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的繩愆廳位於正堂彝倫堂後面,是懲教監生的地方,一般情況下專門由監丞執掌。國子監監生違法犯紀後,並像平民百姓那樣受官府審判,而是押送到繩愆廳審問處罰。
今日王監丞閒來無事,正坐在廳中讀書,午後忽然得到稟報,說是有犯事的監生被扭送了過來。他放下書本,將人傳喚進來問話,不消幾句便問明白了前因後果。
無非是這個叫謝明弦的監生在翰林方學士家門前鼓譟生事,被方家另一位小方大人告了一個不安分守己、流言惑衆的罪狀。
如此王監丞可就犯了難,這事非常不好處理。關鍵之處在於,那方學士是傳言中的國子監祭酒人選,大概即將走馬上任,也就是說,即將成爲他這監丞的上司。
所以王監丞對這件事的裁斷,必須要考慮到未來國子監祭酒方學士的立場。但是王監丞素來與方學士沒什麼交情,摸不清方學士秉性是什麼路數,故而難以拿捏分寸,生怕斷的不好就要招致不滿。
把這謝監生判的輕了,有可能被新祭酒認爲是藐視;判的重了,有可能會被新祭酒認爲是故意敗壞名聲。
思量半晌,王監丞便拍案道:“暫且擱下,等新祭酒上任,再報請處置!”他索性不做出決斷了,讓方學士到任後自己看着辦。
謝監生本來一直忐忑不安,聽到王監丞的話,不禁喜笑顏開。他敢說。那方學士到任後,無論心裡究竟怎麼想的。但爲了自身名聲肯定會對他寬大處理,著名清流做事。大抵如此。
從繩愆廳出來,謝明弦穿過角門回到自己的號房,倒在木板牀上休憩。腦中不停胡思亂想,今天冒險的失敗叫他很鬱悶,肯定要一無所獲了,所幸後果還不算太嚴重,大家都是讀書人,總不至於要死要活的。
沒一刻鐘,忽然聽到有雜役在門外叫道:“謝生!王監丞又喊你過去!”
謝監生一頭霧水。不知道王監丞又想做甚,雖然不想動彈,但不敢不去,便又只好起身。
再進了繩愆廳,卻見王監丞並不在場,高居公案當中的乃是一員從未見過的官員。謝監生下意識掃了一眼此人補子,發現他竟然是武官。
那官員大喝道:“本官乃是鎮撫司千戶吳綬,你就是監生謝明弦?有人舉報,說你傳謠造亂、煽動監生圍攻大臣官邸!本官便來訪查。可有此事?”
謝監生登時嚇得小心肝兒差點顫出來,之前還慶幸自己被寬大了,不曾想轉眼間竟然有錦衣衛官找上了門,來的還是一個千戶!
這次明明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無非就是鼓動同窗發發牢騷,詆譭一下方家,也能招惹到錦衣衛千戶登門問訊?難道錦衣衛最近很閒嗎?大明朝還有沒有言路自由了?
再說這罪名扣得實在有點過分了......謝監生忍不住辯解道:“在下所作所爲與此罪名有何干系?還請大人明察秋毫!”
吳綬可不會體諒謝監生想些什麼。再次喝問道:“本官斷案向來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主犯重責、從犯輕罰。既然你想告饒,不知道你是主犯還是從犯?”
謝監生好歹也是讀書人。立刻品味出這話裡的意思。如果自己是主犯,那就沒什麼可說的,所有後果只能自己扛了;如果自己是從犯,那總要有個主犯,自己如果招出受了指使,那指使自己之人就是主犯了。
所謂的主犯重責、從犯輕罰,無非就是暗暗威脅自己,誘使自己招出幕後之人。想明白這點,謝監生不由得陷入了長長的糾結之中......
