足。

以前海狼只能儘可能的給兵將裝備一些皮甲,甚至連鐵盔都裝備不齊,只能用藤盔鑲鐵片的方式來解決,雖然比起福建大部分官兵的裝備水平,這已經算是不錯了,可是於孝天對此並不滿足。

(今天向當過兵或者正在當兵的弟兄們問一聲好!弟兄們辛苦了!另外高呼一聲,月票!我要月票呀!)

第193章 熊文燦的命運軌跡第281章 猴版軍火第125章 逼降第59章 疏漏第141章 飛剪船第127章 忠將救主第172章 耍猴第159章 孫撫臺第12章 狗頭師爺第148章 小有建樹第36章 天主教第39章 逼上梁山第94章 落井下石第38章 焦慮第116章 關寧軍之議第74章 意外收穫第46章 玻璃鏡第217章 惱羞成怒第96章 制服第47章 重炮快船第168章 褚彩老的特使第209章 灰飛煙滅第166章 西班克們的決斷第127章 拳頭就是道理第56章 土窩子第172章 耍猴第62章 村子第116章 關寧軍之議第228章 對攻2第180章 還以顏色第164章 大賺一筆第145章 大結局下第129章 推杯換盞第63章 強攻3第121章 炮擊見威第139章 孰強孰弱第16章 強行突破第155章 盆滿鉢滿第59章 誘餌第107章 討平福王第148章 熊文燦來信第135章 兵發馬尼拉第133章 死鬥2第96章 炮臺2第138章 資敵之嫌第203章 一鼻子灰第223章 垮塌第134章 內閣第107章 大發一筆第4章 副將第158章 馮家少爺第17章 血海狂鯊第39章 代培炮手第44章 堆積如山第34章 決戰5第13章 新的規章第163章 疏散南日島第221章 藩臺使臣第95章 漁稅第56章 沙子第113章 曙光第64章 肥羊還是惡虎第208章 分頭行動第140章 歷史謎案第73章 下家第74章 財政赤字第4章 碰壁第93章 鐵匠張第276章 知己知彼第170章 談判第52章 膛線第81章 幕後之人第74章 意外收穫第47章 收買人心2第206章 槍炮齊發第35章 拔腿跑路第127章 忠將救主第126章 改元大中第198章 各有算計第181章 火攻失利第42章 偵查第257章 怒殺第4章 以下犯上第55章 南日一式燧發步槍第12章 排槍擊潰第10章 開埠南日島第107章 還以顏色第26章 福建大旱第175章 時機成熟再摘桃子第108章 改漕爲海以工代賑第10章 戰兵登陸第31章 決戰2第120章 新船下水第62章 強攻2第62章 村子第255章 滿目瘡痍第42章 奴酋授首第40章 大明的財政困局第103章 突圍求援第132章 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