卻說方應物今天在家應酬了一天,實在有些不勝其煩。到了次日,便閉門謝客,打發了婁天化去衚衕口,但凡見到有讀書人過來,便攔着解釋說“小方大人有恙在身,而方學士亦不在府”云云。
而方應物自己則坐在庭前,一邊看着兩個小兒嬉戲打鬧,一邊與老工匠談着翻修屋舍的事情。最後商定了要在後院加蓋一進院落,工錢隨行就市,只是要快,必須三個月內完工。
剛送走了工匠,便聽到門子稟報,道是有人在門房等,自稱來自錦衣衛。方應物便將人請到前堂,並揮退了左右。
那人恭恭敬敬的作揖道:“小人總旗韓羣,奉了吳大人之命,前來向方大人稟報昨日之事的審理結果。”
方應物笑道:“此事有蹊蹺,你們鎮撫司也該查查,天子腳下,寧枉勿縱。”
韓總旗便開始稟報說:“吳大人親自去了國子監詢問,據那謝監生自承,他是受了太常寺少卿石治的教唆,一時不忿纔在貴府門外發聲。”
對這個名字方應物很陌生,方應物可以肯定這位石少卿跟自家毫無往來,更不可能有什麼冤仇。然後他又聽韓羣道:“石少卿任期將滿,聽說本來是要遷轉國子監祭酒,吏部那邊已經同意了。”
如此方應物才恍然大悟,這樣算是可以理解了。國子監祭酒雖然與太常寺少卿均爲四品,但國子監祭酒可是正堂官,又是萬人師長、極具清望的官職,幾乎就是最有含金量的四品官員。
從太常寺少卿遷轉爲國子監祭酒,當然可以視爲是升了,再下一步妥妥的坐等侍郎。
自己父親被內外廷集議,很突然的將被任用爲國子監祭酒,那不是搶了石少卿的前途麼?難怪他要挑動監生不滿,就算不是爲了給方家制造障礙,就是要出口氣。
當然,如果輿論真的被挑了起來,父親方清之只怕要故意放棄即將到手的國子監祭酒官職。身爲靠着名聲吃飯的清流,到了那時候必須這樣做。
面對不利輿論還一意孤行,必然就要有貪戀富貴的評論了,父親方清之當然是不願招惹這些非議,正所謂君子可欺之以方。
想至此處,方應物暗暗想道:“還好沒有出什麼大事,也沒牽連更深一層”。昨日自己如臨大敵,也許真是想多了。
方應物原本以爲到此爲止,卻見韓羣仍然在稟報:“吳大人料定單憑石少卿還不至於如此膽大。又特意查了查石少卿的出身,原來是大學士劉珝劉閣老的門生,而起與劉閣老一樣也是山東行省人氏。”
什麼?方應物大吃一驚,這鎮撫司挖消息果然有一手。
如果兩人是同省同鄉也許不算什麼,只是師生也沒什麼可注意的。但如果在京城,若是同鄉加師生關係,那這兩人幾乎百分之一百有很深的聯繫。
雖讓方應物最吃驚的還是,怎麼把劉珝牽扯了進來?
方應物覺得,這石少卿肯定不是完全不懂政治的愚夫愚婦,絕對明白父親方清之升國子監祭酒、自己接替父親侍班東宮的背後有什麼政治意義。這可不是普通的人事代謝,而是加強東宮方面勢力的舉措!
既然石少卿明白其中含義,還敢企圖造輿論抵制方清之,那可就有點膽大了。不能不讓方應物深思,在這背後是不是有人撐腰?
假設有人撐腰的話,從人脈關係來看也只能是劉珝了。方應物心裡默默吐槽一句:“干卿底事?”
方應物先前也猜測過,他還以爲是首輔萬安搗鬼,畢竟萬安是最有動機的人。他是邵宸妃皇子的支持方,主張換掉太子,當然要阻止東宮勢力的強化。
但方應物萬萬沒想到,這事居然與劉珝有關係。按說從政治角度來看,劉珝沒必要這樣做,他劉珝又不是主張換太子一方的,沒必要妨礙方家的人事變動。
方應物想來想去,也只能解釋爲劉大學士純粹是爲了出氣,抓住一切機會與他們方家過不去。畢竟這位劉大學士與方家積怨極深,連次輔位置都是因爲方應物而丟掉的,仇恨幾乎不可化解。
不過對於劉珝這種心胸,方應物只能無語,難怪在另一個時空歷史上,紙糊三閣老裡面,劉珝最早倒臺,甚至在朝廷裡連同情票都沒幾張。
韓羣將消息傳達完,便完成了吳千戶交待,就此告辭走人,至於怎麼憑藉消息判斷形勢是方應物的事情。
送走韓羣,方應物腦門裡突然閃現出另一種可能,莫非劉珝與首輔萬安合流了?
想至此處,方應物登時心驚膽戰起來。如果劉珝放下自傲的脾氣,與萬安同污合流,那可真是一件非常嚴重的大事情。
不但意味着內閣失衡,支持換掉太子一方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還可能直接影響到老泰山劉棉花的地位,傻子纔會相信劉珝不想着奪回次輔位置。
其實方應物也知道,萬安與劉珝之間的仇隙也不小,不知鬧過多少次。可是他們二位與方家的仇隙更深,如果因爲方家和次輔劉棉花,兩人聯手也不是沒可能,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不過到底是不是真的已經聯手,方應物判斷不出來,可供分析的跡象遠遠不足,猜測不足以證明兩大閣老共棄前嫌、歃血爲盟,只能說可能性不小。